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
(臨沂大學 法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論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個維度
王文峰
(臨沂大學 法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要達此目標,需要把握好幾個基本維度:民族性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形式維度;科學性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維度;大眾性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維度。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維度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本身并不能說明它已經自覺為大眾所掌握并實現了大眾化。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上,他進一步要求要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這為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提出了戰(zhàn)略任務。但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仍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從三個方面談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維度。
任何事物都有內容和形式之分。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對內容具有重大反作用,不合適的形式甚至會對內容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馬克思主義在內容上具有強大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但它首先是源自西方的文化,有自己獨特的時代背景、理論淵源和民族風格,要把它的內容在中國很好的表達出來就必須具有中華民族的形式,這如同西方的芭蕾和中國的京劇,雖同為人類文化瑰寶,但為中國多數老百姓樂意接受和欣賞的還是京劇。因此,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要不斷賦予它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使之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深厚土壤,得以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并茁壯成長。
1、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有中華民族的語言風格。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理論表達高度抽象、句子繁瑣、語言晦澀,非一般人士所能理解和接受,自然容易疏離了大眾,這就要求我們把抽象的、深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用通俗的、大眾化的語言表達出來,使之符合中華民族的語言習慣,適應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者的理論能夠為全國人民所耳熟能詳,很大程度就是他們熟練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民大眾所熟悉的習語、俗語、成語、諺語等樸實的語言習慣,形象生動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如,毛澤東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豬鼻子里插根蔥——裝象”、“實事求是”、“愚公移山”;鄧小平的“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兩條腿走路”、“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摸著石頭過河”等民族化、通俗化的理論表達已經為中國老百姓所津津樂道、家喻戶曉。因此,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語言風格方面講,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從陽春白雪變成下里巴人,從而更好的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2、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有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繁衍不息、傲然屹立的強大精神支柱。在當代,它仍然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的價值理念和方法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學說,它所追求的許多真理都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追求相契合。如,它要求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中華民族就有“大同世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它要求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和擴張,中華民族就有“兼愛”、“非攻”、“和為貴”的人文關懷;它要求無產階級大公無私,中華民族就有“重義輕利”、“以義為上”的價值取向;它要求人類在實現自身發(fā)展的同時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華民族就有“民胞物與”、“中正仁和”的和諧理念等等。所以,中國人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方面的價值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認識論,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它是在批判地吸收了人類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特別是在近代科學三大發(fā)現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極強的合理性、科學性。但任何理論在其繼承和發(fā)展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會受到時代的局限性、視界的開闊性、理論的前瞻性等問題的制約。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仍然有一個需要用科學的內容來豐富和發(fā)展的問題。
1、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有時代精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問題始終是困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問題。有人認為中國只要“純而又純的馬克思主義”而拋棄一切舊有的傳統文化;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包治百病而無需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國際上,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蘇聯斯大林大搞個人崇拜、個人迷信,使馬克思主義在大眾中失去了說服力和影響力。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和“四人幫”出于個人目的置時代潮流不顧,對馬列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進行了獨斷的非科學的、迷信式宣傳和任意歪曲篡改,使馬克思主義庸俗化,極大的損害和貶低它的形象。20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后,西方國家所極力鼓吹“社會主義失敗了”、“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等論調,進一步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體現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有創(chuàng)造性,把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特征、時代需要結合起來,反對封建專制迷信等思想,能夠把握時代脈搏、回答時代課題,使馬克思主義真正具有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和時代精神,從而“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①
2、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有世界情懷。歷史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取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才會有勃勃生機。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世界的,但它在中國更加蓬勃發(fā)展,已經成為現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我們既要立足中國,又要放眼世界,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吸收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3、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有未來意識。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人類的不斷進步,整個世界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理論層出不窮,這些理論良莠不分、魚目混珠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為了對新出現的理論、學說給以科學的解釋,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對各種理論觀點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做出正確的回答以滿足廣大群眾的理論需求從而贏得群眾,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在實踐的基礎上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反映時代進步的要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馬克思主義不但要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更要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一個不斷開放的思想體系;它不但要回答時代提出的迫切問題,而且必須對未來的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發(fā)展變化的情況做出科學的預測和指導,這也是它具有強大生命力、說服力的關鍵所在。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為大眾所接受和采納,使馬克思主義不斷地中國化和大眾化。因此,那種將馬克思主義看作是一勞永逸地完成,以終結論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勢必會葬送馬克思主義。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除了具有科學的理論支撐外,更重要的還有實踐問題即如何實現的問題,否則,再好的理論只能是書齋里的理論,只能是空中樓閣。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雹凇芭械奈淦鳟斎徊荒艽嫖淦鞯呐?,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雹鬯?,理論要掌握群眾,除了理論具有徹底性,能夠抓住事物的根本外,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人這個主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的程度,只能通過人民大眾把它應用于實踐生活中的廣度和深度來實現,而作為理論實踐的主體不外是施動者和受動者兩個方面,在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重要的要從施動者方面考慮。
1、實現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有濃郁的大眾情懷。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立場和態(tài)度。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就有清高的心態(tài),心中或多或少有鄙視和脫離勞動之虞。“學而優(yōu)則仕”幾乎成了知識分子求學做事的唯一目的,在這種心態(tài)下,知識分子更多的只是憂君憂仕的空談,而缺少腳踏實地的真真切切的大眾情懷。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但是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雹芤虼?,馬克思主義工作者在筆底下、鏡頭里要眼瞅老百姓、突出老百姓,具有大眾視野;要善于小處著眼、細處入手、以小見大,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具有平民視角。這就要極力反對平時高高在上,眼里只盯著領導和上級的諂媚心態(tài)和作秀心態(tài),要時刻替老百姓說話,而不是替某些利益集團說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正具有大眾情懷的理論和行動,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由衷的認可和支持,也只有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才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大眾的馬克思主義。那種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對上一套對下一套,對人一套對己一套的虛假理論和關懷,只會增加人民大眾的厭惡罷了,還何談化大眾?
2、實現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有深厚的大眾生活。毛澤東指出:“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證明的理論,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可以稱得起我們所講的理論。”⑤要達此目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真正深入百姓去搞工作、講理論,盡可能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能夠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工礦企業(yè),甘當群眾的小學生,虛心向群眾學習,才能真正做到體察民情、了解民意、解決民生,才能深入了解目前社會上存在的教育、住房、醫(yī)療、收入差距、就業(yè)等難點和疑惑,真正解決與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生活問題,贏得大眾的歡迎。那種整天窩在機關、辦公室,不真正實地考察和體驗群眾生活,只會走馬觀花、不懂裝懂、無病呻吟,只會拿大道理嚇唬人,甚至把群眾當成無知的小學生的做法,只能使馬克思主義成為糊弄百姓、炫耀自己才學的幌子,老百姓避之不及,還何談化大眾?
3、實現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有貼切的大眾語言。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除了具有大眾情懷、大眾生活外,還必須具有貼切的大眾語言,會講“普通話”,能夠用老百姓的方言土語同他們“嘮嗑”。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深刻地指出:“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如果連群眾的語言都有許多不懂,還講什么文藝創(chuàng)造呢?英雄無用武之地,就是說,你的一套大道理,不賞識?!雹捺囆∑揭仓赋觯骸皩W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長篇的東西是少數搞專業(yè)的人讀的,群眾怎么讀?要求都讀大本子,那是形式主義的,辦不到?!鋵嶑R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雹哌@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工作者編寫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具有通俗的表達而堅決拒絕晦澀玄虛、夸夸其談;具有具體的表達而堅決拒絕抽象空洞、無的放矢;具有現實的表達而堅決拒絕脫離不同層次群眾對物質、心理、精神的不同需求的而進行包治百病式的表達。
4、實現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有充分的大眾渠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只具有科學的理論和高素質的理論工作者而缺少充分的宣傳渠道,那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會受到極大限制。報刊雜志、廣播影視、互聯網、移動通訊等各種傳播媒介,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宣傳方式;家庭、學校、工礦企業(yè)、村委會、居委會、社區(qū)、公共場所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主要的宣傳陣地。只有切實掌握各種宣傳方式、利用好宣傳陣地,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課堂、進頭腦,走進千家萬戶。
注釋:
①江澤民:《論 “三個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67頁。
②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57、460 頁。
④⑤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817、851 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頁。
D641
A
1671-2994(2011)03-0027-03
2011-04-20
王文峰(1972- ),男,山東莒南人,臨沂大學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劉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