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春 杜登科 劉曉霞 吳平安 張允龍
(湖南省常德市農(nóng)業(yè)局 415000)
硒是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缺硒會引發(fā)40多種疾病。富硒荸薺不僅營養(yǎng)豐富、味甜可口,銷售價格較普通荸薺高20%以上,而且醫(yī)療保健作用明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量大。因此,生產(chǎn)富硒荸薺是菜農(nóng)增收和居民受益的重要舉措?,F(xiàn)將富硒荸薺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總結(jié)如下。
荸薺主要良種有蘇薺,產(chǎn)于江蘇蘇州,中晚熟品種;桂林馬蹄,產(chǎn)于廣西桂林,晚熟品種;孝感荸薺,產(chǎn)于湖北孝感,中熟品種;杭州大紅袍,產(chǎn)于浙江余杭,晚熟品種;新沖紅薺,產(chǎn)于湖北新洲,中熟品種。
荸薺因其種子萌發(fā)率低,不用種子繁殖,一般用球莖繁殖,在當年12月挖起貯藏,來年春季育苗移栽;球莖也可在田間越冬保存,翌年3月挖起直接育苗。長江流域可于4月上旬開始育苗,此時外界溫度較低,應在室內(nèi)或塑料棚內(nèi)進行。選擇球莖較大、頂芽和側(cè)芽完整、無傷口腐爛、具有該品種特征的種薺催芽。催芽時,將種薺芽朝上,排列在稻草上,疊放3~4層,上鋪1層很薄的稻草,每天澆水保持濕潤。氣溫12℃以上時,7~10d開始萌芽,當芽長3~4cm、幼根開始發(fā)生時,即可移植大田。一般按株行距15cm×30cm排播于大田,如果排播過密,中期需移栽1次。移植40d后,當單株分蘗數(shù)增加、根系發(fā)達、且有1~2個分株時,即可起苗定植大田。
定植前1個月開始整地,耕耙平整。翻耕時施入基肥,一般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1000~2000kg或青草肥2000kg。6~7月初定植的荸薺,生長期較長,基肥以有機肥為主;7月下旬定植的荸薺,生長期較短,應以速效肥為主。施用化學肥料應以復合肥、尿素為主,并配合施用鉀肥,少施碳酸氫銨。
長江流域早水荸薺在6月下旬前定植,伏水荸薺在7月份定植,晚水荸薺在7月下旬至8月初定植,但最遲不能超過立秋。定植時,應割除梢頭,留下葉狀莖高30~40cm。7月中旬定植,一般株距30~40cm、行距 90~100cm,每穴栽 5~8 棵苗,每 667m2定植2500~3000穴。
從定植到封行需中耕除草2~3次。早栽的荸薺分株4~5次,遲栽的荸薺分株3~4次,中耕除草應在1~2次分株期間進行。
一般結(jié)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每次每667m2追肥20~30kg,前2次追施尿素,第3次追施復合肥。磷肥可作基肥施用,每667m2施40~50kg。鉀肥可促進球莖膨大,提高產(chǎn)量,在結(jié)薺期每667m2追施鉀肥 20~30kg。
晚水荸薺生長期較短,需要加速植株發(fā)棵,田間不能缺水,否則會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zhì)。早水荸薺和伏水荸薺前期宜淺水,水深3~5cm,這樣有利于提高土溫,使荸薺分株多,葉狀莖多。以后水位逐步加深到5~10cm,以控制分蘗,促進荸薺膨大。
荸薺病害主要為稈枯病,除采用輪作、選用無病種球等辦法預防外,還可在播種前球莖用25%多菌靈25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倍液浸種24h;發(fā)病期間可用多菌靈、托布津噴霧防治,每7d噴1次。蟲害主要為荸薺白禾螟,除收獲后集中燒毀莖稈、鏟除田邊雜草等辦法預防外,還可選用40%稻蟲凈800倍液、80%敵敵畏1000倍液防治幼蟲。
富硒荸薺是運用生物工程技術(shù)原理培育出來的。在荸薺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葉狀莖上噴施糧油型富硒增甜素,經(jīng)過荸薺自身的生理生化反應,將無機硒吸入荸薺植株體內(nèi),轉(zhuǎn)化為人體能夠吸收利用的有機硒,富集在荸薺球莖中而成為富硒荸薺。
用糧油型富硒增甜素13g,加好濕1.25mL,加水15kg,充分攪拌均勻,然后均勻噴灑到荸薺葉狀莖上。一般在分蘗分棵期施硒2次,間隔時間30d,每次每667m2施硒溶液30kg。在球莖形成期施硒1次,每667m2施硒溶液30kg。
施硒時間最好在陰天和晴天下午4時后進行。噴施均勻,霧點要細。施硒后4h之內(nèi)遇雨,應補施1次。宜與好濕等有機硅噴霧助劑混用,以增強溶液粘度,延長硒溶液在葉狀莖上的滯留時間,提高施硒效果。可與酸性、中性農(nóng)藥、肥料混用,不能與堿性農(nóng)藥、肥料混用,采收前20d停止施硒。
荸薺生長后期,地上部分枯死后,表明球莖已經(jīng)成熟,即可采收,也可留存田間到來年春季,隨時采收。12月下旬以后,球莖轉(zhuǎn)成紅褐色,含糖量高,味甜多汁,此時采收最為適宜。采收前1d排干水,保持土壤松軟,用手挖荸薺。土壤過干,一般用耙子挖,盡量不要損傷荸薺。挖起的荸薺需要上市的洗凈泥土,暫不上市的不必去除泥土,晾干后進行窖藏或堆藏,隨賣隨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