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 霞,陳文龍
(遵義市紅花崗區(qū)人民醫(y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腦血管病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是一門發(fā)展中的醫(yī)學,現已有比較成熟的方法,治療重點已從急性病痛逐步向各種功能障礙的康復轉移。我們在常規(guī)的神經內科治療同時加用了正規(guī)康復訓練,且與中頻治療相結合,觀察了252例患者肢體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復情況。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的住院患者252例,全部經腦CT證實,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有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腦梗死發(fā)病4~7 d后開始治療;腦出血患者神志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即開始治療。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28例,男77例、女51例,年齡42~70歲,其中腦出血46例、腦梗死78例、腦外傷3例、腦瘤術后1例;對照組124例,男74例、女50例,年齡41~70歲,其中腦出血42例、腦梗死80例、腦外傷2例。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神經內科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針灸、推拿,治療32~47(38±5.1)d。治療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康復治療+電腦中頻治療??祻椭委?采用物理治療(PT)和作業(yè)治療(OT)。由同一醫(yī)師進行功能評定,針對功能障礙程度、種類、部位,確定康復治療目標,2周后同一醫(yī)師進行第2次功能評定。偏癱上下肢功能、下肢步行能力康復訓練內容:床上擺放良姿位,被動活動關節(jié),肩胛帶的活動,活動度從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度;健患側翻身練習,橋式運動,腕關節(jié)背伸及踝關節(jié)背伸的牽力訓練,非治療時間坐位訓練,床邊坐位平衡訓練,坐站訓練,步態(tài)訓練。PT、OT 1 次/d,45 min/次,每周5 次,總療程15 ~60 d。電腦中頻治療時間:2次/d,20 min/次,10 d為1療程,間隙2~3 d可進行第2療程,據病情選擇1~8號處方。治療組治療30 ~45(40 ±4.5)d。
療效判定標準:兩組治療前后采用上田敏法對偏癱上下肢功能綜合評定,并評價偏癱下肢步行能力,以完全恢復+顯效+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結果:治療后,治療組上肢功能提高(3.0±0.1)級、下肢功能提高(2.9 ±0.2)級、下肢步行能力提高(2.0 ±0.4)級,對照組分別提高(0.5 ±0.4)、(1.0 ±0.1)、(0.5 ±0.2)級,P均<0.05;治療組上肢功能治療總有效率78.9%(101/128)、下肢功能治療總有效率79.7%(102/128)、步行功能治療總有效率76.6%(98/128),對照組分別為 60.5%(75/124)、60.5%(75/124)、56.5%(70/124),P 均 <0.05。
討論:康復治療是以醫(yī)學為主的多種手段,設法使患者受限或喪失的功能和能力恢復到可能達到的最大限度,以使他們能夠重返社會,過一種接近正常或比較正常的生活,方法較多,主要有運動治療、心理治療和康復工程等。及時地進行以運動再學習等神經促通為主的運動治療方法,有利于誘發(fā)來自皮膚、關節(jié)深淺感受器的大量信息的傳入活動,以及來自大腦中樞的大量運動沖動信息傳出性運動,促使大腦皮層功能重組,最終促進運動功能的重新恢復,以利于恢復肢體的隨意運動,克服偏癱后肢體出現的異常模式。
通過對252例腦血管疾病偏癱患者功能康復的觀察,我們發(fā)現康復治療組上下肢功能、步行能力治療后恢復好于對照組。目前主張盡早介入康復鍛煉,國外主張生命體征一平穩(wěn)就開始進行。我們體會,急性期開始在床上訓練,如肢體功能位的擺放,為后期康復治療打下基礎,但不宜過度訓練和搬動;一定要有正規(guī)的康復師,包括作業(yè)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在康復前集體進行功能評價,找出每一個患者的問題所在,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康復計劃;遲緩期患者強調正確姿位、被動活動和主動—被動練習、翻身、側臥起坐為主;痙攣期強調痙攣的放松練習,抗痙攣手法及非痙攣肌肌力練習和誘導分離運動的訓練;整個訓練期間,教會家屬正確的輔助訓練及護理方法,以便在非治療時間也能得到部分訓練,同時也減少因護理不當導致的患肢再次損傷;將心理治療貫穿整個過程,以增強患者早日康復的信心。通過反復訓練,使這些突觸可建立起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經環(huán)路網絡——突觸鏈,實現中樞衶經功能重新組合,同時抑制異常的低位中樞控制的運動,使其突觸鏈處于受抑制的高閾值狀態(tài),從而改善患側的功能。康復治療配合電腦中頻治療療效更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