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君
(新鄉(xiāng)衛(wèi)生學校,河南新鄉(xiāng)453700)
試談中專生師源性心理問題
楊利君
(新鄉(xiāng)衛(wèi)生學校,河南新鄉(xiāng)453700)
中專生;師源性;心理問題
生理疾病的分類中有一個名詞叫“醫(yī)源性感染”。套用這個分類依據(jù),我們可以把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心理障礙)從來源上分為兩類,一是校源性的,二是非校源性的。而在校源性心理問題中,絕大多數(shù)是來自教師的,所以心理學上把因教師不當?shù)慕逃袨槭箤W生產(chǎn)生的心理問題命名為“師源性心理問題”。本文用心理咨詢中的實例,探討學生師源性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產(chǎn)生原因及預防策略。
某女生D,在第一學期國慶節(jié)后來找筆者,聲音哽咽,在筆者耐心詢問后她終于說出了事情的原委。在第一次新生班會上,她和旁邊的同學小聲聊天,結(jié)果被班主任發(fā)現(xiàn),指責道:“以后要加強紀律,別把初中時的壞習慣帶到中專來。像這2個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小D當即低下頭,不再說話,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以后的班會里,班主任都會把這件事當作“典型”提出來,讓大家引以為戒。以致同學對她指指點點,使得小D精神抑郁,聽課也不專心。
某女生Y,自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經(jīng)常為一點小事生氣。在訪談中,筆者得知該女生家境貧困,非常自卑,所以也不太會說話。加上教師不當?shù)慕逃绞剑ó斪鳂I(yè)出錯時或考試不及格時,教師的做法就是打、罵、罰,請家長,而家長除了批評外,不能給予切實的幫助),以致該生進入中專后,與人交往仍然緊張、害怕。而恰恰有這樣一位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她因緊張一直沉默,說了一句:“坐下吧,看你緊張那樣兒,我能吃了你?!逼鋵崳@句話如果能微笑著用輕松的語調(diào)說出來,也許對她來說是個安慰。但敏感的小Y認為教師的語氣中帶著輕蔑和討厭,對她來說是侮辱,是羞恥。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她不知道以后怎樣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中專生師源性心理問題在學生身上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以上實例,可以管中窺豹。
另外,教師在課余時間會評價某個班級,這時候,對該班的評價幾乎就是一個定論,這個定論會讓新教師產(chǎn)生偏見。經(jīng)常有這樣的2種評論,一是“這個班挺不錯,學生都知道學習,紀律也不錯”;另一種是“給這個班上課,簡直是遭罪,他們班搗亂死了,必須厲害點”這種極端個人化的主觀性評價,其實是把學生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常態(tài)看做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其實問問該班學生喜歡哪一位任課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喜歡說第一種話的教師。這恰恰印證了心理學中關于人際吸引的結(jié)論:人們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為此有人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最喜歡的教師與學生最喜歡的學科的一致性高達98%[1]。
(1)從心理學上分析,一定的心理效應使教師偏離了教育理念而不自知。《馬太福音》有這樣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边@就是馬太效應的出處。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不好,教師就認定其一無是處,這就剝奪了學生文化課之外獲得其他精神需要的權利。相反,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之外的領域,如文藝、勞動等方面獲得教師的認可,就能對其產(chǎn)生重大影響。有的教師往往受首因效應影響,易用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不知不覺中掉進了心理學“精神投注”的圈套。
另外,教師傳統(tǒng)角色定位于“傳道、授業(yè)、解惑”,加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和“師道尊嚴”等觀念影響,易使其在學生面前充當權威,無形中把學生當作了表現(xiàn)自己強勢的弱勢一方。不正確的教育觀念成為學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的溫床。
有的教師認為只有讓學生害怕自己,才能管理好班級。而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種先天性的行為傾向,即趨向積極的情緒體驗而回避消極的情緒體驗。因此,人們對于符合其情緒追求的事物或活動必然表現(xiàn)出興趣和熱情,趨近并加以接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起主導作用的往往是與情緒追求相聯(lián)系的情境性動機[2],也就是說,學生先是從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是否有趣這個情緒性角度上進行評估,然后才決定自己的學習行為。而若以上精神需要不能被滿足,則無論如何是不能歸入積極情緒體驗的。
(2)教師的某些教育手段不符合中專生的心理特點。比如把男女生之間的正常交往當作所謂的“早戀”,在全班學生面前予以批評,或者直接告訴家長;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年齡還小,必須事無巨細,對學生管手管腳,使學生厭煩;有的教師恰恰相反,對任何事情不管不問,讓學生很沒有安全感。
有的教師不懂得尊重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在論述教育者要保護學生自尊心時有一段名言:“年輕的朋友,請記住,這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的顫動欲墜的露珠,在要摘取這朵花時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小太陽的透明露珠。要培養(yǎng)自尊心,只能用溫柔細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許采用粗暴的、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
教師不擅使用批評的藝術,而是采取粗暴的、嘲笑的、諷刺的、挖苦的手段。這種不加尊重的批評不能被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更起不到警醒作用。
(3)教師缺乏教育心理學知識。中專學校的教師雖然具備扎實、熟練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但缺乏教育心理學知識,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很少甚至沒有,導致他們只以學習成績評論學生。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暈輪效應”作祟,即一好百好,一惡百惡。也有個別教師自身心理素質(zhì)不高,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他們把個人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帶入課堂,就像一個傳染源,把心理不健康的種子播散到學生心中,使學生心理受到影響。
首先是教師教育理念的轉(zhuǎn)變。古人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受其教”?,F(xiàn)代教學論研究也證明,學生的學習心理有2個過程:一是感覺—思維—認知智慧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的過程。前者是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梢?,讓學生接納并喜歡教師是前提,這并不是說教師要討好或迎合學生,而是指把尊重學生放在首位,在了解和把握學生思想和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令學生喜聞樂見的場景,使學生把教育教學內(nèi)容主動吸納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探尋名師的成長道路,發(fā)現(xiàn)他們無一不是和學生融為一體的?!皩W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等類似的理念很多,但真正把這些現(xiàn)代教育理念轉(zhuǎn)化為行動指南的卻很少。所以,要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進入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以積極、正向的情感影響學生,促使學生以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其次是教師要學習心理學知識。比如提高學生文化課成績,關鍵是在教師的帶領下讓學生用自身的強勢領域帶動弱勢領域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學習心理學知識,尤其是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大多數(shù)中專生的邏輯智能不是很好,這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找出其強勢智能,如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等,欣賞、認可、引導和鼓勵學生發(fā)展強勢領域,并將其擴展到弱勢領域。
再次是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水平。比如教學設計時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直觀形象,盡量做到濃縮簡化(讓學生易學)、調(diào)整重組(貼近學生生活)、設疑激趣(讓學生探究體驗)、化靜為動(讓學生樂學)、拓展延伸(讓學生實踐操作);又如注意語言的使用,批評的藝術性等。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不可不慎重,不可不進步。
[1]徐世貴.教師自主成長[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G444
B
1671-1246(2011)03-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