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
遲發(fā)性運動障礙(tardive dyskinesia)是由于患者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而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而持久的運動系統(tǒng)副作用,在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中的發(fā)生率高達21.7%[1]。由于遲發(fā)性運動障礙的處理比較困難,且有明顯的不可逆性,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為此,我科對22例遲發(fā)性運動障礙患者根據(jù)其癥狀進行分類,并給予針對性護理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間我院住院和門診就診、符合Schooler等[2]診斷標準、同意參加調(diào)查及護理的患者,采用異常不自主運動量表(AIMS)進行評定[3]分類。共入組患者22例,其中男 12 例,女 10 例;平均年齡(52.3±11.8)歲,病程(27.6±8.4)年;AIMS評分平均(10.82±4.13)分。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診斷與分類標準(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1.1.2 用藥情況
單一用藥8例,藥物依次為氟哌啶醇3例,氯丙嗪2例,氟奮乃靜2例,葵酸氟哌啶醇注射劑1例;聯(lián)合用藥14例,氟哌啶醇+氯丙嗪5例,氟奮乃靜+氯丙嗪5例,葵酸氟哌啶醇注射劑+氯氮平2例,氯丙嗪+奮乃靜2例。藥物劑量為,氟哌啶醇10~18 mg/d,氯丙嗪400~550 mg/d,氟奮乃靜10~20 mg/d,葵酸氟哌啶醇注射劑100 mg/月,奮乃靜12~24 mg/d。每日服用抗精神病藥計量按氯丙嗪折算,平均(347.4±129.2)mg。從開始藥物治療至發(fā)生遲發(fā)性運動障礙時間平均(12.4±6.7)年。
1.1.3 臨床表現(xiàn)分類
根據(jù)異常不自主運動進行分類:口部綜合征19例(86.36%),主要表現(xiàn)為伸舌、縮舌、蠕動、舔唇,腭部異常運動影響發(fā)音及吞咽;唇面部綜合征10例(45.45%),表現(xiàn)為噘嘴、咂嘴、咀嚼、下頜橫向運動,面肌痙攣、抽搐、愁眉苦臉,眨眼、瞼痙攣;四肢綜合征16例(72.73%),表現(xiàn)為肢體遠端呈連續(xù)不斷的屈伸動作、近端較少受累,以及舞蹈樣指劃動作、投擲動作、手足徐動樣動作;頸及軀干部綜合征5例(22.73%),表現(xiàn)為斜頸、頸后仰,軀干呈古怪的姿勢如聳肩縮背、扭轉(zhuǎn)痙攣,膈肌運動和痙攣產(chǎn)生呼嚕聲、呼吸困難,全身左右搖擺、軀干反復地屈曲與伸展、前后扭動或前傾后仰等。
1.2.1 熟悉臨床特征
護理人員首先應熟悉遲發(fā)性運動障礙的臨床特征,細致觀察,早期識別癥狀是做好本病護理的關鍵。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異常不自主運動時,應及時了解患者用藥情況、時間長短、是在加藥還是在減藥過程中等情況。如患者在長期使用高效價抗精神病藥,在減藥過程或加用安坦時反而出現(xiàn)異常不自主運動,應及時與醫(yī)生聯(lián)系,積極采取綜合的治療護理措施。
1.2.2 口唇部綜合征的護理
由于患者唇舌異常運動,加之焦慮不安,常導致說話含糊不清,嚴重者可出現(xiàn)吞咽障礙,因此護理上要積極加強疏導與心理溝通,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應注意對頰肌、咽部內(nèi)收肌的運動訓練,指導患者鼓腮、磕牙,做深呼吸、咳嗽和吸吮動作訓練,以放松頰肌及口輪匝肌,增強患者控制能力。對于吞咽障礙者,應指導患者做舌部前伸、后縮、側方擺動和舌背卷曲運動[4],強化其舌肌的靈活性與協(xié)調(diào)性,避免食物誤吸。由于患者不停的異常伸舌運動,易致口腔皸裂、出血或破損等發(fā)生,因此應注意用生理鹽水棉球或0.2%呋喃西林棉球擦洗,每日2次,以防止口腔感染。
1.2.3 四肢及軀干部綜合征的護理
由于患者肌張力較高且存在不自主運動,易跌倒而導致碰傷、骨折等意外,應密切觀察其行為狀態(tài),適時予以保護。另外,由于患者四肢肌張力增高,如恢復期不注意功能康復,會引起廢用性萎縮或關節(jié)僵硬,故應加強功能康復護理。應積極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基本動作訓練,從各方面給予壓迫刺激,讓患者有節(jié)律地對抗這些刺激,并讓患者的關節(jié)保持在功能位上[5]。訓練上肢時,著重于動作的準確性、節(jié)奏性和反應速度;訓練下肢時,著重于選擇正確的步態(tài)。同時,應作好護理記錄,先易后難,隨時調(diào)整訓練計劃。
22例患者經(jīng)及時調(diào)整藥物和8周的護理訓練,異常不自主運動均得到一定程度減輕,AIMS評分由平均(10.82±4.13)分下降為(9.41±3.28)分,18 例(81.82%)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好轉(zhuǎn),也未發(fā)生舌咬傷、口腔黏膜糜爛、誤吸、跌傷及骨折等并發(fā)癥。
遲發(fā)性運動障礙在精神科臨床并非少見,目前其發(fā)生機理還不十分清楚,有多巴胺增敏假說、γ-氨基丁酸(GABA)功能低下假說以及神經(jīng)毒素假說等;在治療上雖有一些探索,但效果不甚理想,也未發(fā)現(xiàn)比較明確有效的治療方法。多數(shù)學者認為,目前主要處理措施是調(diào)整抗精神病藥以及加強對患者的照護與護理訓練,盡量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我科對患者異常不自主運動進行分類護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樣本量較小、護理訓練時間不長,建議擴大樣本、增加訓練時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謝 帆,王定省,宋立升,等.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病人遲發(fā)性運動障礙研究[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2,28(1):27.
[2]Schooler NR,Kane JM.Research diagnoses for tardive dyskinesia[J].Arch Gen Psychiatry,1982,39(4):486 - 487.
[3]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05-207.
[4]馬白萍,揚麗娜,白向東,等.急性腦卒后吞咽障礙的早期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48 -49.
[5]劉 巖,李友蓮,黃建萍,等.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護理訓練[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