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順 平麗華 (長春大學音樂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演唱是人類用以表現(xiàn)內心情感的一種手法,蒙古族民歌的演唱更具感情色彩。演唱者只有對作品本身內在底蘊充分透徹的把握,將真情實感充分的表達出來,才能使演唱富于感染力,從而更準確地詮釋蒙古族民歌的意境。通過對各題材蒙古族民歌的理解與認知,合理的將作品與表演藝術融為一體,提高自身的聽覺與感知能力,將表演藝術進一步提升,以豐富的藝術修養(yǎng)來展示歌唱藝術的魅力。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之稱。蒙古族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不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回蕩,都充分表現(xiàn)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民歌其品位之高,數(shù)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題材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
蒙古族把感情寄托在了他們的音樂里,從蒙古族民歌里幾乎找得到一切關于“蒙古族”的答案。蒙古族民歌按題材主要分狩獵歌、牧歌、贊歌、思鄉(xiāng)曲、禮俗歌、短歌、敘事歌、好來寶、搖兒歌和兒歌等。
(1)體裁劃分的共性與個性
蒙古族民歌體裁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短調民歌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nóng)半牧區(qū),不少敘事歌、短歌、情歌、禮俗歌、好來寶都屬于短調;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jié)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qū)不同而風格各異。牧歌、思鄉(xiāng)曲、贊歌等大多屬于長調。
每一首蒙古族民歌都記載著一段民族之間的交流史。因為有一些歌雖是同題裁,但是在體裁上卻完全不同所屬,如長篇敘事歌《嘎達梅林》在體裁劃分屬于短調,同樣為敘事歌的《東方紅》中的《贊歌》卻是以長調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的。
(2)地域劃分的共性與個性
蒙古族民歌按照不同地域范圍及不同部落可分為鄂爾多斯民歌、阿拉善民歌、錫林郭勒民歌、科爾沁民歌、呼倫貝爾民歌、布里亞特民歌、赤峰巴林民歌等??茽柷咚⑿械拿窀桀}材較為豐富,它包含了上述所說的八種題材的蒙古民歌;禮俗歌、牧歌、贊歌流行于呼倫貝爾;而贊歌、牧歌同時流行于赤峰巴林,在赤峰巴林流行的還有短歌;阿拉善民歌、錫林郭勒民歌同時包括了思鄉(xiāng)曲、禮俗歌和贊歌;獵歌主要在草場和森林多的鄂爾多斯和呼倫貝爾。
蒙古族的生存環(huán)境歷來是地廣人稀,加之游牧的獨特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愛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愛的表達也有著獨特的方式。因此,在蒙古族民歌表演藝術中,準確地分析和把握作品所體現(xiàn)的創(chuàng)作意圖、創(chuàng)作背景及題材的演唱風格,是演唱者的首要任務。
(1)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蒙古族民歌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每一種題材的作品都有著自己的起源地、發(fā)展脈絡、歷史背景和特定的演唱場合。因此,歌唱者在演繹作品時要認清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此基礎上才能對作品做進一步的藝術處理。
(2)分析歌詞與曲譜伴奏
理解歌詞所表達的含義,才能用聲音恰如其分的體現(xiàn)情感,這對于準確細致地表達作品是至關重要的。品味歌詞的方法除了朗讀外還要準確掌握所屬題材的演唱風格,加之對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通過思維構成比歌詞表面所提供的更真實細致,更豐富的畫面,使得音樂形象的刻畫更完整深刻,音樂情感表達更豐滿感人。伴奏對音樂主題的藝術表現(xiàn)、和聲的豐富、情感的變化等方面能起到積極的鋪墊烘托和推動的作用。前奏所渲染的意境使歌唱者能很快的進入角色;間奏的銜接過渡使音樂情節(jié)順利發(fā)展;尾奏也給人無窮回味之感。
蒙古族民歌是以民族語言為基礎,以獨特的行腔韻味為精髓,重視唱情。語言融入音樂,音樂豐富語言,二者的結合才使得聲樂作品有了叫人欣賞的藝術效果。發(fā)揮語言中的語氣、語調、語勢的表現(xiàn)力,表達各種不同而細微的思想情感和表情色彩,驅動著樂感,從而使得旋律、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變化更好地為表達情感服務。將作品的情緒、情感表現(xiàn)的匯聚聲色,以增添音樂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蒙古族民歌演唱的情感表達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人對客觀與現(xiàn)實態(tài)度的體驗,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歷是有限的,而音樂所表現(xiàn)的情感世界是無限的,但是演唱者無法親身體驗每首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所以如果演唱者在生活中沒有這種情感的現(xiàn)實體驗,就需要演唱者依靠從其它藝術作品或通過其它渠道來過的情感審美體驗,以此來感染自己,并通過聲樂來表達這種情緒,把它變成自己演唱時的情感體驗。
歌唱技巧中音色的運用是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先決條件,在實踐演出中,我們要合理的運用聲音去表達情緒情感。在表演過程中,要注重音色與音域的關系,選擇適合自己音色的作品及角色并加以合理運用。
表現(xiàn)悲傷的情緒,這樣的情況要根據(jù)角色具體分析,有的人物雖具悲傷,但是贊美之情卻高亢激越。例如《嘎達梅林》,歌中寄托著蒙古族人民對英雄深深地懷念之情和對封建壓迫勢力的深惡痛絕之意,氣息要給的均勻連延不斷,稍暗的音色給人以贊美又加惋惜的聽覺效果。
表現(xiàn)愛情的歌曲,聲音要柔和、抒情。例如《韓秀英》是秀英與舍扎布初露衷腸時的對唱,彼此間對感情的含蓄和羞澀,進而聲音不要過于明亮會不夠溫柔,可以運用半聲,那樣感情會比較細膩、含蓄纏綿。
豪邁的長調牧歌曲調高亢、嘹亮、寬闊、舒展,音域寬廣,字少腔長,節(jié)奏自由,感情奔放,具古老、樸實、蒼勁、有力的風格。長調中特殊的發(fā)聲技巧稱作“諾古拉”,即波折音,類似顫音。例如《走馬》,演唱者可根據(jù)需要,延長或縮短時值。
此類歌曲不剩枚舉,他們演唱的共性就是根據(jù)作品的題材和情緒,用歌唱技術調整出最適合的音色加以展現(xiàn)一切技巧、方法、音色、力度都是為了表現(xiàn)樂曲的真正情感這一目的服務。
面部表情主要通過眉、眼的神態(tài)來表現(xiàn)?!把劬κ切撵`的窗戶”,是表達內心情感最有效的器官。因此在歌唱中應特別注意發(fā)揮眼神的作用。心中有怎樣的情緒和感受眼睛就要反映出怎樣的神態(tài),應隨著歌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眼睛的運用是形神兼?zhèn)涞谋匾侄?。例如在演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時,就應該表現(xiàn)那種壯美遼闊的情感,詞中寫到“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這時歌唱者就應該像那個牧羊的姑娘,眼里應該是遼闊的草原,隨之手上的動作也應該是指引式的,像要帶領聽眾看到那草原、那草原上的牛羊駿馬一樣,使得聽者和演唱者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在作品演唱時,面部表情應該與行為表情相一致。重視眼睛的目的地和線條感,肢體表演要與演唱者所要表達的內容相一致。
音樂是感情的一種獨白,尤其是在蒙古大草原上,人們更是以歌聲表達著自己的感情。蒙古人幾乎是在歌聲的祝福下誕生,在音樂的洗禮中成長,在歌舞的簇擁下步入新氈包為人妻為人夫,又在安魂的歌聲中永遠睡去的。
(1)蒙古族民歌演唱中的理性想象
當我們拿到一首作品時,首先分析和理解作品,然后深刻理解和領會起詞義,運用理性想象表達作品的情感,或者說是歌曲的意境。這樣抓住每一句歌詞所描述的角色的基本特點和情緒的變化,才能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xiàn)出作品的藝術形象。
(2)蒙古族民歌演唱中的感性想象
情感以形式和內容的雙重身份使得感性想象與理性想象在音樂表演藝術中巧妙地融為一體。蒙古族民歌在演唱中要把對文化的感悟,對語言的掌握,對人生的體驗甚至處世準則都要完完全全的融入其中。例如想象看到一些蒙古族人勒住奔馳正酣的駿馬,跳下馬來解下皮囊暢飲奶酒然后快樂跳起不知名的歡樂的舞蹈唱起不曾聽過的動人的歌兒,再用這般豪情、勇氣、真純來完成作品的演唱。當然,想象是需要對作品的題材風格全面了解及掌握了熟練的歌唱技巧之后來完成的,蒙古族民歌的演唱自始至終都需要用真摯的情感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完美地結合。
蒙古族民歌是具有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聲樂作品,蒙古族民歌的題材與演唱集中體現(xiàn)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征,并與蒙古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相連。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聲樂表演藝術,加之虔誠的聆聽和真切的體驗才能使人漸漸感悟蒙古族音樂中流淌著的真摯感情以及蒙古族民歌所告訴人們的一切。
[1]謝俊平.淺談怎樣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歌曲的演唱風格.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第1期.
[2]楊玉成;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tǒng)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5]李姝.科爾沁蒙古族歌唱藝術特征分析.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李世相.內蒙古長調民歌概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9]丁珺.聲樂藝術的靈魂——情感.消費導刊,2007年9月.
[10]陳穎.淺談聲樂藝術的情感表達.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