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釵論
壽山石是祖國的瑰寶,1999年榮登候選“國石”榜首;壽山石雕是中華民族藝林奇葩,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這一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壽山石雕越發(fā)風韻獨具、精彩紛呈、生機無限,其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不斷提升,更多的人們加入壽山石雕收藏、鑒賞和創(chuàng)作行列。筆者家鄉(xiāng)毗鄰壽山石主產地,從事壽山石雕刻多年,在創(chuàng)作中有幾點感悟,現(xiàn)擇其二三,與同行研討切磋。
巧取材巧立意
天然壽山石,每方各不相同,尤其珍貴石種如田黃、水坑石、晶凍石,它們的材形、色澤、紋理各不相同。壽山石雕刻藝術的特點就是利用天然石料,雕刻出造型、色澤相適應的作品;若能做到“渾然天成、天人合一”,則是最高境界。因此,如何審“石”度勢、因“材”施藝,做到出奇制勝,至關重要。雕作整形之前,要專心、深入地進行構思。關鍵是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反復推敲選擇主題,把握作品欲表達的主題,融石情、人情于一體。對于高檔石,因其色澤艷麗分明、質地細膩且裂紋少,故只要選題對路,成功率很高;而對于中低檔石,因其天生條件欠缺,則要按它的色澤、紋路、走向等細細揣摩,變抽象為具體,賦頑石以生命。
據(jù)說,清末明初壽山石雕藝術大師林清卿時常相石三四天仍未動一筆一刀,而他所作的作品《竹雞》,本意刻為《滄浪濯足》,后根據(jù)原石的形、色,他反復揣摩精心構思,改題材為《竹雞》,最終大獲成功,并就此宣告壽山石雕真正的薄意作品誕生??梢?,取材立意間藝術靈感的凸顯,或許能夠造就一件傳世佳作。
精技法雕刀功
據(jù)考證,壽山石藝術發(fā)展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壽山石雕刻藝術從古墓葬出土文物中看到的極為簡單的技法,發(fā)展到如今具有現(xiàn)代特點且十分精細的薄意、浮雕、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等技法。原有的“東門派”和“西門派”也合二為一、融會貫通。因此,如今創(chuàng)作一件壽山石作品,應當廣泛、綜合運用各種雕刻技法,圓滿、完美地表現(xiàn)作品題材。而壽山石雕刻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xiàn)的。究其刀法風格,有簡練、樸茂、深化、秀凌等。如在薄意雕刻、花鳥雕刻中,多用秀凌刀法;在人物圓雕、古獸印紐雕刻中,多用渾化刀法。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壽山石雕亥囈術的雕琢主體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壽山石,無與倫比;而其形式美則來自精湛的雕刻技藝。只有技法合理、刀法嫻熟,才能創(chuàng)作出高度審美價值的雕刻精品;收藏家、愛好者在欣賞、把玩雕刻精品時,才會愛不釋手,“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化瑕疵講品味
壽山石是天生美石,但也有美中不足,常見瑕疵有砂質、裂紋、筋絡及混雜等。如何巧掩瑕疵,化腐朽為神奇,是壽山石雕刻的難題,也是考驗作者獨到功力的一大課題。對于砂質,區(qū)分棉砂、砂丁和砂團三種,硬度不高的可因勢下刀,質地堅硬的則設法掩飾;對于裂紋(畢格),區(qū)分粉格(土格)、色格和震格三種,把能除掉的除掉,局部能用工藝化的則盡量“化格”;對于筋絡,或如峰巒,或似水浪,若能組合成美麗圖案,不但無損于石之品味,反增美感,如環(huán)凍、虎皮斑、花坑結晶線等;對于混雜,區(qū)分質之混雜、色之混雜,把通靈與不通靈的質地交錯混合,或數(shù)種色彩滲染交融,使本為石質不純現(xiàn)象,經高妙構思,亦能化雜質為融合,化雜色為俏色。在壽山石雕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要注意講究作品的藝術品味。著名壽山石研究專家石巢在1982年出版的《印石辨》中,提出田黃有“六德”:“細、結、溫、潤、凝、膩”,已成為當前壽山石品評鑒賞的共識。作為壽山石雕刻者,要不斷豐富藝術修養(yǎng),追求藝術鳳范,把藝術沉淀反映在雕刻作品中,再現(xiàn)壽山石的“德”、“尊”,提升雕刻作品境界,達到藝術高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