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斯 陳茜
心理疏導關注的重點是人們的思想意識層面,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情緒疏通,提高思想認識和覺悟,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心理疏導不僅關注個體的健康發(fā)展,而且關注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它為思想政治工作服務,以社會的價值觀為指向,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政治覺悟,促進人與社會的協調發(fā)展。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運用心理疏導,可以更好地體現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師生廣開言路,為教育對象提供宣泄情緒、發(fā)表意見的平臺,了解學生的深層情感和發(fā)展需要,并通過情緒疏導、認知引導、思想轉化、行為調適等過程,調節(jié)情緒,化解矛盾,促進和諧,提升思想認識水平,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一、尊重教育對象,因材施教
尊重教育對象,承認教育對象各自的年齡、背景、心理狀態(tài)差異,以及各自要求和接受心理疏導的愿望、程度的差別,以寬容和無條件接納的態(tài)度包容、接納千差萬別的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在實施心理疏導時,要真正尊重、關懷、接納和理解教育對象,營造一個安全、舒適、自由的教育氛圍,滿足個人需要,進而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與社會共同進步結合起來。
教育人員在尊重、接納和理解教育對象存在差異的基礎上,更要強調對學生的個別化對待,做到有的放矢、區(qū)別對待。差異原則要求心理疏導教師從學生的年齡、性別、語言、體態(tài)語言、智力情況、非智力因素、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等方面入手,找出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征及他們的心理障礙。對不同學生實行區(qū)別對待,認真做好個案研究,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設計并組織靈活的、彈性的、動態(tài)生成的心理疏導,讓教育對象在自主選擇、差異共享中,實現個體的差異性心理發(fā)展。
二、掌握正確信息,提前科學預防
教育者只有掌握全面、詳細、正確的信息資料,才能提前科學預防,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及時干預,使學生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教育者要從以下3方面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tài)。
1.廣泛了解,全面認識
班主任要建立學生電子檔案,對每一個學生,既要了解其入校前的學習和生活經歷、入學的動機,又要清楚其入校后在思想、學業(yè)、生活、成就、榮譽、理想等方面的需求,掌握每個學生的基本信息。
2.善于觀察,注意學生思想變化動態(tài)
教師要及時抓住帶有傾向性的思想苗頭,進而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疏導,把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念頭解決在萌芽之中,取得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權。
3.通過學生的言論,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例如,通過開主題班會,進行政治學習,開展文化活動,注意“聽話聽聲",從學生發(fā)言中了解其思想情況,全面了解和掌握課堂外的學生狀況。
三、開設特色課程,重視心理咨詢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心理學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學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與特點,學會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覺調節(jié)控制情緒,是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優(yōu)化的重要措施。適當增加心理學課程,如開設“大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際關系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等課程,增強自我心理調劑能力,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珍愛生命,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開設法制課、行為矯治課等課程,訓練學生自信心、意志力、自控力等,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在快樂中建立自信,在成功中感受快樂,真正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咨詢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技術,對大學生在學習、適應、交往、戀愛、擇業(yè)、自我發(fā)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社會適應性,促進個人成長和潛能開發(fā)的專業(yè)活動。運用心理咨詢法,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交友性。咨詢工作者要把咨詢對象看作朋友,熱切接待,耐心聽其訴說,不輕易打斷說話,使咨詢對象能吐露真情,保證咨詢工作順利進行。第二,啟發(fā)性。咨詢就是求知和詢問,對咨詢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疏導、循循善誘,啟發(fā)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切不可壓服和訓人。第三,保密性。咨詢工作者要尊重咨詢對象的合理需求,保守秘密,不得隨意公開咨詢對象的姓名和咨詢的內容。
四、明確疏導重點,精選教學內容
1.明確人生目標,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
大學生對個人價值和人生目標不明確,缺乏主動的探索性和自覺地控制能力,放松自己、不思進取、渾渾噩噩,常有迷茫、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教師在學生入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專業(yè)選擇、能力等),為學生進行人生目標的規(guī)劃和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就業(yè)觀,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就業(yè)心理素質等,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大力開拓社會資源,在促進專業(y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建立大學生就業(yè)實踐訓練體系;明確大學各個階段的具體內容和任務,使學生能盡快認清個人發(fā)展意向,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投入大學生活。
2.自信于我,樂觀人生
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實現自己的意志。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心學生學會欣賞自己,善于發(fā)現自己身上的長處;教師要關懷學習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自己對學習的期望值;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學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選擇奮斗方向,確立行為目標,使學生的潛能、長處得到充分發(fā)揮,為學生創(chuàng)設、提供鍛煉機會,指導他們自己策劃活動,使他們在成中獲得自信,造就學生的成功感,不斷激勵學生自立、自強、自信、樂觀。
3.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活躍人際交往
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有著強烈的心理需求,渴望通過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自己融入社會、成就事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工作者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人際交往教育疏導,充分發(fā)揮疏導原則,進行思想的調節(jié)、調解、協商、對話,從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的角度,解決學生人際之間的冷漠狀況,促使人際氛圍和諧發(fā)展;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引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合理確立對他人的期望值,盡量降低期望值,用正常的付出尋求最小的回報。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讓人際交往的主體避免產生交往中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感,有效地避免學生群體間的人際沖突,增進大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
五、建設校園文化,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是建設文明校園的關鍵,有利于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強集體主義意識,使大學生心靈得到凈化。同時,有利于學生協調發(fā)展,提高綜合素質。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是學校精神風貌的重要標志,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開展健康有益的校園心理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擴展大學生的求知領域,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陶冶大學生的思想情操,從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文娛體育活動,如讀書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學術報告會、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科普節(jié)、社團節(jié)、書畫展、模擬法庭等活動,增強學生體質,陶冶其情操,釋放其被壓抑的情緒,緩解其內心的壓力,培養(yǎng)他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
注:本文章為2011年省教育工委立項一般課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層次心理疏導”工作機制研究》(11C30)子課題。
(作者單位:秦斯,湖南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
陳茜,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政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