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語言和言語的分立,是由索緒爾首次提出的理論之一,也是其對語言學的重要貢獻之一,也引發(fā)了不少學者的討論及研究。語言和言語二者從概念到具體內涵都有所同與不同。從整體與個體、抽象與概括、穩(wěn)定與否、階級立場方面等,都能夠找到二者的關聯與區(qū)別,對此加以辨析,對語言學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語言 言語 索緒爾
在上世紀初,通過提出著名公式:言語活動=語言+言語,索緒爾第一次提出語言與言語二者的區(qū)分并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并進一步認為,語言研究與言語研究是兩條路而不能同時走。無論贊同與否,這一理論的提出可以說是語言學研究不斷發(fā)展的重要歷程,也引發(fā)了更多學者的討論與研究,這無疑符合了一門學科必定會發(fā)展到的某個特定的歷史階段。
隨著語言學研究的發(fā)展,更多的研究與討論不斷展開,即使有學者一再闡明二者不需區(qū)分,但語言與言語這兩個被區(qū)分的概念之間的關系反而越來越明朗。
一、 社會整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
語言與言語雖然都是作為社會現象存在的,但二者在本質上存在著整體與個體的區(qū)別,前者具有一定的全民性,而后者則體現在個體方面。所謂“社會”,就是指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地域中、說同一種語言、有著共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共同體。不同的社會存在不同的生存背景,所產生的語言也就不盡相同,但是畢竟還是屬于一個社會所共有的,作為相對完整的抽象的符號系統,語言本身普遍代表或體現的都是創(chuàng)造它的社會這個整體,因而具有社會的整體性。而言語,主要體現為個人對語言的使用。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一種語言環(huán)境下的社會成員在使用語言的時候總是要遵循其語言系統的規(guī)則,但在使用過程當中,每個具體的發(fā)音、詞語及句子的使用都有個體自身的特色。所以,言語除了受社會整體因素的影響,也具有個體性。
因此,作為整體,語言包含了個體的言語,而言語自身也無法脫離語言整體而獨立存在。言語作為個體性的,要被人們理解,就必須有由社會共通性的語言作基礎,達成一種共識,從而能夠使語言起到傳遞信息的功能。
二、 抽象概括與具體體現之間的關系
索緒爾將語言釋為符號系統,并認為其由“能指”與“所指”兩部分構成。如果將一種語言看做一種整體語言,那么具備社會性的這種符號系統必定是從一系列的具體的個例中抽象出的,能夠反映處于這個整體中的個體的一般特征,作為“社會成員之間通過的契約而確立的一整套符號”,語言是抽象并具有概括性的。言語作為一種過程和結果,是能夠讓人們感受到的一種外顯存在,也因此能夠讓語言學家們對具體的言語素材進行整體的抽象與概括。而因為行為主體確定到個體,言語的內容也是具體的,是通過聽覺或視覺感受到的語言的具體體現。
由此說來,語言是存在于言語之中,源于言語的。只有廣大的個體成員不斷地運用,語言才能夠獲得生命力。因此,研究具有抽象性質的語言,只能通過言語才能進行。與此同時,語言所具有社會性對于言語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的規(guī)范作用。
三、 本質與現象之間的關系
既然語言與言語具有抽象概念與具體現象之間的關系,那么二者自然會具有本質與現象之間的關系。越是抽象的概念,往往越能夠體現一種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在索緒爾看來,和言語相比,語言是第一性的,“語言科學不僅可以沒有言語活動的其他要素,而且正要沒有這些要素摻雜在里面,才能夠建立起來”。[1](P152)可以看出,語言所體現的是言語活動這一社會活動的本質,而言語則是作為該活動的現象構成成分。
而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各種研究的不二法門,那么,也只有通過不斷研究作為現象的言語進而研究語言,才能夠徹底地清楚言語活動的本質。
四、 相對穩(wěn)定和相對運動之分
語言作為符號的本質是具有任意性的,當社會成員之間普遍達成了某種共通性,無論是以往使用過的還是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舊語言,都可以用來表示或指代新的事物或現象。但正是因為有“社會成員普遍達成”這一限定,所以,面對一個社會的整體成員,語言自身想要迅速更新是不可能的,當然,這也并不是說語言不會更新,只是緩慢些。相對的,言語作為行動過程或結果存在,就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性及變動性。語言在被個體使用的過程中,結合是相對自由的,一個人在一生中究竟能夠說多少、寫多少、想多少,這都是無法預算的,而每個人因各自的交際需要,在具體情況中總能夠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去表達某種相同的意識。
這樣一來,語言在具體的個體使用中,也就是言語現象就體現出一種相對運動的狀態(tài),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也正是如此,“人類社會的語言變化是從個人的言語變化開始的,可以說言語活動歷時演變的動力在于個人”。[1](P153)
五、 全民性與階級性的對立
如前面所述,語言作為抽象的符號系統,它所具有的社會整體性限定其必須反映出整個社會所共有的特征。而一旦普遍共有,在整體上,階級性就被排除在外,全民共有成為唯一,具有極為廣泛的使用范圍。而言語是具體到了個人的,每個人所處的生活背景、階級立場以及自身的思維方式都是不同的,在一系列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不同階級的個體在運用語言表達的時候便會產生明顯的差別,就如同皇帝與臣子在對話的過程當中,雙方階級立場一高一低,前者的言語總是會對后者的言語產生一種階級壓制感。這就使得言語具備了一定的階級性。
因此在這一點上,語言和言語是相互對立的。
薩和丕爾在他的《語言論》的第二章討論“詞”這一語法成分的時候,寫道:“從言語的現實里抽象出來的語言的根本成分和語法成分,適應從經驗的現實里抽象出來的科學的概念的世界;而詞,作為活的言語的現實存在的單位,則適應人到實際經驗的單位、歷史的單位、藝術的單位?!盵2](P29)這里是在講語言成分,雖沒有明確表達卻也不難理解出,語言,總是從言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即使二者結構之間在本質上有著“類聚性”和“線條性”[1](P221)的不同,但它們之間所具有的一系列聯系與區(qū)別,也不能將它們硬生生地徹底分開。
參考文獻:
[1] 姚永明、劉曉紅: 多維視野中的百部經典——語言文字學卷[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7
[2]【美】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M],陸卓元,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85,2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