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稀有蔬菜石刁柏病害的發(fā)生與綜合防治措施
劉峰
劉峰,江蘇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yè)學校植物工程系,223200
石刁柏,又名蘆筍,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莖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多種氨基酸,對水腫、痛風、肝功能障礙、神經(jīng)痛等有一定的醫(yī)療效果,號稱“蔬菜之王”,是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抗癌保健食品,深受國際市場的歡迎。我國許多石刁柏基地生產(chǎn)的鮮筍、石刁柏罐頭及制品,長期遠銷歐洲、日本、美國及東南亞,一直供不應求、暢銷不衰。近年來隨著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結構的調(diào)整,石刁柏栽培面積不斷擴大,但隨著栽植年數(shù)增加,土壤病原菌累積,石刁柏病害逐年加重,為害大的病害可導致全田毀滅。加上石刁柏是多年生作物,一年投資多年收益,病害肆虐蔓延往往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因此種植石刁柏必須加強對病害的綜合防治?,F(xiàn)將江蘇省石刁柏種植基地常見病害及其綜合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發(fā)病初期植株上部呈現(xiàn)凋萎,基部褪綠發(fā)黃。之后黃葉逐漸增多,凋萎日趨嚴重,直至整株葉片發(fā)黃。發(fā)病至整株枯死的時間長,一般需20天以上。地下部發(fā)病初期根毛和細根呈褐色干枯狀,后期脫落,橫切解剖根狀莖,可見部分維管束變黃褐色至暗褐色或全部變黑,逐漸變軟腐爛,后期僅剩纖維狀或絲瓜絡狀外殼,病株易拔起。
主要發(fā)生在生長不良的小枝或幼筍上,開花期也易染病,新長出的嫩枝呈鐵絲狀彎曲,導致生長點變黑干枯,濕度大時,病部密生鼠類狀灰黑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時也為害莖基部,嚴重時導致地上部枯死。
典型癥狀為根和莖基部腐爛和整株枯萎。發(fā)病初期莖基部變黃褐色,后轉深褐色,植株自下而上變黃,最后呈白色而死亡。病株明顯矮化、扭曲。溫度高時莖稈基部表面密生粉紅色霉層,病莖內(nèi)呈褐色壞死。病根表面為褐色濕腐狀??菸《喟l(fā)生在排水不良、平畦栽培的園內(nèi),一般7月中下旬開始出現(xiàn)枯死病株,輕者在成簇健株中可見少數(shù)植株枯死,重者成簇、成片死亡。
主要為害莖,初為暗綠色水漬狀小點,擴大后為圓形或橢圓形凹陷,暗褐色至黑褐色,外圍有黑紫色暈圈,有時有同心輪紋,后期病部長出小黑點。
主要為害莖部,發(fā)病初期嫩莖上產(chǎn)生水漬狀橢圓形小斑點,以后逐漸擴展成梭形或紡錘形斑,直徑可達1.5 cm左右。病斑淡褐色或深褐色,中心部灰褐色至黃白色,斑面散生黑色小點 (分生孢子器),若病斑環(huán)繞莖部一周,其上方的莖葉將迅速枯死。
主要為害葉片及小枝,發(fā)病初期產(chǎn)生黃色或橙紅色略隆起小斑點狀的病斑(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黃赤色粉狀物(夏孢子)。生長后期在病部產(chǎn)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冬孢子堆)。發(fā)病嚴重時莖葉變黃枯死。
該病在田間多不顯癥,或癥狀不明顯。染病植株顏色濃淡不均勻,呈黃綠相間的斑駁狀,有時皺縮不展,植株矮小。
目前引進的格蘭德、阿特拉斯等石刁柏品種,產(chǎn)量品質俱佳,抗病性也較好。播前對種子消毒,用60℃熱水浸種30 min,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700倍液浸種24 h,可以有效殺死病菌。
不選前茬為蔬菜、甘薯、果樹、桑樹的田塊,也不選土壤粘重、地勢低洼、靠近水田、地下水位高的田塊,要選擇地勢高,排水、通氣性好的微酸性壤土和砂壤土。
石刁柏偏施氮肥易發(fā)病,應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追肥要及時,使植株生長健壯,抗病力增強。發(fā)病高峰期(7~9月)不宜施重肥。做好排水工作,特別是雨季,要保證根系不受澇漬影響。
加強田間通風透光,減少病原菌累積;及時中耕除草;加強植株調(diào)整;清除枯死的主莖和部分側枝;適時去頂,防止倒伏;田間操作過程中,切勿傷根,以免造成傷口讓病菌有可乘之機;合理安排采收期,防病菌侵染,避免采收過度,造成植株衰弱,抗病能力降低。
石刁柏防病從苗期開始,每隔7~10天用藥防治一次。對根腐病、莖枯病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50%多菌靈粉劑 600~800倍液,50%退菌特1 500倍液噴霧防治;對灰霉病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對枯萎病用10%雙效靈(混合氨基酸銅絡合物)水劑200倍液或5%治萎靈水劑200倍液,在植株根莖部及其附近澆灌,每株灌藥液300 mL,一般應灌2~3次。對炭疽病發(fā)病初期噴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農(nóng)抗120水劑200倍液。對銹病用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2 000倍液或武夷菌素100~150倍液進行噴霧。對于病毒病,在發(fā)病初期用1.5%植病靈1 000倍液或高錳酸鉀1 000倍液進行噴霧,同時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消滅傳毒蚜蟲,減輕該病為害。
201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