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
(江蘇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學院風景園林系,江蘇句容 212400)
淺析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結構
吳冬
(江蘇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學院風景園林系,江蘇句容 212400)
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造園藝術水平歷經(jīng)千年歷史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天人合一、物我并融的境界,影響了世界各地園林藝術的發(fā)展。園林是一種空間藝術,論文通過對古典園林景觀建筑布局的研究,分析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形式、造園手法,為現(xiàn)代造園與景觀設計提供借鑒。
中國古典園林;空間結構;景觀布局
中國古典園林是由文人、畫家、造園匠師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自然山水式園林,有其特有的東方情調(diào),中國園林之美在于它熔文化、藝術、生態(tài)于一爐。北方的皇家園林,往往既有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的園林勝景,又有氣勢宏偉的宮殿式建筑群,充分體現(xiàn)出皇家氣派;江南私家園林則憑借天然的山水、植被優(yōu)勢,展現(xiàn)出有別于北方園林的意趣。[1]但是這兩種園林在空間結構上都反映了熱愛自然的本源精神。
空間(space)源于拉丁文“spatium”,指在日常三維場所的生活體驗中符合特定幾何環(huán)境的一組元素或地點,也指兩點間的距離或特定邊界間的虛體區(qū)域。空間是哲學概念,也是美學范疇,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具體的存在。大千世界,千匯萬狀,從宏觀的天體到微觀的沙塵,無不存在于空間之中。[2]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結構,即組成園林空間的各個元素,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呼應,在園林營造中缺一不可。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形式,闡釋中國古典建筑“雖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藝術境界。
在中國古典園林的平面布局中,建筑通常扮演構圖的主要角色,而其它要素僅起烘托陪襯作用。對于園林建筑來說,必須使其與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相結合,把建筑美與自然美渾然地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宛自天開”的境地。古典建筑的斗拱梭柱,飛檐起翹,具有莊嚴雄偉、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體美為游人所欣賞,還與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園林風格。如嶺南的可園以草草堂為中心,附以幾個副體建筑,中間用廊連接,形成一個建筑組合體。這種手法,既突出主體建筑,強化主建筑的藝術感染力,還有助于形成景觀,使其既有功能價值又有很好的欣賞價值。
意境是一個園林的靈魂,也是一切中國藝術共同追求的美。它作為中國古典藝術史的審美特質(zhì),深刻影響著我國的各類藝術。中國古典園林從早期強調(diào)寫實,逐漸過渡到寫實寫意相結合,造園匠師們將詩、畫、樂、舞等藝術形式及蘊含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到現(xiàn)實的三維空間中來,因地制宜地營造環(huán)境。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為了讓觀賞者在視覺、嗅覺、聽覺上感受到景觀的豐富變化,造園匠師將建筑物與園林景觀、空間、自然充分結合,使園林有可觀、可游、可賞之地。在園林中建筑常作景點,既是景觀,又可以用來觀景,其中多是單體建筑類型,如廳、堂、館、軒、亭、廊等等,除大型廳堂外,體量一般都不大,主要廳堂檐高一般為3.5米上下,亭、廊、榭、齋等建筑高度更底,這樣的高度使人感到親切,具有生活氣息。[3]園林中的建筑不壓倒或破壞主體,與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達到自然與建筑有機的融合,并升華成一件藝術作品。這種建筑對意境的表現(xiàn)手法如: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乃仿浙江嘉興煙雨樓之意境而筑,這座古樸秀雅的高樓,每當風雨來臨時,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凈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詩情畫意圖,見之令人身心陶醉。
中國古典造園藝術中,含蓄是中國古典園林重要的建筑風格之一,運用先虛后實,先藏后露,先曲后直的對比來取得含蓄的效果,極力避免一覽無余,開門見山。采取欲顯而隱或欲露而藏的手法,將景觀藏于偏僻幽深之處,或隱于山石、樹梢之間,讓觀賞者看不到里面全景,使景觀若隱若現(xiàn),含蓄莫測,引人暇想。北京頤和園即是如此。頤和園入口處利用大殿起遮擋主景(萬壽山、昆明湖)之作用,通過大殿,才豁然開朗,見到昆明湖和萬壽山,那湖光山色倍覺美不勝收。江南園林中,漏窗也往往成為表現(xiàn)含蓄的主要手法,窗外景觀通過漏窗隱隱約約,這比一覽無余地直接觀賞有生趣得多。[4]蘇州網(wǎng)師園則是通過諸多建筑的圍合,形成了一個內(nèi)向的空間,從而表現(xiàn)出景觀氛圍的含蓄。
山是造園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綠影一堆”。水是園林的血液,有了水便有了靈氣,顯得一切都活了起來。它們能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中有山有水,才會形成清新致爽,“綠影一堆漂不去”的效果。
山與水的結合,就是仁與智的結合,動與靜的結合,山和水的處理是否“天然”,是整個園林成敗的關鍵。與山水有關的最有名的造園手法就是“一池三山”了。頤和園是將“一池三山”的藝術創(chuàng)作魅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典范。清漪園沒有重復在一個水面中設立三島的作法,而是將一個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辦法分成三個小水面(西湖、養(yǎng)水湖、南湖),每個水面中各有一島,西湖中有治鏡閣(閣島),養(yǎng)水湖中有藻鑒堂(山島),南湖中有南湖島,形成湖、堤、島一個新的“一池三山 ”形式。更精彩的是,在塑造三個大島的同時,還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個小島——鳳凰墩、知春島、小西泠,三個小島都各有特色,真正體現(xiàn)了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與奇妙。[5]
園路在園林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它貫穿于全園,起到交通組織、引導游覽等作用,既分隔各個景區(qū),同時也是將園內(nèi)的諸多景點連貫起來的紐帶,把各種園林景色組織到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氣氛中去,引導觀者在交通過程中有更多的時間,轉(zhuǎn)換更多的視點,延伸觀賞路線,使游賞者有條不紊慢慢地游賞園中景色,正所謂“廊引人隨,步移景異”。江南古典園林一般處于市井之中,由于尺度上的限制,面積都比較小,為了使園林的整體空間得到擴大,造園者在園路設計中多運用曲折、迂回、幽深、起伏的設置手法,使園路形成豐富的變化。唐朝詩人常建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寫道:“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了“徑”是通向“幽”“深”的境界,“曲徑通幽”是對中國園林園路的準確描述。
中國古典園林在選取植物方面也是很有講究的植物,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地域文化和自然氣候以及植物生長特性等。按觀賞植物學來分,植物大致有以下幾種:觀花類、觀果類、觀葉類、林木、蔭木類、藤蔓類、竹類、草本與水生植物,以觀形為主,取色、賞花、聞香、聽音為輔。傳統(tǒng)園林中,在用植物造景時,不僅滿足了園林中對綠的需求,而且給人以美的享受,并且按藝術規(guī)律的要求,選擇植物種類和配置方式。傳統(tǒng)園林中植物造景的配置手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是基礎,是造景的重要材料和手段,除了專門用作觀賞外,還用來與山水配合。為增強景觀層次,形成豐富多彩的效果,在植物選擇時,花木配植更多的是注重景觀的季相變化,利用植物顏色渲染空間氛圍,調(diào)動觀賞者的形象思維。在不同分區(qū)中,選擇各自的主調(diào)植物,點綴其中,并通過一二種植物作為基調(diào)植物陪襯,烘托主題。例如:揚州個園以竹作為基調(diào)植物,利用不同季節(jié)的觀賞植物與四季假山相搭配,個園中春梅翠竹,配以筍石、迎春、海棠、芍藥,寓意春景;夏種紫薇、廣玉蘭,配以太湖石構成夏景;秋栽紅楓、四季竹,配以黃石構成秋景;冬植臘梅、斑竹、配以雪石構成冬景,增加園子的景觀多樣性和觀賞性,從而在咫尺庭院中創(chuàng)造了四季變化的景觀序列,使得參觀者無論在一年中的哪個季節(jié)來到園中,都能觀賞到正在盛開的花木,加上其它的陪襯,使園林的可觀賞性更佳。
植物是園林空間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構成要素,植物景觀不僅是為了園林增添視覺藝術,還顧及嗅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態(tài)習性,為了使觀賞者在感官上獲得對植物景觀不同的感受,古典園林的造園匠師們巧妙運用植物的不同色彩、線條、形態(tài)、芳香的自然特性,對植物群落進行合理組合,營造出與周圍環(huán)境相適宜、相協(xié)調(diào),具有一定功能、意境的藝術空間。如五針松、柳樹主要觀其形,櫻花、紅楓主要觀其色,桂花、深山含笑,楓香、臘梅等聞其香,“萬壑松風”、“雨打芭蕉”等主要是聽其聲,而“疏影”、“暗香”的梅花則兼有觀形、賞色、聞香等觀賞效果。
故宮御花園中的軒前西府海棠,頤和園樂壽堂前后的白玉蘭,諧趣園的一池荷花等,玉蘭、紫薇常對植,“內(nèi)齋有嘉樹,雙株分庭隅”。許多花木講究“亭臺花木,不為行列”,如竹叢、柿園、梨園、橘園、牡丹園、月季園、梅林、桃林等群體美圖。[6]在具體種植布局時,則“移竹當窗”、“栽梅繞屋”,“榆柳蔭后圃,桃李羅堂前”。
留園位于蘇州閶門外,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有“吳中名園之冠”之美譽。造園者采用了獨具匠心的表現(xiàn)手法,充分運用空間的大小、方向、高低、明暗和虛實等變化,在極小的空間中轉(zhuǎn)折回旋,蜿蜒起伏,將園中景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園分東、中、西、北四部分,東部以庭院、建筑取勝,中部是山水寫意園,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呈現(xiàn)田園風貌。園以廳堂、走廊、粉墻、洞門劃分空間,通過山水花木組合成一個個錯落相聯(lián)、層次豐富的庭院。[7]
空間對比是園林造園藝術的一種形式,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空間的處理手法上經(jīng)常會采用對比的手段,通過運用不同的空間對比,構成種種不同的效果美。對于空間對比,留園做到了最恰到好處的詮釋,也是留園最突出的空間特點。
留園入口的空間雖然曲折、狹長、封閉,但運用了多種對比手法,順勢曲折,構成豐富多變的空間組合,稱得上是巧妙地處理了。進園后第一個小院——狹長多變的曲廊——又一個內(nèi)院——又窄又封閉的廊——隔漏窗窺見園內(nèi)景物——位于末端的最后一個小院——穿過曲折、狹長、封閉空間后到綠蔭,進入主空間——豁然開朗。[8]造園者巧妙地利用曲折狹長又十分封閉的空間與園內(nèi)主要空間進行強烈對比,將長廊貫穿四個景區(qū),使廊、屋相接;用富于變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chǎn)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令游人在不斷變化的通透空間中,欣賞到各種獨到的園林小品。
在蘇州的私家庭園中,留園不但以其規(guī)模之大著稱,還以它獨創(chuàng)一格的建筑藝術而享有盛名。它的建筑分布很不均勻,有些地方稀疏,有的地方則十分密集,疏密對比強烈。東西兩面以石林小院為中心,建筑高度集中。東南兩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兩側(cè)則較稀疏。植物也強調(diào)疏密配置,即使是僅有三棵樹的種植,也要兩棵緊靠,第三棵遠離,以此強調(diào)疏密之間的對比,創(chuàng)造出自然優(yōu)美的園林景觀。
中國古典園林向來崇尚的是含蓄美 、自然美,借助于建筑物之間的相互銜接,使其空間互相交錯穿插,曲折之中給人以迂回和不可窮盡之感,每經(jīng)過一次曲折,便可以產(chǎn)生一種新的境界。
留園在格局上忌平直而求曲折,入口借廊的交錯而變得更加曲折,自綠蔭至水閣部分的空間處理,由于設置了一片臨空的隔扇,從而增強了空間的曲折和變化。自曲溪樓至西樓,借空間的交錯而變得更加曲折,鶴所部分的空間處理,借空間的轉(zhuǎn)折、收束、開合使行進路線更加迂回曲折,自五峰仙館至揖峰軒,路線幾經(jīng)轉(zhuǎn)折??梢娏魣@是借空間的交錯增強了空間的曲折和變化。曲折之中,能給人以變化之趣和流動不盡之感。[9]陳從周先生曾指出:“園林中兩側(cè)都有風景,園路隨意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顧盼有景,信步其間使距程延長,趣味加深?!鼻垓暄训牟季郑饶鼙苊庥稳擞X得枯燥,又延長了觀賞時間,使人覺得處處有景,景景有味?!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很形象地說明園的曲徑與布局特點。
留園院落空間雖然較小,但在空間滲透的手法方面運用得卻十分精妙。通過框景、漏景、障景等各種劃分園林空間手法來分隔空間,使各個區(qū)域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聯(lián)系,變化豐富。入口部分狹長、封閉、曲折,視野極度收縮,至綠蔭處豁然開朗,達到高潮;過曲溪樓時,再度收束;至冠云樓前院則頓覺開朗。至此,經(jīng)園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從而形成一個循環(huán)。留園鶴所臨五峰仙館前院的一側(cè)開滿窗洞,從室內(nèi)就可以觀賞到整個庭院,內(nèi)外空間既分隔,又相互滲透,從而使兩者互為一體。
園林藝術首先是空間藝術,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追求自然天成,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回歸自然”,在空間結構上反映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符合中華民族審美和藝術的規(guī)律,給人以多方面的深刻的啟示。[10]在造園過程中,如果只是把山水、植物、建筑等諸多造景要素散布于園林中,而不注重由諸多要素結合而成的園林空間的圍敞閉合,那么就如同在畫廊中看畫一樣,各幅畫面都是分立的,而不能給人以整體的感受。要使游人真正融入統(tǒng)一的園林景象中去,必須創(chuàng)造豐富多變而又不失為有機整體的園林空間。園林作為可居、可游、可賞的所在,不僅在于其空間的實用性,更在于其藝術的統(tǒng)一性。[11]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園林空間設計領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被相繼運用到園林空間的建造上,傳統(tǒng)的三維空間造園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我們在園林建設中既要考慮繼承傳統(tǒng),又要考慮有所創(chuàng)新,既要考慮中國文化,積極吸取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精髓,延續(xù)中國古典園林“天人合一”的精神,又要考慮世界發(fā)展,克服其功能缺陷和過度封閉的負面效應,運用現(xiàn)代先進的科學文化藝術,更好地將中國園林建設推向新的階段。[12]時代的變化推動著園林建設變化,這既是園林發(fā)展的客觀趨勢,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1]樓慶西.中國園林[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3:35.
[2]劉麗,等.試析空間觀念與中國古典園林[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6(3).
[3]蘇州民族建筑學會.蘇州古典園林營造錄[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45.
[4]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429.
[5]李偉華.一池三山——淺談中國古典園林的地形創(chuàng)作特征[J].廣東園林,2003(1):15-19.
[6]楊闖.淺談植物造景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園林工程,2006(2):18-20.
[7]田雨.淺析蘇州留園的空間之景[J].彭城職業(yè)大學學報,2003(5):41-42.
[8]蘇州市園林管理局.蘇州古典園林[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1:6.
[9]任曉紅,等.禪與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220.
[10]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587.
[11]周武忠.尋求伊甸園——中西古典園林藝術比較[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21.
[12]肖英.傳統(tǒng)文化建筑[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5:8.
A Study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U Dong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Gardening,Jiangsu Polytechnic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212400,China)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enjoy a long history and have attained the perfect unity and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in their gardening art after their millenarian development,thus having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t across the world.As the garden is a spatial art,this paper aims to embody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hinse classical gardens by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i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of landscape so as to study the ancients’landscape architecture skills and the quintessence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t,and to obtain necessary substances for modern landscape gardening and sight desig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spatial structure;landscape composition
J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4-5310(2011)-01-0124-05
2011-06-03
吳冬(1985-),男,江蘇省泗洪人,江蘇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主要從事園林規(guī)劃設計及計算機輔助教學工作。
(責任編輯:胡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