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劍
(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桂林 541002)
肺系疾患的主要證候之一就是咳嗽。縱觀歷史,歷代醫(yī)家對于咳嗽都有不同見解?!饵S帝內(nèi)經(jīng)》提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的論證?!毒霸廊珪酚终摗翱人砸蛔C,竊見諸家立論大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臨證莫知所從,所以治難得效。” 張景岳將咳嗽證型由分為外感、內(nèi)傷兩類?!逗娱g六書》中又提及“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且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春夏秋冬四季均有咳嗽發(fā)生,對于四季不同,對于咳嗽的治療也不相同。春季多感風溫而咳嗽,夏季易患風熱咳嗽,秋季風燥多屬肺陰虛而咳嗽,冬季風寒襲肺而咳嗽[1]。根據(jù)四季不同的病因病機,中醫(yī)中藥對于咳嗽的治療如下所述。
風溫咳嗽的病因多是由于溫熱之邪合風邪侵襲人體。風為陽邪,風性主動、輕揚開泄、善行數(shù)變。溫也是陽邪,其可灼熱傷津[2]。陰平平衡則不發(fā)病,風溫之邪相合則陽盛而陰傷。傷肺陰則生咳嗽。
風溫咳嗽多有傳染性,起病較急。臨床主癥有身熱、惡風、喉中不適。舌脈表現(xiàn)為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并伴有頭痛、發(fā)汗、渴欲飲水。
《溫病條辨》提出“ 凡風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痹谥委煯斨校朗欠问芾奂?,但對于風邪和溫邪的輕重比例還要仔細斟酌,若風邪重則祛風的同時兼辛涼治溫,反之亦然。并且要對風溫的傳遍規(guī)律很熟悉[3]?!饵S帝內(nèi)經(jīng)》提出“ 風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所以風溫咳嗽當以辛涼解表法。根據(jù)治則選取方藥即可。
春季是氣溫回升,此時患者多感溫邪而發(fā)病。根據(jù)五行規(guī)律,時令為木,所屬為肝臟,所以臨床可以見到咳嗽合并兩脅肋疼痛的患者,主要因為肝木之氣生發(fā)太過,肝木制約肺金(肝火犯肺),則生咳嗽,治療在銀翹散加減的基礎上還可以佐以疏肝理氣之藥。
夏季熱邪易侵襲人體,本病多因外邪襲肺,肺失清肅,肺氣不宣,上逆而咳。風熱咳嗽如若不及時治療,常見變證即兼其他邪氣而病。導致咳嗽遷延不愈。
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或伴有發(fā)熱。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浮數(shù)。并有頭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口渴、尿少便干等。西醫(yī)檢查中血常規(guī)、胸部透視等發(fā)現(xiàn)有不同程度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高以及肺部紋理增粗增多或炎性改變[4]。
《素問》有云:“風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甘。”取味苦性涼的中藥,上焦風熱得以疏散,同時藥走肺絡以達到清肺熱來止咳嗽。治當以疏風解熱,,宣肺止咳。辨證如果是邪氣盛而正氣未衰,那么不應該太早使用滋膩、鎮(zhèn)咳、收澀之類的藥物。 如若過早使用容易閉門留寇[5]。從而使疾病傳變。
夏季氣候炎熱,此時時令主火,在臟屬心,可有咳嗽劇烈伴有胸痛者,治療過程中可以加寬胸理氣、清心降火的藥物(如:桅子)。發(fā)生在這個季節(jié)的咳嗽多劇烈,同時熱像明顯。治療以桑菊飲加止嗽散加減。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辨證論治。如若痰液濃稠,色黃者,加黃芩、瓜蔞等苦寒之藥。風熱夾暑者,在遠方的基礎上配上六一散加減。對于熱傷肺金的可以加天花粉等。
風燥咳嗽:根據(jù)五行學說燥為秋之主氣,對應的臟腑為肺。燥咳依據(jù)時令分為涼燥和熱燥?!皼稣撸疁\也”,多因風寒之邪與燥邪相合,多發(fā)于秋季。癥狀與風寒咳嗽很像,但是特征癥狀是干咳或咳而少痰,唇干咽燥,舌干,脈浮。治療當以溫潤止咳為主,辛溫疏表為輔。臨床多用杏蘇散加減化裁[6]。對于溫燥,多發(fā)生在秋末冬初,由于此時天氣雖然寒冷,空氣干燥,肺喜潤勿燥,肺司呼吸而失其清潤而引發(fā)咳嗽。癥狀多見咳嗽痰粘而少,聲音嘶啞,咽喉癢而不適,面赤,喜冷飲,小便黃、大便干燥,唇干,舌紅,苔黃燥。臨床治當清涼甘潤之劑,宣肺潤燥。多用桑杏湯加減。
秋季氣候干燥,此時時令主秋,在臟屬于肺。肺喜潤勿燥,所以治療應以滋陰潤肺為主,慎用大劑量的解表藥,以免醫(yī)用損耗津液和陽氣。因時令所屬,此時人體是肺陰最虛的時候,治療以桑杏湯加止嗽散加減為主方。如果痰中帶血者可以加白茅根等,如果津傷太重要適量加沙參、麥冬等滋陰藥物。熱重的還有加石膏等生津之藥[7]。
風寒咳嗽在剛起病的時候,由于風寒肅肺、肺衛(wèi)失宣。,患者癥狀為頭身酸痛、無汗、惡寒發(fā)熱、咳嗽。且伴有痰液清晰,色白。舌象,脈象表現(xiàn)為舌淡苔白,脈浮緊。治當解表散寒,宣肺肅降。肺氣恢復則咳嗽自愈。
風寒咳嗽的表邪解除以后,此時表癥緩解或消失,此時癥狀以咳嗽為主,且痰多色白或咳吐不利,咽癢不適等。舌脈表現(xiàn)為:舌淡色青,苔白膩。脈弦緊或濡緩。有醫(yī)家認為此時肺之寒氣未完全去除,雖然表邪癥狀不重,但是應當在治療咳痰時著重清除肺寒痰濕。雖有咳嗽反復發(fā)作,但是不應過早斂肺止咳,或者用壅補之方。否則容易引起肺氣不宣、氣道不暢、痰濕不去、咳嗽反復發(fā)作。此時以宣肺祛痰為主要治則。采取祛痰方藥和宣肺方藥加減配伍。
冬季氣候寒冷,咳嗽最易發(fā)作。此時時令主冬,在臟為腎,而腎主納氣、主水,所以臨床也能見到一些患者,咳嗽氣逆,咳嗽的同時伴有腰背疼痛。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要用烏藥、附子、桑寄生等以滋補腎氣,溫陽散寒。使得氣機通暢,則咳止。
在臨床治療咳嗽中,要考慮到因為時令的變遷,從而可以引起外感邪氣和內(nèi)因邪氣對臟腑的不同影響。從而要根據(jù)不同臟腑和時令改變用藥的配伍和劑量。在用藥方面,在遵循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注意咳嗽的個性特點。肺為華蓋,臟位最高,古代醫(yī)家有“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論述。所以在治療咳嗽選用藥物的時候,若選用藥性相近的藥物則用花葉類而不用根莖類、選用辛寒類而不選用苦寒之品。中醫(yī)中藥對于四季咳嗽的治療有其獨特和成熟的治療方案和方藥,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張曉丹,陳西平,鄧中甲.止嗽散“治諸般咳嗽”淺議[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0,29(10):725.
[2]李娌.聽咳嗽辨疾病[J].百姓生活,2009(2):55.
[3]李建明.治療咳嗽15法[J].藥物與人,2008(7):38.
[4]林琳,寇輝.中醫(yī)藥治療外感咳嗽的進展[J].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10,14(12):55.
[5]董超英.外感咳嗽中醫(yī)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11):150.
[6]孟凡吉.李延教授治療外感咳嗽經(jīng)驗[J].中醫(yī)研究,2008,21(5):42-43.
[7]張艷霞.止嗽散加味治感冒后久咳48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