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創(chuàng)作的人往往忽略批評,但批評卻從來沒有被人文研究領域拒絕和剔除;更進一步說,批評與創(chuàng)作的實踐運用,越來越緊緊依附,達到互文的功效。
當我們回顧20世紀的文學發(fā)展,艾略特、加繆、希尼、庫切等開創(chuàng)個人時代的偉大作家,都無不自覺將批評納入自己的寫作范疇。他們或離經叛道,或另辟蹊徑,作出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理論建樹,不僅為同時代的作家和后來者提供方向性引導,同時在學術界也建立起自己舉足輕重的影響。
但必須看到的是,批評始終都是作為一個悖論存在,不論對文本的闡釋,還是對時代的概述,令人信服的依據(jù)始終構成批評撰述者的基礎核心,而核心的構建,又離不開個人的激情與責任。在這個領域,激情來源于責任,責任驅趕著激情。沒有責任與激情的批評,不單單是批評的偽裝,更是批評的墮落。
近年來,我國批評界、尤其是詩歌界涌現(xiàn)出一大批懷抱責任與激情的青年評論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點,即不僅在評論方面,同時在創(chuàng)作方面,都展現(xiàn)出獨樹一幟的鮮明特性,其中北京的霍俊明與湖北的榮光啟特別地引人注目。推出他們,不僅僅是源于對真正批評的召喚,更是在這個價值觀混亂的時代,對責任與激情的召喚。
——遠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