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高行恩 陳紅 王遠琴/文
溯源探新話石烹
江蘇 高行恩 陳紅 王遠琴/文
石烹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原始的烹飪方法,其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它是利用石板、石塊(鵝卵石)作炊具,間接利用火的熱能烹制食物的烹飪方法。挖掘和研究石烹的歷史和烹飪特征,有利于繼承和改良這一優(yōu)秀的古典烹調方法,拓展現(xiàn)代烹飪工藝學領域的局限和不足,從而創(chuàng)新出一大批具有鮮明的烹飪特色、科學環(huán)保的菜點品種。
自從有了人類,飲食文化就已誕生,只是飲食文明還沒有得到發(fā)展。脫離了生吞活剝的生活狀態(tài),原始人發(fā)現(xiàn)并開始使用火(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熱能的利用,因為那時候的人們已不知不覺間開始了太陽能的利用)來改變飲食狀態(tài),而石烹的出現(xiàn)和進一步發(fā)展利用,也是從偶然到必然的人類智慧結晶。
原始人對石烹的運用是在無意識間完成的。他們將采擷回來沒吃完的果實放在石頭上,等想起來去吃的時候,石頭上的果實受到太陽輻射給石頭的熱能作用,已經(jīng)或部分完成了由生至熟的烹飪過程。只是此時的人們還不懂得這就是烹飪熟食的過程。
到了舊石器時代人們已經(jīng)懂得利用火對石頭進行加熱,再利用石頭將熱能傳遞給烹飪原料從而完成烹飪的過程。據(jù)《禮記》注:“中古未有瓦甑,釋米捋肉,加于燒石之上而食之耳?!绷硗狻豆攀房肌返裙偶幸灿蓄愃频挠涊d。這時候的人們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利用石烹來完成對食物原材料的制熟,可以說,這個階段是石烹形成的主要時期。
石烹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無意識完成和有意識運用兩個階段,其工藝也經(jīng)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由熟食到美食的過程。從早期無意識中太陽能的利用到火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以后,舊石器時代的石上燔谷時代,見證了人類由蒙昧野蠻向文明的轉變。
《禮記》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睗h人鄭玄注:“古者未有釜,釋米捭肉,加于燒石之上而食之耳。今北鈥猶存?!边@種直接在石頭上烙炕成熟的方法,就是我國最古老的石上燔谷法。到后來,傣族在舉行剽牛儀式時,先在地上挖一個坑,把剝好的牛皮墊在坑內,盛足水、放好肉,然后往水中丟燒紅的石頭,一塊接一塊,直到肉煮熟,大家便圍坐而食。這便是一種燒石煮水的石烹法,使石烹技法有了發(fā)展和進步。經(jīng)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石烹技法也經(jīng)歷了燔、煮、烙、烹等發(fā)展階段,工藝得到更好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成品種類更加豐富多彩,成品特點也更為顯著,食用方法也更為文明、講究。
3.1 干烙加熱制熟是利用石頭作為傳熱介質,將熱能均勻地傳遞給食物以使食物成熟的一種制熟方法。主要有兩種加熱方式:一種是外加熱,也就是所謂的“外烙”。將石頭堆起來燒至熾熱后扒開,將食物埋入、包嚴,利用向內的熱輻射使原料成熟;也可以用兩塊石板,將烹飪原料夾在中間,利用石板將熱能從兩面向中間的原料傳遞使食物成熟。這種外烙法的特點是簡便易行,且傳熱均勻迅速,成品通常外觀凸顯石頭形狀,色澤金黃,香味濃郁;另外一種是內加熱,也就是所謂的“內烙”。是將石頭燒紅后,填入(或包入)食物原材料(如牛羊內臟、薄餅等)中,使之受熱成熟。這種內烙法的特點是容易掌握原料的成熟度,進餐者剝開原料取出石頭準備食用時香味集中逸出,呈香效果更佳。
3.2 水煮加熱制熟是以水為傳熱介質,配合石頭傳熱給烹飪原料,以使原料成熟的一種制熟方法。從干烙到水煮,是人類飲食文明的一大進步,這個階段的炊具有了全新的發(fā)展,由直板式向內凹式轉變,這樣能使食物成品風味更突出,質感更豐富。水煮加熱制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石器煮,是選擇中間凹進的石塊或將石頭雕鑿成中空的石器,放入水和原料,從下方對石頭進行加熱,石頭將熱能傳遞給水,水再將熱能均勻地傳遞給原料,從而使原料成熟。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簡潔快速,作為炊具的石器可以反復利用,適合長期定居于某處的人群;另一種是投石煮,也就是將水和原料放入某個容器中,將燒紅的石頭連續(xù)投入容器使水沸騰,從而使食物成熟的方法。在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布朗族,人們在野外勞動時,不用帶鍋灶,做飯的時候臨時在沙灘上挖一個坑,在坑內鋪上數(shù)層芭蕉葉,然后倒進清水,把從河里捕來的鮮魚放入水中,燃起篝火,把燒紅的鵝卵石投入這個“芭蕉鍋”內,待水沸魚熟,放入少許鹽,便煮成一鍋美味的卵石鮮魚湯,然后用蚌殼盛著吃。這便是一種典型的投石煮,特點是湯醇肉嫩、鮮美異常。只是要求石塊不宜太大,而且對衛(wèi)生也有嚴格的要求,要以潔凈的鵝卵石為佳;同時在烹飪和食用過程中很容易調動參與者的情緒,氣氛熱烈。
3.3 烹蒸加熱制熟這種方法其實是石烹技法發(fā)展到現(xiàn)代的一個高級階段,是將大小均一的石塊放入特制的耐高溫的陶缽、鐵缽、木桶或玻璃缽等容器中,利用電烤、火燒或油炸的方法使石塊受熱至灼紅,將烹飪原料與兌好的調味汁一次性投入,利用石塊遇水產(chǎn)生的蒸汽使原料迅速成熟。由于成菜時熱氣四溢并帶有聲響,感覺如同蒸桑拿一般,因此又名“桑拿石頭菜”。它之所以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是因為它在具有保溫保鮮、增進食欲、美容養(yǎng)顏等作用的同時,既滿足了消費者的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等生理需要,更迎合了現(xiàn)代人對飲食求新、求奇、求異的心理需求,既滿足了食客的充饑需要,也滿足了食客的精神需要。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烹飪用具質地講究、烹飪手段先進,特別是對烹飪原料的選擇要求很高,必須質地鮮嫩、衛(wèi)生美觀,可以是鮮活的蝦蟹類,也可以是經(jīng)過刀工美化并初步熟處理的其它原料。
4.1 傳熱均勻迅速由于石頭本身是熱的良導體,傳熱均勻迅速,使烹調時間得以有效地縮短。在生產(chǎn)資料極端匱乏的古代,采用石烹技法既保證了選料簡便,且易于清洗;同時其傳熱性能良好,滿足了作為傳熱介質的基本要求;這在時間就是效益、人們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現(xiàn)代,則可大大地縮短人們的待餐時間,無疑擁有很強的市場前景。
4.2 工藝簡單有特點石烹工藝或烙或煮,都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工藝,取料方便低廉,炊具用具常規(guī)化,操作起來難度也很小。石烙工藝講究傳熱均勻,火力不能太小或太大。太小則無焦香味,更無酥脆的質感;太大則外焦而內不熟,對成品外型也會有很大影響。石煮工藝講究成菜火候,鮮嫩易熟的原料講究急火速成,以保持成菜鮮滑爽嫩;質地老韌的原料講究慢火煨燜,“火候足時它自美”,以保持成菜酥爛醇濃。而烹蒸類菜肴如桑拿蝦等,則應在注意保證操作安全的前提下,投料講究找準時機、眼疾手快,以創(chuàng)造熱烈的氣氛和保持原料鮮嫩的質感。
4.3 成品富有特色石烹的成品大多特點鮮明,要么外觀造型美觀,入口香酥余香留頰;要么質感滑嫩爽口、異常鮮美;要么成品酥爛醇濃、回味悠長。尤其是烹蒸類菜肴,更是將菜點質地與飲食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既保證了菜肴口味鮮美、造型獨特,又襯托出飲食的氛圍,使美食與美境、美味與美器融合為一體,調動食客食欲,促進消化吸收。
4.4 食用方法講究由于石烹類菜點本身具備的特點,其食用方法也很講究。為了保持石烹類菜點本身質地酥脆或鮮嫩,一般都需要現(xiàn)做即食,這時候就要考慮菜點溫度過高可能給食客帶來的傷害,因此一般應借助一些工具來輔助進食,必要時應由餐飲服務人員指導食用;有些石烹類菜點烹制過程中不方便進行調味,需要食客自助補充調味,有時也需要給予幫助或指導;另外有些石烹類菜點(例如現(xiàn)在市場上比較流行的瓦崗雞等菜點,是將雞塊等原料與鵝卵石等同烹。)在食用過程中還要注意分辨出石塊,以免在餐飲過程中嗑傷牙齒或燙傷皮膚。
5.1 石烹的選料要求石烹的選料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石頭的選料要求。作為炊具的石器必須具備既定的造型,要么中空可以盛裝原料和水以利于水煮加熱制熟,要么表面平滑能很好地與原料接觸以利于干烙加熱制熟,要么形似鵝卵能使成品具備凹凸有致的外觀;作為傳熱介質的石頭除了要考慮其傳熱性能,還應該考慮其顏色外型及衛(wèi)生條件,保證滿足進餐者的心理審美與生理審美的雙重要求。二是對烹飪原料的選料要求。雖然作為石烹的選料范圍很廣,從石上燔谷選用的果實、種子,到水煮加熱制熟選用的動物性原料肌肉及內臟組織,幾乎所有的原料都可以用于石烹,但必須具備一個基本的要求那就是選擇的原料必須是新鮮無異味的,這是因為石烹技法很少利用復雜的調味手段,除了在正式烹調前對原料進行基礎性的腌漬調味,大多由食客根據(jù)自身的口味需求在進餐過程中進行自助式的補充調味,這就要求成品保持原料的本味,突出其清淡香濃的特點。
5.2 石烹的衛(wèi)生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石頭的選擇、烹飪原料及工藝過程三個方面。無論是作為炊具還是傳熱介質,石頭都與烹飪原料親密地接觸,甚至直接上桌和食客見面,其衛(wèi)生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成品的衛(wèi)生,因此必須選用那些長期在日光照射下的無環(huán)境污染的石頭;由于石烹工藝相對簡單,且原料大多裸露在外進行烹飪加工,因此用于石烹的原料應該是新鮮無污染的,衛(wèi)生質量必須有著嚴格的要求;在石烹工藝過程中,很可能造成粉塵污染及3~4苯丙芘污染,這就要求在烹飪工藝過程中予以嚴格控制,盡量減少原料與明火接觸的可能性,并保持環(huán)境的整潔衛(wèi)生。衛(wèi)生程度是評價烹飪制品的首要條件,更是石烹市場生命力的重要指標。
5.3 石烹的安全要求由于石頭長時間受熱容易發(fā)生爆裂的現(xiàn)象,在烹飪過程中應該注意監(jiān)視并予以控制;另外由于石頭受熱后溫度很高,很容易發(fā)生灼傷事故,因此整個工藝過程應小心謹慎;最后由于石烹菜肴的成菜溫度都很高,有時候成品中還會拌有一些石頭,因此在食用過程中應該借助一些工具,同時盡量放慢進餐速度,提倡文明飲食,確保食客的人身安全。
通過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石烹至少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一、石烹的歷史悠久。從石器時代就開始有了石烹工藝,是人類飲食文化的起源,也見證了人類飲食文明的進步。二、石烹的工藝簡單、獨特。以石頭為炊具和傳熱介質簡便、經(jīng)濟、環(huán)保,無論是烙、煮還是烹蒸等工藝都簡潔自然,成品特色鮮明,這在注重飲食獵奇的今天無疑深受食客歡迎。三、石烹成品科學營養(yǎng)。利用石烹對烹飪原料的影響很小,能有效地保護其營養(yǎng)素不受損失;同時不會產(chǎn)生對人體有毒有害的成分,確保環(huán)保、衛(wèi)生;成品口感多樣、種類繁多,使食客的選擇余地更大;食用方法講究,注重餐飲氛圍和飲食文化,更是滿足了食客生理與心理的雙重要求。四、石烹成本低、市場占有率高。無論是炊具用具的選擇還是傳熱介質的應用,作為石頭都可以重復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產(chǎn)品成本,避免了環(huán)境污染;同時通過行業(yè)走訪和市場調研,石烹類菜肴很受顧客青睞,經(jīng)過市場推廣和進一步工藝改良,一定會成為餐桌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當然,石烹類菜點的拓新和推廣必須依靠廣大一線烹調師的努力,首先要了解和重視石烹工藝,并能持之以恒地研究和實踐,才能夠挖掘和創(chuàng)新出更多更好的產(chǎn)品;另外還要能夠引起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的重視和支持,才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使石烹工藝得以不斷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