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體驗,一直是各代電影人孜孜不倦地探索的藝術領域。電影,作為以視覺為基礎的綜合藝術門類,不能像文學一樣以大量的文字獨白直接說出人物的內心感受,除了通過演員表演、聲效渲染、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以外,色彩,也是一種適于表情的沉默而有力的語言。
色彩的表情性是由色彩的視覺特性決定的?!皩ι史磻牡湫吞卣鳎怯^察的被動性和經驗的直接性。”[1]當我們觀看某一物體時,最先察覺到的往往是該物體的色彩。色彩是直觀的,刺激性的,直接沖撞著我們的感官。不同于對形狀的反應,在對色彩的視覺反應中,人的行動是外在物體對人的刺激引起的;而為了看清形狀,就要用自己的理智能力,去對外界物體作出判斷。就經驗的直接性而言,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不同的生理反應。例如暖色、明度和飽和度高的色彩,對人的視網(wǎng)膜及腦神經刺激強,會引起生理機能的加劇,促使血液循環(huán)加快。如果長時間地注視紅色或橙色會有眩暈感,就是腦神經興奮引起的。色彩直接觸動我們的感官,引發(fā)直接經驗。
當人們觀看到某種色彩時,“人的色感覺大體上可以分為直覺反應和思維反應兩個階段?!盵2]前者是生理上的,是指幾乎不假思索而感覺到的色彩現(xiàn)象,而后者則是經過思考得出的色彩判斷,是心理性的。二者常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難舍難分。在色彩感覺的基礎之上,人們對色彩產生了情緒聯(lián)想,即色彩的表情與象征。色彩的心理功能是由生理反應引起思維反應后才形成的,主要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色彩本身沒有靈魂,它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但人們卻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這是因為人們積累了許多視覺經驗,一旦視覺經驗與外來的色彩刺激發(fā)生一定的呼應時,就會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種情緒。所謂色彩表情就是指“借助同視覺經驗相一致的簡化色彩,來傳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或精神的某種愿望?!盵3]而色彩的象征,就是建立于色彩經驗的普遍化基礎之上所達到的色彩心理效果抽象化。象征是實現(xiàn)色彩表情的途徑。
縱觀電影史,有名的彩色電影往往都帶有表現(xiàn)主義的味道,用色彩制造內在、心理的感覺。如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其寫意化的色彩運用使其被稱為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法斯賓德的《水手奎萊爾》以橙黃色的影調貫穿始終,消弱了電影的現(xiàn)實感,而展現(xiàn)出了導演內心世界的真實色彩;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白藍三部曲”,分別以三種顏色作為三部電影的主題,對三種顏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愛進行了新的探討與詮釋。由于色彩多種多樣,為了便于分析,以下以紅色為例,結合兩部以紅色為主色調的電影,來探索色彩的心理表現(xiàn)功能。
紅色是最初的顏色。它是“人們最早命名的顏色,它在全世界的語言中都是最古老的顏色命名?!盵4]紅色的象征性意義受到兩個基本經驗的影響:“紅色為血,紅色為火。這兩種經驗在所有的文化和所有的時代都有存在的意義,此象征性意義也相應深刻地扎根于意識之中?!盵5]有血這一經驗可以延伸出痛苦、死亡、生命等等,而由火的經驗可以引申處溫暖、欲望、力量等等,所以,“從愛情到仇恨,所有令血液沸騰的情感都與紅色有關。紅色是正面和負面各種激情的象征色?!盵6]
《呼喊與細語》是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一部表現(xiàn)風格極強的影片。他曾經說過:“我所有的電影都可以用黑白畫面來想,《呼喊與細語》是例外?!盵7]影片以紅色為主要影調,白色穿插其中,整個電影給人的感受是震撼而悚然,這是色彩的表情與影片的內容完美契合所達到的強烈效果,電影中的紅色,源于人們意識深處的血的經驗,由此引發(fā)出觀眾一系列情感體驗。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阿格涅斯病了,她的兩位姐姐和一個女仆來照料她,這是影片的豎向線索,影片又在這一豎向線索中橫向插入了各個女主人公的重要生命回憶——精神的死亡,揭示了四位女主人公都處于一種愛的死寂狀態(tài)和絕望的處境當中。影片大部分場景都在室內,而室內所有的墻壁都是紅色的,在這樣一所觸目驚心的房間里,四個女主人公身著白色的衣服,像四個白色的靈魂,在這所房子里呼喊與細語。(圖1)
阿格涅斯得的是子宮癌,這使得身為處女的她的生命猶如一場獻祭。子宮是個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物質起點,而阿格涅斯的死構成了個體開始與終結的驚人重合。電影中表現(xiàn)阿格涅斯受病痛折磨時,阿格涅斯身穿白色睡衣,躺在白色床單上,小腹上蓋著血紅色的被子,她痛苦的呼喊與喘息使得那紅色的被子更加刺目,就如同是鮮血一般,傳遞著疼痛、掙扎的感受。(圖2)
身體上的痛苦可以呼喊,而靈魂上的死寂則只有竊竊私語。阿格涅斯的姐姐們,就處于一種靈魂上的死寂狀態(tài)。她的大姐卡琳嫁給了一位年長她二十多歲的男人,對自己的生活和婚姻充滿了厭惡。為了不讓丈夫靠近自己,她寧可割傷自己的下體。鮮紅的血液和鮮紅的房間互相映襯,絕望的死寂彌漫在卡琳與丈夫之間。(圖3)二姐瑪利亞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子,她沉迷于感官的愉悅,完全被自身的欲望所占領,對周圍的世界缺乏關懷和想象力,她的丈夫因為她的不忠而用刀子扎進自己的胸口,而瑪利亞看到這一切只是厭惡地走開,丈夫的憤怒與嫉妒似乎和鮮紅的血液一起流出,流進了紅色的地毯與窗簾里。(圖4)
圖1
圖2
圖3
圖4
《紅》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紅白藍三部曲”之一,這部電影中的紅色的運用,并不像《呼喊與細語》中的那么鋪天蓋地,紅色在這部電影中星星點點地出現(xiàn),運用相當?shù)墓?jié)制,同時也使紅色顯得相當?shù)恼滟F與美麗。在這部影片中,紅色猶如溫暖的小火苗,點亮影片的各個角落,并構成了一條連貫的線索,將整部影片緊緊地串聯(lián)在一起。
《紅》是一部很難抓住具體情節(jié)框架的影片,它由一系列偶然促成,包含著命運、無奈、孤獨、渴望,主要人物是一名名叫瓦倫汀的美麗女子,她與男友分居兩地,時常感到孤獨寂寞,而男友的猜忌和對她的不信任,讓她十分無奈。另一名主人公是一位退休的老法官,年輕時的感情挫折讓他對愛失去信心,他厭世、冷漠、睿智。機緣巧合讓兩人走到一起,美麗的瓦倫汀點亮了老法官的生活,可二人卻錯過在時間的夾縫里,年齡的差異,讓人感嘆命運的捉弄。而于此同時另一位年輕的法官正經歷著老法官年輕時的情感創(chuàng)傷,年輕的法官最終與瓦倫汀在一場海難中共同逃生,這又不禁讓人感嘆命運的造化。
這樣一種近乎散文化的影片模式,正是靠影片中星星點點的紅色的串接而營造出一種美麗的氛圍,靠這種氛圍,將影片零散的生活片段圈在了一起,使影片流暢而自然。幾乎影片中的每一幀畫面中都會出現(xiàn)紅色,街邊紅色的汽車,店鋪紅色的頂棚,屋內紅色的椅子、紅色的書殼、紅色的鬧鐘等等,這一系列自然的,看似不經意的色彩運用,卻塑造出一種情感力量,代替了一般電影以情節(jié)支撐影片的模式,以情緒線索串聯(lián)起整部影片。(圖5)在《紅》中,色彩表情,是以火的經驗意象為出發(fā)點,傳遞著溫暖的力量與對愛的渴望。影片的一處經典畫面,即瓦倫汀在一塊紅色的綢緞前拍照的畫面,是對影片情感的最好詮釋。瓦倫汀站在翻動的紅色綢布前,身上穿的紅色毛衣與背景幾乎融為一體。翻滾的紅布猶如溫暖的的火焰,包裹著對愛的渴望,對冷漠的反抗以及青春的活力,將美麗的瓦倫汀圍在中央。(圖6)
圖5
圖6
色彩自身的視覺特性構成了其表情上的優(yōu)勢,運用在電影中,則成了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有力語言。在電影中人物內在的心理活動、情緒變化,透過直觀的色彩,喚起人們共同的心理和情感經驗,從而將人物內心的活動視覺化,用色彩的形式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色彩多種多樣,不同的色彩結合影片的內容和韻致可以表現(xiàn)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色彩在電影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風格化電影中成為獨立的敘事元素。在運用電影語言對電影中的人物心理進行探索與揭示時,色彩的作用不容忽視,其對于擴大電影藝術的表現(xiàn)范圍,推動電影語言不斷創(chuàng)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釋
[1](美) 阿恩海姆;騰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455
[2][3]梁明,李力.電影色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 100、102
[4][5][6](徳)愛娃?海勒;吳彤譯.色彩的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31、31、32
[7](瑞典) 英格瑪?伯格曼;韓良憶等譯.伯格曼論電影[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