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智華,李 毅
(重慶市黔江區(qū)人民法院,重慶 409000)
論行政訴訟和解適用的有限性
□ 譚智華,李 毅
(重慶市黔江區(qū)人民法院,重慶 409000)
和解制度在行政訴訟領域的適用有效地化解了當事雙方的矛盾,對于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有效提升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由于行政權的本質屬性、傳統(tǒng)文化中法治觀念的缺失以及當前行政訴訟和解的濫用等因素,決定了在行政訴訟中和解的適用必須具有有限性。本文從適用范圍、適用過程以及結果等方面對行政訴訟和解適用的有限性進行了界定并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以期規(guī)范行政訴訟和解行為,推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促進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的科學開展。
行政訴訟;和解;有限性
訴訟和解來源于民事訴訟領域,體現(xiàn)了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在雙方合意的基礎上及時、高效地解決糾紛。隨著我國行政法治的發(fā)展,特別是公共服務理論在行政法領域的引入,訴訟和解理念引入行政訴訟中,契合了現(xiàn)代行政法的價值理念,對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保證公權力主體靈活高效地行使行政職權,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xiàn)案結事了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目前在行政訴訟中存在著一種過度追求和解甚至濫用和解的趨勢。行政訴訟中和解的濫用將會產生一系列司法難題,會損害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性和權威性。為此,防止行政訴訟和解的濫用,就必須對行政訴訟和解的適用做出限定,通過法律“禁區(qū)”的形式來規(guī)范行政訴訟和解行為,從而真正做到定紛止爭,實現(xiàn)案結事了。
在現(xiàn)代法治視野里,行政權是國家政權和社會治理權的組成部分,在國家權力結構中作為一種執(zhí)行權而存在,其作用就在于應用法則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①美國現(xiàn)代著名的政治學者阿爾蒙德認為,立法的功能是制定法則(rule making),行政的功能是應用法則(rule application),司法的功能是審決法則(rule adjudication)。這就決定了行政權具有國家公共權力的本質屬性。因此,行政權具有公益性、強制性、法律性和不可隨意處分性等特征。
⒈公益性決定了和解的有限性。行政權的公益性是指行政權的存在和行使是為了維護和實現(xiàn)公共利益。公共領域中存在的利益即為公益,公權就在這個領域中發(fā)揮作用。當然,公權的不同類型在公共領域中具有不同的分工,國家權力在一國公共行政領域維護公益,而行政權作為國家權力的一部分,又在法律、法規(guī)、政策執(zhí)行領域維護公益。而在行政訴訟中,往往存在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與公共利益的沖突,在這一類型的案件中,決定了和解制度的適用不能像民事訴訟那樣基于雙方當事人的合意即可,必須在一定的幅度范圍內進行,不得僭越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
⒉強制性決定了和解的有限性。行政權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行政相對人有服從的義務,有關機關有協(xié)助的職責。這種特征在行政主體的單方強制行為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例如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
⒊法律性決定了和解的有限性。法治理念基于利益平衡的考量,強調對權力的監(jiān)督、約束。行政權作為公權力的一種也不例外。而且公權作為權利的讓渡,范圍是有限的,且必須遵守讓渡權利個體共同制定的規(guī)則即法律。因此,現(xiàn)代法治要求行政職權法定、行使程序法定、處分法定,任何超越法律的行政權均為違法。這就是行政權的法律性,其為憲法所設定,且不得違反憲法的設定目的和精神。
⒋不可隨意處分性決定了和解的有限性。任何行政主體都不是行政權的完全享有者。因為行政權來源于法律的授權,只有在法律授權范圍內才能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行政權,也只有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行政主體才能對行政權進行處分。當然,這里的處分不僅指主動處置行政權的行為,而且包括放棄行使行政權的行為。這是由于行政權不僅僅是一種權力,還意味著一種責任、職責。行政主體放棄行使行政權,就意味著放棄職責,是對行政權的處置行為。在此,行政權的不可隨意處分性表現(xiàn)為行政主體非經法律允許并依照法律程序不得自由轉讓行政權,行政主體不得無故放棄行政權的行使,行政權一旦行使不得隨意變更。
基于行政權的上述特征,盡管行政和解為我們處理行政爭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但行政權作為一種公權力,不得隨意處分。行政權的公益性和強制性決定了行政訴訟和解的有限性;行政權的法律性和不可隨意處分性決定了在行政訴訟中不宜過度適用和解制度,即使通過和解、協(xié)調等方式解決行政爭議,也不得與法治理念相違背。因此,在以和解方式處理行政爭議的過程中,需要從公益保護方面加以明確,并從行政權的本質屬性方面考量,在行政訴訟和解的適用方面加以限定。
“夫禮昭大信,法順人情,此心此理,原可放之四海而準,一國之民必各有其特性,立法之人未有拂人之性者也……故一國之法律,必合一國之民情風俗。……中國文教素甲全球。數(shù)千年來禮陶樂淑,人人皆知尊君親上,人倫道德之觀念,最為發(fā)達,是乃我國之國粹,中國法系即以此”。[1]清末大理院正卿張仁黼的這段話生動地表明,中國的法律必須注重中國的民情,使法律順應民情,符合一國的國情,是立法者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而民眾法治理念缺失、人情化社會倫理則是當前最大的國情、民情。
不可否認,即便在法治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今天,中國傳統(tǒng)的法觀念仍然濃厚。中國傳統(tǒng)的法觀念是一個大法觀念,包括天理、國法和人情。在現(xiàn)代法學視野里,這個法觀念含有自然法學、法社會學和實證主義法律觀的色彩。如果要對應的話,天理可對應自然法則,國法可對應法律,人情可對應傳統(tǒng)習俗。人情社會是中國社會與文化的一大特點,人情傳統(tǒng)與法治精神并存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大特點,在實務中往往出現(xiàn)“情大于法”的局面。因此,立法者制定法律不能脫離國情,以和解方式處理行政爭議也要以此作為重要的考量依據(jù)。在人情社會中,注重人與人交往過程中和善、以和為貴,特別是在熟人社會視野下,遇到矛盾總是本著“以和為貴”的思想來解決問題,雖然這為行政訴訟和解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現(xiàn)實土壤,但也常常會出現(xiàn)為了實現(xiàn)“和解”而不是在法律的規(guī)定范圍內甚至超越法律來解決的現(xiàn)象,這與“法不容情”的基本理念相違背。同時,在傳統(tǒng)“畏官”觀念的影響下,行政訴訟受案率一直很低,公眾大多選擇忍讓。即便將行政爭議訴至正式司法程序,很大一部分行政相對人也選擇了與行政機關私下和解,撤訴結案。
我國法律提倡通過司法審判解決行政爭議,以確立司法權威,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從而步入法治社會。而強調調解、和解的人情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亦具有“人治”色彩。因此,倡導適用和解方式處理行政爭議,無形中會加劇這種矛盾。當然,我們應當看到的是存在強調調解的人情社會,正為適用和解方式處理行政爭議提供了空間。與其讓行政和解、調解不規(guī)范地存在,不如一方面倡導通過正式司法程序解決行政爭議,另一方面正視行政和解、調解的存在,進而對其進行規(guī)范。據(jù)此,適用和解方式處理行政爭議需要規(guī)范化運行,對其適用的限度做出界定。
行政理念作為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看法、態(tài)度、信念和價值觀的集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法治進程,直接影響到政令的執(zhí)行效果與政府公信力的提高。行政主體實施具體行政行為的最根本行政理念是依法行政,即要求行政主體在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的過程中,應當自覺運用能體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法律,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務和社會事務,切實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誠實守信、便民高效、權責統(tǒng)一的要求,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受追究、侵權要賠償。[2](p49)然而,由于受到傳統(tǒng)行政理念(如官本位、特權思想)的影響,行政權行使中的管理色彩仍然濃厚。有的行政機關習慣于“管”字當頭,“罰”字墊后,簡單地將管理與被管理對立起來,以為與行政相對人只是管制與服從的關系;有的行政機關認為,政府機關就是行使行政權力、管理社會、約束行政相對人行為的,把行政權力當作政府及其機關唯一的存在方式,忘記了應當承擔的責任,產生了漠視行政相對人權利的官僚主義作風;有的行政機關在做出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決策時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以上種種現(xiàn)象表明,在現(xiàn)階段,我國行政領域“人治”觀念仍占有較大的“市場”。相比之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法制的逐步健全,人們的法律意識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傳統(tǒng)思想觀念開始改變,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比例逐年增高,“民告官”再也不是一件新聞。②據(jù)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統(tǒng)計,我國一審行政案件在1987年的受案數(shù)為5240件,自1989年我國《行政訴訟法》通過以后,行政案件呈急劇遞增趨勢,截止2008年,全國共受案108398件。參見何海波.行政訴訟撤訴考[EB /OL].http: //law.china.cn /features/2009-12-31 /content_3325153.htm。但是,即使在人們獲得行政訴權以后,其合法權益并不必然能夠通過人民法院的裁判得以維護和實現(xiàn)。
在當前全國法院系統(tǒng)大力開展“大調解”活動的格局下,要求各級法院充分發(fā)揮能動司法作用,這有效地激發(fā)了廣大干警的工作熱情,對于提高法官的審判質效、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法院在實務操作中似乎又陷入了“逢案必調”的局面,未能區(qū)別對待,有所側重。尤其是在行政訴訟領域,囿于我國《行政訴訟法》第50條行政案件不得調解的法律規(guī)定,則創(chuàng)新式地提出了“行政和解”,但從本質上而言二者并無太大的區(qū)別,僅是為了規(guī)避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而換了一個名詞而已。在此背景下,行政訴訟和解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而正如前文所述,行政權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在行政訴訟領域不可能像民事案件那樣,只需當事人雙方合意即可,而是具有很多“禁區(qū)”,而這些“禁區(qū)”在當前的行政和解中還未能夠及時地加以明確和限定。同時,法院為了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xiàn)案結事了,在加強“訴調對接”的情況下,調解率、和解率等成為考核法院審判水平的重要指標,在解決行政爭議的過程中,就可能存在與行政主體進行“權力尋租”,犧牲公益,換取私利等現(xiàn)象,從而導致公益被利益集團“俘獲”的風險。因此,需要對行政訴訟和解加以規(guī)范,從而實現(xiàn)行政權不處分與可處分的平衡、傳統(tǒng)理論與理論突破的平衡,促使和解制度在行政領域規(guī)范運行。
一般情形下,行政權處分需具有法律、法規(guī)依據(jù),不得隨意處分。適用和解方式處理行政爭議,人民法院在居間協(xié)調時,必須注意行政權處分的不同屬性,將重大涉公益性行政爭議與一般的糾紛區(qū)別開來。當然,這種處分大多數(shù)是在行政裁量權限范圍之內的,即便如此,也存在損害公共利益的可能。例如在房屋拆遷糾紛的場合,行政主體與開發(fā)商達成的協(xié)議就可能嚴重損害公共利益。因此,有必要將對公共利益產生重大、直接影響的糾紛排除在和解之外,這就是重大涉公益性行政爭議的排除。重大涉公益性行政爭議是指公益性強、處理結果將直接、嚴重影響公共利益的那部分行政爭議。當然,這里重大涉公益性行政爭議非常抽象和難以把握。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反面立法”的形式解決這個問題,即在立法中規(guī)定,對通過和解處理的行政爭議的范圍加以明確。適宜通過和解方式處理的行政爭議主要包括行政裁決、行政補償、行政合同、行政主體拖延或不履行法定職責、行政登記、行政處罰等合意空間較大的行政爭議。這樣,就可以將重大涉公益性的行政爭議排除在外了。
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guī)范拘束的程度為標準可分為羈束行政行為與裁量行政行為。羈束行政行為是指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行政行為的范圍、條件、程度、方法等,行政機關沒有自由選擇的余地,只能嚴格依照法律做出的行政行為。羈束行政行為的做出以權限范圍、幅度行為方式、數(shù)量界限等都由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為前提,行政機關只能嚴格依法判斷。裁量行政行為是法律只規(guī)定原則或一定的幅度或范圍,行政主體根據(jù)原則或在法定幅度內,根據(jù)具體需要和實際情況,可以自由做出的行為。如前所述,行政裁量權的存在給行政和解提供了操作空間,可以在裁量范圍內協(xié)商、妥協(xié)。但羈束行政行為則有著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在法律上沒有操作空間。受合法性原則限制,行政主體必須依法做出行政行為。因此,行政裁量權的存在是行政和解存在的前提,無裁量空間的行政爭議不得適用和解。
無效行政行為是具有重大、明顯的違法情形,從而使其自始至終不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行為。[3](p156)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統(tǒng)一的行政程序法,因而對行政行為無效的條件并無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7條第2款規(guī)定了確認違法或者無效判決的情形,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在原有的撤銷判決之外創(chuàng)設新的確認判決,這與大陸法系國家將一般違法行政行為與重大違法行政行為相區(qū)分的思路一致。一般認為,無效行政行為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⒈行政主體重大而明顯違法。主體適格是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之一,是指行政主體對行政行為的做出有管轄權。因此,主體嚴重而明顯不適格時,行政行為無效。
⒉行政行為內容存在重大、明顯違法。這一類主要包括意思表示不明確、意思表示受脅迫、行為內容做出基于明顯的錯誤事實、內容明顯違反公序良俗、內容不可能實現(xiàn)等。
⒊程序存在重大明顯違法,違反正當程序原則。③《行政處罰法》對此類無效行政行為也做出了規(guī)定,如第3條第2款規(guī)定:“沒有法定依據(jù)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碑斎唬@里行政行為無效的范圍過于寬泛,應理解為包括可撤銷與無效兩種。正當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項重要法律原則,正當程序有時甚至優(yōu)于實質正義。
⒋行為形式上存在重大明顯缺陷。有些行政行為的做出須履行一定形式的義務。關于這些形式,有重大瑕疵的行為無效。如應以書面形式表現(xiàn)的卻無書面形式。無效行政行為存在重大且明顯瑕疵,自始無效、當然無效,且無公定力。在一般情形下無和解、協(xié)調之必要,否則與法治原則相悖。這是因為無效行政行為自始就對行政相對人不產生效力,行政相對人無須服從該行政行為。如果允許無效行政行為和解、調解,并不能使行政行為效力得到恢復,而且很可能構成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公益的損害。且這種通過妥協(xié)的方式使無效行政行為得以維持,不利于樹立法律權威,有違法治精神。
和解的本質在于爭議各方在合意的基礎之上進行磋商,從而解決糾紛。合意是和解的靈魂和關鍵,只有在合意的基礎之上,各方才有誠意進行和解、調解,做出讓步。因此,自愿原則是行政和解的首要原則。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啟動自愿。啟動自愿是指是否適用和解的方式處理行政爭議,各方都有決定權,任何機關、組織或個人不得干涉或強制,只有在各方同意的基礎之上才能進行和解。當然,這里的自愿是一種權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二是協(xié)議自愿。協(xié)議自愿是指糾紛各方對于協(xié)議的達成以及內容完全出于自愿,任何人不得強迫,否則就喪失了和解之基礎。
這里的平等是指在行政和解過程中,爭議各方的地位與權利平等。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爭議雙方在和解的過程中保持獨立地位,不受他方強制;二是爭議雙方在和解的過程中享有同等的程序權利,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當然,平等并不等同于同等。同等是指一樣、相同。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能力、資源等不可能完全相同,特別是在信息獲取能力方面,行政主體顯然強于行政相對人,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能通過制度設計消除的。因此,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地位與權利平等。在這一前置性條件下,行政機關亦不得超越或者放棄職權。該項限制可以理解為對行政裁量的要求,即行政機關可以在行政裁量空間內改變具體行政行為,但是不得超越或者放棄職權,這是行政裁量的底線。當然,該項限制也可以理解為合法性要求,因為一旦超越或者放棄職權,就已違反了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該項限制要求 “行政機關改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僅不可以超越職權,也不能放棄職權。即該做的不做不行,不該做的做了同樣不行。而且超越職權或放棄職權不僅是對原告而言,也針對案件第三人或者案外人”。[4]
合法原則要求在行政和解過程中,主持和解的人民法院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不得為了考核指標或者其他原因而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也不得損失公共利益、集體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該項限制是對改變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要求,即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即可。行政和解是指一般以爭議各方達成和解或調解協(xié)議結案,協(xié)議中一般包含行政機關對行政權處分的內容。這種達成的和解協(xié)議在本質上屬于行政契約,④行政契約,指行政機關為達致維護與增進公共利益,實現(xiàn)行政管理目標之目的,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經過協(xié)商一致達成的協(xié)議。德國行政法中就有和解契約的理論。其實,和解契約就是行政契約的一種。西德《行政程序法草案》(1963年制定)第41條以 “和解契約”(Vergleichsvertrag)為題,規(guī)定:“以和解為對象的公法上的契約,在進行理性評價時,有關事實關系或者法律狀態(tài)存在不明確,需要通過公法上的契約來消除之的情況下,可以締結之?!标P于本條的立法宗旨的公定理由書的說明中認為:“公法上的和解契約,在基于好意的合意、消除有關事實或者法律狀態(tài)的不明確方面,與民法上的和解具有共通性 (參照BGB第779條)?!眳⒁姟踩铡衬喜┓?行政訴訟中和解的法理(上)[J].楊建順譯.(日)法學雜志,第13卷第1號(1966年7月10日),《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1年冬季號,第468頁。屬于行使行政權的行為,應受行政法的約束。和解協(xié)議或協(xié)調結果等不得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應當注意的是,《關于行政訴訟撤訴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沒有將合法性限制規(guī)定為“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而是限定為不違反“禁止性”規(guī)定,這就賦予了行政機關更大的改變空間,只要不是法律、法規(guī)明確禁止的,就可以以某種方式做出改變,以鼓勵行政機關更多地采用這種柔性的方法解決糾紛。[5]此外,要求人民法院不得為單純追求案結事了或考核指標,在犧牲公共利益或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讓爭議雙方達成和解協(xié)議。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所述公共利益保護與第三人利益保護與此處并不矛盾。前文公共利益保護針對的是行政和解的始終,包括其適用范圍、過程、結果等方面。
任何缺乏監(jiān)督的權力都容易變質,行政訴訟和解亦是如此。當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發(fā)生爭議起訴到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基于雙方的合意以中立的第三方對二者進行協(xié)調,有效化解行政爭議,實現(xiàn)案結事了。筆者認為,除一般監(jiān)督體系外,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強化對行政和解適用有限性的保障。
在當前關于行政訴訟和解適用法律缺位的現(xiàn)實背景下,可以通過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司法解釋,對當前在全國法院系統(tǒng)推行的行政訴訟和解制度加以規(guī)范并從適用范圍等方面加以明確和規(guī)制,如對行政補償、行政合同、行政主體不作為、行政登記、行政處罰等合意空間較大的行政爭議行為則可以和解;而對于諸如重大涉公益性行政行為、羈束行政行為、無效行政行為等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則不得適用和解,必須通過判決或裁定的形式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做出裁判,這樣,既符合行政權的本質屬性,又能從客觀上對行政機關起到警示作用。如在行政訴訟和解過程中,必須是基于雙方當事人的自愿和解,并且在地位上務必保持雙方的平等,和解的內容必須合法,不得超越或者放棄職權的行使,不得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當前,無論是就行政主體本身還是作為中立第三方的人民法院而言,為了建立高效的工作機制,先后出臺了諸多考核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效率低下的工作現(xiàn)狀,提高了法官的積極性,增強了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本領。然而,由于部分考評機制亟待完善,給法官的日常工作增加了大量的負擔,而結果可能是做無用功,這就會在客觀上出現(xiàn) “強制和解”、“強制協(xié)調”、“硬性指標”等不良局面,有違和解之初衷。因此,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亦是加強行政和解的適用、保障適用有限性的題中之義。
由于行政訴訟和解本身是一項繁瑣的工作,要求參與人員不僅要具有談判技巧、講話藝術,還需要熟悉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章。尤其是對和解中立第三方的人民法院承辦法官而言,其不僅要通曉法律知識,更要能有效協(xié)調雙方的矛盾爭執(zhí);不僅要從案件中找到爭議的焦點并探尋雙方的共同點,達到解決行政爭議的目的,還要保證不違反和解適用的有限性要求。
[1]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M].中華書局,1979.843.轉引自俞榮根.天理、國法、人情的沖突與整合——儒家之法的內在精神及現(xiàn)代法治的傳統(tǒng)資源[J].中華文化論壇,1998,(04):17.
[2][3]方世榮,石佑啟.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5]李廣宇.《關于行政訴訟撤訴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的理解與適用[N].人民法院報,2008-02-01(6).
(責任編輯:高 靜)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for the Limited Nature of Settlement
Tan Zhihua,Liyi
The application of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dissolv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efficiently.It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the lawful rights of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supporting administrative organ's administration by law,and improving the court's judicial trust effectively.However,due to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administrative power,the deficiency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misuse of reconciliation in present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nd so on,the application of reconciliation in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must be limited.This paper defines the finiteness of reconciliation in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from application scope,application procedure,application results and so on.It also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guarantee measures to regulate the reconciliation in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improve the legality of administrative organ and the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on trial work of People's Court.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reconciliation;limited
D925.3
A
1007-8207(2011)05-0071-05
2011-03-15
譚智華 (1963—),男,重慶石柱人,重慶市黔江區(qū)人民法院院長,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法理學、行政法學;李毅 (1981—),男,湖北利川人,重慶市黔江區(qū)人民法院研究室書記員,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