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霞
從美國、日本、韓國再到中國,世界各國的奧運盛會、世博盛會無不展示了國家的強盛、社會的繁榮,也給我們每個人帶來了歡樂。但那些巨大的耗費是從哪里來的呢?很多人以為那是在花國家的錢,但其實——
城市改造背后的秘密
M城是一個北方小城市。幾年前,市政府決定進行城市改造,市里主干道兩旁的楊樹都被砍掉,種上了一種樹形優(yōu)美的新樹種。另外,街道的兩旁還安裝了比原來多一倍的路燈。市政府還打算在市中心修建一個“濱河公園”。如今,幾年時間過去了,M城道路兩旁的白楊樹變成了一棵棵上千元引進的進口景觀樹;街道上的路燈密密麻麻,一到晚上燈火通明;“濱河公園”也建起來了,造了一條人工河、幾座假山。整個城市改造工程耗資過億元。
M城的市民都很高興,認為這是政府做的一件值得一提的好事。雖然砍掉原來的楊樹引進這種昂貴的新樹種有點奢侈,太過密集的路燈有點浪費,不過這是政府花的錢,M城的市民也不覺得有多心疼。
不過,政府新近的個人所得稅修改草案,卻讓M城的市民很不爽——修改草案打算把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兩個百分點。通貨膨脹越來越厲害,工資沒漲,稅卻要漲,這讓人們怨聲載道。
聽到這個故事,大概你也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個人所得稅稅率的一點調(diào)整就引起強烈的爭議,而城市改造耗資過億元卻沒有讓市民覺得很心痛?城市改造的浪費現(xiàn)象大家有目共睹,這些錢同樣都是從老百姓的口袋里掏出來的呀!
其實,對這種現(xiàn)象,100年以前的意大利財政學(xué)家普維亞尼就給出了解釋。他說,這是一種“財政幻覺”,政府的財政支出給人們帶來好處,但人們只感覺到享受了好處,而忽略了自己付出的代價。老百姓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幻覺”,是因為稅收體制使人們不知道是自己為這些奢侈的改造工程買了單。
幻覺來自哪里
那些宏大的市政工程的費用明明來自每一個老百姓,為什么他們感覺不到呢?政府是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上變了戲法,讓幻覺出現(xiàn)的?
原來,政府知道直接從老百姓身上收稅,總會遭到老百姓的反抗和抵觸,而且這樣收上來的稅,也會被盯得很緊,花起來也經(jīng)常受到質(zhì)疑和阻撓。于是政府想到一個好辦法,可以讓老百姓既乖乖交稅,又很開心地看著政府花錢——這就是“間接收稅”:在老百姓不注意的地方收稅,讓老百姓感覺不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買油鹽醬醋看起來好像付的就是這些商品的價格,并沒有交什么稅,但其實你已經(jīng)在這個過程中交稅了,稅收隱含在商品的價格中,這就是“商品稅”——間接收稅中的一種主要做法。
在商品中加稅有很多種類,比如增值稅、消費稅、營業(yè)稅、關(guān)稅等等,這些稅收都會被計算在商品的價格中,轉(zhuǎn)嫁給最終消費商品的老百姓。如果一個國家以間接稅為主,那么這個國家的老百姓平常就不會切身感受到稅收負擔(dān),從而產(chǎn)生稅負很輕的錯覺。在中國,實行間接稅最典型的時期是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jīng)濟時期。那時普通老百姓幾乎不知道稅為何物,工資不用交稅,住房由單位提供,各種物資憑票供應(yīng),逢年過節(jié)還有各種福利,似乎普通人都是由國家養(yǎng)著的。但國家的錢是怎么來的呢?似乎沒人認真想過。事實上這正是一種“財政幻覺”,因為那時國有企業(yè)上交的利潤,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稅,真正是由人民負擔(dān)的,但是人們覺察不到,反而以為沒有負擔(dān)。
間接稅不僅具有隱蔽、讓人難以察覺的特點,而且還能分解一個人的總納稅負擔(dān),使他面對無數(shù)項小稅而不是若干項大稅,這就更加容易讓人產(chǎn)生沒納過稅的幻覺。
而個人所得稅的微小修改就引起人們的廣泛討論,其原因就是所得稅是直接稅,稅收歸宿清清楚楚。
我國實行的是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當(dāng)然,這并不是為了蒙蔽納稅人,事實上,直接稅和間接稅各自有其不同的特點。直接稅很直接,也很透明,但是實行起來需要較高的市場化程度。例如,對老百姓的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要求老百姓的收入全部是貨幣形式,而且只有社會的大部分人在相對集中的城市里工作,才能有效征收。市場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落后國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現(xiàn)在西方國家主要以直接稅為主,不發(fā)達國家例如中國、印度以及非洲的很多國家主要以間接稅為主。
讓“幻覺”變踏實
“財政幻覺”使得人們覺得所承受的負擔(dān)比實際的負擔(dān)要輕,而人們在低估自己承擔(dān)的稅賦時,就會傾向于支持更多的政府支出。
興建各種公共基礎(chǔ)設(shè)施、加大市政建設(shè)、提高政府購買總額……因為過低估計了自己繳納的稅款,每個老百姓順理成章地以為是別人付出了更多的錢。
有關(guān)“形象工程”“獻禮工程”以及各種比拼,如“世界第一高樓”“亞洲第一大校門”,媒體和民眾的鞭撻之聲不絕于耳。然而這些浪費人力、物力的舉措,不但絲毫沒有終止的跡象,反而不斷繁殖、擴散和變異,甚至滲透到各個村落和小鎮(zhèn)。不久前,一個小城市為一株野牡丹就耗資近百萬元舉辦節(jié)日;福建某縣為建設(shè)新農(nóng)村,要求村民舉債建別墅……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不勝枚舉。令人驚詫的是,這些勞民傷財?shù)男袨榇蛑鵀槊褶k實事的口號,竟然也得到了部分民眾的認可。人們只看到政府的財政支出所帶來的好處,而忽略了自己為此付出的代價,這些都是典型的“財政幻覺”。
但是羊毛總是出在羊身上,景觀燈亮起來了,樹木綠起來了,人們走在寬敞的大道上,似乎覺得政府辦了不少實事,其實,他們早已經(jīng)為此付了費。然而,那些面子工程只重其表、不重其里的弊病終究會暴露出來。因此,我們未來的財政開支要向民生傾斜,建立起良好的失業(yè)、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險制度,加大教育投資,大力建設(shè)社會保障房,讓老百姓切切實實地感受到財政開支帶來的好處。這樣,“財政幻覺”就能變成每個人踏踏實實的幸福感。
(齊齊格摘自《百科新說·大科技》2010年12月B,鄺 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