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鵬
論詩的道德教育功效
——基于中國古詩的分析
● 劉 鵬
詩具有獨特的道德教育功效。中國古代詩論和詩作非常注重詩的道德教育功能,并進行了一定的教育實踐。詩不但具有豐富的道德教育內容,還具有發(fā)揮道德教育功效的獨特因素,表現(xiàn)在詩人情懷、詩的境界、詩的藝術形式等方面。通過對中國古詩的分析可知,詩的鑒賞過程、詩的文化意蘊、詩的藝術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價值,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
詩;道德教育;功效;中國古詩
詩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道德教育作用。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是當前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傳統(tǒng)文化土壤。作為一種凝練的語言文字形式,詩是實現(xiàn)跨時空對話的重要媒介。在積極倡導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今天,詩集中體現(xiàn)了道德教育對象通過文本理解、生命體驗、情感認同等途徑,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特點,因此是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論意義。
中國古代具有通過詩進行道德教育的傳統(tǒng),這是詩發(fā)揮道德教育作用的歷史依據(jù)和文化背景。中國古詩的道德教育作用通過三個方面加以體現(xiàn)。
中國古代詩學理論向來強調詩的功用,認為詩應當體現(xiàn)倫理道德內容,正是在此基礎上,詩發(fā)揮了道德教化的作用??鬃印白钤缑鞔_提出詩歌具有政教功用”[1],而道德教化是政治教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墩撜Z·陽貨》中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事父”就是盡孝,“事君”就是盡忠??鬃舆€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認為通過詩,就能達到人格的純凈和道德的提升。漢代的《毛詩序》明確闡發(fā)了詩的道德教化作用:“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碧拼娬撘矎娬{詩的政治功用。如白居易要求詩“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新樂府序》),主張詩應當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會現(xiàn)實,對統(tǒng)治者客觀上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至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依然重視詩的教化功能。如王安石認為:“《詩》上通乎道德,下止于禮義?!保ā对娏x序》)明清的詩論也提倡詩的道德教育作用。徐禎卿認為:“詩理宏淵,談何容易……蓋以之格天地,感鬼神,暢風教,通世情。 ”(《談藝錄》)
在中國古代詩學倡導詩的道德教育功效理論的指導下,同時在詩人高尚道德情操的關照下,中國古詩包含豐富的道德內容,涉及到多方面領域,如孝敬、感恩、友情、忠貞、忠勇等,具有寶貴的教育價值。如《詩經(jīng)》中的大量篇章,在表現(xiàn)人們生活現(xiàn)實的背景下,謳歌了親情、友情、愛情,表達了對勞動者的同情、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等倫理道德內容。岳飛的《滿江紅》則體現(xiàn)出詩人報國無門的悲怒之情和期盼收復祖國山河、奮勇殺敵的愛國之志。歌頌勞動人民、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詩是對統(tǒng)治者進行道德教育的很好的文本教材。如聶夷中的《鋤禾》,白居易的《琵琶行》,讀來不免會對遭遇疾苦的勞動人民報之以深深同情。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非常重視通過詩進行道德教育,進行了豐富的實踐。周代建立了完備的典樂詩教體系,“大司樂及轄下樂官……結合典樂流程中歌詩、賦詩、說詩等多維藝術演詩形式對大學學子實施‘興道諷誦言語’的禮義教化”[2]。因此,當時的詩與樂是結合在一起的,與詩相關的聲、義、形并用,詩教離不開詩樂之教。通過以聲、舞傳義的藝術形式,以樂感人,引導人們形成宗法倫理、生活方式方面的道德觀念。春秋時期,孔子開始創(chuàng)立“以詩為教”的詩教傳統(tǒng)??鬃又鲝堃浴叭省睘楹诵牡牡赖路懂牐ㄟ^《詩經(jīng)》開展道德教育。當時,雖然周朝式微,但詩樂之教的風氣依然存在,孔子詩教仍涉及詩樂之教,將詩與禮、樂并重,主張“興于詩,成于禮,立于樂?!保ā墩撜Z·泰伯》)在這里,詩是道德教育的載體,禮是道德教育的主題和核心,樂是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詩教在漢代得到了很大發(fā)展。漢武帝時將解釋《詩經(jīng)》的齊、魯、韓三家立為學官,進行官方色彩的“詩教”。后來又有毛詩一家,毛詩雖然僅在民間流行,但毛詩吸收融合了三家之長,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tǒng)嚴密的詩教體系并流傳至今。[3]
詩人即詩的創(chuàng)作者。作為詩人,無論是浪漫還是現(xiàn)實,大部分都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感、透徹的生命體驗、超然的生活態(tài)度、自覺的社會擔當。詩人詩作,是詩人內心高尚道德情懷的外在表達,往往凝結著人類最本真的道德追求。詩既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流露,更是詩人內心志意的抒發(fā),詩緣情,詩言志。只有心靈偉大的詩人,才能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詩作。同時,詩學理論非常強調詩人的精神修養(yǎng),對道德方面的精神修養(yǎng)尤為重視。如徐增在《而庵詩話》中說:“詩乃詩人之行路,人高則詩亦高,人俗則詩亦俗,一字不可掩飾,見其詩如見其人”。由此可見詩人的精神修養(yǎng)對詩作的意義。讀詩如讀人,詩人的崇高道德修養(yǎng)為道德教育樹立了無聲的楷模。
境界是詩的靈魂。詩的境界涉及層次不同的三個方面?!对姼瘛酚性疲骸霸娪腥常阂辉晃锞场磺榫场灰饩场!蔽锞呈菍陀^存在的事物景象的描畫,情境是對詩人內心情感的抒發(fā)表達,意境是情與景、主觀與客觀的融合、升華,是詩的意旨所在。詩之物境與情感之間有內在的關聯(lián)。物境雖是客觀的山水景致,卻是詩人將客觀景物“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詩格》),由此可知,詩之物境其實已是詩人參與其中的物境,是通過詩人的感悟對客觀景物的解讀與刻畫,因此必然離不開詩人的情感參與其中。因此,客觀的景物僅僅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起點、緣由,而“觸景生情”,由客觀景物引發(fā)詩人內心情感的流露才是詩的更高層次的元素。情境即是對詩人情感的表達流露,正所謂“詩緣情而綺靡”(《文賦》),詩作中必然蘊藏詩人的豐富情感。物境與情境構成了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物境和情境,分別從客觀與主觀,通過詩人的描畫和表達統(tǒng)一在一起,共同營造出意境。意境是詩最高層次的元素,是詩之依歸,是詩人思想意識的深刻表達。意境是物境與情境交融的產(chǎn)物。
吳建民在《中國古代詩學原理》一書中對詩的意境的美學特征進行了概括,[4]本文在此基礎上,對詩的境界的特點概括為四方面:一是意境離不開景、情的刻畫,以景、情、意為基本構成要素;二是景、情水乳交融、有機統(tǒng)一、難以分離;三是景、情要真,即寫景要給人真實感,寫情能讓人感同身受,由此營造的意境自然也真;四是意境難以言說,虛虛實實,朦朦朧朧,真情真景真意境,縈繞心頭難言說。陶淵明《飲酒》詩既是對情、景的刻畫,又道破了意境的朦朧。詩的境界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將情、景、意完美結合,遵從了人的心理認知規(guī)律,契合了道德教育的自然過程,對于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詩的藝術特點是詩發(fā)揮道德教育作用的催化劑?!渡袝虻洹酚性疲骸霸娧灾?,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边@句話表明詩與歌、聲、律等藝術形式是分不開的。詩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詩、歌、舞三位一體、詩的聲律等方面。
周代通過詩、歌、舞三者相結合進行道德教化,詩、歌、舞在道德教化中是三位一體的。漢武帝時設立專門的機關——樂府掌管音樂,其任務就是采集民間歌謠和詩作配上樂調演奏。儒家詩學理論也將詩樂并重。《樂記》說:“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樂教尊重人的感覺感受的藝術直覺認識特質,將枯燥的道德教育附著在人們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之上,通過審美共鳴、寓理于聲歌使道德教化目的得以實現(xiàn)。
正是由于詩與樂的密切關系,詩的創(chuàng)作特別講究聲韻音律,以符合歌舞的要求。聲律受到中國古代詩人和詩論的重視,并且成為詩的基本特征。如果說音樂歌舞是詩的外在表現(xiàn)藝術形式,那么聲律則是詩本身內在的藝術要素,而這種藝術要素又成為詩與樂和鳴的基礎。詩的聲律涉及到許多方面。特別是近體詩,對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押韻、對仗等都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聲律是為詩的內容服務的,對于以詩表情達意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欣賞者而言會使詩讀來朗朗上口,與內心產(chǎn)生共鳴,對于人們接受欣賞具有獨特功效。因此,與樂類似,聲律對于詩發(fā)揮道德教育功效也具有內在的作用。
詩的鑒賞是內容、過程、結果的統(tǒng)一,這三者相互獨立又密不可分。正是在此意義上,詩的鑒賞具有了重要的道德教育意義。鑒賞者即教育對象通過詩的鑒賞,不但可以把詩中比較明確的道德價值變成自己的道德認知,從而具備了進一步道德實踐的前提,而且,詩的鑒賞本身就是鑒賞者提高自身道德覺悟的過程。前已述及,詩是景、情、意的統(tǒng)一。詩所倡導的道德內容往往是通過意境加以表現(xiàn)的,因此需要鑒賞者去體會。鑒賞者在鑒賞詩時,首先會聯(lián)想到詩所描繪的物境,同時會緊密結合自身的生命體驗對此加以想象重構,將詩人眼中的物境想象為自己眼中的物境,進而會舍身處地體會詩人的情感,這種體會到的情感必然也會融入鑒賞者自身的情感體驗。這樣,詩所表達的情、景就會被鑒賞者解讀為自己所理解的情、景。而詩的靈魂即意境是由物境和情境共同營造出來的。這樣,鑒賞者在自身生命體驗與詩所描繪的情、景的視界融合之中就完成了對詩的意境的理解。這種通過詩的鑒賞所獲得的意境當然也就包含了鑒賞者的認識和認同。即,詩所表達的意境內化為鑒賞者所認可的意旨,詩所表達的道德主張自然地進入了鑒賞者的內心,道德教育目的得以實現(xiàn)。當然,這一過程不排除鑒賞者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的對詩的情、景、意的誤讀,這就需要教育者適時恰當?shù)剡M行引導,如教授詩的鑒賞方法、解釋詩的基本內涵、引導樹立積極正面的道德價值等。詩的鑒賞的過程對于提高道德教育實效性具有積極的方法論意義。
文化是道德教育實施的土壤。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詩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文化載體。作為文化的詩,其道德教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第一,詩學理論的道德情懷。中國傳統(tǒng)詩學理論與詩共同凝聚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詩學理論向來倡導詩人的道德情操和詩的道德意蘊,倡導詩的教育價值,是詩應用于當前道德教育的直接文化根據(jù)。第二,詩人的歷史體驗。儒家和道家這兩種文化傳統(tǒng)對中國古代詩人的影響較深。受儒家傳統(tǒng)影響較多的詩人往往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精神,具有鮮明的道德情懷和道德責任感,對仁德大聲呼喚。受道家傳統(tǒng)影響較多的詩人往往向往自然,力圖揭示人的自然本性和人與人之間的自然關系,表現(xiàn)了一種憤世嫉俗的無奈,倡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親之心。正是這種不可回避的歷史文化體驗塑造了道德覺悟高尚的詩人。反映到道德教育上,不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能夠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覺的道德責任感;而且詩人的歷史體驗、道德情懷能夠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勇?lián)鐣熑?。第三,詩生成的歷史背景。詩是承襲歷史文化的生動載體。詩人通過栩栩如生的歷史事件的刻畫和自身豐富復雜內心情感的表達,營造出了一幅幅厚重的文化歷史意境。滾滾的歷史長河中傳唱至今的詩,是對歷史的積極回應和勇敢擔當,凝結的是渾厚悠遠的道德文化。通過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和對詩的解讀,必然使這種道德文化融入到鑒賞者的內心,達致道德教育的高超境界。
詩的藝術形式鮮明地表現(xiàn)為:詩、歌、舞三位一體和追求聲律。由此,詩的藝術形式的道德教育價值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道德教育與藝術形式的結合。在詩、歌、舞的欣賞這種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范疇中完成受教育過程,可以看作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一項具體內容。藝術在道德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價值。與歌、舞相配的詩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感官,由此極大提高了詩所表達的道德內容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寓教于樂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教育者應當重視歌、舞等藝術形式的教育價值。聲律對于詩發(fā)揮道德教育功效的作用原理與樂相似,同時聲律還給我們另一啟示:道德教育應尊重人的心理接受規(guī)律,在傳授道德知識時,也應當符合聲律的要求,做到易記、上口。另一方面可以體現(xiàn)道德教育對規(guī)則的重視。詩的創(chuàng)作必須遵守聲律對詩的基本要求。雖然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背離聲律的呆板格式,但卻不能否認正是聲律才讓詩稱之為詩。聲律本質上就是律法、規(guī)則。而道德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正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規(guī)則約束。詩的聲律會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形成一種“聲律意識”,即對規(guī)則、制度的認可和遵從,從而提高對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感,進而提高道德實踐的自覺性。
[1]吳建民.中國古代詩學原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347.
[2]楊雋.周代樂官與典樂詩教體系[J].文學評論,2008,(06).
[3]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1.
[4]吳建民.中國古代詩學原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287-292.
劉 鵬/山東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09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博士生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