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 蘇衛(wèi)濤
提起飲食文化,人們往往就想到 “吃”。誠然,飲食文化包含著“吃”,可 “吃”并不能代表飲食文化的整體。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的飲食文化常常是這個國家、這個地區(qū)文化的濃縮。中國與西方國家對飲食的觀點和態(tài)度大相徑庭,在飲食性質、飲食內容、飲食方式及用餐禮儀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文化差異。
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之一,古語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又有言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中國,不單是民生問題,更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最常見的就是中國人見面相互問候的那句 “吃了嗎?”?!俺浴?,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吃的形式背后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吃也不僅僅是一種交際功能,也是對社會心理的一種調節(jié)。有許多學者將中國的飲食文化稱為“泛食主義”,這種“泛食主義”的文化傾向在漢語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應。易中天先生在《閑話中國人》中有過描述:“把人稱為‘口’,職業(yè)稱為‘飯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體驗叫 ‘品位’,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見慣叫‘家常便飯’,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1]。
而在西方國家,飲食僅僅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際方式,可以稱其為“實用主義”。西方人的飲食觀念不同于中國,‘吃’只是對一個生物的機器注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運行,吃只要能保持身體健康、結實,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擊,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就交際手段而言,宴請的目的是向提供服務者表示感謝;對剛剛達成的一筆交易表示慶祝;為了贏得客戶或新客戶的信任[2]。“吃”雖然重要,但是從文化的意義上看,在西方國家只是停留在簡單的交流、交際的層面上,并不像在中國被賦予更多、更為重要的意義。
飲食觀念的不同,使中國飲食傾向于感性、藝術。中國飲食習俗中偏重對味的追求,不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多從“色、香、味、形”等方面先滿足感官享受,從而來評價飲食的好壞優(yōu)劣,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在中國,人們把烹調看作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追求嚴密性與即興性的統(tǒng)一。每一道菜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變化,以適應地區(qū)、季節(jié)、對象、作用、等級的不同,比如同一道菜,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則色和味均應清淡些;對于不同地區(qū)的人來說,口味不同做菜的調味也會不同,所以中國飲食隨意性大。
西方飲食傾向于科學、理性,他們的烹飪相應的變化較少。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季節(jié)面對不同的食者,皆為同一味道,毫無變化。西方飲食習俗只是原始飲食實用性的延伸,雖然也強調飲食的營養(yǎng)價值,但很少或幾乎不把飲食與精神享受聯(lián)系起來。西方人在飲食上反映出一種強烈的實用與功利的目的,所以西方飲食比較規(guī)范化。
飲食內容就是吃什么的問題。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主食為五谷,輔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植物類食品占主導地位[3]。這一飲食習慣與中國農業(yè)生活相聯(lián)系,又深受佛家文化的影響。佛教認為,動物是“生靈”,不可殺生,更不能食用。佛家提倡的 “戒殺放生”等思想,與儒家的“仁心仁聞”觀點相契合。而西方人多食用奶制品和肉類,在飲食結構上,以動物類食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雞肉、豬肉、魚等,這是與西方的游牧、航海民族文化相聯(lián)系的。
另外,中西方在飲食內容上的差異還表現(xiàn)在西方人喜食冷食、涼菜,如冷菜拼盤、色拉、冷飲等,餐桌上冷菜居多。而中國人喜熱食,除正菜前的幾樣小碟是冷菜外,主菜大都是熱的。在中國人看來,熱菜涼了,就少了許多味,趁熱吃才能吃出菜的味來,俗話說:“一熱三鮮”就是這個意思。
在餐具方面,中國人主要使用的是筷子,吃飯用碗盛;西方人則是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叉邊切邊吃,喝湯有專門的湯匙??曜优c刀叉作為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刀叉帶來分餐制,在宴會上,雖也圍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單盤獨碟的。西方分餐制中最典型的一種形式就是自助餐。這種用餐方式不僅可以充分滿足個人對食物的喜好,還便于社交,便于個人之間的感情與信息的交流,食物只是一種手段和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由此也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
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中國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席間,人們相互敬酒、勸菜,體現(xiàn)出人們之間的相互尊敬、禮讓的美德以及和睦的氣氛。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中國人常通過這種用餐方式來表達各種 “禮”,來反映長幼、尊卑、親疏、貴賤等關系。
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是中西餐桌禮儀最根本差異。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講排場,氣氛熱鬧。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美味佳肴,這樣才能體現(xiàn)主人的熱情和誠懇,以及食客發(fā)自內心的歡快。這種 “鬧”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中國人家庭溫馨、鄰里和睦、國人團結的 “一團和氣”,人們交往希望親密無間,不分彼此。
西方餐桌上靜。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的去靜靜的切割自家的盤中餐。喝湯時不能發(fā)出響聲,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東西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fā)出聲音。進餐時可以與左右客人交談,但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西方人與人交往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喜歡獨立。
中西方氣候不同,環(huán)境不同,當?shù)厮L的動、植物不同,導致中西方文化發(fā)展的經濟基礎不同。另外,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中西方迥異的哲學觀、世界觀、道德觀和家庭觀,文化差異逐漸形成飲食文化的差異,決定了飲食觀念的不同。中國的飲食觀念是五味調和,西方的飲食觀念是個性突出。
2.1.1 經濟制度不同
中國的古代文明,集中在兩河沿岸,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適合農業(yè)生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得人們依靠一塊土地就可以活一輩子,比較安分保守,文化比較內向。中國的“農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wěn),以“和為貴,忍為高”的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fā)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yè)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yè)經濟時代,“工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1.2 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文化的差異最初都是來自于對自然世界認識的差異,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各民族各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最初方向。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huán)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wěn)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shù)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huán)境,工商業(yè)、航海業(yè)發(fā)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tǒng)。同時,海洋環(huán)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2.2.1 哲學觀不同
中華文化的特征為“合”,即 “天人合一”,它是中華文化的根?!疤臁本褪亲匀?。首先,“人”與“天”并提而論,強調了人的社會屬性,即人類最終從自然中獨立出來,創(chuàng)造了相對于自然而存在的人類社會。其次,將“人”與“天”歸結為“合一”,強調了人的自然屬性和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人類是一種動物,和其他動物一樣,是客觀自然的組成部分,所以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西方文化的特征為“分”,是指哲學上的二分法,即西方人將整個世界劃分為“物質”(存在)與“意識”(思維)兩大范疇。西方人將人體從“人”的概念中抽去,“人”便只剩下了“意識”;而“自然”的概念加上人體,就變成了“物質”。顯然,這種二分法只存在“分”,而不存在“合”。強調人與自然分裂、對立,認為人必須依靠知識全面征服自然,這種自然取向促成了西方民族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挑戰(zhàn)意識,從而塑造了人們講求效率、勇于競爭、不怕冒險等外向的行為方式。
2.2.2 思維模式不同
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直覺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主要思維方式。直覺就是通過感官器官感悟客體,或通過下意識和潛意識直接把握事物。中國人認識世界基本是靠體知而不是認知,這也是中國人相信“眼見為實”、“摸著石頭過河”的原因。在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上,中國強調整體功能,認為只有不同的東西綜合起來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為貴,烹飪上以和為美。
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個實體的世界,對實體世界的具體化、精確化就是形式。在西方人看來,個性和個體是人與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個性突出,于是生活中以特為貴,烹飪上以獨為美。
2.2.3 道德觀不同
西方強調個體本位,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中西方道德觀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guī)范具有不同的特點:西方重契約,做事理智、富于競爭,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fā)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而中國重人倫、看重人情、偏重于中庸,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fā),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
2.2.4 家庭觀不同
由于文化傳統(tǒng)不同,中西方家庭的組成及觀念就不同。在西方核心家庭(指僅有夫妻二人及其子女的家庭)占主導地位,大家庭(一個家庭中有兩代以上)數(shù)量很少。兒女成年后不論成家與否,一般都離開父母,單獨居住。家庭成員個性獨立,注重人格尊嚴,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間,互不干涉。
中國家庭中內外有別,長幼有序,有嚴格的輩分等級。家庭成員都要聽從于家長。個人自幼聽命于父兄,長大后服從于官長或君王。家庭成員互相關心、互相依存、休戚與共、患難相扶。為了家庭或家族利益,有義務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獻出寶貴生命。金榜題名、衣錦還鄉(xiāng)是為自己享受,但更主要是光宗耀祖,給家庭、家族榮譽增光。
總之,無論是中餐還是西餐,都是一種飲食文化,是文化就會有傳播和交流,盡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中西方迥異的飲食文化,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講究合理搭配、營養(yǎng)均衡已成為當今中西方科學飲食的共識。只有交流,才可能增進了解,促進發(fā)展。
[1]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余世謙.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傳統(tǒng)[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