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娥
超聲霧化吸入法是應用超聲波聲能,把藥液變成細微、溫暖、舒適的氣霧,隨著深而慢的吸氣由呼吸道吸入到終末支氣管及肺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電子氣管鏡檢查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肺部腫瘤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診斷檢查,能為呼吸系統(tǒng)疑難病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jù),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病人能否接受并很好地配合進行該項檢查,與麻醉的效果及插管成功率有密切的關系[1,2]。我院從2009年5月起,開始使用超聲霧化吸入麻醉法對33例電子支氣管鏡受檢者進行超聲霧化吸入麻醉,效果良好?,F(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68例受檢病人經胸部X線片和肺部CT仍不能明確診斷,需要進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以進一步確診。將受檢病人分為兩組:2009年5月—2009年9月受檢病人為實驗組,2009年10月—2010年2月受檢病人為對照組。實驗組33例,其中男28例,女5例,平均年齡40歲;對照組 35例,其中男29例,女6例,平均年齡39歲。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檢查前先詢問病人有無過敏史,排除麻醉藥物過敏后,常規(guī)檢查心電圖、凝血系列,確認病人能耐受電子支氣管鏡檢查且無檢查禁忌證時,囑病人禁飲食6 h,然后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對照組囑病人平臥,先用一次性注射器向病人鼻腔滴入2滴或3滴2%利多卡因注射液,5 min后,觀察病人無過敏反應者用鼻咽噴霧麻醉器向鼻咽部噴灑2%利多卡因5 mL,麻醉咽喉周圍,然后下調噴霧器向會厭以下部位噴灑2%利多卡因5 m L,5 min后重復向鼻咽部、咽喉部噴灑各1次,插入過程中對嗆咳明顯者,通過氣管鏡酌情追加麻醉藥2 mL~5 mL。實驗組協(xié)助取坐位或半坐位,取2%利多卡因10 mL注入超聲霧化器中,打開超聲霧化器開關,囑病人深吸氣,將藥液吸入咽部及氣管,連續(xù)使用 15 min。鼻腔用2%利多卡因1 mL滴入(使用面罩霧化麻醉的病人囑從鼻腔吸入,鼻腔滴藥可省略)。對嗆咳明顯者,亦可通過氣管鏡酌情追加麻醉藥2 m L~3 m L。
1.2.2 麻醉效果判斷標準 良好:聲門開放完全,氣管鏡插入順利,一次成功;中等:聲門開放不完全,氣管鏡插入欠順利,病人出現(xiàn)惡心、嗆咳,但仍能配合完成鏡檢;較差:聲門開放不明顯,氣管鏡插入困難,嗆咳明顯,甚至出現(xiàn)發(fā)紺和憋氣等喉痙攣癥狀,必須追加麻醉藥才能完成檢查,病人抵抗或拔管,被迫停止檢查。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例(%)
表2 兩組用藥量、給藥時間比較(x±s)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常用的麻醉方法有鼻咽噴霧麻醉和超聲霧化麻醉法,兩種方法比較,超聲霧化麻醉噴出氣霧顆粒小而均勻,溫度適宜,藥物隨呼吸持續(xù)作用于整個呼吸道黏膜,甚至可以進入終末支氣管及肺泡,彌散效果好,病人易于接受,且痛苦小,一次成功率高,基本不需要再追加麻醉藥。超聲霧化麻醉用時15 min,麻醉藥用量最多 14 mL。操作簡便,安全性好,毒副反應相對小[3]。鼻咽噴霧麻醉法操作程序多,反復次數(shù)多,噴霧器噴出的霧滴大,溫度低,易刺激呼吸道平滑肌發(fā)生痙攣而出現(xiàn)嗆咳或刺激咽喉部發(fā)生惡心干嘔。麻醉時隨呼吸進入氣管、支氣管分布于黏膜的霧粒較少,多局限于咽喉部以上呼吸道,因而不能充分麻醉氣管、支氣管,下鏡過程中易出現(xiàn)惡心、嗆咳、支氣管痙攣等癥狀,一次成功率低,需再追加麻醉藥幾率較大。用時最短25 min,用藥至少22 mL,副反應相對較大。
通過對以上兩種麻醉方法的比較:超聲霧化法的麻醉效果明顯優(yōu)于鼻咽部噴霧麻醉法,病人易配合,痛苦小,插鏡成功率高。
常規(guī)檢查心電圖、凝血系列,測量生命體征,備好搶救用品。霧化前先檢查霧化器性能,準備好霧化器,處于備用狀態(tài)。向病人說明霧化的目的,征得同意。詢問病人,判定無麻醉藥物過敏史后,協(xié)助取下義齒,協(xié)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指導病人練習用嘴吸氣,用鼻呼氣;使用面罩者用鼻深呼吸。接通電源,開啟定時旋鈕,打開霧化開關,定時15 min,調節(jié)霧量,將口含嘴放入病人口中或用面罩置于口鼻部,囑其深吸氣,然后用鼻呼氣。密切觀察病人表情、意識、生命體征。解釋可能出現(xiàn)的咽喉麻木情況,緩解病人緊張情緒。霧化完畢,先取下口含嘴或面罩,擦干面部和頸部。觀察用藥后病人療效,指導病人配合進行氣管鏡檢查,如療效不佳、不易配合的可鏡下追加2%利多卡因2 mL~3 m L。
[1] 王琴,王麗.舒適護理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1A):9-10.
[2] 黃萍英,李月蓮.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7,5(12C):67.
[3] 金麗華,李紫坤.超聲霧化吸入法的體位選擇及不良反應的防治與護理[J].黑龍江醫(yī)學,2008,32(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