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璽
經絡是以十四經為主體的、對人體功能進行聯絡、調節(jié)和反應的復雜調控體系。作為中醫(yī)基礎理論的核心,其實質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歷時40余年,涉及到許多學科和領域的研究結果,形成的卻僅僅是有待完善和一些假說。這些假說的共存恰恰說明了現階段經絡研究的多面性和研究本身的復雜性,同時也顯現出經絡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所以有必要重新思考以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下是筆者的一些粗淺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天人相應”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基石之一。所謂“天”是指天地、日月,即是地球、月球與太陽相對運動所形成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特殊環(huán)境與空間。在太陽系中,地球存在了46億年,而人類只存在了幾百萬年。地球的自轉、公轉與地軸的傾斜(66.5度)造成了我們熟知的一日四時(朝、午、夕、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月中月相盈虧朔望的規(guī)律變化。而這一日、一月、一年的冷暖規(guī)律變化,明暗、升降、進退的節(jié)律變化都可以類似正弦曲線的“S”形曲線來表達。
天地太極場的投影造成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打上了“天人相應”的太極結構印記,即“S”形曲線的印記。比如組成各種生命的細胞的最基本結構DNA,其雙股螺旋結構可以看作“S”形曲線的三維立體化,而人類的脊椎則呈太極“S”形[1]。而人體的脈診排列結構,面診結構,眼診結構等許多生理結構、節(jié)律等都與“S”形曲線相關對應。從天人相應的角度,針刺經絡則是將“S”形結構徹底全面激活,進而與天地大“S”形結構發(fā)生相諧共振。見圖1-7。
以上的圖形結構從各個方面驗證了“S”形結構與天地人之間的聯系,從各個層面反映了“S”形結構在中醫(yī)經絡中的認識。筆者稱這種結構為“S”形經絡結構存在于人體,并且一直以來指導中醫(yī)臨床,尤其是針灸臨床。
人體具有S形曲線結構,而這種結構受天地復合能場的影響?!饵S帝內經》曰:“左有病而右取之,上有病而下取之?!惫P者還要加一句“前有病而后取之,后有病而前取之”。
在《董氏奇穴》中,有許多對側遠端交叉取穴的論述,比如腎關(左膝下內側的陰陵泉下2寸,同身寸),可以治對側的肩痛,肩不能舉;靈骨、大白(在手合谷附近)或者手千金、手五金穴可以治對側的坐骨神經痛,實際就是又一個S形曲線指導臨床的有力證明[5]。芒針在治療某些病種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很可能是因為刺激了人體不同的層次不同深度的S形結構,從而更加容易“氣至病所”,從而激發(fā)人體深層次的S形經絡結構,產生更大的能量和更多的治療物質通過經絡S通道抵達病所。
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不相同但有相似頻率的物體與生命,在某些特定狀態(tài)下,可以發(fā)生相類相諧、相應共振的現象。
我們知道在中醫(yī)陰陽五行理論體系中也有這樣的規(guī)律。
圖1 日、月、年的的節(jié)律變化的S形結構示意圖
圖2 正常人體脈象年節(jié)律變化圖
圖3 中醫(yī)陰陽五行分類圖
圖4 正常人體脈象日節(jié)律變化圖
圖5 DNA雙螺旋結構圖
圖6 正常人體脊柱圖
圖7 人體經絡S形結構圖
經絡具有平衡和聯絡的作用,其精髓在于所揭示的人體上下內外聯系的規(guī)律。經脈在體表的循行線不僅僅是古人對于這些規(guī)律的一種直觀推測的示意圖,還是我們打開經絡之門的金鑰匙。因此當今的經絡研究,重要的是要探討古代經絡學說中所揭示的人體上下內外的聯系規(guī)律的科學價值及其與現代生命科學之間的關系,而不能完全只對經絡學說中的說理部分進行驗證。古人已經給予我們經絡存在的“事實”,還用經絡學說給出了相關的“解釋”。因此,我們必須總結成果、統(tǒng)一標準,對經絡研究進行重新認識,使其煥發(fā)出新的生命。
[1]吳 奇.中醫(yī)太極觀[M].北京:中國圖書刊社,1996:37.
[2]林學儉,吳 奇.頭皮針小腦新區(qū)與疑難病瓶頸之突破[M].美國:美國金桃子出版公司,2000:3.
[3]宮璽.“S”形曲線與經絡之淺見[J].天津中醫(yī)藥,2006,23(5):89.
[4]楊維杰.董氏奇穴針灸學[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