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豇豆枯萎病病原分離鑒定

    2012-01-05 03:05:07吳仁鋒楊紹麗萬鵬金利容
    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年1期
    關鍵詞:豇豆枯萎病分生孢子

    吳仁鋒,楊紹麗,萬鵬,金利容

    (1.武漢市農業(yè)科學技術研究院蔬菜科學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65;2.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64)

    豇豆(Vignaunguiculata(L.) Walp.)作為全球范圍內最重要的豆類作物之一,廣泛栽培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和部分溫帶地區(qū)如非洲、亞洲、南美洲、地中海盆地和美國南部.豇豆也是我國重要的常規(guī)蔬菜品種之一,常年栽培面積達67萬hm2以上.隨著豇豆產業(yè)的發(fā)展,在生產中,常因栽培管理不當或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造成病害的流行,特別是土傳病害,由于重茬現(xiàn)象嚴重,有利于土傳病害病原菌的生長繁殖,發(fā)生面積大、危害嚴重,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極大.

    豇豆枯萎病[1]是豇豆上發(fā)生的一種重要土傳病害,在我國許多豇豆產區(qū)普遍發(fā)生,特別是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產量損失可達到70%左右.目前,對該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發(fā)生防治、病害侵染、抗性篩選等方面[2-6],關于該病病原菌分離鑒定的詳細報道尚少見.湖北武漢新洲雙柳作為湖北最大的豇豆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與栽培年限的增加,豇豆枯萎病發(fā)生危害逐年加重,嚴重限制了豇豆產業(yè)的發(fā)展,給種植戶、加工企業(yè)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本研究對武漢不同豇豆種植區(qū)的枯萎病病樣采集分離,并采用致病性測定、形態(tài)學及分子生物學方法對病原菌進行鑒定,旨在弄清引起武漢地區(qū)豇豆枯萎病的病原,為豇豆無公害化防控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與病原菌的分離純化標樣于2008-2009年分別采自武漢市蔬菜研究所實驗基地、武漢市新洲區(qū)雙柳街汪林村、武漢市新洲區(qū)雙柳街汪鋪村.參照文獻[7]中有關病原真菌的分離方法,選取新發(fā)病的根莖作為分離材料,進行常規(guī)組織分離,經單孢純化、培養(yǎng)獲得單孢菌株,分別編號為JKW-1、JKW-2、JKW-3.

    1.2致病性測定采用Kochps法將發(fā)病組織上分離到的病原菌純培養(yǎng)物(孢子)制成懸浮液(孢子濃度為105~106個·mL-1).采用自然傷根浸孢子液接種植株.取生長良好長出兩片真葉的豇豆苗,用無菌水將根莖部表面沖洗干凈,然后使根完全浸在孢子懸浮液中30 min,最后將植株定植在裝有滅菌沙土的花盆中.每個菌株接種8株苗,設置3次重復,以無菌水為對照,并置于25 ℃下光照培養(yǎng)箱中.接種后每隔1~2 d觀察癥狀.發(fā)病后,從病株再次分離病原菌,確認致病菌.

    1.3病原菌形態(tài)與培養(yǎng)性狀測定將供試菌株接種到PDA培養(yǎng)基上,25 ℃條件下恒溫培養(yǎng).5 d后觀察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制作玻片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的形態(tài)特征,測量分生孢子的大小.

    1.4 病菌核糖體RNA基因內轉錄間隔區(qū)(rDNA-ITS)序列比較

    1.4.1 菌絲體的培養(yǎng)與收集 將斜面保存的菌株接種在PDA培養(yǎng)基上進行活化.將活化的菌株移接在鋪有滅菌玻璃紙的PDA平板上(每皿約30 mL培養(yǎng)基),每皿均勻接種2個菌絲塊,每菌株接2~3個平板.于25 ℃暗培養(yǎng)4~6 d后,用滅菌解剖刀刮取菌絲,置于4 ℃保存?zhèn)溆?

    1.4.2 基因組DNA的提取 基因組DNA的提取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etyltri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法提取和純化[8].將300 mg菌絲體放入已滅菌的研缽中,倒入適量液氮充分研磨,將菌絲粉末裝入滅菌的1.5 mL離心管中.每一離心管中加入600 μL 2×CTAB提取緩沖液(0.7 mol/L NaCl;100 mmol/L Tris-HCl,pH 8.0;20 mmol/L EDTA;10 g/L PVP-360;20 g/L CTAB;0.1%β-巰基乙醇),渦旋混勻,65 ℃水浴鍋中溫浴30 min,期間顛倒混勻3次.每管加入600 μL 氯仿/異戊醇(體積比24∶1)抽提液,充分混勻后于12 000 r/min離心15 min.吸取上清液至干凈離心管中,加等體積氯仿/異戊醇再抽提一次.將上清轉入干凈的離心管中,加2倍體積的無水乙醇沉淀20 min,16 000 r/min離心10 min,去上清,沉淀用70%冰乙醇沖洗2遍.將離心管置于37 ℃溫箱中干燥后用TE溶解沉淀,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后-20 ℃冰箱保存?zhèn)溆?

    1.4.3 ITS擴增 用真核生物核糖體DNA通用引物ITS1和ITS4進行PCR擴增[9].其序列為,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

    1.4.4 PCR反應條件 PCR反應體系總體積為50 μL,反應液組分為:10×PCR Buffer 5 μL,25 mmol/L MgCl24 μL,10 mmol/L dNTP 2 μL,5 U/μL Taq酶0.3 μL,模板DNA 10 ng,引物ITS1和ITS4(25 μmol/L)各1 μL,用ddH2O使總體積達到50 μL,在PTC-100 PCR擴增儀上擴增.擴增條件:95 ℃預變性4 min;94 ℃變性1 min;54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共35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10 min.PCR產物委托南京金斯瑞生物公司進行純化和測序.

    1.4.5 ITS序列分析 將測序所得的菌株的核糖體DNA-ITS序列與互聯(lián)網GenBank中核酸數據庫中的ITS區(qū)相關序列進行同源性比較 (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

    2 結果與分析

    2.1豇豆枯萎病菌的分離和純化從田間采集發(fā)病植株,切取病莖病健交界處的維管束組織,按常規(guī)的組織分離法進行分離.通過組織分離,獲得3個枯萎病菌菌株,即JKW-1、JKW-2、JKW-3.選取代表性的菌株進行單孢純化后,用于致病性測定.

    2.2致病性測定將菌株JKW-1、JKW-2和JKW-3的分生孢子懸浮液接種自然傷根的豇豆植株,結果表明,分生孢子懸浮液接種植株基本都能發(fā)病.接種后初期病株下部葉片先變黃,逐漸向上發(fā)展,病葉葉脈變褐,近脈的葉肉組織變黃,終致葉片干枯、脫落,對照植株不發(fā)病(圖1).致病性測定發(fā)現(xiàn):JKW-1和JKW-3易發(fā)病、致病性較JKW-2強,癥狀與田間發(fā)病相同,從病斑處再次分離得到的菌株均與原菌株相同.致病性測定證明三者均為致病病原菌.

    圖1 枯萎病菌接種豇豆的致病性

    2.3病原菌形態(tài)與培養(yǎng)性狀菌株JKW-1在PDA培養(yǎng)基上于25 ℃上培養(yǎng),菌落近圓形,氣生菌絲白色絮狀或粉絨狀,培養(yǎng)基表面紫紅色,背面深紫色.菌株菌絲濃密,呈同心輪紋,質地厚實,氣生菌絲茂盛.大型分生孢子較易產生,鐮刀形,頂細胞漸尖并彎曲成喙狀,基細胞足狀,多數為3隔,少數為4~7隔,大小為20.1~45.0 μm×2.5~5.1 μm;小型分生孢子為卵形或橢圓形,0~1個分隔,大小為 5.1~16.7 μm×2.0~5.1 μm;厚垣孢子較易產生,頂生或間生,多數單個,球形,細胞壁粗糙 (圖2).

    圖2 枯萎菌菌株JKW-1的形態(tài)

    菌株JKW-2在PDA培養(yǎng)基上于25 ℃上培養(yǎng),菌落近圓形,初期菌落為白色,中間逐漸出現(xiàn)粉紫色,背面輻射狀紫紅色,氣生菌絲少,貼著培養(yǎng)基平面生長.大型分生孢子較易產生,紡錘形至鐮刀形,頂細胞漸尖并彎曲成喙狀,基細胞足狀,多數為3隔,少數為4~7隔,大小為20.6~56.6 μm×3.1~6.4 μm;小型分生孢子為卵形或棍棒狀,0~1個分隔,大小為6.4~17.9 μm×2.5~5.1 μm;厚垣孢子較難產生,頂生或間生,多數單個,球形,細胞壁粗糙 (圖3).

    圖3 枯萎菌菌株JKW-2的形態(tài)

    菌株JKW-3在PDA平板上25 ℃培養(yǎng),菌落為白色無色素,絨毛狀,松軟,中心隆起,氣生菌絲多.大型分生孢子較難產生,頂細胞漸尖并彎曲成喙狀,基細胞足狀,多數為3隔,少數為4~7隔,大小為17.6~48.6 μm×2.0~4.6 μm;小型分生孢子為卵形或棍棒狀,0~1個分隔,大小為5.1~14.6 μm×2.0~5.1 μm;厚垣孢子頂生或間生,較易產生,多數單個,球形,細胞壁粗糙(圖4).

    圖4 枯萎菌菌株JKW-3的形態(tài)

    通過對3個菌株菌落形態(tài)、色素顏色、分生孢子梗、大小分生孢子形態(tài),厚垣孢子形態(tài)等特征描述,參照Booth[10]檢索方法確定:3個枯萎病菌均為半知菌亞門尖孢鐮孢菌(FusariumoxysporumSchl.).

    2.4rDNA-ITS序列分析在形態(tài)學鑒定的基礎上,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輔助鑒定,利用CTAB法提取菌株基因組DNA,以ITS1與ITS4為引物對ITS區(qū)進行擴增,通過對ITS區(qū)的雙向測序,將菌株的rDNA-ITS序列與互聯(lián)網GenBank中核酸數據庫進行同源性比較.對3個菌株的核糖體DNA-ITS序列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包括引物結合區(qū),3個菌株的核糖體DNA-ITS基因序列長度均為544 bp,且3個菌株核糖體DNA-ITS序列完全一致.該序列與Genbank中的Fusariumoxysporum(GenBank登錄號為:AB470894、FJ233193、EF590328、EF495230、DQ459007、DQ452454、AY684920)的相應片段完全一致,同源性為100%.根據生物信息學同源性比對的結果,將該菌鑒定為尖孢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該分子鑒定的結果與形態(tài)學鑒定的結果一致.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在病原菌鑒定中,主要根據病菌在PDA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色素、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的形態(tài)特征以及產孢表型參照Booth分類系統(tǒng)進行種級鑒定.根據孢子的形態(tài)和產孢表型將3個枯萎病的菌株鑒定為Fusariumoxysporum.并在形態(tài)學鑒定的基礎上,通過對病原菌rDNA-ITS區(qū)擴增所得序列與GenBank中的序列進行同源性比較.結果表明:3個枯萎病菌株與Fusariumoxysporum的同源性最高,為100%,進一步驗證了形態(tài)學鑒定結果.

    從采集到的發(fā)病豇豆莖上都能夠分離到典型的枯萎病菌,3個不同地點的菌株,在菌落色澤、孢子大小、培養(yǎng)性狀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其中JKW-1的培養(yǎng)性狀同何希樹[3]描述較一致.在產孢表型上,3個菌株都易產生小型分生孢子,JKW-2較JKW-1和JKW-3易產生大型分生孢子,而JKW-1和JKW-3較JKW-2易產生厚垣孢子.同時3個菌株致病性也存在一定差異,采自新洲區(qū)雙柳街汪鋪村的JKW-2比采自汪林村的JKW-1和蔬菜研究所JKW-3致病力要弱,表現(xiàn)在發(fā)病較遲且發(fā)病較輕,初步分析致病性強弱與菌絲生長形態(tài)有一定關系,菌株JKW-1和JKW-3菌絲濃密氣生菌絲旺盛,侵染過程中更容易在維管束產生菌絲分泌毒素或堵塞導管,導致寄主細胞死亡或植株萎蔫,而菌株JKW-2菌絲稀薄氣生菌絲不旺盛,侵染過程中不容易在維管束產生菌絲分泌毒素或堵塞導管,因此發(fā)病遲且輕.以上結果說明,不同地方的鐮刀菌由于外界環(huán)境、地理條件的差異同種的菌易發(fā)生變異.對3個枯萎病菌的ITS序列比較發(fā)現(xiàn),菌株間序列完全一致,雖然3個枯萎病菌菌株分別采自新洲汪林村、新洲汪鋪村及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3個地點,但是地理位置之間的差異并沒有體現(xiàn)在ITS序列差別上.

    在真菌鑒定上應以形態(tài)學鑒定為基礎,分子鑒定為補充,rDNA-ITS序列分析結果可作為形態(tài)學鑒定的輔助驗證[11].對于引起重大經濟作物的真菌病害及屬內種間較相似的病原物,除采用病原菌的形態(tài)鑒定和柯赫氏法則證明外,分子生物學檢測手段可作為快速診斷病原物種類的可靠、簡便的技術.本研究采用形態(tài)學及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對武漢地區(qū)豇豆枯萎病的病原進行鑒定,為后續(xù)工作提供基礎材料和條件.

    [1] 呂佩珂,蘇慧蘭,高振江,等.中國現(xiàn)代蔬菜病蟲原色圖鑒[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8:374-375.

    [2] 方木壬,黃健坤.豇豆枯萎病抗原篩選研究[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84,5(4):57- 61.

    [3] 何希樹.豇豆枯萎病的發(fā)生與防治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1989,41(3):64-66.

    [4] 劉金文,陳德祿.豇豆枯萎病病原菌初侵染試驗[J].福建農業(yè)科技,1995,6:13.

    [5] 丁建成,胡宏云,劉小林,等.豇豆枯萎病防治藥劑篩選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8,11:113.

    [6] 張衍榮,李桂花,何自福,等.豇豆枯萎病抗病性鑒定技術研究[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26(3):22-25.

    [7] 方中達. 植病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8:122-125.

    [8] Graham G C,Mayser S P,Henry R J.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ungal genomic DNA for PCR and RAPD analysis[J].Biotechniques,1994,16: 48-51.

    [9] 劉春來,文景芝,楊明秀,等.rDNA-ITS在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檢測中的應用[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38(1):101-106.

    [10] Booth C. The genusFusarium[M].London: Eastern Press,1971:1-237.

    [11] 孫廣宇,彭友良,李振岐,等.核苷酸序列分析在真菌系統(tǒng)學研究中的應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1(6):187-191.

    猜你喜歡
    豇豆枯萎病分生孢子
    夏季當家菜——豇豆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6:40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發(fā)率測定方法探索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誘導方法探索
    豇豆新品種連豇3號的選育
    上海蔬菜(2016年5期)2016-02-28 13:18:02
    非洲:控制香蕉枯萎病的新方法
    香梨樹腐爛病菌分生孢子獲取方法及萌發(fā)條件的研究
    大豆自然侵染條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產生
    大豆科技(2014年5期)2014-03-23 02:46:18
    高架牽引豇豆高產栽培技術
    銅、鋅元素對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有顯著效果
    泾阳县| 石狮市| 祁连县| 贵港市| 平湖市| 华坪县| 博爱县| 商南县| 弋阳县| 玉环县| 平罗县| 时尚| 海盐县| 正阳县| 菏泽市| 呼玛县| 乌拉特后旗| 上思县| 自贡市| 太和县| 天津市| 黄陵县| 师宗县| 雷州市| 泰兴市| 沿河| 贺州市| 图片| 泗洪县| 阿拉尔市| 连州市| 平遥县| 许昌市| 尉氏县| 麻阳| 宜春市| 和静县| 边坝县| 馆陶县| 宜兴市|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