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梅布圖雅薩仁圖雅
(1.內蒙古自治區(qū)中蒙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內蒙古醫(yī)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腸和結腸炎性疾病,臨床以間斷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xiàn)為主要癥狀。屬蒙醫(yī)學“寶日”病等范疇?,F(xiàn)代醫(yī)學尚未完全探明其病因。因該病多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治療上頗為棘手。據(jù)調查統(tǒng)計,患該病的人數(shù)眾多,且發(fā)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故尋找有效治療方法是當務之急[1]。蒙醫(yī)傳統(tǒng)療法之一的艾灸療法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方面有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及發(fā)展前景。筆者在內蒙中蒙醫(yī)院工作期間,采用蒙醫(yī)艾灸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30例,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例患者30例,年齡22~50歲,平均30歲,男17例,女13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長30余年,平均14年;病情輕度16例,中度14例;病變部位直腸乙狀結腸13例,全結腸10例,直腸7例。
1.2 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與療效標準》[2]和參照高等院校教材《內科學》(陸再英,鐘南山主編)[3]有關標準,全部病例符合以下診斷條件:具有慢性腹瀉黏液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復發(fā)作性或持續(xù)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病史在3個月以上;鋇灌腸見結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結腸呈管狀外觀,部分病例有多發(fā)性假性息肉表現(xiàn);纖維結腸鏡檢查見受累結腸黏膜呈多發(fā)性淺表潰瘍,伴充血,水腫,大便培養(yǎng)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及肉芽腫性結腸炎。其它表現(xiàn)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壓痛,有時能觸及痙攣的結腸。常見的全身癥狀有消瘦、乏力、發(fā)熱、貧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惡化或初次發(fā)病就呈暴發(fā)性,表現(xiàn)嚴重腹瀉,每日10~30次,排出含血、膿、黏液的糞便,并有高熱、嘔吐、心動過速、衰竭、失水、電解質紊亂、神志昏迷甚至結腸穿孔,不及時治療可以造成死亡。輕度:通常僅累及結腸的遠端部分,病情輕,腹瀉每日少于4次,腹痛、便血清或少見,缺乏全身癥狀和體征。中度:介于輕度與重度之間,起病突然,腹瀉每日4~5次,為稀便和血便,腹痛較重,有低熱,體重減輕,食欲減退,可有腸道外表現(xiàn)。重度:起病急驟,有顯著的腹瀉、便血,有持續(xù)的嚴重腹痛,可出現(xiàn)低血壓,甚至休克。
2.1 穴位:胃穴(第十二椎間)、臟腑總穴(第十五椎間)、結腸穴(第十六椎間)、降火穴(棘突下兩寸旁開一寸三點)、結腸皺穴(臍旁開一寸)、大腸下穴(臍下兩寸)。
2.2 操作:包括銀針間接艾灸法和用姜間接艾灸法。銀針間接艾灸法:患者取仰臥位或俯臥位(按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選穴以胃穴、臟腑總穴、結腸穴為主,再辨證局部或遠端取穴,用規(guī)格為0.30mm×25mm ~0.30mm×40mm 的毫針直刺 1~1.5寸降火穴、結腸皺穴、大腸下穴,斜刺0.5~0.8寸胃穴、臟腑總穴、結腸穴,然后在其針柄處放置準備好的艾條并將其點燃,等艾條燃燒成灰后即可;用姜間接艾灸法:先將姜片切成一寸厚,放在局部穴位上,然后把備好的艾條放在其上進行燃燒,燒成灰后即可。將此操作進行3~5次。
2.3 飲食起居調理:飲食以清淡、高熱量、少油膩、少纖維易消化、富營養(yǎng)為宜。發(fā)作時一般進流質飲食,病情嚴重者禁食,由靜脈供給能量,有利于腸道休息。以后逐漸改為半流食或軟飯。病情平穩(wěn)后補充足夠熱量和優(yōu)質蛋白質。腹瀉緩解時可配合食療。選用山藥、大棗、蓮子肉煮粥服用,既健脾利濕,又增加營養(yǎng)。勿食牛奶、乳制品、生蔬菜、咖啡、巧克力、冰汽水和辛辣食物等。休息對病人康復有很大的好處,特別對活動期病人要強調充分休息,因為安靜、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可使病人減少精神和體力負擔,尤其睡前要精神放松,保證睡眠效果,病人可在病情好轉后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一般應減免重體力活動。
3.1 療效評定標準[4]: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guī)檢查連續(xù)3次正常;結腸鏡或鋇灌腸腸黏膜恢復正常,停藥后觀察6個月無復發(fā)。②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或鋇灌腸檢查腸黏膜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常規(guī)正?;蛞娂t細胞白細胞在5個以下。③有效:臨床癥狀,結腸鏡或鋇灌腸檢查腸黏膜病變有所好轉,大便常規(guī)正?;蛞娂t細胞白細胞在5個以上,10個以下。無效:臨床癥狀和結腸鏡等檢查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經以上治療,治愈18例,顯效9例,好轉3例,優(yōu)良率占90%,總有效率100%,未見不良反應。
目前認為本病的發(fā)病與自身免疫和遺傳因素有關,因多年不愈而表現(xiàn)為間斷性大便帶血或黏液,左下腹壓痛,觸診時可摸到增厚變硬的乙狀結腸腸管,伴壓痛[5]。目前,此病的治療方法很多是根據(jù)疾病的活動性、嚴重度與病變范圍“對號入座”地選擇適當?shù)闹委煼椒ㄅc藥物,主要應用氨基水楊酸(5-ASA)、糖皮質激素(GCS)和免疫抑制劑(IS)等三類藥物,采用不同的途徑給藥。重癥和頑固性UC涉及IS和生物治療劑的使用,以及外科手術,對輕中度UC口服加局部治療的常規(guī)治療方案仍行之有效,治療的著眼點主要是臨床癥狀[6]。近年橫斷面研究發(fā)現(xiàn),癥狀治療使40%~50%的UC仍常年持續(xù)活動;隨病程延長累計癌變的可能性增加,10年為2%、20年為8%、30年為18%;由于慢性活動和各種并發(fā)癥導致20%以上的UC采用手術治療[7]。近年來發(fā)現(xiàn)治療的遲延和持續(xù)的炎癥導致不可逆的黏膜損傷和腸功能減退,此時即使強力的治療也無濟于事。因此,現(xiàn)代治療的目標是在疾病早期盡快控制發(fā)作、不用激素維持緩解、內鏡下黏膜愈合、降低住院率與手術率,以提高生活質量[8]。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理特點是濕蘊大腸,阻滯氣機,傷及血絡,不只是結腸局部的病變,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目前多采用中藥內服、中藥保留灌腸、中藥內服加灌腸法等,在給藥途徑上采用內外結合加之標本兼治的辨證思維,隨證加減的靈活用藥特點,在臨床中也有良好效果[9]。蒙醫(yī)以整體觀理論為指導,并結合現(xiàn)今蒙醫(yī)學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研究及治療情況,認為UC是屬于蒙醫(yī)學“結腸型寶日病”范疇的疾病,是赫依、希日、巴達干等3個以上體素引起的病變,通常稱為“呼日穆拉病”,發(fā)病機制認為機體在外因的作用下使體內三根七素平衡紊亂,產生的惡血傷及胃形成引起本病的熱性條件,或在胃里進行的初級清濁生化過程受到影響,巴達干增多,影響肝中血的正常形成,由此產生的血又回到胃時,就會引起本病的另一個條件,冷性條件。無論任何條件,由此產生的血從胃到達大腸,與希日聚合,在到結腸與赫依結合時會引起“結腸型寶日病”[10]。蒙醫(yī)治療UC有很好的優(yōu)勢及前景,特別是傳統(tǒng)艾灸療法,通過在特定的穴位,用點燃的艾條進行熱刺激,來降低巴達干與赫依,調解體素從而治療該病,并且該療法具有操作簡單,經濟方便,治療范圍廣,療效快,治愈率高等特點。本研究表明蒙醫(yī)艾灸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具有一定療效。
[1]李云.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心法〔J〕.新中醫(yī),2009.7(22):57.
[2]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與治療標準〔J〕.中國消化雜志,1993.13(6):354.
[3]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07.
[4]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與治療標準〔J〕.中國消化雜志,1993.13(6):355.
[5]陳紹娟,李春聯(lián).改良保留灌腸法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196(8):2834-2835.
[6]歐陽欽.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目標與方案的變遷〔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3(15):152.
[7]Langholz E,Munkholm P,Davidsen M,et al.Course of ulcerative colitis:analysisof changesin disease activity over years.Gastroenterology.1994.107:3-11.
[8]Sandborn WJ.Current directionsin IBD therapy:what goalsare feasible with biological modifiers?Gastroenterology,2008,135:1442-1447.
[9]胡響當,何永恒.芍藥湯合痛瀉要方治療濕熱內蘊型潰瘍性結腸炎35例[J].中醫(yī)雜志.,2009.50(3):235-236.
[10]蘇榮扎布.蒙醫(yī)內科學〔M〕.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1989.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