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紊亂會產(chǎn)生多種疾病,而西藥免疫學在疾病防治及治療方面的應用前景不容樂觀。如腎上腺皮質激素、硫唑嘌呤、環(huán)孢素A等免疫抑制劑廣泛應用于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應的治療,而且療效確切,但也伴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腎損傷、繼發(fā)性重癥感染等[1]。中藥是中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協(xié)調機體整體平衡、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療效。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明[2],人參、黃芪、靈芝、枸杞、板藍根、金銀花、女貞子、益母草、蒲黃、桃仁、黃柏、川芎、甘草、馬兜鈴、黃精等200多種具有扶正或祛邪功效的中藥,均有良好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而且對許多慢性、難治性疾病有良好治療作用。
在不少免疫相關疾病的治療中,急性期或活動期輔以中藥治療,緩解期以中醫(yī)辨證、中藥治療為主,往往能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而且在這些疾病的治療中,中西藥有著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冬蟲夏草分離出的活性成分(FTY 720)與其他免疫抑制劑西羅莫司聯(lián)合用于器官移植,具有良好的協(xié)同增效作用,不僅能預防排斥反應的發(fā)生,也可逆轉已經(jīng)發(fā)生的排斥反應[3]。有人以昆明山海棠代替西藥免疫抑制劑用于胰島組織移植,青蒿素用于治療盤形紅斑狼瘡,五味子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均有顯著療效。目前雷公藤[4]和冬蟲夏草[5]等中藥制劑,已成功應用于免疫性疾病的治療。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中藥及復方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其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無骨髓抑制及肝腎毒性,為尋找新的免疫抑制藥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多糖是許多中草藥的主要免疫活性物質,如甘草多糖、人參多糖、黃芪多糖、刺五加多糖、牛膝多糖、黨參多糖、黃精多糖、銀耳多糖、枸杞多糖、鹿茸多糖、商陸多糖、蟲草多糖、天麻多糖、海藻多糖、昆布多糖、酸棗仁多糖、北沙參多糖、竹黃多糖、板藍根多糖、苡仁酸性多糖、刺參黏性多糖、中華獼猴桃多糖、白樺樹多糖、花粉多糖、香菇多糖、靈芝多糖、豬苓多糖、云芝多糖、當歸多糖等[6]。多糖類成分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物質基礎。多糖能增加抗體生成量,提高巨噬細胞、白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活性,起到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香菇多糖[7]的一種T細胞輔助劑,能誘導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產(chǎn)生多種活性因子,并能激活經(jīng)典的補體途徑。汪慧蕓等[8]用香菇多糖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發(fā)現(xiàn)免疫球蛋白和補體C3水平都得到提升,CD3+細胞、CD4+細胞百分率顯著增加,CD4+/CD8+比值也有所增加。目前,臨床使用的主要中藥免疫增強劑是香菇多糖,其使用量僅次于干擾素,而且還在不斷增長,表明其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中藥成分中的苷類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免疫調節(jié)物質,如人參皂苷能加速抗體產(chǎn)生,使癌癥患者體內的IgM2增加,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增強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功能[9]。黃芪皂苷具有增強巨噬細胞酶蛋白合成系統(tǒng)功能和促進溶酶體生成的作用[10]。其他如雷公藤總苷、白芍總苷、淫羊霍苷、大豆皂苷、三七皂苷、柴胡皂苷、甘草糖苷、蕓香苷、商陸皂苷、絞股藍總苷、黃芩酮苷及黃芩素等都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
生物堿是一類來源于中草藥的含氮有機物,如苦豆草中分離到的總生物堿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其他的生物堿如苦參堿、氧化苦參堿、長春花堿、長春新堿、小檗堿、喜樹堿、三尖杉堿、娃兒藤堿、老瓜頭總堿等,都對免疫調節(jié)有一定影響,其藥理作用表現(xiàn)為改善微循環(huán)、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吞噬細胞功能等。
中藥含有許多與免疫相關的有機酸(不包括氨基酸),如馬兜鈴酸、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女貞子中的齊墩果酸、桂皮酸,川芎及當歸中的阿魏酸,白花蛇草及景天三七中的羥基桂皮酸、斑蝥酸,山茱萸中的角果酸,徐長卿中的丹皮酸等。其多數(shù)以鉀、鈉、鈣等金屬離子或生物堿結合成鹽的形式存在,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促進及調節(jié)作用。
揮發(fā)油類是中藥中的揮發(fā)性成分,一般都有香味,主要是硫化物萜類及芳香族化合物。如一般有香味的大蒜、薄荷、當歸、桂皮等中藥都含有揮發(fā)油,它們多具有免疫促進作用。
人類免疫器官是人體產(chǎn)生免疫反應和執(zhí)行免疫功能的組織機構,免疫器官的質量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程相朝等[11]證明,中藥免疫增強劑可使雛雞的胸腺、法氏囊和脾臟等免疫器官的質量明顯增加,各免疫器官不同區(qū)域的T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數(shù)也明顯增多。說明中藥免疫增強劑對免疫器官的生長發(fā)育和免疫活性細胞的增殖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中藥免疫增強劑對T淋巴細胞、殺傷細胞和自然殺傷B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以及白細胞等免疫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中藥免疫增強劑可作用于胸腺淋巴系統(tǒng),誘導T細胞分化增殖,形成效應細胞,產(chǎn)生淋巴因子。試驗證明[12],中藥免疫增強劑不但可促進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shù)的增加,而且能明顯提高輔助T淋巴細胞的數(shù)量。有些中藥免疫增強劑可以通過誘導干擾素生成,增強NK細胞和K細胞的活性,從而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抗感染能力。有研究表明[13],加味四君子湯、六味地黃湯、金匱腎氣湯、生脈散、理中湯等能提高脾臟NK細胞的活性,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中藥可免疫增強劑對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等免疫分子的水平有不同程度影響。免疫球蛋白(抗體)是介導體液免疫的重要分子,某些中藥免疫增強劑直接作用于B淋巴細胞,使之克隆增殖,產(chǎn)生更多抗體,并誘導B淋巴細胞對輔助性T細胞的敏感性,從而增強對抗原的免疫應答。板藍根多糖等9種中藥成分[14]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抗體水平。許多中藥可以通過激活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誘生多種細胞因子,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來增強動物免疫功能。
一些中藥可通過不同途徑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是雷公藤。雷公藤對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對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有明顯抑制作用,能影響細胞因子TNF-α和細胞黏附分子CD14,CD18,CD54分子的表達,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IL-21,IL-22,IL-24,IL-28等)的表達;還可不同程度抑制小鼠血清溶血素的形成,明顯抑制胸腺依賴性抗原誘發(fā)的抗體反應[15]。除雷公藤外,還有很多中藥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免疫,如靈芝的醇提物可抑制淋巴細胞DNA合成和T細胞增殖。水菖蒲乙B醇提取物不僅能抑制植物凝集素和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誘導人外周血單核細胞的增殖反應,并可降低IL-22及TNF-α的水平。另據(jù)報道[16],由黃柏、冰片、青黛、玄明粉等組成的清宮消炎混懸液和由益母草、蒲黃、桃仁等中藥組成的清宮液,對小白鼠脾臟和胸腺的發(fā)育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的降低,機體的抗病能力也隨之下降,易被病邪侵擾。有資料表明[17]:由于機體衰老而發(fā)生的許多老年病,如動脈硬化、腫瘤、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老年性感染等,均與免疫功能降低密切相關。因此,中老年人平時適當服用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草藥大有裨益。
近年來發(fā)現(xiàn),硫酸化多糖如硫酸葡聚糖、角叉菜膠、肝素、硫酸軟骨素等對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有抑制作用,但存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為此,國外近年來采用“雞尾酒”式的復合用藥來提高治療效果和減輕副反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多糖類免疫調節(jié)劑很有希望成為這類“雞尾酒”的一種調節(jié)制劑,如黃芪多糖在治療病毒感染時取得良好的效果,已得到廣泛應用[18-19]。
目前西藥對各類癌癥的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多藥物還容易出現(xiàn)耐藥性。研究證明[20],很多中藥具有抗腫瘤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中藥多糖能直接抑制腫瘤細胞,可以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發(fā)揮抗腫瘤作用,還可促進機體造血細胞分化、發(fā)育,有效對抗化療的毒副反應。
現(xiàn)已證明,機體的衰老與免疫防御功能的健全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免疫系統(tǒng)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適度調節(jié),可以延緩衰老。臨床從扶正固本等補益類中藥中得到了多種多糖類化合物,并且證實了有些多糖確實有抗老延壽的作用。
隨著過敏性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時排異反應的增多,免疫抑制藥物越來越受到重視。臨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藥物如激素、環(huán)磷酞胺等,療效雖已被證實,但只能改善癥狀,不能從根本上控制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且毒副作用大,不能長期持續(xù)應用。與西藥免疫抑制劑相比,中藥免疫抑制劑有成分多樣化、毒性小、副作用少、無依賴性等特點。中藥免疫抑制劑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及腎臟疾病(主要是腎小球腎炎)已取得滿意療效[21]。
由于開發(fā)新藥的周期長、投資大,國內許多公司和廠家首先考慮將中藥免疫調節(jié)劑開發(fā)為具有多種保健功能的藥品或食品,其名目繁多,其中大部分含中藥免疫調節(jié)劑。專家預計,今后一個時期內,中藥免疫調節(jié)劑的發(fā)展將有以下幾個趨勢:從單味中藥多糖的研究向中藥復方多糖體系的研究發(fā)展,從單一免疫系統(tǒng)作用的研究向神經(jīng)內分泌免疫網(wǎng)絡作用的研究發(fā)展,從藥品向食品、從治療向保健方向發(fā)展。
隨著中藥廣泛的應用,以及研究的增多和不斷深入,中藥的毒副作用逐漸為人們所關注,它不僅影響中藥走向國際市場,更重要的是關系到用藥安全。但是,在中藥免疫毒理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現(xiàn)有研究大多局限在初級階段。因此,在中藥免疫發(fā)展的伊始,應該同時加強中藥免疫毒理的研究,并把它作為中藥免疫的重要內容。
中藥免疫學大量研究結果表明,中藥及其方劑可增強和恢復免疫功能,可用于防治腫瘤、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和過敏癥等,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劑的作用;亦可用于治療白血病、肺結核、艾滋病、心腦血管病、精神病等。中藥免疫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整體情況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研究水平參差不齊、對臨床方藥缺乏統(tǒng)一篩選、實驗的選擇缺乏統(tǒng)一標準甚至存在相反的報道,缺乏中藥毒理學研究等。因此,今后的研究重點應放在藥物與人體、藥物與藥物的相互作用上,這也是中藥的作用特點??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衰老性疾病、腫瘤、病毒感染性疾病等已成為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的焦點和難點,“未病先防”將成為醫(yī)學發(fā)展的大方向;一些免疫性疾病如腎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蕁麻疹等有高發(fā)趨勢。因此,研制新的、高效低毒的免疫制劑意義重大,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中藥的研究極具開發(fā)前景,而且極具挑戰(zhàn)性。
[1]劉高峰,王 偉,劉晶霞.免疫抑制劑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0,20(4):241.
[2]梁 薇.中藥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5,21(6):674-676.
[3]湯 靜,劉皋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干預藥物及機制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11):2 723-2 724.
[4]向 明,張程亮.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5,36(3):458.
[5]張 智,謝意珍,李森柱,等.冬蟲夏草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2002,22(5):51.
[6]鄧小紅.中藥免疫增強劑研究進展[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23(6):556-559.
[7]蘭鳳英,紀耀華.香菇多糖的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yī),2004,24(12):56-57.
[8]汪慧蕓,郭明權.香菇多糖在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中的應用[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3,13(4):335-336.
[9]劉慧蓮.人參皂甙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濰坊學院學報,2009,9(2):106-108.
[10]楊鳳華.黃芪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概況[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12(10):1 112-1 113.
[11]程相朝,張春杰,李銀聚,等.中藥免疫增強劑對肉仔雞免疫器官生長發(fā)育及免疫活性細胞影響的研究[J].中獸醫(yī)學雜志,2002(3):6.
[12]李曉玉,李 俊.免疫藥理學新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29-230.
[13]許冬青,王明艷,姜海英,等.五種補益中藥對環(huán)磷酰胺造模小鼠骨髓、胸腺細胞周期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雜志,2002,18(5):11.
[14]孔祥峰.九種中藥成分對新城疫W系疫苗免疫雛雞血清中血凝抑制抗體水平的影響[J].畜牧獸醫(yī)學報,2004,35(4):468.
[15]劉 洋,姚成芳.中藥免疫抑制劑的藥理基礎研究進展[J].中成藥,2007,29(3):412-414.
[16]Vincenti F, Ramos E, Brattstrom C,et al.Multicen tertrial exploring calcineur in inhibitors avoidance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J].Transp Lantation, 2001,71(9):1 252.
[17]吳小紅,劉瓦利 .中醫(yī)藥免疫調節(jié)的研究概況[J].2005,24(5):311-313.
[18]黃 楨.黃芪多糖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2,11(5):315.
[19]金海麗,許梓榮.多糖抗病毒及免疫調節(jié)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飼料,2002,9(1):5.
[20]何彥麗,蘇俊芳.中藥多糖抗腫瘤免疫藥理研究的新思路——對樹突狀細胞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23(1):73.
[21]黃煦霞.中藥免疫抑制劑的作用機理和臨床運用[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5,16(12):1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