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巍巍
(渤海大學大學外語教研部,遼寧錦州,121013)
大學新生英語口語習得障礙及教學對策探究
曲巍巍
(渤海大學大學外語教研部,遼寧錦州,121013)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英語口語教學一直是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大學伊始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幫助新生克服種種口語習得障礙,教授給學生適當?shù)恼Z音知識與文化知識,并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其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以幫助學生打好口語基礎(chǔ),為今后口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基本條件。
口語教學;教學策略;口語習得;障礙
在我國英語教學實踐中,口語教學一直是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雖然教育部門大力倡導素質(zhì)教育,但為了通過中考、高考及四六級考試等重重大關(guān),大部分教師和學生仍然存在功利心理,其對外語口語教學的重視遠不如對聽力、閱讀、翻譯、寫作的重視,致使“啞巴英語”和語用失誤現(xiàn)象在交際實踐中頻繁發(fā)生。然而國際交流的日益加深對新型人才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尋求更有實踐意義、更有價值的口語教學方法。
大學新生剛剛走出緊張、繁忙的高中學習生活,對于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十分向往,學習積極性很高,而且大學一年級學習任務(wù)相對較輕,所以教師有必要把握此時機,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強化其口語訓練,幫助他們?yōu)閷碜呦驀H化大舞臺打好堅實的基礎(chǔ)。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大學新生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語音訓練,雖然一些學生詞匯量豐富,語法知識扎實,但他們對語音基本技能的掌握十分有限,以致于發(fā)音極不標準,影響課堂口語交流。很多學生對重音、語音、語調(diào)、連讀、爆破等英語發(fā)音規(guī)則一無所知,有的學生甚至看不懂音標,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聽力理解能力,所以大學教師有必要重新灌輸給學生適當?shù)恼Z音知識,并注意糾正學生的發(fā)音錯誤。
另外,在繁忙緊張的升學壓力下,很多教師和學生只注重筆頭訓練,忽視了口頭交際,學生雖然習得了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卻找不到合適的場所練習口語。語言環(huán)境的欠缺,使得學生缺乏英語思維意識和能力,既不說又不練,口語很難長進。
大學新生來自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到英語教學條件的影響和地區(qū)方言干擾,很多學生英語口語帶有較重的地方口音。而且“漢語的表達習慣和英語迥然有異,而學生由于從小就受到漢語表達習慣的熏陶,無論在家里還是學校里,母語的表達習慣已經(jīng)深深地在學生心里形成烙印”[1],根深蒂固的母語聽感和表達習慣,使得學生難以擺脫漢語思維模式,在開口說英語前,不自覺地在腦海中先思考漢語表達方式,然后機械地轉(zhuǎn)譯為英語句子,這樣極易造成表達錯誤。例如:學生用英語表達“大雪”(heavysnow)、“大雨”(heavy rain)、“大風”(strongwind)時,常常受到母語的影響把漢語中的“大”字機械地轉(zhuǎn)換成英語中的“big”(大的)一詞,沒有考慮到英語詞匯的習慣性搭配,于是造成了詞匯上的負遷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通過漢英對比的方法來尋找兩種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異同,通過語境設(shè)置和口語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既然二語習得中“不可能消除來自母語的干擾,那么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教學使來自母語的干擾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促進母語的正遷移”。[2]
著名語言學家Horwitz將外語學習焦慮定義為:“一個與課堂語言學習有關(guān)的,在這門語言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顯著的自我知覺、信念和情感情緒?!保?]他認為外語學習焦慮主要由外語交際畏懼、考試焦慮和負評價恐懼三方面構(gòu)成,并指出外語學習焦慮會妨礙學生的語言學習,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由于羞怯、焦慮、害怕犯錯等原因缺乏信心、羞于開口說英語,造成課堂學習氣氛沉悶。同時,如果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內(nèi)容枯燥,無法引發(fā)學生興趣,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倦怠心理,焦慮水平過低,不愿主動開口。另外,教師和家長對于學生學習表現(xiàn)和考試成績的過多負面評價,也是導致學生產(chǎn)生緊張焦慮情緒的原因。由此可見,外語教學要取得成功,還必須重視情感因素特別是焦慮情緒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維持適度的緊張感和焦慮度,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此外,外語教學的主要任務(wù)就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人才,而我國傳統(tǒng)英語教學以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為基礎(chǔ),在教學法上強調(diào)對語言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認知,注重學生的“純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文化教學,大部分學生缺乏對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的了解,這就造成了學生在與外國人交際中出現(xiàn)語用失誤。為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是大學新生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英美文化知識,注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既能準確理解和正確使用目標語,又能適宜地把握語言環(huán)境,得體地使用英語進行成功的交際。
針對上述大學新生英語口語習得的種種問題,大學英語教師有必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口語障礙。在大學伊始教師應教授給學生適當?shù)恼Z音知識與文化知識,為其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助其克服母語干擾和不良情感焦慮,利用多媒體手段豐富課堂活動內(nèi)容,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習得知識,鍛煉口語。
準確掌握英語語音知識是培養(yǎng)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基礎(chǔ)。在大學英語第一堂課上,教師就應該通過正確發(fā)音與錯誤發(fā)音的對比,讓學生意識到正確發(fā)音的重要性。在聽說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2-3課時的時間集中給學生介紹一定的語音知識,如發(fā)音器官、音素、音節(jié)等,然后在每節(jié)課前安排適當?shù)陌l(fā)音練習活動,如語音跟讀、讀音辨析、英語繞口令、電影對白模仿等,加強學生語感,使其掌握英語單詞的音節(jié),單詞、句子的重音和正確的語音語調(diào)等技巧。
標準的發(fā)音是一個人口語素質(zhì)的基本體現(xiàn),然而如果目標語輸入不足,學生沒有足夠的詞匯積累,則往往在交流中詞不達意、貽笑大方,這就極易形成交流上的焦慮情緒,使學生失去信心,羞于開口。因此,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的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英語詞匯和表達,夯實口語交流的詞匯基礎(chǔ)。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英文歌曲輔助教學,以歌詞為例講解英語詞匯、句法和固定表達方式,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感受異域文化,并鞏固重音、連讀等發(fā)音知識。為大學新生挑選英文歌曲時,應選擇一些歌詞簡單、容易上口的歌曲。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還應傳授給學生一些有效的詞匯記憶方法,如直觀形象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比較記憶法和聯(lián)想記憶法,并鼓勵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積累詞匯,收集和整理英語習語、俚語及一些固定表達。另外,傳統(tǒng)的外語學習三步曲:跟讀—朗讀—背誦仍可作為提高大學新生口語水平的有效方法。跟讀能夠使學生習得標準的語音,感受語音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朗讀時學生無需自己組織語言,因此焦慮感較低,能夠比較放松地體味文章的意境,從而提高英語語感;而背誦不僅鍛煉發(fā)音,更有助于學習者在反復的練習中體會英語語言特征,積累地道的英語表達。熟練的背誦能夠使學生在適當?shù)膱龊厦摽诙?,恰如其分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
在夯實語音和詞匯的基礎(chǔ)上,教師應該利用多種方式為學生設(shè)計適當?shù)目谡Z任務(wù),并為其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增加課堂互動,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口語輸出。教師在設(shè)計任務(w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水平,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教師應盡可能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shè)生動有趣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角色表演或電影配音等方式進行口語交際練習。在設(shè)置場景時,教師應選擇常用的、典型的、適合言語交際的情境,如醫(yī)院就診、向陌生人問路、酒店預約或火車站購票等情景,并預先給學生提供與所設(shè)場景和可能的交談話題相關(guān)的英語詞匯及多種可供選擇的表達方式。當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要在各小組間走動并隨時給予適當指導;表演結(jié)束時,教師應從語言運用、表演技巧等方面對學生的表演進行點評,在肯定優(yōu)點之余,指出需要改進之處。教師的耐心指導和適度鼓勵可以使學生克服恐懼焦慮心理,增強口語交流的信心。
同時,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一味重視語言能力的訓練,忽視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則極易造成交際中的語用失誤。著名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Robert Lado)指出:“我們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識,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準則,就不能真正學好一種語言。”[4]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授予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應該有計劃地將中西文化差異滲透于外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學習英美文化知識,減少文化差異對交際活動的負遷移,使學生在對異域文化的把握中加深對其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應遵循相關(guān)性、階段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即: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把與學生的生活及教材的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化內(nèi)容逐步傳輸給學生。
教育評價是目的性、規(guī)范性很強的活動,“合理的評價活動具有明確的評價目的、預設(shè)的評價標準以及嚴格的評價程序,就像一根‘指揮棒’,對教育發(fā)展起著‘定標導航’的作用”[5]。如果口語評價策略不當,則容易讓學生對口語學習產(chǎn)生挫敗感,導致語言焦慮?;羧A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其多元智能理論中指出,教師應“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6]。加德納的多元教育評價觀指引我們,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其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綜合素質(zhì),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語言輸出進行評價,并制定有針對性、分階段的口語評價標準,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消除心理負擔。此外,教師應客觀而理智地對待考試和考試結(jié)果,對于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應耐心指導,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不足。教師對這些學生的進步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他們重新樹立自信心。
外語學習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正確對待和處理新生在口語交流時的失誤與錯誤。在口語訓練初練階段,教師應嚴格把關(guān)學生的語音、語調(diào)和語法運用,對相應的錯誤要耐心指導,嚴格糾正,以防后患。而對于課堂交際中一些語言失誤或是不影響全局意思的錯誤,如某些詞匯使用不當,但又不影響對整個句意理解的錯誤,教師則不必糾正,以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糾錯與同伴糾錯,增強學生的糾錯意識。為了減少和避免失誤和錯誤的出現(xiàn),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多聽,多讀,多模仿。只有多積累,多練習才能提高口語水平,順利交流。
在全球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完善我國口語教學需要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學生應通過大量的聽說練習和廣泛的閱讀積累語音、詞匯和文化知識,培養(yǎng)英語語感。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口語能力及理論修養(yǎng),改進教學方法,加強課堂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幫助新生打好堅實的口語基礎(chǔ),幫助學生克服種種口語障礙,通過有效的交際練習,鍛煉其英語思維能力,為今后口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基本條件。
[1] 趙衛(wèi)麗.“針對性訓練”策略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0(1):136-137.
[2] 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92.
[3] 劉曼.外語學習中的焦慮情緒及其調(diào)控策略[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6):95-97.
[4] 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333.
[5] 肖遠軍.教育評價原理及應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5.
[6] 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冢汉D铣霭嫔?,2001:216.
H319
A
曲巍?。?982-),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文學及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