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普
(四川師范大學 社科學報編輯部,成都 610068)
《文選》賦篇來源問題考辨
唐普
(四川師范大學 社科學報編輯部,成都 610068)
《文選》是在總集的基礎(chǔ)上再次選編作品的總集,其賦篇的來源當是以《歷代賦》為藍本。其一,從其選文的下限來看,《文選》賦類的選文范圍與《歷代賦》相符合;其二,奉敕注《歷代賦》的周舍為昭明太子東宮高層官員,他在東宮任職的時間恰恰是昭明太子開始從事總集編纂的時期,其對太子的影響不小;其三,從《文選》未收陶淵明《閑情賦》和張融《海賦》來看,恐怕也與《歷代賦》的選賦范圍有關(guān)。
《文選》;賦類;《歷代賦》;周舍;選文范圍
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編撰《文選》,于歷代文林中“略其蕪穢,集其清英”,“都為三十卷”[1](《文選序》)。然有關(guān)《文選》的編撰情況,至今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這也是“新文選學”試圖解決的問題。最近十多年來,關(guān)于《文選》選文的來源問題,許多學者以客觀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了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日本學者岡村繁在《文選之研究》中認為:“《文選》中的大部分作品極有可能并非直接從大量的原始詩文中采集而來,而是從已有的詩文選集中再度抽選編纂的結(jié)果?!段倪x》并非是一次性編纂的選集,而是兩次性編纂的選集?!保?](87)盡管他的推論并不完善,但其給《文選》編撰之研究指出了一條更加接近事實真相的新路。俞紹初先生在《〈文選〉成書過程擬測》一文中,也認為《文選》是在《歷代賦》、《正序》及《古今詩苑英華》的基礎(chǔ)上編纂而成的詩文總集。[3]王立群先生《〈文選〉成書研究》則在論證南朝總集編纂多據(jù)前賢總集再編纂的基礎(chǔ)上,搜羅文本,舉出了《文選》系前賢所纂總集選編成書四條(按:實為五條)內(nèi)證材料作為重要依據(jù),從而否定朱彝尊提出的《文選》編纂乃是先成長編再選編成書說,認為《文選》是根據(jù)前賢總集二次選編成書的再選本。[4](32-49)
對于《文選》賦類選文的來源情況,十多年前,俞紹初、曹道衡、傅剛等先生即推測可能來自《歷代賦》[3],[5],[6](226),但他們沒有進行深入論證,雖然有合理性,但缺乏說服力。本文擬對此問題進行審視,探討《文選》賦篇來源與《歷代賦》的關(guān)系。
一
考察《文選》選錄作品的來源,當把作家作品的下限作為考察對象。從《文選》所收錄作家來看,宋有11人,齊有5人,梁代有10人。而賦類收劉宋至蕭梁三代作家僅5人7篇,即:宋謝惠連《雪賦》,顏延之《赭白馬賦》,謝莊《月賦》,鮑照《蕪城賦》、《舞鶴賦》;梁江淹《恨賦》、《別賦》。其選賦下限是江淹。江淹雖為梁人,史家列其傳在《梁書》,但他卒于梁天監(jiān)四年(505),入梁還不到4年時間,相反,卻在宋代生活了35年(444—479),在南齊生活了23年(479—502)。江淹一生雖仕宋、齊、梁三朝,但他在宋朝生活的時間最長?!读簳繁緜鞣Q:“淹少以文章顯,晚節(jié)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為前后集,并《齊史》十志,并行于世?!保?](251)江淹“少以文章顯”,雖然史傳婉稱其“晚節(jié)才思微退”,但“江郎才盡”之故事盡人皆知。曹道衡《江淹作品寫作年代考》認為,《恨賦》、《別賦》當作于建安吳興時期,系年于元徽二年(474)冬至順帝升明元年(477)之間[8](78-79),又于《江淹〈恨賦〉、〈別賦〉創(chuàng)作年代》中認為,二賦“乃黜為建安吳興令時作,其時間當是宋后廢帝元徽二年(474)秋以后;元徽四年(476)建平王景素之敗前后作”[9](466)。
由此不難看出,如果從作品寫作年代來考察,《文選》賦類收錄的賦作沒有齊梁時期的作品。如果蕭統(tǒng)編纂《文選》賦類時是從別集里選文的話,這種情況是不可思議的。特別是像沈約這樣的文壇領(lǐng)袖,有《集》一百一卷,其賦作據(jù)嚴可均輯錄有《擬風賦》、《麗人賦》、《傷美人賦》、《愍途賦》、《憫國賦》、《郊居賦》、《愍衰草賦》、《高松賦》、《桐賦》、《天淵水鳥應詔賦》、《反舌賦》。特別是《郊居賦》,應該算是有示范性的佳作,但為什么沒有進入蕭統(tǒng)的視野?這只能用一個理由來解釋,蕭統(tǒng)《文選》賦篇所依賴的源文本,不是眾制蜂涌的別集,而是一部總集,更確切地說,是一部賦體類的專門性總集,而且其收賦的下限在劉宋時代。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考察《隋志·總集》著錄的相關(guān)情況:
《文章流別集》四十一卷梁六十卷,《志》二卷,《論》二卷,摯虞撰。
《文章流別志》、《論》二卷摯虞撰。
《文章流別本》十二卷謝混撰。
《續(xù)文章流別》三卷孔寧撰。
《集苑》四十五卷梁六十卷。
《集林》一百八十一卷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二百卷。
《集林鈔》十一卷
《集鈔》十卷沈約撰。梁有《集鈔》四十卷丘遲撰,亡。
《集略》二十卷
《撰遺》六卷梁又有《零集》三十六卷,亡。
《翰林論》三卷李充撰。梁五十四卷。
《文苑》一百卷孔逭撰。
《文苑鈔》三十卷
《文選》三十卷梁昭明太子撰。
《詞林》五十八卷
《文?!肺迨?/p>
《吳朝士文集》十卷梁十三卷。又有《漢書文府》三卷,亡。
《巾箱集》七卷梁有《文章志錄雜文》八卷,謝沈撰。又《名士雜文》八卷,亡。
《婦人集》二十卷梁有《婦人集》三十卷,殷淳撰。又有《婦人集》十一卷,亡。
《雜文》十六卷為婦人作。
《文選音》三卷蕭該撰。
《文心雕龍》十卷梁兼東宮通事舍人劉勰撰。
《文章始》一卷姚察撰。梁有《文章始》一卷,任昉撰;《四代文章記》一卷,吳郡功曹張防撰,亡。
《賦集》九十二卷謝靈運撰。梁又有《賦集》五十卷,宋新渝惠侯撰;《賦集》四十卷,宋明帝撰;《樂器賦》十卷;《伎藝賦》六卷。亡。
《賦集鈔》一卷
《賦集》八十六卷后魏秘書丞崔浩撰。
《續(xù)賦集》十九卷殘缺。
《歷代賦》十卷梁武帝撰。
《皇德瑞應賦頌》一卷梁十六卷。
《五都賦》六卷并錄張衡及左思撰。
《雜都賦》十一卷梁《雜賦》十六卷。又《東都賦》一卷,孔逭作;《二京賦音》二卷,李軌、綦毋邃撰;《齊都賦》二卷并音,左思撰;《相風賦》七卷,傅玄等撰;《迦羅國賦》二卷,晉右軍行恭蘋果綠虞干紀撰;《遂志賦》十卷,《乘輿赭白馬》二卷。亡。
《述征賦》一卷
《神雀賦》一卷后漢傅毅撰。
《雜賦》注本三卷梁有郭璞注《子虛》《上林賦》一卷,薛綜注張衡《二京賦》二卷,晁矯注《二京賦》一卷,傅巽注《二京賦》二卷,張載及晉侍中劉逵、晉懷令衛(wèi)權(quán)注左思《三都賦》三卷,綦毋邃注《三都賦》三卷,項氏注《幽通賦》,蕭廣濟注木玄虛《海賦》一卷,徐爰注《射雉賦》一卷,亡。
《獻賦》十八卷
《圍棋賦》一卷梁武帝撰。
《觀象賦》一卷
《洛神賦》一卷孫壑注。
《枕賦》一卷張君祖撰。
《二都賦音》一卷李軌撰。
《百賦音》十卷宋御史褚詮之撰。梁有《賦音》二卷,郭征之撰;《雜賦圖》十七卷。亡。
以上各集,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分為兩類:一是總集文章及評論之屬,一是總集賦之屬及注解音訓圖譜。[10]岡村繁雖首倡《文選》中的大部分作品“極有可能并非直接從大量的原始詩文中采集而來,而是從已有的詩文選集中再度抽選編纂的結(jié)果?!段倪x》并非是一次性編纂的選集,而是兩次性編纂的選集”[2](87),但他認為《文選》“大部分是從沈約《集鈔》十卷、丘遲的《集鈔》四十卷、以及昭明太子與劉孝綽自編的《詩苑英華》二十卷等先行選集中第二次采編而成的選集”[2](88)。表面上看,他的話好像是正確的,因為總集編選“略其蕪穢,集其清英”[11](1685)的編纂宗旨相同,必然導致不同總集選錄的同體作品出現(xiàn)大量的一致性。但究其實質(zhì),并不符合蕭統(tǒng)編纂《文選》時的實際情形。他所謂的沈約《集鈔》十卷、丘遲的《集鈔》四十卷,很可能是從宋劉義慶《集林》中抄出作品的總集,而宋劉義慶死去的那年(444),江淹才出生,所以劉義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選入江淹作品的。
就前列《隋志》著錄的總集作品第一類,根據(jù)撰人生卒年逐一進行考證,其最終結(jié)論仍然不具備蕭統(tǒng)《文選》編選的底本的條件。倒是姚氏所列第二類總集賦之屬及注解音訓圖譜類,多少還可能與《文選》賦類的編纂發(fā)生聯(lián)系。我們剔除專題賦集及注解音訓圖譜類之外,得到的賦總集僅七部:謝靈運撰《賦集》九十二卷、宋新渝惠侯撰《賦集》五十卷、宋明帝撰《賦集》四十卷、《賦集鈔》一卷、后魏崔浩撰《賦集》八十六卷、《續(xù)賦集》十九卷、梁武帝撰《歷代賦》十卷。
其中,《賦集鈔》只一卷,而又未見《七錄》等梁代目錄書著錄,遠不合昭明十卷之數(shù),故可排除在外。而且,謝靈運卒于433年,宋新渝惠侯劉義宗卒于444年,宋明帝卒于472年,后魏秘書丞崔浩卒于450年,他們編纂的總集要選錄江淹建安吳興時期創(chuàng)作的《恨賦》、《別賦》,是不可能的。又,《續(xù)賦集》十九卷應該是接續(xù)前面其中一部《賦集》的,但《隋志》所采用的是隋朝見存目錄,合之《七錄》等梁代書目,而《七錄》等梁代目錄書又未著錄此書,其會不會收錄江淹《恨賦》、《別賦》實難斷定,但其次于后魏秘書丞崔浩《賦集》后,屬北朝賦集的可能性較大。而且這里還有個前提,那就是要將此《續(xù)賦集》合之其所續(xù)之《賦集》尚能作為昭明《文選》之源本,這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其一,僅《續(xù)賦集》就有十九卷,無論其續(xù)上面的哪一部《賦集》,也不過是收錄宋、齊、梁三代的作品(假設此集不出現(xiàn)在昭明編《文選》之后),而《文選》所收劉宋以來賦作僅5人7篇,這個“芟剪”的蕪穢實在太多。其二,《七錄》等梁代目錄書未著錄(《七錄》撰寫于普通四年,見《廣弘明集》卷三《七錄序》,大抵與《文選》編纂時間相差不遠),或許其真是北朝總集,昭明無緣目見,當然更不用說采其為選賦的源文本了。
剩下的就只有《歷代賦》了,這不能不提到曹道衡、俞紹初、傅剛等先生敏銳的學術(shù)洞察力:
《文選》的編撰不需要新起爐灶,可在已成的幾部總集的基礎(chǔ)上進行。賦類,已有梁武帝《歷代賦》十卷,既成“歷代”,則所收當止于齊,這次大槪只須增補梁代的賦,即今本《文選》中江淹《恨》、《別》二賦即可,其他篇目有無調(diào)整,則不得而知。由于有《歷代賦》作依據(jù),諒事不為難。也許因賦類主要為梁武帝所編,故置于全書之首,以示尊崇,與當時編文集(如昭明手編之《陶淵明集》,今存宋刊在體例上仍保持其舊貌)按詩、賦、文為序排列有所不同。[3]
《文選》的特別重視“賦”,也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文選》一書,很可能是在幾部其他選本的基礎(chǔ)上重新修改編定的。……現(xiàn)在看來,《文選》很可能是從梁武帝的《歷代賦》,蕭統(tǒng)自己的《詩苑英華》和《正序》三書中重新改編的?!斎?,蕭統(tǒng)及其周圍的文人,對待這三部書的態(tài)度可以有所區(qū)別。對待《歷代賦》,這是梁武帝的“御撰”(盡管此書也和其他書一樣,出于他人之手,僅由梁武帝署名),所以蕭統(tǒng)、劉孝綽以及其他學士未必敢于作太大有刪削或變動……即使《文選》與《歷代賦》有所出入,亦不可能有太大差別。因為封建社會的臣子,總是要恪遂君父的意志。因此“賦”這一體,占了《文選》全書的三分之一就不足為奇了。[5]
蕭衍編《歷代賦》,《隋志》著錄為十卷,又此事亦見于《梁書·周興嗣傳》?!@說明武帝《歷代賦》在天監(jiān)十七年(518)已經(jīng)編好,并命周舍和周興嗣作注。如果《文選》從普通三年以后開始編纂的話,《歷代賦》正好可以為蕭統(tǒng)所用。正是因為有這些詩、文、賦集作基礎(chǔ),所以《文選》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6](226)
如果《文選》賦類僅是依據(jù)一部已有的總集編纂的話,那么梁武帝的《歷代賦》無疑是最佳之選,而且也是最符合《文選》賦類所收作品的范圍的。
二
關(guān)于《歷代賦》,《梁書·武帝紀》未載,而《周興嗣傳》云:(天監(jiān))十七年,復為給事中,直西省。左衛(wèi)率周舍奉敕注高祖所制《歷代賦》,啟興嗣助焉。[7](698)
很多學者注意到了這則文獻材料,卻疏略了周舍與昭明太子的關(guān)系,原因在于《梁書·周興嗣傳》簡稱周舍的官職為“左衛(wèi)率”。其實,檢周舍本傳,此“左衛(wèi)率”當即是“太子左衛(wèi)率”。周舍在昭明太子府歷官太子右衛(wèi)率、左衛(wèi)率、太子詹事?!读簳の涞奂o》載,天監(jiān)十八年(519)春正月甲申,以太子詹事徐勉為右仆射[7](59),疑周舍則當此時由太子左衛(wèi)率進升為太子詹事。至普通五年(524),雖遭坐事免職,但很快他又“遷右驍騎將軍,知太子詹事。以其年卒,時年五十六”[7](376)。而梁代太子詹事,“位視中護軍,任總宮朝。二傅及詹事,各置丞、功曹、主簿”[12](726),地位極高。此前昭明太子師傅,只臨川王蕭宏行太子太傅(天監(jiān)六年始任),沈約行太子少傅(天監(jiān)六年始任)。此二人,一為蕭衍直系親屬,一為蕭衍代齊出謀劃策,太子師傅,于蕭衍來說,二人皆是當然之選。而太子詹事,則是總東宮內(nèi)外事務,沈約天監(jiān)六年行太子少傅前即任太子詹事。像柳惔、沈約、徐勉等做過太子詹事的人,其后都順利地升為尚書左、右仆射。據(jù)《隋書·百官志》上,梁代十八班官階中,尚書左、右仆射為十五班,太子詹事為十四班??梢娞诱彩乱咽鞘诛@赫的地位。而周舍任太子右衛(wèi)率時,還兼任尚書吏部郎、右衛(wèi)將軍,“日夜侍上,預機密,二十余年未嘗離左右”[7](376)。由此,可見出周舍在武帝蕭衍與太子蕭統(tǒng)宮中的雙重身份。那么武帝于天監(jiān)十七年將注《歷代賦》的任務交給周舍,不僅意味著武帝對周舍的信任,而且周舍此事對太子的影響應該非常巨大。從天監(jiān)十八年(519)到周舍卒時的普通五年(524),恰恰可能是昭明太子編纂《文選》的關(guān)鍵時期。這個時期,身為太子左衛(wèi)率(隨后為太子詹事)的周舍奉敕注武帝《歷代賦》,對太子編纂《文選》具有不言而喻的影響。因此,《歷代賦》應該是《文選》賦篇選文的一個直接的藍本。
有學者認為,既然是天監(jiān)十七年敕周舍注《歷代賦》,那么《歷代賦》的編纂時間應該離此不遠。但既然是歷代,那么其收賦的下限應該在哪里?如果是梁代所撰,應該至齊代才對。但是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這個賦總集應該是以劉宋為下限的。
其一,《歷代賦》編纂于南齊的可能性較大。梁武帝早年屬文學之士,從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游,與江淹、沈約等號“竟陵八友”,而其中、晚年專心政治,尤侫佛,其所制文章可能與講佛義之類的文章更相關(guān)。如果在其西邸之游時編纂《歷代賦》,依友人江淹之集(江淹自撰前、后集)選錄《恨賦》、《別賦》是說得過去的,而且他應該知道二賦創(chuàng)作時間,不至于使其“歷代”二字產(chǎn)生疑問。
其二,據(jù)《梁書·武帝紀》,無蕭衍編纂《歷代賦》之記載?!读簳の涞奂o》對高祖入梁前行事頗略,而對其代齊后之紀卻相對翔實。這是情理之中事。趙翼《廿二史札記》云:“《梁書》本姚察所撰,而其子思廉續(xù)成之?!窦氶喨珪?,知察又本之梁之國史也。各列傳必先敘其歷官,而后載其事實,末又載飾終之詔,此國史體例也?!保?3](卷九,“梁書悉據(jù)國史立傳”)由此可知,《武帝紀》應悉本梁代國史,史官有“君舉必書”的歷史責任,所以說梁代國史應該是帝王的行事歷。但《梁書》中并沒有高祖制《歷代賦》的記載。而《周興嗣傳》所謂敕周舍注高祖所制《歷代賦》,并無以證明《歷代賦》為天監(jiān)中所制。為此,我們可以將《梁書》本紀關(guān)于高祖著述的記載轉(zhuǎn)述于下:
造《制旨孝經(jīng)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子講疏》,凡二百余卷,……兼篤信正法,尤長釋典,制《涅盤》、《大品》、《凈名》、《三慧》諸經(jīng)義記,復數(shù)百卷?!衷臁锻ㄊ贰?,躬制贊序,凡六百卷?!汲踉谔铮┑菍殮v,凡諸文集,又百二十卷?!肿督鸩摺啡怼#?](96)
今檢《隋書·經(jīng)籍志》,有關(guān)蕭衍的著述有:
《通史》四百八十卷
《老子講疏》六卷
《梁武帝兵書鈔》一卷
《梁武帝兵書要鈔》一卷
《圍棋品》一卷
《棋法》一卷
《梁武帝所服雜藥方》一卷
《梁武帝集》二十六卷,梁三十二卷
《梁武帝詩賦集》二十卷
《梁武帝雜文集》九卷
《梁武帝別集》目錄二卷
《梁武帝凈業(yè)賦》三卷
《歷代賦》十卷
《圍棋賦》一卷
《梁武連珠》一卷,沈約注
《梁武帝制旨連珠》十卷,梁邵陵王綸注
《梁武帝制旨連珠》十卷,陸緬注
又,《隋志·子部》著錄《金策》十九卷,未著撰人,蓋是《武帝紀》中梁武帝所撰者。而且,梁武帝敕撰的書籍,《隋志》皆不署名梁武帝,如《小說》十卷,注云“梁武帝敕安右長史殷蕓撰”,《華林遍略》六百二十卷,注云“梁綏安令徐僧權(quán)等撰”。由此可以說明,《歷代賦》確為蕭衍所撰?!读簳繁炯o不載高祖所撰《歷代賦》,恐怕不是史家的有意忽略,而最大的可能是梁代國史無此記載,因而很可能是蕭衍“洎登寶歷”之前編纂的。
其三,《隋志》雖著錄“《歷代賦》十卷,梁武帝撰”,其謚號乃后人所為,古籍作者著錄多如此,如“《昭明太子集》二十卷”,“《文選》三十卷,昭明太子撰”。撰人雖稱“武帝”“制”,其作品未必就是登基以后才創(chuàng)作或編纂的。
其四,梁武帝雖生性多妬,但如果此集撰于梁代,其忽略竟陵之友特別是沈約的賦作,畢竟還是說不過去的,反而會欲蓋彌彰。他這樣功于心計的人,絕不會做出此等事來。
三
現(xiàn)在我們再從《文選》賦類選篇的角度進行一個小小的考察。
其一,陶淵明《閑情賦》未入《文選》的問題?!段倪x》不選陶淵明《閑情賦》,歷來被人詬病。蘇軾云:淵明《閑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統(tǒng)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14](2093)
葛勝仲則以為《閑情賦》與《文選》“情類”同有諷諫之意:
昭明太子指《閑情》一賦為白璧微瑕,且謂亡作可也。審爾,則詩人之變風、楚人之《離騷》皆可刪矣。晉孝末涂沉湎酒色,何知非諷刺上耶?其序云: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皆有助于諷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浜笕珀憴C之《閑懷》、袁淑之《整情》,皆佳筆也。謝惠連亦嘗作百許字,未就而卒,詞人深以為恨。使淵明此賦果可無作,則《登徒》、《長門》、《高唐》、《神女》等賦,統(tǒng)何為著之于《選》耶?[15](492)
鄒炳泰《午風堂叢談》卷七引葛勝仲語之后云:
然《國風》“好色而不淫”,坡公已言之矣。統(tǒng)真所謂強作解事者也。[16](223)
王觀國《學林·閑情賦》云:
觀國熟味此賦,辭意宛雅,傷己之不遇,寄情于所愿,其愛君憂國之心,惓惓不忘,蓋文之雄麗者也?!堕e情賦》之寄意深遠矣,以為微瑕者,其不見知耶?[17](225-226)
當然,亦有為昭明解脫者,如李治《敬齋古今黈》卷一:
東坡謂梁昭明不取淵明《閑情賦》,以為小兒強解事。《閑情》一賦,雖可以見淵明所寓,然昭明不取,亦未足以損淵明之高致。東坡以昭明為強解事,予以東坡為強生事。[18](4)
又如,郭子章《豫章詩話》卷一:
陶彭澤《閑情賦》,蕭昭明云:“白璧微瑕,惟《閑情》一賦?!睎|坡曰:“淵明作《閑情賦》,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統(tǒng)大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闭衙髫焸渲猓找允ベt。而東坡止以屈、宋望陶。屈猶可言,宋則非陶所愿學者。東坡一生不喜《文選》,故不喜昭明。[19](254)
又,趙紹祖《消暑錄》: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東坡云:“余讀《文選》,恨其編次無法,去取失當。今觀《淵明集》,可取者甚多,而獨取數(shù)首。淵明作《閑情賦》,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而統(tǒng)大譏之,此乃小兒強解事?!庇嘀^古今篇什何限,豈可盡收,亦各從所愛爾。昭明不收《閑情》,亦未足為《文選》病。[20](148)
其實,就筆者看來,這恐怕與《歷代賦》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蕭統(tǒng)對陶淵明詩文的喜愛是非常明顯的,他親自為其編集,作有《陶淵明傳》,在《陶淵明集序》中高度贊賞陶淵明詩文:“常謂能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一作遠),鄙吝之意袪,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爵祿可辭?”但又對《閑情賦》作了這樣的批評:“白璧微瑕者,惟在《閑情》一賦。楊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幸(一作卒)無諷諫,何必搖其筆端?惜哉!忘是可也?!保?1](19)(宋本《陶淵明集》附錄昭明此序“忘是可也”作“亡(無)是可也”,本人贊同四部備要本作“忘是”,即忽略不載之意。)認為《閑情賦》“白璧微瑕”,恐與蕭衍《歷代賦》未收此賦有關(guān)。蕭衍與陶淵明的性行頗不相同,陶淵明輕仕途,并對劉宋代晉頗無認同感;蕭衍則不同,他在政治仕途上積極上進,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代齊而登皇位。這樣的帝王對陶淵明的品性是很難贊同的(雖然他在登帝位后也需要禮賢隱逸士人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因而他在編撰《歷代賦》時,很有可能不會將隱逸處士陶淵明納入視野。由此可以推測,在這樣的情形下,作為太子的蕭統(tǒng)在編纂《文選》時就會處于一種兩難境地。一方面,他非常欣賞陶淵明:“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保?1](19)另一方面,他必須顧及其父之意旨,不可能在《歷代賦》之外增加別的內(nèi)容?!读簳分^“高祖生知淳孝”,“造《制旨孝經(jīng)義》”[7](95,96),且以孝教胄子,“太子生而聰叡,三歲受《孝經(jīng)》、《論語》,五歲遍讀《五經(jīng)》,悉能諷誦”,九歲“于壽安殿講《孝經(jīng)》,盡通大義”[7](165)。王筠為其《哀冊文》,亦云:“寬綽居心,溫恭成性,循時孝友,率由嚴敬?!保?](169)可見,這樣的太子必不能做有逆父王之事。因此,他就要想法對此作一個解釋或交待。
關(guān)于昭明太子編纂《陶淵明集》的時間,恐大約在逝前不久。俞紹初《昭明太子集注》云:
此文(《陶淵明集序》)為陶淵明文集之序,而全篇重點卻在申說韜光晦跡,遁世隱居可以全身避禍。此種思想之產(chǎn)生,蓋與昭明晚年因埋蠟鵝事發(fā),遭梁武帝猜忌有關(guān)。日人橋川時雄《陶集版本源流考》云,他所見之《陶淵明集》舊抄本,在此序言之后有“梁大通丁未年昭明太子蕭統(tǒng)撰”十三字,若此說可信,則此序撰于公元527年。[22](201)
而胡耀震則認為,“‘梁大通丁未年昭明太子蕭統(tǒng)撰’,這十三字一定是后人加的,不是蕭統(tǒng)當初所寫的”,“蕭統(tǒng)編成《陶淵明集》,為之作序,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四月他病死前,并不早于前一年的正月”。[23]如果真是這樣,那么他的《陶淵明集序》就有為《文選》不錄陶淵明賦作辯解的可能性(能夠抽出時間編纂《陶淵明集》,可見此時《文選》的編纂當已經(jīng)結(jié)束)。陶淵明的賦作,宋本陶集中已只見《感士不遇賦》和《閑情賦》了。《感士不遇賦》之不入《文選》,情有可原,因為《文選》賦類中沒有這類主題。而《閑情賦》則不同,《文選》有獨立的“情”類,不入《閑情賦》顯然比較牽強,因而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會有比較含蓄的說明。但如果《文選》賦類來自其父《歷代賦》,則頗能說明蕭統(tǒng)不僅至孝,而且非常謹小慎微,在委婉表明自己的心跡時,亦不忘向武帝獻上一句諛詞。
其二,張融《海賦》未入《文選》的問題?!段倪x》賦類“江?!币婚T收有晉木華《海賦》和郭璞《江賦》各一首。當然,木華《海賦》在當時應該有很高的聲望。李善注引《今書七志》曰:“木華,字玄虛。《華集》曰:為楊駿府主簿。”又注引傅亮《文章志》曰:“廣川木玄虛為《海賦》,文甚雋麗,足繼前良?!保?](179)但房玄齡《晉書》無木華傳,亦不見《文苑傳》有載。李善注既不引臧榮緒《晉書》,又不引王隱《晉書》,疑此二書皆無木華之傳。當然,史書不載,并不等于其作不佳。但與此相反,同是佳作的張融《海賦》卻未錄入《文選》?!赌淆R書·張融傳》即載有其《海賦》全文,并云:“融文辭詭激,獨與眾異。后還京師,以示鎮(zhèn)軍將軍顧覬之,覬之曰:‘卿此賦實超玄虛,但恨不道鹽耳。’融即求筆注之曰:‘漉沙構(gòu)白,熬波出素。積雪中春,飛霜暑路。’此四句,后所足也?!保?4](725-726)其《門律自序》云:“吾文章之體,多為世人所驚,汝可師耳以心,不可使耳為心師也……”[24](729)“融自名集為《玉?!贰?,“文集數(shù)十卷行于世?!保?4](730)
如此文名盛重之人,其“實超玄虛”的《海賦》未能進入《文選》,仍有不可思量之處?!段倪x·賦》“江?!敝皇諆善漕惐緛砭筒淮?,增加篇幅容量無可厚非。而且《文選》并非不收同題賦作,如《兩都》、《二京》皆賦相同的都邑,《思舊》、《懷舊》亦同為思念故交之作,因此不能以已收木華《海賦》作為不收張融《海賦》的借口。當然,如果以《歷代賦》的編纂來看,其收錄止于劉宋時期,似乎張融《海賦》不入《文選》就有充分的理由了?!端螘ゎ櫽J之傳》謂其卒于泰始三年(467)[25](2081),則張融作《海賦》亦當在宋時。然《南齊書》撰于蕭梁時代,張融本傳所謂覬之見《海賦》事蕭衍此前也未必清楚,或有可能以張融為齊人。此外,胡旭、張一妮在探討張融作品未入《文選》的原因時,將蕭衍的忌刻個性及其與張融的關(guān)系作為一個重要原因加以考察,認為“如果蕭衍在他的《歷代賦》中,擯棄張融的《海賦》,相信《文選》的編者也不敢輕易將其選入”[26],亦可備一說。
由上看來,《歷代賦》作為《文選》賦類編纂的藍本是非常可能的。二者都是十卷的內(nèi)容,但后者未必全部因襲《歷代賦》的編次。今檢《文選》賦類十卷,恰以天干紀數(shù),但各卷篇幅則顯得相當?shù)亻L短不一。特別是“賦癸”,僅收入“情類”四篇,且篇幅都偏小,與前面幾卷顯得有頭重腳輕之感。而這十卷之中,又依賦的題材內(nèi)容分為十五類,有的類篇目較多,有的類篇目較少(如“論文類”僅《文賦》一篇)。這恐怕有兩種可能,一是《歷代賦》未作題材的劃分,恐以時代為序編次賦篇,而《文選》則因“詩賦體旣不一,又以類分”,因而處理后的十卷篇幅參差;第二種可能是因為文體辨析的需要,有些賦篇進入了《文選》另外的文體中,因而造成《文選》賦類十卷有的篇幅較短的情況。如賈誼《吊屈原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漢書·賈誼傳》及《文選·吊屈原文序》皆稱其“為賦以吊屈原”,而昭明將此賦作為“吊文”類。不管何種情況,昭明于其父之《歷代賦》實應有因革之成份。
大約因為天監(jiān)十七年梁武帝敕周舍注《歷代賦》刺激了剛成年的昭明太子,于是他選擇了編纂詩的總集《詩苑英華》,其后或者編有其他文體的總集,或者根據(jù)當時已有的其他文體的總集,開始了《文選》這樣綜合各體的大型總集的編纂。
[1] 蕭統(tǒng).文選序[A].文選[Z].胡刻本.中華書局,1977.
[2] 岡村繁.文選之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俞紹初.《文選》成書過程擬測[A].文選學新論[C].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4] 王立群.《文選》成書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5.
[5] 曹道衡.《文選》和辭賦[A].文選學新論[C].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6] 曹道衡,傅剛.蕭統(tǒng)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 姚思廉.梁書[M].中華書局,1973.
[8] 曹道衡.江淹作品寫作年代考[C].藝文志:第三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9]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M].中華書局,2003.
[10] 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C].二十四史補證[Z].開明書店,1936.
[11]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中華書局,1965.
[12] 魏征等.隋書[M].中華書局,1973.
[13] 趙翼.廿二史札記[M].北京:中國書店,1987.
[14] 蘇軾.蘇軾文集[C].中華書局,1986.
[15] 葛勝仲.書淵明集后[C].丹陽集[Z].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Z]:第112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6] 鄒炳泰.午風堂叢談[C].續(xù)修四庫全書[Z]:第146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 王觀國.學林[M].田瑞娟點校.中華書局,1988.
[18] 李治.敬齋古今黈[M].劉德權(quán)點校.中華書局,1995.
[19] 郭子章.豫章詩話[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17冊.齊魯書社,1997.
[20] 趙紹祖.消暑錄[M].趙英明,王懋明點校.學術(shù)筆記叢刊.中華書局,1997.
[21] 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A].梁昭明太子文集[C]:卷四.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1936.
[22] 俞紹初.昭明太子集校注[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3] 胡耀震.蕭統(tǒng)編《陶淵明集》的時間及其詩文“無絲毫胎息淵明處”[J].江漢論壇,2004,(11).
[24] 蕭子顯.南齊書[M].中華書局,1972.
[25] 沈約.南齊書[M].中華書局,1974.
[26] 胡旭,張一妮.《文選》不錄張融之作的歷史考察——兼論蕭衍的忌刻個性及其在蕭子良集團中的實際地位[J].欽州學院學報,2010,(2).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Sources of Fu in Wen Xuan
Tang Pu
(Editorial Office of the Journal of SNU,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Chengdu610068,China)
Wen Xuan,is the re-collection based on the former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Rhapsodies(Fu) in it have basically all their sources from Li Dai Fu compiled by Emperor Wu in the Liang Dynasty.The reasons lie in the following:first,judging from the time limits of all the rhapsodies included,the pieces in Wen Xuan correspond with those of the pieces in Li Dai Fu;second,Zhou She,the author who followed the royal order to annotate Li Dai Fu,was the senior official of the party of Xiao Tong,also known as the Crown Prince Zhaoming.The duration of Zhou She’s serving Xiao Tong was just the time when his compiling of the collection started.He has great impact on Xiao Tong.Third,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n Xuan and Li Dai Fu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act that“Xian Qing Fu”by Tao Yuanming and“Hai Fu”by Zhang Rong,both of which are excluded in Li Dai Fu,are not included in Wen Xuan.
Wen Xuan(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rhapsody(Fu);Li Dai Fu;Zhou She;the scope of selection
I206.2
A
1673-0429(2011)05-0042-08
2011-08-20
唐普(1972—),男,四川鄰水人,文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編輯部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