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是”字存在句與其他“是”字判斷句的比較

      2011-01-16 01:58:34黃勁偉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1年3期
      關鍵詞:栗子省略桌子

      黃勁偉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重慶 400715)

      一、引子:“是”字存在句與“是”字判斷句

      呂叔湘認為,動詞“是”①這里的“是”是否還為動詞,有待商榷,我們采取梁銀峰(2010)的觀點,認為“是”為系詞。[1]主要起肯定和聯系作用,并表示多種關系。[2]496-497“是”字判斷結構(“主+是+名”)所表達的語義關系有如下數種:

      a)表示等同?!笆恰鼻昂髢刹糠忠话憧苫Q,意思不變。如:《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魯迅是《阿Q正傳》的作者。

      b)表示歸類。名詞表示類屬,前后兩部分不能互換。如:我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鯨魚是哺乳動物。

      c)表示特征或質料。主語限于名詞,“是”后面的名詞一般要有修飾語?!笆恰庇袝r可省略。如:這小孩[是]黃頭發(fā)/那兩套茶具都是唐山瓷。

      d)表示存在。主語一般為處所詞語。“是”類似“有”。有“凈”時,“是”可省略。如:山坡上全是栗子樹/身上凈[是]泥。

      e)表示領有。主語限于名詞,“是”類似“有”,可省略。如:這張桌子[是]三條腿。

      f)表示比況、扮演、衣著、費用、時間、位置、評價、手段等。如:人是鐵,飯是鋼︱那時侯國民黨是飛機加大炮,我們是小米加步槍。

      在“d)表示存在”中,“是”所連接的“主”與“名”是“處所”與“事物”的關系,“是”字用以確認其存在關系,相當于“有”、“存在”。如“身上是泥”可以轉化為“身上有泥”或“身上存在泥”。此類與其他幾類區(qū)別很大,故主張獨立。因其特殊標記詞“是”表存在義,故本文將d)類稱為“是”字存在句(下文簡稱 Ⅰ式),而將 a)、b)、c)、e)、f)幾類稱為其他“是”字判斷句(下文簡稱Ⅱ式),以便比較研究。本文試圖運用分布、變換、語用認知等分析手段對這兩種句式進行比較,旨在通過比較來初步認識“是”字這一表存在義句式的特點,以期為存在句以及“是”字句研究提供參考。

      二、結構形式比較

      形式上兩式均可分作A、B、C三段,即“A+B(是)+C”(即呂先生所稱的“主+是+名”)。Ⅰ式A段為存在處所,C段為存在物,構成“NP處所+是+NP主體”。Ⅱ式A段是話語的主題(主語),C段事物與A段主語具有判斷、等同、歸類、領有、比況、質料關系或對 A段評價,構成“NP主語+是+NP賓語”。二者A、C兩段區(qū)別明顯,無需贅述。下面以具體的例證為基礎,僅就其共有的B段“是”予以比較。

      1.“是”字的附加成分。Ⅰ式B段可以只有一個光桿“是”,也往往出現一些附加成分。前加成分有:

      1)范圍副詞。

      (1)山坡上全[都]是栗子樹。

      (2)他臉上光是泥巴。(京山方言)

      (3)屋子里只是些舊書,別的啥也沒有。

      此時C段不能有數量詞修飾,但“一些、些、兩三、七八”等表不定量的詞或詞組可進入此段,如例(3)。這些范圍副詞本身具有一定的指量性,相當于數量詞。這些范圍副詞有表全量(如“凈、全、滿、都、光”等)和表少量“(只、就1表范圍,相當于“只””)之分。其中“全”后還可加“都”表強調,意思基本不變,如例(1)。

      2)時間副詞。

      (4)山坡上過去是栗子樹,如今已不在了。

      3)頻度副詞。做狀語表示曾經存在過的事物再次出現。

      (5)走了一天的路,兩腳又是一個個血泡。

      4)語氣副詞。

      (6)山坡上明明是一片栗子樹,可你偏偏視而不見。

      5)助動詞。

      (7)山坡上應該是一片栗子樹,咋沒了?

      6)關聯詞。

      (8)廣場上無論什么時候都是歡笑的人群。

      (9)他臉上沒啥肉,一笑就是皺紋。

      其中“無論…都…/一…就…”分別構成“無條件/有條件”復句。

      Ⅰ式中“是”字后附成分尚未發(fā)現,既不能帶動態(tài)助詞“著、了、過”,也不能帶補語,不能重疊。句中“是”不表動作,只表存在。

      與Ⅰ式相比,Ⅱ式前加成分較有限。只有“就2表肯定,相當于“的確””“實在”“好像”等肯否副詞及少量語氣副詞“明明”、“竟然”等,其作用在于幫助斷定A與C的關系。如:

      (10)《阿Q正傳》的作者的確是魯迅。

      (11)我就2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學生。

      (12)那兩套茶具好像是唐山瓷。

      (13)這張桌子竟然[是]三條腿。

      也未發(fā)現Ⅱ式“是”字帶后附成分的用例。

      2.否定形式。根據呂先生“,是”字表存在時類似“有”。[2]496-497Ⅰ式不能直接用“不”進行否定,這與其他“是”字判斷句不同,一般用“沒”、“沒有”或“無”代替“是”構成否定形式。如:(從“沒”→“沒有”→“無”,書面色彩愈濃)

      (14)靠墻是一排書架。(14a1)?靠墻沒有一排書架。(14a2)靠墻根本沒有書架。

      (15)山上全是栗子樹。(15a1)*山上全沒栗子樹。(15a2)山上根本沒有栗子樹。

      (16)岸邊凈是雜草。(16a1)*岸邊凈沒雜草。(16a2)岸邊沒有雜草。

      (17)衣服上是泥。(17a1)衣服上沒泥。(17a2)衣服上無泥。

      Ⅰ式否定式A段不能出現“滿、全、遍”等表全量范圍副詞,但可出現“根本”等表確認的副詞;C段不能出現數量詞;能用“沒/無”進行否定的Ⅰ式的C段多是單音節(jié)詞,如例(17)的“泥”。Ⅱ式只能在“是”前加“不”否定。例(10)-(13)都可在“是”前加“不”否定,而不用“沒/無”替換“是”。如“:我不是北大中文系的學生”,但不說“我沒/無北大中文系的學生”。

      3.“是”字的省略。Ⅰ式多用于口語,為言語經濟,常有省略。值得注意的是:系詞“是”字也可省略。這一點,表存在的“是”不同于作一般系詞的“是”,后者具有標記是認或否認、標記焦點、話題強調等功能,不容省略。Ⅰ式“是”字省略后的組合形式變成“A+C”?!笆恰弊衷谌缦虑闆r時可省:

      1)C段含有數量詞。

      (18)籠里[是]三十只,外面[是]十只,一共四十。

      (19)他們[是]一百,咱們五十,合起來一百五。

      朱德熙指出“數量詞是體詞,但同時又具有謂詞性,除做主語、定語、賓語外,還能做謂語”。[3]52因此省去“是”后整個數量短語做謂語(有人稱之為“名詞謂語存在句”),句子結構仍然完整,表義清楚。

      2)“是”字前有“凈、光、僅[僅]、只、就“等副詞。

      (20)那兒凈礦石。

      (21)他臉上光[是]泥巴。(京山方言)

      例(20)仍是“處所+事物”結構,仍表存在語義 ,仍是“話題 +說明”。這與“凈、光、僅[僅]、只”等副詞具有指量性有關。

      3)A段名詞前有“滿、一、遍”等全范圍副詞。

      (22)她滿/一臉[是]青春痘。

      (23)這里遍地[是]牛羊。

      注意“:是”省略后易誤解為“滿臉的青春痘”、“遍地的牛羊”,其實它們屬于主謂結構作謂語,“滿臉”“、渾/一身”是小主語并非修飾“青春痘”、“牛羊”,即使大主語去掉仍表存在。

      而Ⅱ式的“是”不可省。省后A與C組合成同位或并列結構?!啊栋正傳》的作者魯迅”是同位“,人鐵飯鋼”是并列。

      三、語義特征比較

      根據呂叔湘[2]496-497,Ⅰ式形式上雖為“A+是+C”,但“是”一般都可用“有”替換,且替換后仍表存在。Ⅱ式則不能。請看:

      問:桌子上是些什么? 答:a1桌子上是臺電腦。?a3桌子上有臺電腦。

      問:桌子上的是些什么? 答:a2桌子上的是臺電腦。

      a1與a2同為“A+是+C”,但很不相同。二者的比較列表如下(見表1)。

      表1 “是”字存在句a1和“是”字判斷句a2比較表

      觀察上表可知,“A+是+C”句式不能僅從形式上判斷是否表存在,還要從語義上找到依據。同時滿足形式和意義要求的才是Ⅰ式。[4]a1中“桌子上”只是話題主語,交代背景信息,具有處所性,不表事物;“一臺電腦”是該處所的存在主體,是無定的。其在結構上符合“NP處所+是+NP主體”,又在語義上表存在(可變換為a3),故屬于“是”字存在句無疑。而a2雖是“A+是+C”結構,其中“桌子上”也交代背景處所,但它是定語,主語是“的”字短語(即“的東西”),具有事物性,是有定的,不再有處所性;“一臺電腦”與前面的“的東西”所指一致,具有同一性,也是有定的。不管結構形式還是語義表達都不符合“是”字存在句的要求,故不是“是”字存在句。這恰是Ⅰ式與Ⅱ式在語義上的差異。若把“桌子上是些什么”理解為判斷句,須有前提為:已知桌子上有東西“桌子上的”,再來判斷東西是什么。而理解為存在句則無需此前提,相當于“桌子上有些什么”,桌子上可以什么也沒有。故我們把“桌子上是些什么”的“是”限定為表存在語義。

      我們認為Ⅰ式的“是”相當于“有”,基本意思是存在(和“無”相對,稱為是1,在例句中我們都在“是”下加點以示區(qū)別),Ⅱ式的“是”表示肯定、判斷,標示“是”字前后事物的同一性或者后者說明前者的種類、屬性等,稱為是2。Ⅰ式表存在,“是1”所連接的A與C是處所與存在事物,二者是包含關系,即A這一空間域包含有C這一事物。Ⅱ式表判定,“是2”所連接的A與C是兩個事物,二者是等同關系,即A事物與C事物在種屬、性質、特征等方面具有等同關系。

      基于此,我們來看A、是、C三者間的語義關系。先看Ⅰ式(見表2)。

      根據變換有如下幾種:1.處所+施事(例24、25);2.處所+受事(例26、27);3.處所+結果(例28、29);4.處所 + 其他 (例 30、31)。例 (25)-(29)變換式 1“NP處所+V+NP主體”,是原式的“是”變換為相應動詞后加“著”或“了”表示存在的狀態(tài)或結果,變換式1構成靜態(tài)存在句或動態(tài)存在句。例(24)中的“走”動作性強,所謂動態(tài)存在句;(30)(31)也應看作動態(tài)。其實在Ⅰ式,A為處所,相對于A來說,C這一存在主體都是某種狀態(tài)、某種結果。變式2都可將存在物提前做主語,可在V后加“在”凸顯動作的結果所在(即存在于何處)。C這一存在所占的空間是處所A的一部分,處所A所有的存在事物包含了事物C,故我們說A與C是包含關系。再看Ⅱ式(見表3)。

      表2 Ⅰ式“A、是、C”三者間的語義關系例句表

      表3 Ⅱ式“A、是、C”三者間的語義關系例句表

      例(32)-(36)都不能實現Ⅰ式那樣的變換。(32)表等同關系,直接構成可逆句。(33)表歸類、(34)表特征、(35)表質料、(36)表領有,不能直接構成可逆句,但通過變換式3的擴充后都可實現變式4的變換,成為可逆句??赡媸且驗锳與C在性質、類屬、特征、質料等方面具有某種同一性。準此,我們說Ⅱ式A與C兩個事物是等同關系。

      四、語用認知比較

      認知語言學遵循從“現實——認知——語言”這一基本程序,即:現實作用于認知,認知影響語言;認知反映現實,語言體現認知。同樣是“A是C”結構,但Ⅰ、Ⅱ兩種表達式在認知上卻體現出不同的認知過程和意象圖式。

      先看Ⅰ式。Ⅰ式強調“A處存在 C”,屬于說明句,即“話題+說明”結構。這在認知上是對某處所存在某物的直觀性評價,只需運用形象思維即可獲取有效信息(存在與否),在視覺認知上是一種聚焦,在認知順序上①所謂“認知順序”是調動認知器官的相對先后,Ⅰ式突出淺層的視覺感官,Ⅱ式突出深層的邏輯思維。但并不否認邏輯思維在Ⅰ式中的參與,因為一切認知都離不開思維。是視覺(空間范疇內部)先有某地,再有某物,是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的聚焦:A提供背景(Ground),指示一個區(qū)域(Region)是已知信息;C是目標物(Target),指示一個物體(Object),凸顯信息焦點(Focus),是未知,是新信息。[5]314-315其認知著眼于 A與 C的空間,是外在的,因此只需視覺的參與即可直觀地得出結果。知道C與A的位置關系即可實現交際。只需“桌子上”和“書”兩個信息,交際即可實現:存在與否——“桌子上有/無書”,是唯一語境,人們關注的是“書的有無”,即回答的是有無。以空間處所A為認知起點,通過視覺聚焦,心理掃描,即可得知有無目標C存在。

      Ⅱ式標示的是A與C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參與者A為射體(Trajector),是用以勾畫這組關系中的首要圖形,參與者C為次要圖形,是界標(Landmark)。二者之間在認知上是間接的,不能僅憑視覺上的直觀判斷,即除形象思維外,更需要抽象思維參與邏輯判斷,方可得出有效的交際信息(是什么)。[5]314-315在認知這種關系時,不僅需要視覺認知聚焦(為下一步的邏輯判斷提供信息),還要在心理上進行射體與界標比勘核查、邏輯判斷。其認知順序是:視覺(空間)→思維(邏輯)。即先通過視覺上搜索感知其有無,再通過邏輯上抽象判斷二者關系是否匹配。因為在Ⅱ式中A與C可能是等同、歸類、領有、比況、質料以及評價關系。A是主體(Subject),是首要參與者,即射體;C是對象(Object),是次要參與者,是界標;其認知著眼于A與C的關系,是內在的。因此必須借助抽象思維邏輯地判定,才能斷定“是/不是”某關系,否則交際無效。即Ⅱ式回答的是肯否問題。提供“桌子上的”與“書”,因“桌子上的”未知,“書”與之有多種可能,形成歧義,交際無效。

      圖1、圖2能直觀地告訴我們“桌子上有書”“桌子上無書”,很顯然“書”是焦點,是新信息;而圖3的“”即使知道是何物,也無法直觀表達其與“書”之間關系,焦點是A與C的關系,新信息是事物之間的某種關系。簡言之,存在句這種表達標示出的是一種東西,而判斷句則是標示一種關系。

      圖1

      圖2

      圖3

      五、結 論

      1.Ⅰ式的A段一般是表所處方位范疇的詞,為話語表達引出話題或提供背景;B段“是”字在語義上表存在且具有表確認的性質,但語法意義很虛,可以省略;C段是存在物,是話語信息焦點所在。

      Ⅱ式的A段一般是具體有所指的物體,是話題和主語;B段“是”字在語義上表判斷,用于確認A與C的同一性,語法意義很實,不能省略;C段是用以表達A段性質、類屬、特征、質料等參照物。

      2.Ⅰ式在結構上是“NP處所+是 +NP主體”,語義上表示“某處存在著某物(包含關系)”,語用上可構成“話題+說明”(或“背景+目標”)的話語模式,認知上只凸顯視覺上的聚焦,體現出聚焦式認知。

      Ⅱ式在結構上是“NP主+是+NP賓”,語義上表示“甲事物與乙事物的某種等同關系”,語用上構成“話題+對比”(或“射體+界標”)的表達模式,認知上凸顯思維上的演繹推理,體現的是邏輯判斷。

      3.Ⅰ式信息焦點為C的存在與否(有無):“背景A有無目標C”。Ⅱ式信息焦點為對A與C關系的肯否:“話題目標A與參照對象C有何干系”。

      [1] 梁銀峰.論漢語系詞“是”的形成機制[C]//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第十屆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重慶:西南大學,2010.

      [2]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 宋玉柱.論存在句系列[J].漢語學習,1984(1).

      [5] 文旭.論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目標、原則及方法[M]//錢軍.語言學——中國與世界同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栗子省略桌子
      擦桌子
      “腎之果”——栗子
      偏旁省略異體字研究
      拼桌子
      打桌子
      分栗子
      過關
      讀寫算(中)(2016年12期)2016-12-14 00:44:14
      小小會計
      讀寫算(中)(2016年6期)2016-06-21 07:58:12
      中間的省略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3
      你用對“數字”了嗎?
      高青县| 庄河市| 合江县| 淮阳县| 顺平县| 邛崃市| 准格尔旗| 集安市| 基隆市| 天台县| 桦川县| 大石桥市| 沭阳县| 长沙市| 扬州市| 嫩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彩票| 平乡县| 布尔津县| 海林市| 仙游县| 田阳县| 泰安市| 眉山市| 阿瓦提县| 石渠县| 乡城县| 桃园县| 南汇区| 焦作市| 开阳县| 广丰县| 新和县| 筠连县| 鹤峰县| 太仆寺旗| 蓝山县| 云霄县| 买车|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