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宇,劉志強,羅應培
(1.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2.開封黃河河務局,河南 開封 475000;3.云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8)
云南墨江山卡水庫位于云南省墨江縣西南部魚塘鄉(xiāng)樹林村境內(nèi)的山卡河上游,距墨江縣城78 km,是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和解決灌區(qū)人畜飲水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水庫。 水庫控制徑流面積為32.8 km2,總庫容268 萬m3,設計灌溉面積373.3 hm2,土壩壩頂高程1 459.00 mm,最大設計壩高31 m。
該水庫于1965 年開始建設,1986 年全部竣工,建設工期21 年。 由于各種原因,大壩在運行中出現(xiàn)浸潤線上升,壩面滲水潮濕,壩身、壩基滲漏,大壩產(chǎn)生滲漏變形,大壩上、下游壩坡均不穩(wěn)定,水庫淤積嚴重等病險狀況。 為了大壩和下游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 有關部門采用帷幕灌漿對大壩進行除險加固處理。
防滲帷幕線全長176.5 m。 根據(jù)山卡水庫攔河壩帷幕灌漿防滲剖面圖及施工設計要求,帷幕最大深度11.54 m。在實際施工中,由于地表高程的變化,在保持帷幕底界不變的情況下,根據(jù)實測孔口高程與相應孔底高程之差確定鉆孔深度。
根據(jù)山卡水庫攔河壩帷幕灌漿設計圖,帷幕灌漿孔的布置按孔距分為1.5m 和1.0 m 兩個區(qū)??拙酁?.5 m 的孔為:左岸0+001.5~0+34.5 的1#~23#孔、壩體段0+43.5~0+82.5 的24#~44#孔、0+91.5~0+133.5 的s15#~s24#孔、0+143.5~0+176 的64#~86#孔,其余孔距為1.0 m。
3.1.1 灌漿材料
(1)水泥。 工程采用的水泥為墨江縣水泥廠生產(chǎn)的強度等級為32.5 的普通硅酸鹽水泥。 該水泥經(jīng)水電十四局中心試驗室試驗, 符合施工要求。(2)水。 山卡河河水水質(zhì)能夠滿足灌漿要求。 在大壩導流洞上下游分設泵站, 采用三級離心泵直接抽水至水池,再由水池供給各機組和灌漿點。 (3)黏土。 采用大壩左岸上游紅土區(qū)土料,經(jīng)水電十四局中心試驗室試驗,土質(zhì)符合要求。
3.1.2 配合比
壩體段采用1∶2 水泥黏土漿、壩體及基巖接觸帶采用1∶1 水泥黏土漿、基巖采用純水泥漿漿液進行灌注。 水泥黏土漿的重量比分為4 級,分別為:水泥∶黏土∶水=1∶2∶4、1∶2∶3、1∶1∶3、1∶1∶2, 純水泥漿漿液水灰比(重量比)分為7 級,分別為:5∶1、3∶1、2∶1、1∶1、0.8∶1、0.6∶1、0.5∶1[1]。
漿液變換遵循以下6 個原則:(1)當灌漿壓力保持不變、注入量持續(xù)減少時,或當注入量持續(xù)不變而灌漿壓力持續(xù)升高時,不得改變水灰比。 (2)當某一比例漿液注入量已達300 L 以上或灌注時間已達1 h,而灌漿壓力和注入率均無改變或改變不顯著時,應提高一級濃度。 (3)當注入率大于30 L/min 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越級變濃。 (4)當灌前透水率大,或灌漿過程中地表出現(xiàn)冒漿,或灌注過程中壓力突然下降、吸漿率增大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越級變濃或采用濃漿灌注。 (5)如一次灌注單位注入量大于1 t/m 仍不能正常結(jié)束時,采用間歇灌注法,待凝結(jié)8~12 h 后,重新進行掃孔,由稀變濃、逐級灌注,直至正常結(jié)束。
壩土段采用自下而上分段充填式灌漿法、基巖段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純壓式灌漿法施工,射漿管距段底小于0.5 m。各孔按照“先Ⅰ序、后Ⅱ序、再Ⅲ序”的原則,逐序加密施工。 每一灌漿孔的施工程序為:鉆孔定位、整平場地→鉆進灌段→鉆孔沖洗→壓水試驗→灌漿→鉆進下一段→循環(huán)以上第二至第六步,直至終孔段(終孔測深、測斜、灌漿)→封孔→孔口標記、全孔結(jié)束。
根據(jù)施工技術要求、工程地質(zhì)條件等實際情況,對灌漿段長度確定如下: 壩體段段長一般為5.0~10.0 m。 接觸帶段長為3.0 m。 基巖段段長一般為5.0 m,當巖層透水率小或灌注量小時,段長可適當延長,最長不超過8.0 m。
鉆孔孔位按照以下步驟確定:(1)根據(jù)帷幕灌漿孔設計圖,用全站儀確定帷幕軸線。 在帷幕軸線上確定控制點,并測出控制點樁號及高程。 (2)采用自動安平水準儀精確測定孔口高程,用鋼卷尺測量控制灌漿軸線里程。(3)根據(jù)鉆孔里程,采用“內(nèi)插法”,用鋼卷尺量定鉆孔孔位(孔位偏差不得超過10 cm)??孜淮_定后,采用ZPC-150 型鉆機硬質(zhì)合金、金剛石或鋒鋼鉆頭回轉(zhuǎn)鉆進。 壩體部分采用無泵反循環(huán)鉆進或人工少許加水鉆進。 在基巖處,用套管隔離壩土后,采用清水循環(huán)鉆進。 壩體段一般以110 mm孔徑開孔,終孔直徑為91 mm 或75 mm,檢查孔終孔直徑不小于75 mm。 為保證鉆孔鉛直,鉆進前,應對正孔位、校正立軸,整平夯實場地;鉆進時,應控制鉆速和鉆壓。 采用鉛直度較高的鉆具時,隨著鉆孔深度的增加,應及時更換較長的巖心管,以減少鉆孔的偏斜量。 在鉆孔過程中,應及時填寫鉆孔報表,記錄地層變化(如軟弱夾層,變層等)情況,補勘基礎地質(zhì)情況,做到資料準確、可靠。
鉆孔時,每鉆完一段,均應進行沖洗。 沖洗可采用單孔沖洗法。 鉆孔沖洗壓力應為該段灌漿壓力的80%,若大于1 MPa,采用1 MPa。 沖洗直至孔口返出清水10 min 為止,總的沖洗時間不小于30 min。 孔底巖心和巖屑厚度不超過20 cm。
Ⅰ、Ⅱ、Ⅲ序孔灌漿前均應作簡易壓(注)水試驗,以便了解基巖透水性。 在施工中,應選擇合理的起始水灰比或預測水泥用量, 進行灌漿效果分析。檢查孔壓水試驗應按設計要求進行,壩土及覆蓋層段采用注水試驗,基巖一般采用“簡易壓水”、“單點法”,必要時采用3 個壓力階段“五點法”進行。
土壩及覆蓋層部分的注水試驗采用量杯注水,2~3 min 測讀一次流量,當流量穩(wěn)定(2 次觀測的流量之差不大于10%)時,結(jié)束試驗,同時量測水頭,以最終流量為計算流量。 基巖段壓水試驗[2]應在裂隙沖洗后,根據(jù)監(jiān)理指示進行。 簡易壓水試驗應在裂隙沖洗后,或結(jié)合裂隙沖洗進行。 壓水壓力為灌漿壓力的80%,如超過1.0 MPa,采用1.0 MPa。 壓水時間為12 min,每2~3 min 記錄一次流量,取最后的流量作為計算流量,計算結(jié)果以透水率表示。 “單點法”和“五點法”壓水試驗按DL/T5148-2001 附錄A執(zhí)行。
壓(注)水試驗成果以透水率表示,并按下式計算:
式中:q 為透水率,Lu;Q 為壓水流量,L/min;S為試驗段全壓力,MPa;L 為壓水試驗段長,m。
流量穩(wěn)定標準為:(1)當流量大于5 L/min 時,連續(xù)4 次讀數(shù),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終值的10%;(2)當流量小于5 L/min 時,連續(xù)4 次讀數(shù),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終值的20%。 (3)連續(xù)4次讀數(shù),流量均小于0.5 L/min。 (4)簡易壓水試驗計算流量的穩(wěn)定時間為30 min。
為提高灌漿效果,加快泥漿固結(jié),保證灌漿壩體安全,灌漿不但要控制壓力,而且要控制每次灌漿量。 每次灌漿量的控制方法為:(1)確定防滲帷幕厚度,其中包括估計隱患所占體積。 (2)計算每孔灌入的干土重(W干)。 (3)根據(jù)孔深及灌漿序號,確定每孔灌漿次數(shù)。 Ⅰ序孔灌漿量占灌漿量60%以上,灌漿2~3 次,Ⅱ、Ⅲ序孔灌漿1~2 次。 (4)每次灌漿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W干為每孔應灌入總干土重,t;R 為漿液的水土比(以水量為1 單位);r漿為漿液密度,t/m3;n為每孔灌漿次數(shù);Vn為每孔每次平均灌漿量,L/次。
在正常工藝下,灌漿控制原則為:(1)壓力控制。對于初灌和復灌時不起壓的鉆孔,控制壓力P0≤0.05 MPa。 一般壩體灌漿壓力不超過鉆孔起裂壓力和土柱自重力,折算為控制壓力(用孔口壓力表示)。根據(jù)灌漿試驗,控制壓力為0.05 MPa。 (2)壩肩位移和壩頂裂縫寬度的控制。大量泥漿壓入壩體,使壩體產(chǎn)生壓縮和位移,灌漿時,壩肩位移最明顯,為保證灌漿時壩體安全,一般位移控制在1~3 cm 內(nèi)。(3)時間控制。 為安全起見,灌漿時間選在低水位時,即在庫水位低于壩體主要隱患部位或浸潤線以下時進行灌漿。 復灌時間不得少于規(guī)定天數(shù)。
(1)土壩灌漿。 達到設計壓力不吸漿、壩頂連續(xù)3 次冒漿或連續(xù)3 次超過控制壓力、位移和裂縫寬度時,可認為達到結(jié)束標準。
(2)基巖灌漿。 在規(guī)定的壓力下,當注入率不大于0.4 L/min 時,繼續(xù)灌注30 min,即可結(jié)束。
各段灌漿結(jié)束、達到封孔標準后,立即封孔。 基巖采用水泥漿封孔,水泥∶水為0.6∶1 或0.5∶1,壩土采用單位體積質(zhì)量大于1.5g/cm3的水泥黏土混合漿,其重量比為1∶3(水泥∶黏土)。
基巖部分采用“壓力灌漿封孔”法,終孔段結(jié)束后,分一段或數(shù)段(段長不超過15 m)灌注0.6:1 或0.5:1 漿液,直至達到灌漿結(jié)束標準。 對壩土非灌段部分,在壩體灌漿結(jié)束后,用余漿封孔。
由于大壩基礎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壩體結(jié)構松散,在灌漿施工中,壩體段經(jīng)常出現(xiàn)壩體冒漿、裂縫、塌陷、隆起和彈孔吸漿量過大等現(xiàn)象,基巖段出現(xiàn)大量耗漿、串漿、冒漿、或吸水不吸漿等現(xiàn)象。 針對上述特殊情況,應采取相應措施處理。
(1)通過本次施工,改善了壩體、壩基的力學性質(zhì)和防滲性能,設計范圍內(nèi)防滲帷幕已經(jīng)形成,滿足壩體、壩基防滲要求,帷幕灌漿質(zhì)量優(yōu)良。
(2)壩體采用自下而上分段充填式灌漿,壩基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純壓式水泥灌漿法, 該方法處理弱~中等透水的砂巖地層,能夠滿足設計要求。
(3)根據(jù)不同的地質(zhì)條件,設計1.5 m 的孔距參數(shù)是合理的。 根據(jù)壩體深度的不同,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灌漿壓力,設計也是合理的。
[1] 梁建林,胡育.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133-134.
[2]DL/T5148-200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guī)范[S].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1:45-48.
[3]DL/T5148-200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guī)范[S].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