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靜
明傳奇用韻中魚模、歌戈互押現(xiàn)象探析
彭 靜
明傳奇從南戲發(fā)展而來,是中國戲曲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很多明傳奇作品中屬《中原音韻》“魚?!?、“歌戈”部的字常在一起押韻,結(jié)合這些韻腳字在現(xiàn)代蘇州方言的讀音以及明代曲論家的論述,這種押韻現(xiàn)象反映的可能是明代吳語方言的特點。
明傳奇 ;魚模;歌戈;互押
明傳奇從南戲發(fā)展而來,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明代流傳下來數(shù)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傳奇作品,具有文學(xué)史和語言學(xué)史的雙重價值。對這類材料的挖掘、研究對近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史及漢語方言語音、詞匯史的研究都是有益的補充。據(jù)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載,現(xiàn)存的明傳奇作品有199部,筆者隨機挑選了其中60部作品進行用韻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明傳奇的用韻反映了明代方言的特點,本文以其中魚模、歌戈字互押的現(xiàn)象作說明。
明傳奇作品中魚模、歌戈互押的例子很多,如張鳳翼的《紅拂記》第1出〔西地錦〕葉“渡波火烏”,第17出〔東甌令〕葉“窠坷渡固多波”,《祝發(fā)記》第14出〔楚江情〕葉“姑和波何羅殂跎跎過奴奴奴路,初和途夫蛾隅胡胡婦麼奴他暮”;沈鯨的《雙珠記》第29出〔瑞煙濃〕葉“火堵路誤臥”,〔排歌〕葉“蘇枯羅多歌都虜胡圖,過戈徒磨歌都虜胡圖,夫河謨頗歌都虜胡圖,孚和孤哦歌都虜胡圖”〔三換頭〕葉“可娥瑣阻魔多何,素吾果坷途夫何,數(shù)何許府符無何”,《鮫綃記》第10出〔菊花新〕葉“多坡陀路,波羅窠婦”,〔皂羅袍〕葉“府土過河路夫鼓娥兔,《琴心記》第34出〔北端正好〕葉“餓脯苦我,剁戈虎火,過波鼓斧,大歌果苦”;高濂的《玉簪記》第8出〔節(jié)節(jié)高〕葉“蘿多暮坐羅臥度度,珂河楚訴多大幕躲”;周履靖的《錦箋記》第37出〔生查子〕葉“左步”,〔滴溜子〕葉“娥霧舞無荷女訛”;許自昌的《水滸記》第9出〔黃鶯穿皂羅〕葉“梭搓那脧蘇路羅疏慕”,《靈犀佩》第17出〔懶畫眉〕葉“敷鴣胡鵡河,羅蘿波路婆,蕪波和朵姑,珂多羅暮盧”;王錂的《尋親記》第13出〔五供養(yǎng)〕葉“素途暮臥物路訴禍”,《運甓記》第2出〔黃鶯兒〕葉“吳舒賦謨戈播符圖”,〔梁州序〕葉“素布鋪播柯多戶壺,垛虎和富多何戶壺,蕪虜扶怒摹么戶壺,誅舞臥苦何屠戶壺”,《焚香記》第5出〔生查子〕葉“可路”,第20出〔金錢花〕葉“波波湖湖科過呵”。
“魚?!?、“歌戈”相押的曲子的韻腳字包括《廣韻》歌戈模各韻字,少數(shù)魚虞韻字以及個別尤韻、侯韻字。這些字在現(xiàn)代的蘇州方言中的讀音可分為以下幾類:
〔-_〕類:果攝合口一等字唇音字(明母除外):波播皤頗坡婆破;
遇攝合口一等、合口三等唇音字(明母除外):補布佈簿步鋪蒲脯譜圃夫扶砆孚符俘膚敷郛鳧撫嫵無誣蕪舞侮瓿斧府腑輔賦釜父付咐附赴婦負(fù)富武鵡騖霧務(wù)。
〔 _〕類:果攝開合口一等非唇音字:阿大(白)那(文)他歌個科柯坷珂可課河何荷呵和賀鵝峨我莪蛾娥哦餓娑午(文)吳(文);戈窠多朵躲墮惰剁垛拖(文)跎沱陀妥羅鑼蘿螺左佐做挫搓梭唆脧莎鎖瑣果火夥貨禍過坐座訛窩渦臥;
遇攝合口一等非唇音(牙喉音、舌音)字:孤姑呱辜鴣古蠱賈鼓故固顧枯呼壺壚胡狐醐弧瑚湖糊虎戶護護烏污塢吾梧五苦伍悟誤惡都堵渡度塗途徒圖屠土吐兔奴弩怒盧爐罏廬魯櫓虜擄鹵露路鷺祖粗徂措錯蘇訴素遇攝合口三等莊組字:所組阻殂俎初鋤楚疏數(shù)。
〔-?!愁悾耗耗鼓改N磨謨幕慕摹嫫
〔- 〕類:止開三、遇合三知章組字:誅主除蜍書舒疎翥杼芻雛儲處躇樹池。
〔- 〕類:遇合三牙喉音字:居魚隅與語虛墟許車絮據(jù)軀渠衢去女御圍(白)毺雨羽虡余駒娛。
〔- 〕類:遇合三來母、舌音字、齒頭音字:侶縷慮、泥、取、兒臂棋戲
此部入韻的絕大多數(shù)是〔-_〕類和〔 _〕類的字,對于〔-_〕類和〔 _〕類的押韻,我們可以在丁邦新先生《一百年前的蘇州話》一書中找到證據(jù)。丁先生在此書中對比總結(jié)了民國時期陸基編的 《蘇州方言同音字匯》(以下簡稱《字匯》)和1998年葉祥苓編寫的《蘇州方言志》)(以下簡稱《方言志》)語音的六點差異,其中第五點涉及到歌戈韻字與魚虞模韻字的語音,抄錄如下:
《字匯》的-_《方言志》分成-_和- _
丁先生說:“《字匯》的-_韻在《方言志》中唇音聲母后仍然保存,但在其它聲母之后都變成- _了?!保?]126
這樣看來,〔-_〕類和〔- _〕的分道揚鑣是近一百年來的事情,它們在早期的讀音是相同的。16世紀(jì)的蘇州方言中它們韻母主元音的讀音應(yīng)該都是〔_〕。沈?qū)櫧棥抖惹氈方虆侨硕惹鷷r說:“歌戈,莫混魚模。”[2]205並在“同聲異字考”一節(jié)中對比這兩類字,如:“虎非火;胡非何;可非苦;戈非姑;珂非枯;賀非戶;故非過?!保?]285這也可以證明明代蘇州方言的讀音中,“虎”=“火”,“胡”=“何”,“可”=“苦”,“戈”=“姑”,“珂”=“枯”,“賀”=“戶”;“故”=“過”。 清人劉禧延說:“歌戈,此韻與沽模收音相似,而出音則不同,今人呼此韻,竟有與沽?;煺??!保ā缎虑贰返谌N)
〔-?!愁愖侄际敲髂缸?,在《字匯》中這類字韻母的讀音也是“〔-?!场保ㄒ枚“钚孪壬鶕?jù)《字匯》中陸基的注音符號所作的標(biāo)音。(見 《一百年前的蘇州話》第55頁),與“麻”字讀音相同。這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因為-_和-。語音相近,所以可以在一起押韻;二是因為這些字的韻母本來也讀成-u,受到雙唇鼻音聲母?-的影響變讀成-。。筆者認(rèn)為,第二種解釋的可能性更大些,因為如果按照第一種解釋,就難以解釋為什么沒有“麻”類字和“?!?、“戈”類字相押。
〔- 〕類、〔- 〕類的入韻可能是受官話影響所致。〔- 〕類的入韻或許是音近相押。
明代曲論家及近代曲學(xué)家一般都以 《中原音韻》作為傳奇用韻的標(biāo)準(zhǔn),對傳奇用韻中不符合《中原音韻》的地方,他們認(rèn)為是雜韻、犯韻或借押。筆者認(rèn)為,明傳奇用韻非常復(fù)雜,其中很多不按照《中原音韻》押韻的現(xiàn)象或許并非“雜韻”、“犯韻”或“借押”,而很可能與作者的方音有關(guān)。
[1]丁邦新.一百年前的蘇州話[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G].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H113.9
A
1673-1999(2011)09-0106-01
彭靜(1971-),江蘇沛縣人,云南師范大學(xué)(云南昆明650092)國際語言文化學(xué)院講師。
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