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令敏
應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劑1411例患者安全性探討
魏令敏
目的 了解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劑不良反應和安全性。方法 對2005年10月至2009年7月我院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劑的住院患者用藥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聯合用藥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 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5%(71/1411),其中聽力平衡異常發(fā)生率為0.05%(8/1411);肝功能異常發(fā)生率為0.14%(2/1411);腎功能異常發(fā)生率為0.425%(6/1411)。結論 硫酸依替米星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中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硫酸依替米星;不良反應
硫酸依替米星屬半合成的一種新的水溶性廣譜抗生素,是慶大霉素的衍生物,其作用機理是抑制敏感菌的蛋白質合成,具有高效、安全、廣譜、交叉耐藥性較少等特點[1,2]。前期的研究[3,4]表明,對慶大霉素耐藥的菌株,依替米星對其依然敏感;對金葡菌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有較好療效。隨著硫酸依替米星的日益廣泛使用,為促進它的合理使用,避免抗生素的濫用,對上市幾年后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大樣本的調查和監(jiān)測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對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7月住院患者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劑有關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7月,年齡為18~70歲住院患者。
1.2 藥物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常州方圓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商品名:創(chuàng)成),每瓶100 mg/2 ml,療程:2 ~10 d。
1.3 分析方法 對用藥患者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用藥情況(使用藥物種類、劑量、用法、合并用藥)及不良反應進行調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1.4 不良反應觀察氨基糖苷類的主要副作用是聽覺、前庭器官的選擇毒性以及腎毒性。若出現不良反應時,應考察發(fā)生的時間、嚴重程度及措施、結果;追蹤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生化指標、電測聽力檢查等。不良反應與藥物關系的判斷分為:有關、可能有關、無法評價、可能無關、無關。有關與可能有關計為不良反應,并計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1 病例分布納入患者1411例,其中,男759例(53.79%),女652例(46.2%),平均年齡46歲,年齡16.5~68.5歲。使用單一抗生素509例,聯合用藥902例。
2.2 患者感染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各種肺部疾患合并感染,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胃癌術后,肝癌術后,乳腺癌術后,急性腎盂腎炎,腸道感染等。平均每例患者患病2.05種,最多達7種。
2.3 合并用藥與硫酸依替米星聯合使用的抗感染類藥物有β內酰胺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大環(huán)內酯類、三唑類抗真菌藥等。
2.4 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 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3%(71/1411),其中,聽力平衡異常8例,主要表現為耳鳴2例,眩暈1例,頭暈5例;肝功能異常4例,發(fā)生率為0.28%(4/1411);腎功能異常6例,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425%(6/1411)。4例為尿素氮升高,尿中紅細胞2例,管型尿1例;出現皮疹、皮膚搔癢的患者有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213%(3/1411);消化系統反應1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85%,主要有惡心嘔吐、納差等。出現皮疹、皮膚搔癢及腎功能異?;颊咧校?例患者依替米星用量超過每日300 mg,提示不良反應可能與大劑量使用有關。
3.1 硫酸依替米星屬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通常的不良反應為耳毒性、腎毒性、神經肌肉接頭阻滯、過敏反應、肝毒性等。在以往的報道中,依替米星的安全性與同類藥物奈替米星相似[5],聽力平衡功能異常較奈替米星少,發(fā)生率分別為19%和39%[6]。本研究結果聽力平衡異常發(fā)生率為0.567%;腎功能異常發(fā)生率為0.425%;肝功能異常發(fā)生率為0.14%。與其他研究相比,聽力平衡異常發(fā)生率較Ⅲ期臨床試驗結果(0.73%)低,腎功能異常和肝功能異常發(fā)生率較Ⅲ期臨床試驗結果高(0.21% 、0.16%)[7]。
3.2 本研究有以下局限性。首先,在病例研究中,有可能將表現為用藥后腹痛等的病例歸類為不良反應(可能是術后腹痛)。第二,盡管本研究在方案設計和結果分析中注意控制了可能的混雜因素,還是有一些混雜因素未能得到控制,如抗高血壓藥物可能是一個混雜因素,因為這些藥物可以用于預防頭痛的發(fā)作。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藥物也可以引起納差、惡心等。盡管在本結果分析中嚴格的將聯合使用這類藥物的影響排除,但這類因素仍可能是潛在因素。另外,醫(yī)護人員對藥品不良反應的重視程度也有直接影響,如有的對不良反應的描述不詳盡,有的對停藥或處理后的患者反應無進一步記錄等,使之無法評價。
3.3 在本研究中,抗生素的聯合用藥比例較高(主要為硝基咪唑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和喹諾酮類),達53.5%(755/ 1411),這與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患者病種多有關。結果未出現顯著的不良反應,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503%,表明合理的聯合用藥,不僅可提高療效,也可以使用藥安全性得到保障。目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因其抗菌譜廣,抗革蘭陰性桿菌(包括銅綠假單胞菌),抗革蘭陽性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抗菌作用及與其他抗生素的協同作用,目前仍為治療各類感染必不可少的藥物,但由于該類藥物的耳毒性及腎毒性限制了該類藥物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雖然與同類藥物相比硫酸依替米星療效明顯,不良反應較少,但仍然具有氨基糖苷類的特有的不良反應。因此,合理使用顯得十分重要。
[1] 李家泰,劉建,張燁,等.新氨基糖苷類抗生素8907體外抗卡星的耳毒性比較.中國抗生素雜志,1995,20(6):442.
[2] 鄧筱華.硫酸依替米星的臨床應用與安全性評價.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4,13(4):320.
[3] 唐春蘭,胡建林,楊和平,等.依替米星與奈替米星治療下呼吸道細菌感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比較.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4,23(2):83.
[4] 陳雪華,何禮賢,胡必杰.硫酸依替米星治療350例細菌性感染的臨床研究.中國抗生素雜志,2000,25(S1):6.
[5] 趙彩云,李家泰,侯杰,等.依替米星與奈替米星對照治療細菌感染性評價.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3,23(5):288.
[6] 李家泰,趙彩云,侯杰,等.依替米星與奈替米星隨機對照治療細菌性感染多中心臨床試驗.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0,63 (1):10.
[7] 周際安,田德英,楊道峰,等.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Ⅲ期臨床試驗.中國抗生素雜志,2000,25(S1):1.
453003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醫(y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