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英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全球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持續(xù)增多,因為關系到這兩種重要慢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代謝綜合征已成為醫(yī)學界,尤其是心血管界和內分泌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但同時也是最有爭議的話題之一。199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為這一綜合征提供了工作定義,稱之為“代謝綜合征”,此后多個國家和組織基于不同的出發(fā)點和適用目的,對代謝綜合征有過不同的定義。中國糖尿病學會(CDS)也于2004年提出了我國的代謝綜合征標準。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發(fā)布了第一個代謝綜合征的全球性標準。強調中心性肥胖為代謝綜合征診斷前提,腰圍的標準依地區(qū)和種族而定(中國人為男≥90cm,女≥80cm),在此基礎上合并以下任兩項:①甘油三酯水平升高:>150mg/dl(1.7mmol/L),或已接受相應治療。②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男性<40mg/dl(0.9mmol/L);女性<50mg/dl(1.1mmol/L),或已接受相應治療。③血壓升高:收縮壓≥130mmHg(1mmHg=0.133 kPa)或舒張壓≥85mmHg,或已接受相應治療或此前已診斷高血壓。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或已接受相應治療或此前已診斷2型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則強烈推薦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但是OGTT在診斷代謝綜合征時并非必需。
由于現有定義中各組分均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因此各國相關研究表明代謝綜合征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包括腦卒中、急性冠脈綜合征、腎臟損害等。但迄今為止,由于代謝綜合征定義沒有前瞻性研究的支持各組分的分割值,而且存在任選組分組合,尚未找到代謝綜合征明確的病因,缺乏統(tǒng)一的特殊治療,只是針對各不同組分給予相應的治療,因此備受爭議,并引發(fā)國際上的熱議,有學者提出應對代謝綜合征進行再評價,質疑代謝綜合征只是“文化現象”,而非“醫(yī)學問題”,更有學者稱之為“皇帝的新衣”。
雖然存在爭議,但是代謝綜合征的提出和研究加深了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對危險因素聚集性的重視,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一個危險因素后能夠積極主動尋找其他并存的危險因素,對并存多種危險因素的患者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干預,具有積極意義。代謝綜合征概念也使西方學者認識到人是一個整體,各個危險因素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互相影響并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這與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觀念不謀而合,使預防心血管病需要有全局觀念的思想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非代謝因素,包括吸煙、飲酒、不良生活方式等對心血管的危害同等重要,切不可顧此失彼。
盡管在某些觀點上存在針鋒相對的不同意見,但國內外目前達成的廣泛共識包括:①六大類以代謝異常為源頭的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癥、促血栓形成和促炎癥狀態(tài))有聚集現象,不能用隨機現象解釋。②多種危險因素的聚集有相加效應,可以增加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險。
既往代謝綜合征的提出基于胰島素抵抗這一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目前發(fā)現其病理生理機制仍不明了,主要有三種可能:①肥胖和脂肪組織功能異常;②胰島素抵抗(IR);③一些獨立危險因素的共聚,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都在其中發(fā)揮作用。
雖然代謝綜合征的提出并非革命性的創(chuàng)舉,也尚未發(fā)現它過人的優(yōu)點,但是也并非毫無臨床價值,在人類最終攻克心腦血管病的漫漫征程上,進一步加強對危險因素的認識和控制,以防為主才是應對的根本,不拘泥于定義,更深入探討危險因素聚集性內在機制應成為今后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