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lán)卡佳
(遵義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貴州遵義563002)
蓮月印正(1613-1691《黔北明清之際僧詩選》),“蜀岳池人,四川安岳姜氏子。母親早逝,擬出家,父不允,自己以刀斷發(fā),遍訪寺僧?!薄昂笤谄粕胶C鏖T下受戒,成為嗣法弟子?!盵1]“初習(xí)教乘,遍游講肆。后慕禪宗,投破山海明,得法后入黔?!薄绊樦尉拍?,(1652年)入住夜郎山懷白堂,順治十五年(1658年)入住遵義九青山東印寺,開法黔北?!盵2]蓮月印正在黔北桐梓夜郎先后六年,在遵義兩年,順治十七年(1660年)離去,后入湖北。著有《蓮月正語錄》六卷及《玉泉蓮月禪師語錄》二卷行世。他的詩歌主要來源于《蓮月印正禪師語錄》八卷,收上堂、小參、晚參。拈古、頌古、機緣、法語、行實,偈。書、象贊、佛事等。收入《明嘉興大藏經(jīng)》第二十九冊。其僧詩的內(nèi)涵涉及說法、修持、接引等。這些方面并不是簡單重復(fù)其祖師的思想,而是結(jié)合明季的時代氛圍和黔北地區(qū)的具體情況,作了頗具特色的發(fā)揮。他宣講禪法,重在使人悟道。他的詩歌情趣盎然,充滿了對生活的感悟。有的詩歌寓禪于農(nóng),于廣泛的農(nóng)耕勞動中,體悟禪道,弘揚佛教的慈悲精神。從詩歌的內(nèi)涵來看,他始終修持精嚴(yán),保持禪門本色,不趨附新朝,體現(xiàn)了特定歷史時期的黔北僧人的逃禪精神。明末中原西蜀戰(zhàn)亂,貴州一度成為南明永歷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于是中原西蜀之禪師紛紛入黔,他們在黔中創(chuàng)建禪寺,培養(yǎng)弟子,與士大夫往來唱和,同名士文人共參“教外別傳”之旨,遂使貴州禪宗佛教盛極一時,佛教寺院遍布各府州縣直至窮鄉(xiāng)僻壤。
在蓮月印正的詩歌中,體現(xiàn)了詩僧的雙重人格。他雖然身在佛教的檻內(nèi),但從他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他對凡塵俗世的關(guān)注;他既是出世者,也是在世者;既是僧人,也是俗人。這種亦佛亦俗、亦僧亦士的人格結(jié)構(gòu),是明季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格幻化。這樣的特殊境遇,使得他們的創(chuàng)作不再是單純的宗教膜拜活動的一部分,而是在徹底泯除人與神、此岸與彼岸之矛盾差異的基礎(chǔ)上,將神性與人性統(tǒng)于一身。他的詩歌既有領(lǐng)悟佛禪義理的詩意,也有感悟人生的審美。他在詩中多處表現(xiàn)了對“三蘇”以及陶淵明的景仰。于是,便構(gòu)成了他詩歌中形與神,情與理,物與我,意與象的禪味與詩意相融合的詩歌境界。就詩僧這一群體言,他是當(dāng)時明季出家佛徒,以及當(dāng)時黔北地區(qū)大量的“逃禪”居士或準(zhǔn)居士詩人的代表之一,他們以不得已的特殊生存方式展現(xiàn)自身的人格精神。
蓮月詩歌主要來源于《蓮月印正禪師語錄》。其詩歌的文采優(yōu)美舒暢,詩歌語言自然樸質(zhì),佛家機語巧言善辯,可謂是明清大師。他的詩歌的個人風(fēng)格,體現(xiàn)在詩歌語言的運用上,這往往和作家的心理特征、作品內(nèi)容和表達(dá)方式密切相關(guān)。
1《.和月平禪友詠雪》“為肩榾柮供爐火,佩得通身白玉歸。游人縱目興如飛,花雨翩翩舞毳衣?!?/p>
詩歌中出現(xiàn)的詞語“榾柮”“毳衣”。
《現(xiàn)代漢語詞典》(1)木名,枸骨木。榾,枸榾木,中箭榾。(2)砍掉樹干所剩下的連著根的部分。如:榾柮。木柴塊,樹根疙瘩;泛指根部。
(1)木柴塊,樹根疙瘩。可代炭用。前蜀·貫休《深山逢老僧》詩之一:“衲衣線粗心似月,自把短鋤鋤榾柮?!奔热皇抢蠘涓捎陂L時間埋在土里,有些木頭都腐朽了,但是取暖生火時恒溫,耐燒,所以榾柮的最大用處就是冬天煨火。在過去的歲月中,黔北大地上有一道風(fēng)景,那就是當(dāng)秋冬時節(jié)樹木枯凌時,許多莊戶人家院子的一角已經(jīng)悄悄地積起了許多榾柮。莊戶人每天干完地里的活兒,會刨一個或幾個榾柮帶回家預(yù)備過冬,榾柮堆成了山,莊戶人的心里也就踏實了,一冬將不缺“燒的”。其實,在許多的詩文語句中,都有對這個語詞的記述。如:宋·陸游《霜夜》詩之二:“榾柮燒殘地爐冷,喔吚聲斷天窗明?!鼻濉げ芤逗挽o拙翁圍爐原韻》:“絕塞穹廬火,山堂榾柮爐?!庇暨_(dá)夫《出奔》一:“同村同姓的閑人等,當(dāng)冬天農(nóng)事之暇,坐上香火爐前去烤榾柮火。”這些詩詞文句都書寫了當(dāng)時歷史條件下的特殊風(fēng)景和民俗。
(2)泛指根部??车魳涓伤O碌倪B著根的部分。在黔北桐梓方言中,還可以專指各種老樹根。質(zhì)地優(yōu)良的老樹根經(jīng)常被人們用為根雕藝術(shù)的原材料,也稱“榾柮”(未雕刻的原材料)。這個說法形象生動,更為貼切。
其實,“榾柮”有粗有細(xì),有大有小。舊時主要用于取暖,“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zé)祢嚨乜?。爭似滿爐煨榾柮,漫騰騰地暖烘烘”(《題壁》宋·無名氏)。茅草燃燒迅猛,但消失得也快;“榾柮”雖然點燃非常慢,但是一旦燒起來以后,后發(fā)作用非常強。今天除了農(nóng)村還將之用于取暖以外,更多的是用于根雕藝術(shù)。在這首詩歌中,作者也運用了語詞的比喻作用,強調(diào)做人要扎實而不要虛空,富含禪意。
(3)在黔北方言中,也有用“榾柮”比喻家中上了年紀(jì)的老人,多用于背稱,有貶義。如:“他家還有兩個老榾柮,有病要吃藥?!?/p>
毳衣cuìy
(1)古代天子、大夫的禮服之一。用毛布制成?!疤熳屿胨耐酱ā⒆幽芯艏按蠓虺柑熳?、助祭或巡行決訟皆服之。其制上衣下裳。衣玄色,以五彩繪繡虎蜼、藻、粉米;裳纁色,上繡黼黻(高誘注:“白與黑為黼﹐青與赤為黻﹐皆文衣也?!倍嘀傅弁鹾透吖偎┲?。)”《詩·王風(fēng)·大車》:“大車檻檻,毳衣如菼?!泵珎鳎骸半ヒ拢蠓蛑?。菼,鵻也,蘆之初生者也。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服毳冕以決訟?!编嵭す{:“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國,而決男女之訟……毳衣之屬,衣繢而裳繡,皆有五色焉,其青者如鵻?!薄对姟ね躏L(fēng)·大車》:“大車啍啍,毳衣如璊?!泵珎鳎骸碍J,赬也。”(參閱清·雷學(xué)淇《介庵經(jīng)說·禮說·章服通考》。)
(2)毛皮所制衣。北齊·劉晝《新論·適才》:“紫貂,白狐,製以為裘,鬱若慶云,皎如荊玉,此毳衣之美也。”唐·李敬方《太和公主還宮》詩:“金殿更戎幄,青袪換毳衣?!薄缎瓦z事》后集:“有小兒三人,自梁棟中循柱而下,弓矢在手,跳躍笑語,皆毳衣跣足?!?/p>
又:毳毛(cuìmáo):鳥獸所生細(xì)密之毛?!吨芏Y·天官·掌皮》:“共其毳毛為氈,以待邦事?!编嵭ⅲ骸半ッ?,毛細(xì)縟者?!薄稘h書·晁錯傳》:“夫胡貉之地……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清·曹寅《小游仙》詩之八:“毳毛伐盡浥清寒,自縛茅龍上石壇?!?/p>
(3)僧服的一種?!斗ㄔ分榱帧肪硪弧鹨唬骸耙轮杏兴恼撸阂?,糞掃衣;二,毳衣;三,衲衣;四,三衣?!?/p>
在本詩歌中,應(yīng)該是指“僧服的一種?!蔽闹械摹盎ㄓ牯骠嫖桦ヒ隆睒O盡描寫之至,有比喻,也有動感,還有音律美,還體現(xiàn)了詩人的精神愉悅之情,景美,情也美。
2.《與濟川楊文學(xué)夜坐》“溷俗和光陋巷居,圣賢晤對樂琴書。夜來簾外彈山月,細(xì)柳上階弄影疏?!?/p>
溷俗hùn sú
《說文解字》【卷十一】【水部】溷亂也。一曰水濁貌。從水圂聲。胡困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亂也?!峨x騷》“世溷濁而不分兮?!?/p>
(1)謂混跡于世俗之中。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一折:“逃名溷俗,縱酒忘機?!变?,骯臟,混濁:“世溷濁而莫余知兮”。俗,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fēng)尚、禮節(jié)、習(xí)慣等:亦稱俗尚。
溷(混)俗和光:同于塵俗,不露鋒芒。指不求特異,與世無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典冊高文,不曉是翰墨林中大手;淫詞艷曲,多認(rèn)作繁華隊里當(dāng)家。只得混俗和光,偷閑寄傲。見作開封監(jiān)稅,權(quán)為吏隱金門?!?/p>
例:“貧道溷(混)俗和光,常於鬧市之中,口發(fā)狂言,串拖二八金錢,每與孩童嬉戲游翫?!保鳌o名氏《李云卿》第一折)
(2)義同“渾俗和光”。
詩中“溷俗和光”除了上述意思以外,還暗含僧人的自謙和佛門境界。
3.《付溢天發(fā)海禪人》“踢到凈瓶露法身,重重關(guān)棙研疏親。悄然拂袖出方丈,莫道逢人不為人?!?/p>
棙lì
(1)“機棙”,機關(guān),如“刻木為鶴,大如小駟,羈轡中設(shè)機棙,人或逼之,奮然飛動?!?/p>
(2)又音liè,彈奏琵琶等時撥動弦的東西?!咎祈崱俊炯崱俊卷崟苦O計切,音麗。琵琶撥也?;蜃鳁?。
在這首詩歌中“關(guān)棙”應(yīng)該是“機棙”,機關(guān)的意思。詩中有比喻的意思,喻指生活中的機巧,頗帶禪意。
4.《付繼美發(fā)英禪人》“俊鷹快鷂勢沖霄,不罣羅網(wǎng)眼更高。振翮搏風(fēng)天地大,騰騰到處有飛毛?!?/p>
罣guà
義同“掛”。(1)罣(內(nèi)心)牽掛。罣誤,同“詿誤”,被別人牽連而受到處分或損害。(2)懸掛。古代體制掛網(wǎng)捕魚。(3)牽掛,牽連。蘇軾《次韻孔平仲著作見寄》之四:“因緣罣罪罟,未許即潛伏。”《廣韻》《集韻》古賣切《正韻》古畫切,音卦。絓或作罣。掛也。
在詩中的意思應(yīng)該是“牽掛”。以“俊鷹”來比喻凌云之志,也帶有禪意。
5.《懷破山老和尚》“撥草瞻風(fēng)入楚西,行藏未定復(fù)追隨。馬駒并轡力重買,獅子同聲威大施。鐘擊轅門三峽動,血流棧道數(shù)書馳。爐邊何日團圞話,稍慰關(guān)山寤寐思?!?/p>
團圞(團欒)tuán luán
(1)團聚。元·趙雍《江城子》詞:“花梢新月幾時圓?再團圝,是何年?”明·高攀龍《與秦華玉書》:“行時勞費親丈者至矣。是日為團圝之樂,又為離別之悲?!薄耳p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xì)有華。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p>
(2)渾圓。圓貌。金·黨懷英《上皇書扇后》詩:“便面團圝字點鴉,天風(fēng)吹墮委塵沙?!痹ひ沙摹额}黃山墨竹便面》詩:“黃山落筆露全機,底箇團圝太崛奇?!?/p>
在詩中“團圞話”對下句“寤寐思”,應(yīng)該是“團聚”之意。對仗機巧。
6.《付健若道干禪人》“突然拈出即非他,手疾眼親作用多。覿面提持全體現(xiàn),喝雷棒雨起滹沱?!?/p>
覿面(覿面)dímiàn
(1)看見?!翱v讓覿面,也不傷他?!薄剁R花緣》
(2)見面;當(dāng)面。例:“西門慶與月娘尚氣,彼此覿面,都不說話?!保鳌ばπι督鹌棵贰罚┯郑寒?dāng)面;迎面;見面:例:“回來咱們公同請了合族中人,大家覿面說個明白。”(《紅樓夢》)
覿①見;相見。②觀察,察看。③顯示,顯現(xiàn)。
例:“爾有覿于彼者乎?”(曹植《洛神賦》)
又如:不覿(不見);私覿(私地里相見);覿體(見面;見到人);以禮相見:“大夫宗婦覿,用幣?!保ā蹲髠鳌罚┯秩?覿見(拜見;會見))。
詩中“覿面”,應(yīng)該是“當(dāng)面”的意思。
7.《虎丘禮隆祖塔》“瞌睡虎高坐虎丘,威獰赫奕萬年留,兒孫出穴爪牙露,只為生來氣食牛?!?/p>
赫奕hèyì
(1)光輝炫耀貌。漢·陳琳《武軍賦》:“聲訇隱而動山,光赫奕以燭夜?!薄段倪x·何晏<景福殿>賦》:“故其華表則鎬鎬鑠鑠,赫奕章灼,若日月之麗天也。”李善注:“鎬鎬鑠鑠,赫奕章灼,皆謂光顯昭明也?!碧啤ば省洞筇莆饔蛴洝跽棠菄罚骸吧宪娡醴接潍C,遠(yuǎn)見宮中光明赫奕,疑有火災(zāi)?!?/p>
(2)顯赫貌;美盛貌。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過譽·汝南陳茂》:“謹(jǐn)按《春秋》,王人之微,處于諸侯之上,坐則專席,止則專館,朱軒駕駟,威烈赫奕?!薄段簳た崂魝鳌だ詈橹罚骸埃ê橹└毁F赫奕,當(dāng)舅戚之家?!碧啤ざ贡R回《登樂游原懷古》詩:“赫奕文物備,葳蕤休瑞繁?!鼻濉て阉升g《聊齋志異·武孝廉》:“餘金市鞍馬,冠蓋赫奕?!?/p>
詩中“赫奕”應(yīng)該是“顯赫”之意。
8.《贈明覺禪人》“少年圖作佛,此志貴乎堅。乳虎威偏猛,蟄龍力易全。如斯勤自策,畢竟越人前。縱祖燈秋晚,紹隆爾勉旃……?!?/p>
勉旃mi n zh n
努力。多于勸勉時用之。旃,語助,之焉的合音字?!稘h書·楊惲傳》:“方當(dāng)盛漢之隆,愿勉旃,毋多談?!碧啤ざ鸥Α肚锶召绺亼逊罴泥嵄O(jiān)李賓客一百韻》“困學(xué)違從眾,明公各勉旃?!彼巍W陽修《送謝中舍》詩之二“人生白首吾今爾,仕路青云子勉旃。”李大釗《在<國民雜志>周年紀(jì)念會上的演說》:“諸君本此進行,將來對于世界造福不淺,勉旃?!?/p>
詩中“勉旃”與此義同。
9.《示恒愚禪人》“得不得兮問恁么,恁么的事轉(zhuǎn)淆訛。腳跟直截與三十,蹋破關(guān)山唱哩啰?!?/p>
恁么nèn m,(恁麼)
(1)這樣,如此。《景德傳燈錄·道林禪師》:“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彼巍ち馈抖L(fēng)波》詞:“早知恁么,悔當(dāng)初、不把雕鞍鎖?!薄端疂G傳》第二九回“恁么卻才中我意,去打蔣門神,教我也有些膽量?!薄肚迤缴教迷挶尽ず喬蜕小罚骸耙嗖恢都硖麅簛淼氖呛稳?,打死也只是恁么招供。”
(2)怎么樣;什么?!秹?jīng)·機緣品》“(懷讓禪師)禮拜……師曰:‘什么物,恁么來?’”《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趙家莊》“哭恁么·沒有銀子便哭,有了銀子又會撒漫起來?!薄犊煨木幊跫返谝换兀骸半m有了這幾兩屋價,濟得恁么事來?!?/p>
10.《示弘祚張居士》“覷破浮漚事事空,回頭急看主人公。有時露出渠儂面,華發(fā)溪山緣與紅?!?/p>
渠儂(渠儂)qú nóng
方言。他,她。宋·楊萬里《過瘦牛嶺》詩:“夜來尚有餘樽在,急喚渠儂破客愁?!痹じ叩禄镀浇浭隆罚骸凹味ㄖ萑テ浇话倭?,鄉(xiāng)音與吳城尤異,其并海去處,號三儂之地。蓋以鄉(xiāng)人自稱曰‘吾儂’、‘我儂’,稱他人曰‘渠儂’,問人曰:‘誰儂’?!鼻濉て阉升g《聊齋志異·人妖》:“妻曰:‘家中無廣舍,渠儂時復(fù)出入,可復(fù)奈何?’”
通常人們以“吳儂軟語”稱吳方言的特點?!皡莾z”即是指吳人,因為吳人自稱“我儂”,稱人則“渠儂”“個儂”“他儂”。歷史上曾隸屬蘇州的嘉定,有所謂“三儂之地”,即自稱曰吾儂、我儂,稱他人曰渠儂、你儂,問人曰誰儂。第三人稱在大多數(shù)的吳語中都說“渠”,這在南北朝的吳語中已經(jīng)如此了。但是它的語音形式卻比較復(fù)雜,如果跟中古音進行比較的話,任何中古韻類都不能完滿地解釋各地吳語的形式,原因是它們來自不同歷史層次。上海方言中表第三人稱的“伊”是從早期的“渠”變來。此外,南朝民歌第一人稱用“儂”,?第二人稱用“汝”,第三人稱用“渠”,間或也有用“我、你”的,數(shù)量遠(yuǎn)沒有“儂、汝”多。而在北朝民歌中則多用“我”和“你”。
詩中出現(xiàn)“渠儂”一詞,可以推知這首詩有可能是蓮月離開貴州以后的作品,也有可能是受當(dāng)時古白話語詞風(fēng)格的影響。
11.《寄印月禪人》“故人瓢笠上荊南,憶舊音書客里探。家舍途中隔幾許,寄來公案可同參?!?/p>
瓢笠piáo lì
(1)和尚云游時隨身攜帶的瓢勺和斗笠。明·沉德符《野獲編·釋道·僧慧秀》“未幾,吳轉(zhuǎn)江右兵使出山,慧秀遂棄瓢笠稱山人,茹葷娶婦?!?/p>
(2)借指行蹤。明·屠隆《綵毫記·汾陽報恩》“老爺曠代奇才,名聞荒裔。瓢笠到處,必有逢迎。”
瓢:《廣韻》符霄切,瓠也?!队衿佛弦?。匏瓢,剖開可為酒尊,為要舟浮水?!肚f子·逍遙游》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肚皾h·東方朔傳》以瓢測海。
作者在其詩歌中多次運用了“瓢笠”一詞,實際指和尚的衣缽,而且有比喻用法,還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12.《寄炳然禪人》“山中相別三年余,法愛何曾一日疏,那得殷勤師弟誼,未歸索偈與君書?!?/p>
偈jì,jié
(1)偈陀:梵文G th的音譯“偈陀”,也譯為“伽陀”“伽他”,簡稱“偈”,意為“頌”“諷頌”,即佛經(jīng)中的唱詞。如:偈頌(偈文,偈句,偈言,偈語,偈誦。均為梵語“偈佗”。)
偈是佛經(jīng)體裁之一,主要有兩種:一曰通偈,由梵文32個章節(jié)構(gòu)成;二曰別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這種四句的韻文來闡發(fā)佛理。與梵文或佛教有關(guān)的地方,“偈”均讀jì,國人多讀為jié。
13.《示惺蘇禪人》“底事分明腳下通,古人祝指路頭同。上堂諸佛同何處,答在阇黎鼻孔中?!薄都木窗咨献贰跋饺d幸相鄰,清苦家風(fēng)已大振。省覲吾師曾有語,阇黎舉似我般人?!?/p>
阇黎shé lí
阇黎,一譯作“阇梨”,梵語acarya“阿阇黎(梨)”之省也,意為高僧,也泛指僧人、和尚。阿阇黎,僧徒之師也。其義為正行。謂能糾正弟子品行。又謂之軌范師。以其能為弟子軌范也。梨亦作黎。意譯為軌范師、正行、悅眾、應(yīng)可行、應(yīng)供養(yǎng)、教授、智賢、傳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dǎo)師。在印度古代,阿阇黎本為婆羅門教中教授弟子有關(guān)吠陀祭典規(guī)矩、行儀之師,此一名詞后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時已普遍使用。據(jù)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載,阿阇梨有五種:①出家阿阇梨,受戒時之授十戒師,故又作十戒阿阇梨。②受戒阿阇梨,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故又作羯磨阿阇梨。③教授阿阇梨,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故又作威儀阿阇梨。④受經(jīng)阿阇梨,教授經(jīng)典讀法、意義之師。⑤依止阿阇梨,與比丘共居,指導(dǎo)比丘起居之師;或比丘僅依止從學(xué)一宿之師,亦可稱依止阿阇梨。以上五種加上剃發(fā)阿阇梨則為六種阿阇梨。西域另有一種稱君持阿阇梨,乃灌頂之師。
14.《送溢天上座北游》:“咬人獅子咬人急,烜赫濟宗可力興?!?/p>
烜赫xu n hè
(1)昭著;顯赫。漢·荀悅《漢紀(jì)·成帝紀(jì)三》:“以言事為罪,無烜赫之惡?!碧啤ゎ佌媲洹顿浥釋④姟吩姡骸皩④娕R八荒,烜赫耀英材?!薄抖膛陌阁@奇》卷十七:“我夜間配了公主,怎生烜赫!卻今日來弄這個買賣,伴這個眾生?!鼻濉り惪奠鳌堆嘞锣l(xiāng)脞錄》卷一:“有文覺禪師者出都,聲勢烜赫,騎從如云?!?/p>
(2)輝耀。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五:“夢自舊居見城中紅光燭天,如萬炬烜赫?!彼巍ぶ苊堋洱R東野語?景定彗星》:“彗見東方柳宿,光芒烜赫,昭示天變?!?/p>
詩中“烜赫”多用于禪語。黔北桐梓方言讀為[xuei55xo21],以上兩個義項在方言中都有使用。例:“你看這個廟子,翻修之后好烜赫喲?!?/p>
15.《付紫岫發(fā)香禪人》“山水鐘靈長紫芝,千年瑞氣應(yīng)今時。雷聲喝出遞相震,天下同聞吼怒猊?!?/p>
猊ní
(1)也稱“狻(su n)猊”,即獅子。微風(fēng)不動金猊香。(陸游《大風(fēng)登城》)
(2)又如:猊座(佛教語。即獅子座);謂佛、菩薩所坐之處。亦謂高僧之座。據(jù)《大智度論》卷七謂:“佛為人中獅子,凡所坐若牀若地,皆名獅子座?!碧啤ご魇鍌悺都亩U師寺華上人次韻》之二:“猊坐翻蕭瑟,皋比喜接連?!?/p>
又:猊糖(制成獅形的糖;猊爐(雕成獅形的香爐)【廣韻】五稽切【集韻】硏奚切,音倪?!緩V韻】狻猊,師子屬。一走五百里。亦作麑?!稜栄拧め尗F》:“狻麑如虦貓,食虎豹。”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彼巍ぬK軾《十八大阿羅漢頌》:“手拊雛猊,目視瓜獻,甘芳之意,若達(dá)於面。”明·徐渭《天目獅子巖》詩:“一岫插天目,宛爾怒猊獰。”明·袁宏道《百六詩為丘大賦》之二:“決猊與怒蟒,無以喻吾嗔?!泵鳌つ咴础痘蕵O門頒歷作》詩:“鳳闕開彤旭,猊爐散紫煙?!?/p>
16.《付恒靖真右禪人》:“祖師心印鐵牛機,直接當(dāng)陽為指揮。撥轉(zhuǎn)關(guān)頭活鱍鱍(鮁鮁),云龍風(fēng)虎自生威?!?/p>
鱍(鲅)b
(1)鲅,馬鮫屬,幾種鯖的任一種。也稱“馬鮫魚”。體側(cè)扁,長達(dá)1米多。銀灰色,具暗色橫紋或斑點。常群集作遠(yuǎn)程洄游。中國沿海均產(chǎn)。
(2)鱍鱍,魚擺尾跳動的樣子,如“魴魚鱍鱍色勝銀。”《康熙字典》【亥集中】【魚字部】鱍。【廣韻】【集韻】【正韻】北末切,音撥。與鮁同。魚掉尾也。【玉篇】尾長貌。【詩·衞風(fēng)】鱣鮪發(fā)發(fā)?!踞屛摹堪l(fā),韓詩作鱍。又【廣韻】【集韻】普活切,音潑。義同。
詩中“活鱍鱍”的意思是生動自然而不呆板。多用于禪語。
[1] 鄭健勇主編.黔北明清之際僧詩選[M].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32.
[2] 王路平.明清貴州臨濟禪宗燈系及其典籍著述[J].世界宗教研究,1999,(1):92-99.
[3] 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中國書店,1982.
[4] 黎鐸.人天債負(fù)要吾酬--黎懷智逃禪溯源[J].遵義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5).
[5] 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附檢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6] 清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