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丹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頑固性面癱是指病程超過3個月尚未痊愈的面癱。常見于面癱早中期失治誤治、面神經損傷嚴重的面癱患者。頑固性面癱主要表現(xiàn)為鱷魚淚、聯(lián)帶運動、面肌痙攣、面肌僵硬感、耳鳴等,遷延難愈,治療常需要較長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針灸對頑固性面癱臨床報道越來越多,茲就近年來針灸治療本病現(xiàn)狀綜述如下。
面癱又稱“口眼歪斜”、“口歪”。面癱病因有內外因之分。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口喎候》說:“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筋——故使口喎僻。”除了巢氏所主張的外因說之外,后來清·林佩琴《類證治裁》說:“口眼喎斜,血液衰涸,不能榮潤筋脈?!庇骷窝浴夺t(yī)門法律》也說:“口眼喎斜,面部之氣不順也?!边@兩位醫(yī)家認為面癱也可因氣血不足而產生?,F(xiàn)多認為其發(fā)病是因脈絡空虛,虛邪賊風乘虛而入,侵犯經絡,致面部肌肉縱緩不收。西醫(yī)稱“周圍性面神經炎”,其發(fā)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糖尿病、外傷等。該病可發(fā)于各年齡段,最小年齡可為幾個月嬰兒,最大年齡可為七八十歲老人,尤以青壯年為多見。
針灸治療本病能取得較好療效,主要方法有針刺、灸法、穴位埋線、穴位注射、刺絡把罐、按摩等,臨床報道很多,且多采用2種或以上的方法結合治療。
羅惠平等[1]采用電針為主配合毛刺繆刺治療頑固性面癱,方法:取患側攢竹、太陽、陽白、翳風、牽正、顴髎、地倉、對側合谷,選取斷續(xù)波,電量以病人能夠忍受為度,每次通電20~30 min,每日1次;再根據面癱部位和病情輕重不同,用毛刺法,進針快,進皮淺,刺入皮下即可?;蛘哌x用繆刺法:針刺患者健側,取穴同電針治療,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療58例中,治愈34例,好轉18例,無效6例,有效率89.6%。
邵霞萍[2]用巨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左側面癱,取右側穴,右側面癱,取左側穴。主穴:健側陽白、四白、下關、迎香,雙側合谷穴。以上進針得氣后,通電留針半小時,半小時后去除電流,留針半小時,每次治療共1 h,20次為1個療程。治療50例患者中,治愈25例,好轉20例,無效5例,有效率為90.0%。
張沖等[3]用透穴針刺法治療頑固性面癱,針刺方法:按面肌癱瘓部位情況局部近取透穴刺法的原則選取陽白透魚腰,印堂透攢竹,絲竹空透太陽,四白透迎香,顴髎透下關,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地倉,完骨透翳風,共治療64個患者,治愈27人,顯效28人,有效6人,無效3,總有效率為95.31%。
宋宇等[4]采用雙側同穴同刺法治療面癱后遺癥,取穴:陽白(雙),太陽(雙),牽正(雙),聽宮(雙),地倉(雙),口禾髎(雙),迎香(雙),下關(雙),承泣(雙),合谷(雙)。65 人中痊愈38例,顯效18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4%。
鄧盛林[5]采用靈龜八法按時取穴配合患側面部的穴位透刺治療頑固性面癱,取穴:(1)組:選八脈交會穴后溪(雙)加申脈(雙),患側面部配穴選攢竹透魚腰(患側)、內承漿透地倉(患側)、內人中透地倉(患側);(2)組:選八脈交會穴臨泣(雙)加外關(雙),患側面部配穴為瞳子透承泣、陽白透魚腰、內地倉透顴髎。按靈龜八法選好時辰,如2002年6月6日9點~11點(乙巳日、巳時)開穴外關,則先針(2)組外關加足臨泣,留針候氣15 min,然后再取(2)組患側面部穴位留針1 h;第2天丙午日辰時開穴后溪,即取(1)組穴位。如此兩組穴位交替針灸,每天1次,20次為一療程。12例患者3例痊愈,6例有效,3例無效。
曾慧玲[6]以回旋灸治療頑固性面癱,方法:在患側翳風、牽正、顴髎、太陽、陽白、地倉等穴施回旋灸,至皮膚紅暈為度。治療30例中,痊愈2例,占6.67%;顯效21例,占70%;無效7例,占23.33%;總有效率76.67%。
林鵬志[7]采用直接灸配合電針與單純電針治療對比,直接灸組明顯優(yōu)于單純電針組,方法為直接灸取穴:陽白、牽正、下關、顴髎、地倉,均取患側,每次取2個穴位,交替使用,灸至皮膚潮紅,治療26例中,治愈8例,好轉13例,未愈5例,有效率81.2%。
陽作體[8]應用針刺配合艾灸治療頑固性面癱60例。取穴:頰車、地倉、下關、四白、陽白、絲竹空、攢竹(患側);足三里(雙側)。先針刺,留針 30 min 后出針,再直接灸,每穴7柱。痊愈44例,顯效9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100%。
李桂娥[9]等采用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方法:陽白向魚腰方向透刺,攢竹向魚腰方向透刺,四白向巨髎方向透刺,迎香向鼻根方向透刺,地蒼向頰車方向透刺,頰車向地蒼方向透刺,太陽向率谷方向透刺,牽正向下關方向透刺,顴髎向口禾髎方向透刺,每次依病情選取(5~6)穴,每20天埋1次,每埋線3次為1個療程。治療后經隨訪 1年,30例中治愈 17例(56.7%),好轉6例(20.0%),有效4例(13.3%),無效3例(10.0%),總有效率90.0%。
劉潔石等[10]等運用穴位埋線配合熱敷療法治療陳舊性面癱。方法:取穴患側魚腰、太陽、陽白、四白、下關、頰車、迎香、地倉、牽正、承漿、人中、足三里(雙側)、合谷(雙側)、太沖,將4.0號羊腸線埋入以上穴位,患者24 h后,自行在患側面部用熱毛巾敷20 min,1次/天。每月埋線1次,3個月后觀察療效。40例患者中,痊愈25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
米建平等[11]針刺配合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埋線取太陽(患側)、顴髎(患側)、脾俞(雙側)。配合體針,取陽白(患側)、地倉(患側)、合谷(健側)、足三里(雙側)。32 例患者中痊愈4例,占12.5%;顯效15例,占46.9%;有效11例,占34.4%;無效2例,占6.2%;總有效率為93.8%。
肖國良[12]采用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取穴:局部透穴:太陽透陽白、太陽透瞳子、太陽透顴髎;下關透頰車、下關透顴髎,下關透頰地(頰車與地倉穴之間);頰地透頰車、頰地透地倉,頰地透巨髎;遠端配穴:雙側足三里、膈俞穴。面肌痙攣者加后溪透勞宮。各組穴位交替使用,20~30天治療1次,1~2次治療即見顯效。術后結合按摩,推揉局部穴位,57例患者中,痊愈33例,占58%,顯效16例,占28%,好轉8例,占14%。
侯路成等[13]用埋線配合梅花針治療頑固性面癱,治療組用梅花針配合埋線,方法:用梅花針在攢竹、陽白、四白、迎香、承漿等穴(已埋線穴除外)行梅花針扣刺,直至局部皮膚微見潮紅。每3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埋線治療:選主穴下關、顴髎、地倉、頰車等穴位,埋入9號羊腸線,每半月1次,2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取患側攢竹、陽白、四白、地倉、迎香、顴髎、承漿等穴。電針治療每3天1次,每10次為一療程。以上的治療每療程間隔7天。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2%。
面癱后遺癥期由于病程較長,多出現(xiàn)氣血不足、氣滯血瘀、經脈失養(yǎng)等表現(xiàn),故頑固性面癱治療上當標本兼顧,扶正祛邪,整體調節(jié),才能抗病祛邪。所以臨床上要辨證施治,辨證施針、綜合治療為主。
針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療效確切,但仍存在以下問題:臨床個案報道較多比較簡單,各療法間的對照很少,難以得出最佳療效方案;文獻多為臨床報道,缺乏針灸治療本病的機理研究;療效標準不統(tǒng)一,不利于橫向比較分析。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要統(tǒng)一療效標準,加強各種治療方法的比較,并且積極探討針灸治療本病的機理。
[1] 羅惠平,曾振秀.針刺治療頑固性面癱58例分析[J].中醫(yī)藥學刊,2003,21(3):631
[2] 邵霞萍.巨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50例[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9,21(4):149
[3] 張沖,萬軍.透穴針刺法配合推拿、TDP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yī)學工程,2009,16(2):38 -39
[4] 宋宇,張小霞.雙側同穴同刺法治療面癱后遺癥65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3):13
[5] 鄧盛林.靈龜八法穴位透刺治療頑固性面癱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5,23(5):87 -88
[6] 曾慧玲.回旋灸治療面癱后遺癥3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11):37
[7] 林鵬志.針灸治療頑固性面癱26例療效觀察[J].按摩與導引,2000,17(2):29 -30
[8] 陽作體.針灸治療頑固性面癱6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3):7
[9] 李桂娥.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30例[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12):1110 -1111
[10] 劉潔石,臧敬,白淑會.穴位埋線配合熱敷療法治療陳舊性面癱40 例[J].吉林醫(yī)學,2008,29(23):2227-2228
[11] 米建平,趙曉紅,余焯燊.針刺配合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32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9):538
[12] 肖國良.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57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4,13(4):163 -164
[13] 侯路成,李黃彤.梅花針配合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42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