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王卓瑛
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是有效解決企業(yè)代理問題的重要制度安排。為了促進我國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會計處理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保證所有者、管理者及投資者三方共贏的格局,針對上市公司股東轉讓股票的方式進行激勵不進行費用化處理、期權費用的歸屬不清晰、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缺陷,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完善股票期權激勵會計處理的改進建議。
在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指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2號-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的“結論基礎”中特別談到:“一些國家的政府采取的鼓勵雇員擁有股份的政策并不能作為對這些類型的計劃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的正當理由,因為給予特定交易以有利的會計處理方法來鼓勵主體采用這種交易不是財務報告的任務。財務報告的目的是向財務財報表的使用者提供信息,幫助他們做出經濟決策。省略財務報表中的費用并不會改變這些費用,己經發(fā)生的事實。費用的省略導致報告利潤的虛增,使財務報表不再是中立的,透明度和可比性降低,對使用者具有潛在的誤導作用?!?/p>
筆者認為,上述這些圍繞股權激勵費用陳述,對于中國投資者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fā)與借鑒作用,有利于相關公司做出正確分析與合理估值。股東轉讓股票方式進行費用化處理,有利于上市公司之間信息的可比性,如果有兩家,一家公司采用股東轉讓股票的方式進行股權激勵,另一家采用其他方式。這時,由于股權激勵未計入費用,會導致兩家公司的信息不可比性,投資者會誤以為采用股東轉讓股票進行股權激勵的公司的業(yè)績更好,而實際情況呢,卻是期末未將激勵費用列入收益計算所致,因此,股東轉讓股權時應進行費用化處理。
按照證監(jiān)會2004年對非經常性損益的解釋,非經常性損益是指公司發(fā)生的與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生產經營相關,但由于其性質、金額或發(fā)生(頻率)影響了真實、公允地評價當期經營成果和獲利能力的各項收入、支出。包括“交易價格顯示公允的交易產生的超過公允價值部分的損益”屬于非經常性項目,此處的交易可能包括出售資產、提供勞務、承擔債務或費用、委托或受托經營、占用資金等形式,也包含了“比較財務報表中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期間凈利潤的追潮調整數(shù)”。主營業(yè)務稅金及附加、所得稅中可能包括的越權審批或無正式批準文件的稅收返還、減免等屬于非經常性損益。管理費用中以前年度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轉回數(shù),屬于非經常性損益。同樣,財務費用中對非金融公司收取的資金占用費也屬于非經常性損益。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中指出,職工薪酬,是企業(yè)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從職工薪酬的定義可見,股份支付的實質仍然是職工薪酬的組成部分,是與經營業(yè)務相關的支出。此外,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橫跨數(shù)個年度,有的甚至有效期長達8年,等待期內股權激勵費用每年分攤,從其發(fā)生頻率來看,并不屬于偶發(fā)性的支出,因此股權激勵費用不屬于非經常性損益的范疇。實際上,這不僅僅是股權激勵費用的歸屬問題,“非經常性損益”外延的重新界定,乃至整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guī)范體系的重建問題,都將擺在監(jiān)管部門的面前。
在強烈的利益驅動下,股改后的上市公司虛假披露、舞弊的手法更加隱蔽,虛假披露、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的結合更加緊密,并購重組中的虛假披露更加頻繁,選擇性披露更為普遍。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完善監(jiān)管機制,強化執(zhí)法力度、修改信息披露標準和規(guī)則,規(guī)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制度,加強一、二級市場聯(lián)動監(jiān)管,切實改進擬上市公司現(xiàn)場核查。
明確上市公司、收購人在定期報告或收購報告書中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所有關聯(lián)公司、關聯(lián)關系和資信狀況做出詳盡披露;對異常交易事項及資金往來單位要聘請中介機構出具專業(yè)意見,核實相關單位與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關聯(lián)關系,關聯(lián)關系是否公允,審批程序是否合法,并做出公開披露。強化控股股東及其關聯(lián)方對增、減持的上市公司股票以及履行承諾事項的信息披露,控股股東持股增減變動比例每達到上市公司已發(fā)行股份的2%時,應要求控股股東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控股股東在履行期間,承諾進展情況及未履行承諾的原因、下一步的計劃做出公開披露。
概而言之,在目前各方推進股權激勵興致高漲的情況下,辯證地認識到股權激勵的作用和局限性,盡力避免操作過程中的風險,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加強監(jiān)管,使股權激勵真正的實現(xiàn)激勵的效果又防止上市公司的高管對股票股權激勵進行盈余管理。
[1]方慧,《經理人股票期權會計確認問題研究》,會計研究,2003年,(8)
[2]謝仁德、劉文,《關于經理人股票期權會計的研究》,會計研究,2002 年,(9)
[3]聶皖生,《股票期權計劃》,200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4]孟林,《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對外經貿財會,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