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博,劉 衛(wèi)
足球比賽的根本目的是獲取勝利,而取勝的實現依賴于爭得控球權并進球,創(chuàng)造并把握射門機會是球隊獲取勝利的惟一途徑。由各大洲頂級國家足球隊參加的世界杯決賽,是足球運動最高水平的競技大賽,各隊在比賽中從組織發(fā)動進攻到進球這一推進過程所運用的多種進攻技、戰(zhàn)術手段,客觀反映出高水平隊的進攻、進球普遍規(guī)律[7,8]。認識這些特點及規(guī)律,將其用于足球實戰(zhàn)和訓練中,對改善各級球隊進攻能力和提高球隊競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對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各參賽隊進球前進攻技、戰(zhàn)術手段運用情況的研究,揭示其在現代足球比賽中的特征和規(guī)律。
2.1 研究對象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64場比賽的145例進球情況。
2.2 研究方法
閱讀關于足球比賽進球、進攻技戰(zhàn)術方面的文獻資料,確定研究指標及統(tǒng)計尺度;查閱國際足聯(lián)官方網站發(fā)布的有關數據,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
對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以下稱“本屆杯賽”)64場比賽的實況錄像進行觀察統(tǒng)計,對145個進球以及進球前進攻技、戰(zhàn)術運用情況進行分類統(tǒng)計。運用社會學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對相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包括χ2檢驗等。
2.3 有關統(tǒng)計指標概念及尺度說明
1.前場、中場、后場:進攻方向的球門線向場內延伸30 m作一條平行線,與邊線圍成的區(qū)域為前場;另一半場與之對稱的區(qū)域為后場;其余部分為中場。
2.中路、邊路:中路指垂直于球門線的兩條罰球區(qū)線,向場內延伸相連接,與兩條球門線所圍成的區(qū)域;邊路是指球門線、垂直于球門線的罰球區(qū)線及其延長線與邊線圍成的區(qū)域。
3.1 本屆杯賽射門、進球概況及進球區(qū)域分布
射門是足球比賽攻守矛盾的焦點,射門數量多少和效率高低則反映了球隊進攻意識和能力的強弱[3]。本屆杯賽64場比賽,除罰球點球決勝負的射門、進球外,共射門1 810次,平均每場比賽射門28.28次;共射正球門782次,平均每場比賽射正球門12.22次;共進球145個,平均每場進球2.27個;平均每射門12.48次(射正5.39次),進1球。
表1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射門、射門區(qū)域與進球數的關系一覽表
表1顯示,各隊在罰球區(qū)內射正球門368次,進球118個,進球數超過總進球數的 80%,平均每射正球門3.19次,就有1個進球。其中,3區(qū)(圖1)進球72個,幾乎占本屆杯賽總進球數的1/2,其進球率最高;其次是1區(qū)(球門區(qū)),進球38個。各隊從罰球區(qū)外射門進球27個,其中,5區(qū)進球23個,占總進球數的15.86%;由于射門角度小、距離遠、難度大,6區(qū)進球較少,4區(qū)沒有進球(表2)。這些統(tǒng)計數據表明,罰球區(qū)內正對球門的區(qū)域是射門最具威脅且成功率最高的區(qū)域,此區(qū)域處在后衛(wèi)線與守門員防區(qū)范圍的交界處,容易因防守職責不清而造成失誤,是射門進球的最有效區(qū)域。能否把握好該區(qū)域的射門機會,提高該區(qū)域的射門命中率,對比賽的勝負起決定性作用。
表2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進球區(qū)域分布一覽表
圖1 足球場區(qū)劃分示意圖
3.2 進球前進攻戰(zhàn)術運用
3.2.1 進球前攻方獲得控球權的方式及進攻戰(zhàn)術發(fā)動場區(qū)
足球比賽中攻守不斷轉換,對世界杯決賽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在高水平比賽中,控球權平均每 1 min要變換 4次[4]。獲得控球權的一瞬間,既是對方防守最脆弱的時刻,也是本方組織發(fā)動進攻的開始。比賽中獲得控球權的途徑主要有兩種:1)“活球”狀態(tài):即在運動戰(zhàn)中,通過積極的防守令對方失誤,或直接將對方的傳(控)球截獲;2)“死球”狀態(tài):即通過個人、局部的協(xié)防,給對方施壓,迫使其傳球出界或犯規(guī)。因此,增加對方持球運動員周圍的防守實力、提高球隊整體防守能力,是球隊由守轉攻出現次數多少的關鍵,也是比賽中獲得主動權的根本所在。
表3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進球前攻方獲得控球權的方式一覽表
各隊通過“活球”狀態(tài)獲得控球權后進攻并導致進球68次(46.89%),通過“死球”狀態(tài)獲得控球權并進球77次(53.11%)。在獲得控球權的10種方式中,搶斷所占比例最高(29.65%),是進球前獲得控球權的主要方式,且都是在前場、中場獲得的;任意球(24.83%)所占比例居第2位。通過觀察比賽錄像,對方解圍、失誤、界外球、角球獲得控球權的統(tǒng)計數據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與運動員積極的拼搶、施壓分不開的,說明比賽中雙方運動員逼搶與反搶行為異常激烈,尤其在中場區(qū)域。由于對方解圍失誤而獲得控球權并進球18次,多發(fā)生在中場,比率相對較高,且通過對方解圍失誤獲得控球權后,攻方再次組織進攻并形成進球,多是在5 s內經過2~3次傳球后完成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攻守狀態(tài)迅速轉換,防守一方的運動員容易因對防區(qū)概念理解不同、具體防守任務模糊而出錯,防守漏洞易被攻方抓住。提示,守方運動員為了阻斷攻方進攻,在短暫的攻守轉換瞬間且不具備組織發(fā)動反擊的情況下,如何處理球(解圍)更利于本方的防守,還需教練員、運動員和科研工作者進一步研究探討。
本屆杯賽145個進球中,由中場獲得控球權后組織發(fā)動進攻并形成進球63次,占總進球數的43.45%,前場56次,后場26次。結合比賽錄像來看,比賽中雙方在中場、前場的拼搶與反搶非常激烈,進攻方在中、前場獲得控球權,由守轉攻的瞬間,對方難以快速形成完整的防守體系,空當較多,容易通過簡練的傳球配合后進球得分;而在后場發(fā)動進攻,守方利用時空優(yōu)勢層層設防,甚至不惜利用戰(zhàn)術犯規(guī)來延緩攻方進攻,以利于本方運動員快速回撤參與防守。因此,隨著距離守方球門距離的增加,攻方進球難度增大,由此發(fā)動進攻并形成進球的次數相應減少。
從中路、邊路的情況來看,由中路發(fā)動進攻并造成進球83次,邊路62次。前場與中場的中、邊路發(fā)動進攻并進球次數相差不大,說明各隊對于中、前場的中路和邊路防守兵力分布及能力較為均衡;后場發(fā)動進攻并形成進球的進攻發(fā)起點多集于中路,說明各隊在比賽中嚴防后場中路,一旦重獲球權,即刻組織反擊,這也體現了足球比賽的“守中放邊”的防守原則。從邊路的左、右路來看,右路發(fā)動進攻并進球的次數占總數的 23.45%,高于左路的19.31%,說明各隊從右路發(fā)動進攻的效率要強于左路,這可能與多數運動員慣用腳是右腳有關。
3.2.2 由守轉攻后的戰(zhàn)術組織策略
球隊由守轉攻后如何組織進攻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僅取決于既定的戰(zhàn)術布置,更受制于對方球隊的技戰(zhàn)術打法以及當時場上的局勢。研究發(fā)現,本屆杯賽各隊由守轉攻時的組織策略是有區(qū)別的。本屆杯賽中,有106個進球,在組織發(fā)動進攻時是選擇向前或對方球門方向直入的攻擊手段,這一比例占總進球數的73.11%(表4),而選擇含有迂回戰(zhàn)術成分的向側或后方過渡再向前的攻擊手段的進球39個,占總數的26.89%。不論是在中路,還是在邊路,向前或對方球門直入的攻擊手段所占的比例均大大超出向側、后方過渡再向前的攻擊手段所占比例。由此說明,各隊在得球后的進攻欲望強烈,試圖將戰(zhàn)場迅速推進到對方半場,通過簡練、快速的傳球瓦解對方的后防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快攻”這一戰(zhàn)術思想在比賽中的突出地位。這一點,從由守轉攻到進球所用的時間(圖2)和傳球次數(圖3)方面也得到了印證。
表4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由守轉攻時攻擊手段一覽表
圖2、圖3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由守轉攻到進球這一過程,從攻方進攻用時的特征規(guī)律來看,除14個定位球直接進球外,進攻在5s內完成射門進球的比例仍達到總進球數的25.52%,5~10 s內的比例為23.49%,隨著進攻用時的增長,進球率逐漸降低。從攻方的連續(xù)傳球次數規(guī)律來看,運動員之間經過1~4次傳球配合后進球76個,超過總進球數的1/2。由此說明,進攻時運動員之間的配合越簡煉越有成效,越能贏得進攻的時間和空間,因為由守轉攻的瞬間,對方運動員難以迅速構筑有效的防御體系,在其防守陣型不完整、局部防守人數偏少的情況下,攻方能否通過簡煉的傳球配合,快速向前進攻,創(chuàng)造射門機會對比賽結果至關重要。
圖2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由守轉攻到進球攻方用時統(tǒng)計示意圖
圖3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由守轉攻到進球攻方連續(xù)傳球次數統(tǒng)計示意圖
選擇向側、后方過渡再向前攻擊的原因,是由于戰(zhàn)術的需要和對方的強干擾阻擊所造成的,同時也反映了進攻運動員具有較強的瞬間決策能力,在不具備快攻的條件時,穩(wěn)扎穩(wěn)打,層層推進,牢牢的控制球,耐心地通過中、邊路的橫向轉移以吸引防守運動員離開原先的防守區(qū)域,從而達到破壞對方的防守陣型、撕開防線的目的。
3.2.3 進球前進攻戰(zhàn)術打法及路徑
本研究依據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現代足球》對常見進攻戰(zhàn)術打法的論述[2],將本屆杯賽各隊進球前的進攻戰(zhàn)術打法歸納為快速反擊、陣地滲透和定位球戰(zhàn)術3種形式??焖俜磽舸蚍ǖ膶嵸|是利用對方大舉壓上進攻不成,球隊突獲控球權由守轉攻的瞬間,立即發(fā)動快攻,充分利用對方由攻轉守時后防線短暫的混亂狀態(tài),通過簡練、快速、冒險的傳球配合,直接將球傳遞到射門有利位置,以實現在對方未形成嚴密防守陣型之前射門得分的目的;陣地滲透打法是指,攻方在陣地戰(zhàn)組織進攻時,有組織的層層推進,以控制球打法為特征,球隊在尋找突破的空當前,耐心控球,通過反復傳遞配合,滲透式的突破守方已構筑好的防線,以獲得射門的機會。
本屆杯賽145個進球戰(zhàn)例,有59個進球是通過陣地滲透這一戰(zhàn)術打法攻入的,占總數的比例最高(40.69%);其次是通過定位球戰(zhàn)術攻入47個球(32.41%),通過快速反擊戰(zhàn)術打法攻入39個進球(26.90%),其所占比例最低。3種戰(zhàn)術打法的運用效果經χ2檢驗,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表5)。陣地滲透打法運用效果與快速反擊比較,χ2=83.4,P<0.01;與定位球戰(zhàn)術比較,χ2=76.4,P<0.05,其差異均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而快速反擊戰(zhàn)術與定位球戰(zhàn)術運用效果比較,χ2=62.8,P>0.05,其差異不具顯著性,說明技術型的球路是當今足球運動發(fā)展的潮流和趨勢,隨著運動員體能的深度挖掘,大賽經驗的積累,他們對比賽節(jié)奏的調控、場上局勢的掌握以及對比賽的理解能力更趨于理性,快速反擊這一以弱克強的制勝法寶在當今比賽中逐漸被遏制,其作用也變得越來越難實現。比賽中更多的進球,是靠陣地滲透戰(zhàn)術打法來完成的,這就需要運動員具備更高的控制球能力,默契的配合,良好的視野,以及敏銳的洞察力。
表5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攻方戰(zhàn)術打法形式及其路徑一覽表
被冠以足壇“智者”稱號的阿拉貢內斯曾有句名言:“防御的最有效方法不是擺鐵桶陣,而是掌握控球權”。陣地滲透進攻打法正是基于“牢牢掌控球權,對方就不可能進球得分”這一戰(zhàn)術理念而運用的。為了創(chuàng)造射門機會,這一打法要求運動員耐心地通過不斷地橫向、縱向短傳滲透尋找進攻的通道,雖然,該打法的進攻推進速度相對較慢,給了對方回撤、補位的時間,但始終掌握控球權,令對方運動員不論是在體能方面還是在心理方面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本屆杯賽的145個進球中,通過中路滲透進球18個,中、邊路結合滲透進球 36個,占總進球數的24.83%,是這一戰(zhàn)術打法的主要進攻路徑,單純依靠邊路進攻進球較少。
通過比賽錄像觀察,發(fā)現本屆杯賽很多參賽隊的戰(zhàn)術打法也呈現以控制球打法為特征的陣地滲透進攻為主,其他戰(zhàn)術形式為輔的特點。用進攻來遏制對方的進攻,這是西班牙長期以來的足球哲學。本屆杯賽西班牙隊憑借技術出眾的哈維、伊涅斯塔、阿隆索、法布雷加斯等組成的中場牢牢掌握控球權,通過細膩的短傳滲透,控制進攻節(jié)奏,誘使對方上來逼搶,在過程中消耗對方的體能,利用托雷斯的速度和比利亞的靈活,不斷突襲至對方罰球區(qū)一帶,即便被對方斷球,也不會因本隊重心前移而被對手反擊打個措手不及。西班牙隊正是依靠這種步步為營的戰(zhàn)術打法,憑借其水銀瀉地般的進攻,高達平均每場67%的控球率[6],最終贏得冠軍,對陣地滲透進攻打法作了完美的詮釋。
現代足球比賽表現出對防守的高度重視,穩(wěn)固的防守是取勝的基礎。因而,當比賽處于防守時,全隊的回防速度??煊趯Ψ降倪M攻速度[5]。正因如此,僅靠2~3人的快速偷襲得分變得越來越難,如果增加快速反擊時的進攻兵力,勢必減弱本隊的后防力量,同樣是冒著丟掉控球權后被對方打反擊的危險,所以,很多球隊都小心謹慎地運用這一雖快但冒險系數太大的戰(zhàn)術打法。本屆杯賽運用該戰(zhàn)術打法進球39個,其主要進攻路徑是中路,且以后場發(fā)動進攻,通過2~3次傳球直接傳遞到前場的形式居多。
定位球及定位球后的再次奪球是進球的主要來源之一。本屆杯賽利用定位球戰(zhàn)術進球47個,包括任意球19個、角球14個、點球9個、界外球5個。除14個定位球直接進球外,定位球配合進球的主要進攻路徑是以邊路為主??v觀本屆杯賽,各參賽隊利用定位球戰(zhàn)術戰(zhàn)勝對手的戰(zhàn)略指導思想十分突出,進攻運動員有目的地運用不同方法、手段在前場關鍵地帶創(chuàng)造定位球進攻機會的欲望和行動特別強烈。本研究統(tǒng)計的利用定位球戰(zhàn)術的進球僅指定位球直接進球和經3次以下傳球后的進球。通過錄像觀察,全部64場比賽與定位球有關的進球至少在75個以上,超過進球總數的1/2,由此可見定位球在比賽中的重要作用。定位球在世界杯比賽中之所以貢獻如此高的進球率,并且這一數據比較穩(wěn)定,是因為:1)死球狀態(tài),罰定位球時,球是靜止的且沒有防守運動員的干擾,比踢運動著的球更容易;2)進攻運動員增加,罰定位球時,球隊常安排7~8名運動員到攻擊區(qū)域,這在其他比賽時間是很難發(fā)生的;3)經過專門的訓練,各隊都高度重視對定位球進攻戰(zhàn)術的演練。
當今世界高水平足球比賽已從過去局限在人數分布上的攻守平衡,發(fā)展為高度機動靈活、實質上的動態(tài)攻守平衡。進攻形式的多樣化使我們很難用公式來表明某個球隊的戰(zhàn)術打法,在與不同對手的比賽中以及比賽的不同時刻,球隊所采取的戰(zhàn)術打法并非一成不變,即使是在一次進攻得分中,也有不同打法摻雜融合在一起使進攻效率、威力最大化。
3.2.4 突破最后防線的具體戰(zhàn)術手段與方法
本屆杯賽各隊通過運動員間傳切配合的進球占進球總數的1/3(表6),這種進攻手段靈活多變,充分利用無球運動員的穿插跑位來分散防守運動員的注意力,攻方運動員傳身后球時,防守運動員因需要轉身而落后于跑位接應的進攻運動員,較易形成攻方運動員直接面對守門員或空門的得分機會。通過個人運球突破和遠射進球29個,占進球總數的20%,在比賽中遲遲不能打破對方密集防守時,依靠個人突破或個人運球遠射往往能收到奇效,關鍵時刻給對手一痛擊。烏拉圭隊在本屆杯賽的第一個進球就來自與東道主南非隊的比賽中,弗蘭右腳遠射踢出一記“落葉球”直掛球門死角,從而為烏拉圭隊打開了晉級之門。
表6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進攻戰(zhàn)術手段運用統(tǒng)計一覽表
超過進球總數1/4的進球是通過傳中球的形式,再由門前包抄運動員射進的,其中,邊路傳中進球23個,是傳中球的主要形式。通過觀察比賽錄像,攻方在中路難以層層推進時,通過中、邊路轉移,使守方的防區(qū)面積擴大,攻方抓住這一時機長傳過頂球至罰球區(qū)一帶,包抄運動員搶點射門得分。外圍傳中、角球傳中的進球比例低于邊路傳中。由此可見,“傳中球+頭球射門”是一種打破僵局和撕開對手防線的高效戰(zhàn)術手段。補射的威力是巨大的,是足球比賽的重要進球手段,本屆杯賽中補射進球15個,占總數的10.34%。補射之所以能在比賽中發(fā)揮如此的威力,主要由于:1)比賽中出現補射的機會較多;2)出現補射機會的球一般離球門近,且有補射機會時,守方防線比較混亂;3)對于補射,進攻運動員在射門方法上較靈活、簡潔,且動作幅度不大,難度不高[9]。
直接任意球是一個潛在的非常重要的進球得分因素,尤其在勢均力敵的比賽中,如果能抓住來之不易的直接任意球機會進球,對比賽勝負起關鍵作用。本屆杯賽通過定位球直接射門進球14個,其中,有5個直接任意球進球。小組賽日本隊與丹麥隊的比賽中,日本隊憑借本田圭佑和遠藤保仁的2個直接任意球進球,躋身16強的行列,充分詮釋了直接任意球進球在現代足球比賽中的重要性。3.3 進球前進攻技術運用
3.3.1 進球前最后1次傳球的方式及屬性
進球前最后1次傳球的質量,直接影響接球運動員射門的成功率。從本屆杯賽進球前最后1次傳球技術運用情況來看,直接傳球(包括頭頂傳)后進球49個,占有最后1次傳球進球數的43.36%(表7),這種傳球方式能在最短時間及時將球傳給射門有利位置的運動員,為其射門贏得時間、空間優(yōu)勢,增強了進球的可能性,因此,直接傳球的進球率最高。隨著最后傳球運動員的控球時間增長,對方運動員防守站位更趨于合理,不利于射門運動員對機會的把握,從而降低了進球率。然而,比賽場面瞬息萬變,如果最后傳球的運動員一味求快,求簡捷,不顧場上局面變化,不注重傳球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往往錯失進球良機。在沒有較好位置或傳球難度大的情況下,選擇控球調整,擇機再傳是較理想的選擇,本屆杯賽通過運控球調整后腳傳的進球率占34.52%,雖然低于直接傳球的進球率,但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運球突破防守運動員后再傳球助攻的難度較大,其成功率僅占總數的8.85%。
表7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進球前最后1次傳球的方式一覽表
從進球前最后1傳的屬性來看,傳地滾球次數最多,其次是高空過頂球,這兩種性質的傳球后的進球幾乎占有最后1傳進球數的85%(表8)。傳地滾球,速度適中且接球難度小,利于接球運動員射門動作的完成;傳高空過頂球,球速快,又可以繞過防守運動員的搶斷,能準確的傳給射門運動員并為其贏得了處理球的時間。由此說明,現代高水平足球比賽中,最有效的助攻方式是直接或運控球調整后傳地滾球和高空過頂球。
3.3.2 進球運動員的射門方式
現代高水平足球比賽對抗異常激烈,射門機會稍縱即逝,射門運動員處理球時間的長短直接決定著射門成功與否。本屆杯賽145個進球中,運動員得球后直接射門進球91個,占總數的62.76%,其中,搶點直接射門進球77個,是進球得分的主要射門方式,因為,搶點直接射門節(jié)省了進攻時間,增加了防守的難度,所以相對容易。同時,也表明本屆杯賽各隊運動員搶點射門意識較強,臨門一腳射門質量較高。
運動員接球運控調整后射門進球32個,所占比率也較高,占總數的22.07%。在沒有直接射門機會時,且進攻可利用的時間相對充裕時,接球調整后射門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調整后射門準確性增強,射門力量更大,角度更刁鉆,更利于進球。運球或運球突破后射門進球17個,進球率相對偏低,結合比賽錄像觀察,發(fā)現控球運動員在中、前場運球突破時,通常是在防守運動員夾搶的情況下進行,這就對控球運動員的護球、突破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控球運動員不具備較強的個人技能,這種進攻方式很容易丟掉控球權而喪失射門機會,因此,這種射門方式的進球較少。
表8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進球前最后1次傳球的屬性一覽表
表9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進球運動員射門方式一覽表
3.3.3 進球運動員的射門部位
本屆杯賽所有進球中,運動員用腳部共射進114個球(圖4),占總進球數的78.62%,其中右腳進球79個,從這一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參加世界杯足球賽的大多數運動員的慣用腳和優(yōu)勢腳是右腳。
圖4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運動員射門部位比例統(tǒng)計餅圖
表10顯示,腳內側和腳背正面是參加本屆杯賽的運動員進球的主要射門部位,其中,腳內側射門進球最多,超過總進球數的1/3,因為,腳內側射門時,腳與球的接觸面積大,準確性高,所以射門成功率最高。腳背正面射門進球30個,占總進球數的20.69%,因為腳背正面射門具有力量大、球速快的特點,守門員的撲救難度較大,所以,進球率也較高,本屆杯賽的遠射進球,大多運用這一腳法。在半決賽荷蘭與烏拉圭隊的比賽中,荷蘭隊長范布隆克霍斯特左腳腳背正面一記勢大力沉的超長距離遠射將球踢進球門死角,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10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進球運動員射門部位一覽表
頭球射門進球26個,占總進球數的17.93%,頭球射門時距球門較近,守門員很難在短時間判斷球的運行軌跡。本屆杯賽阿根廷與尼日利亞隊的比賽中惟一一個進球就是貝隆角球傳中,海因策“魚躍沖頂”將球頂入球門死角,為阿根廷隊小組出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半決賽中,普約爾接哈維的角球傳中,一記“獅子甩頭”將球頂入荷蘭隊球門,為西班牙隊的最終奪冠鋪平了道路。隨著現代足球運動的快速發(fā)展,進攻時空中優(yōu)勢的爭奪變得日趨激烈,頭頂球射門技術已成為現代足球比賽不可缺少的高效進球手段,是重要的進球方式。
3.3.4 進球運動員射門時的身體狀態(tài)與對抗狀況
本屆杯賽145個進球中,絕大多數進球是射門運動員在身體正常狀態(tài)下射進的,僅有不足7%的進球是在非正常狀態(tài)下射進的(圖5),說明良好的身體控制能力是運動員完成射門進球的前提條件。從射門時雙方運動員身體對抗狀況來看,非直接對抗射門進球數所占比例大于直接對抗射門進球的比例,但仍有24個進球(圖6)是射門運動員在與對方運動員身體直接對抗的狀態(tài)下射進的,說明優(yōu)秀的身體素質為射門運動員完成技術動作提供了保障。因此,良好的身體控制能力和身體素質是提高射門準確性的兩個重要因素。
圖5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進球運動員射門時身體狀態(tài)統(tǒng)計餅圖
圖6 第19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進球運動員射門時與對方對抗狀況統(tǒng)計餅圖
1.罰球區(qū)仍是世界杯賽攻防的必爭之地,罰球區(qū)內正對球門的區(qū)域是射門最具威脅且成功率最高的區(qū)域。
2.本屆杯賽運動員奪得控球權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成功的搶斷球;罰任意球是各隊獲取進攻機會并進球的重要途徑。各隊從中場發(fā)動進攻并造成進球的次數最多,在前、中、后場3個場區(qū)中,中路進攻的效率高于邊路。
3.由于實戰(zhàn)環(huán)境的客觀差異,各隊進攻組織推進過程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以及靈活應變的特點。由守轉攻時選擇向前或對方球門方向直入的攻擊手段明顯高于向側、后方過渡再向前的比例,充分體現了快攻戰(zhàn)術理念在各隊進攻組織策略中的重要地位。
4.隨著比賽雙方攻守力量實質上的動態(tài)平衡,逐漸出現了戰(zhàn)術打法運用形式由簡到繁、由表面到實質的深刻變化。陣地滲透戰(zhàn)術打法在本屆杯賽各隊進球戰(zhàn)術中作用凸顯,運用率高達40.69%,是最有效的進攻戰(zhàn)術打法;各隊高度重視定位球戰(zhàn)術,且在近幾屆世界杯足球賽中,利用定位球戰(zhàn)術進球的比例相對穩(wěn)定;快速反擊是簡捷實用的進攻打法,利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傳球次數來創(chuàng)造射門機會,但在比賽中利用快速反擊打法進球的難度越來越大。
5.運動員間的傳切配合是突破最后防線的最高效戰(zhàn)術手段;邊路傳中是突破最后防線的第2高效手段;補射在比賽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6.搶點直接射門是最高效、最具威脅的進球射門方式,在對抗中良好的身體控制能力是運動員完成射門動作的有力保障;不論是直接傳球還是運控調整后傳球都是高效的助攻傳球方式,它取決于場上的具體情況,以傳球的準確性和實用性為標準,靈活運用;其中傳地滾球和高空過頂球最實用。
7.腳內側和腳背正面是本屆杯賽運動員射門時最常用的部位;具有高空優(yōu)勢的頭球射門也顯現了強大的威力。
[1]國際足聯(lián)官方網站[EB/OL].http://www.fifa.com/worldcup/ statistics/teams/shots.html,2010-07-21.
[2]何志林,陳易章,鄭鷺賓,等.現代足球[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36-141.
[3]劉紅兵,魏曉光.第12屆歐洲杯足球賽進攻戰(zhàn)術運用的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19(1):89-91.
[4][英]萊斯·里德著.球隊基本訓練[M].王勇,郭科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61.
[5]麻雪田,王崇喜,劉丹,等.現代足球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3-60.
[6]騰訊世界杯賽事數據[EB/OL].http://worldcup.qq.com/master/allrank.htm?tab=t_total_att,2010-08-02.
[7]肖進勇,呂健力.第14~17屆世界杯足球賽進球數量與射手特征辨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0(6):63-65.
[8]余吉成,肖進勇.世界杯足球賽進球時空特征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4):73-76.
[9]張友生,周欣.論足球比賽中的補射[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9,33(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