文/李 彬
2011年10月16日新華社播發(fā)的長篇通訊《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dāng)代傳奇》(李從軍、劉思揚、朱玉、趙承),是一篇氣象萬千、氣勢崢嶸的佳作,也是一曲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詩意詠嘆,讀罷心中不由騰起盛唐詩人張說《鄴都引》的恢弘意境:
君不見魏武草創(chuàng)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
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
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
……
這篇以新華社社長李從軍領(lǐng)銜采寫的萬言報道,在全國新聞界“走基層、轉(zhuǎn)作風(fēng)、改文風(fēng)”活動中新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在鼓蕩“精神”風(fēng)帆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之際,提供了一篇立意高遠的新聞力作。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1年10月18日,這篇報道及其配發(fā)的圖片已被239家國內(nèi)媒體采用,產(chǎn)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為此批示:我們“需要樸實鮮活的精悍之作,也需要像‘守望’這樣大氣磅礴的鴻篇力作?!?/p>
古有都江堰,今有紅旗渠。20世紀60年代,河南省林縣(今林州)人民在抗日英雄、縣委書記楊貴同志帶領(lǐng)下,以愚公移山的民族精神和自力更生的時代精神,歷時十年,艱苦奮斗,僅憑鐵錘與鋼釬,硬是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嶺、懸崖峭壁上開鑿了一條人造天河——紅旗渠,千里外引來滾滾漳河水,徹底改變了“水貴如油,十年九旱”的惡劣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聞名天下的“世界第八大奇跡”。改革開放以來,當(dāng)?shù)厝嗣癜l(fā)揚紅旗渠精神,進一步開拓進取,又使林州進入河南省108個縣市的綜合實力八強之列。
紅旗渠開鑿期間,《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都進行了跟蹤報道?!度嗣袢請蟆穬纱伟l(fā)表社論,稱贊“林縣縣委是全縣人民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領(lǐng)導(dǎo)核心”。新華社名記者華山采寫的《劈山太行側(cè)》更是傳為美談,并引起穆青的興致。1966年年初,穆青來到紅旗渠工地,聽說了紅旗渠勞模任羊成的故事。當(dāng)時,任羊成整天腰部捆著一根粗繩子,讓人從山頂把自己送到懸崖中間打炮眼,腰部被繩子磨出了血泡。穆青采訪時,請他脫下衣服,看到了他腰部的一圈老繭。穆青后來說道,“我怎么也忘不了那腰部的一圈老繭”。
如今,新一代新華社記者秉承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衣缽,重新探訪紅旗渠,全景式報道今天的新故事、新傳奇,令人感奮,讓人浮想聯(lián)翩。同時更上一層樓,細致入微地挖掘了新聞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豐富內(nèi)涵,譜就了一曲民族精神的新聞詠嘆。通訊的五個小標題及其內(nèi)容板塊仿佛五個樂章,步步為營,渾然一體,構(gòu)成一部急管繁弦的交響曲,酣暢淋漓地抒發(fā)了報道主旨:
太行之夢——一個永不墜落的理想
太行之氣——一派正大沛然的氣概
太行之力——一種滴水穿石的堅韌
太行之愛——一首奉獻當(dāng)代的頌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詠嘆
每個小標題下面,分別附有一段遠古傳奇:精衛(wèi)填海、盤古開天、夸父逐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既使作品的精神意味更加突出,又使今天的新聞?wù)蔑@了深遠的時空價值。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笆赝币晃牧⒁飧?,境界大,內(nèi)容宏富,思想深刻,而落筆為文卻從頭到尾,點點滴滴,大多是可感可觸的人物、故事、細節(jié),讀來生趣盎然,引人入勝:
那時候,林州有些人家會有這樣一口水井:井口非圓非方——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進水井。
從來沒用過電的山里人,把煙袋架到燈泡上——老漢們抱怨說,燈什么都好,就是點不著袋煙。
這個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從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幾雙,只為爬山。
林州轄于安陽,是中國最早的甲骨文發(fā)現(xiàn)地,16萬片甲骨在歷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現(xiàn)代的人們120萬個日夜。
抗戰(zhàn)最艱苦的1940年,徐悲鴻用他的畫筆,畫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戰(zhàn)爭的前夜,毛澤東用他的思想,講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災(zāi)害期間,林州人用鐵錘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們又在中國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無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矯若游龍,翩若驚鴻。如果說活靈活現(xiàn)的一串串新聞故事猶如這篇通訊的“畫龍”,那么自始至終不時跳蕩著的哲思則如全文的點睛之筆,靈氣飛揚,啟人心智:
人類不能沒有理想,就像不能沒有太陽。一旦胸懷理想,每一個人都會成為太陽。
在林州市委書記鄭中華心里,紅旗渠就是一條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國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遠!
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不僅在于擁有有形的物質(zhì)力量,還在于、某種意義上說更在于是否擁有無形的精神力量。經(jīng)濟的發(fā)達,可以為一個國家貼上強大的標簽;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讓一個國家扛得起偉大的字眼。
中國的道路,是走出來的;中國的江山,是打出來的;中國的富強,是干出來的;中國的精神,是幾千年來的日月,積攢出來的!
……
自民國初年“進士記者”黃遠生首創(chuàng)新聞通訊,100年來通訊佳作聯(lián)翩不斷,在極大地影響社會歷史之際,也形成中國新聞界的獨好風(fēng)景:《女兵日記》(謝冰瑩)、《包身工》(夏衍)、《塞上行》(范長江)、《血肉筑成的滇緬路》(蕭乾)、《延安一月》(趙超構(gòu))、《英雄的十月》(華山)、《誰是最可愛的人》(魏?。ⅰ犊h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穆青等)、《魚水新篇——沂蒙山紀事》(南振中)、《生命的支柱——張海迪之歌》(郭梅尼等)、《來自長征路上的報告》(羅開富)、《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記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木里縣馬班郵路鄉(xiāng)郵員王順友》(張嚴平等)……
這些作品一方面洋為中用地吸納了近代新聞文化元素,包括歐美的專業(yè)主義理念與技巧、蘇聯(lián)的理想主義精神與基因等,一方面推陳出新地融會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敘事傳統(tǒng),包括《左傳》《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以及《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文本和激濁揚清、揚善抑惡等意識,從而開辟了別具一格的報道模式和新聞文體。“守望”就是這脈傳統(tǒng)中又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無論思想內(nèi)涵,還是采寫水平,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如今,隨著“文化自覺”意識日漸蘇醒,新聞界也面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代命題與挑戰(zhàn)。如何進一步明確中國新聞人的歷史使命,進一步召喚中國新聞人的主體意識,進一步培育中國新聞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也為人類文明與天下太平提供源源不竭的源頭活水與精神動力,“守望”一文都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