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祥 侯志堅 張夙萍
奈替米星為半合成的氨基糖苷類廣譜抗生素,對革蘭陰性桿菌有強大的抗菌活性,《中國藥典2005年版二部》采用微生物檢定法測定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的效價[1],該法操作繁瑣、費時,檢驗成本高,生物差異性大。筆者依據奈替米星具有有機生物堿的特性,在一定pH介質中能與BCP反應,生成的有色離子對能被有機溶媒定量提取的原理[2],設計了酸性染料比色法[3]測定其含量的方法,結果滿意,國內尚未見文獻報道。
1.1 儀器 UV-120-02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U-3900H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日本東京);AUW-220D型電子天平(日本島津)。
1.2 試藥 奈替米星標準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0355-200001,660u/mg);效價檢定用培養(yǎng)基(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Ⅰ號,pH7.8-8.0);0.1%BCP溶液(將配制成的0.1%BCP溶液[1]用四氯化碳反復萃取至四氯化碳層無色后,分取水層備用);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2 ml:10萬單位,080926(樣1),090408(樣2);1 ml:5萬單位,090214(樣3)。青島金峰制藥有限公司:2 ml:10萬單位,090621(樣4),090912(樣5));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離子對吸收光譜測定 精密稱取奈替米星標準品適量,配制成含奈替米星46.50 μg/ml的水溶液。精密量取該溶液1.0 ml,置100 ml分液漏斗中,加0.1%BCP溶液3.0 ml、磷酸鹽緩沖液(pH6.8)11.0 ml、四氯化碳15.0 ml,振搖1 min,靜置30 min,分取四氯化碳層。同法以水為空白對照,在300~500 nm的波長范圍內掃描,結果奈替米星在428±2 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2.2 線性關系考察 精密量取“2.1”項下的奈替米星標準品溶液 0.6、0.8、1.0、1.2、1.4、1.6 、1.8、2.0 ml,各置 100 ml分液漏斗中,分別加入 0.1%BCP 溶液 1.8、2.4、3.0、3.6、4.8、5.4、6.0 ml,pH6.8 磷酸鹽緩沖液適量,使水相總體積為15.0 ml,再加入四氯化碳15.0 ml,按“2.1”項下方法操作,并于428 nm波長處分別測定吸光度,以濃度(X)為橫坐標,吸光度(Y)為縱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Y=1.174×10-2X-0.255(r=0.9 997)。結果表明,奈替米星檢測濃度在27.9~93.0 μg/ml的范圍內與吸光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2.3 穩(wěn)定性試驗 取“2.1”項下的溶液,密閉、避光保存,分別于 0.5、1、2、4、8、12、24 h 時測定吸光度,計算奈替米星的含量,RSD為0.95%(n=7)。
2.4 重現(xiàn)性試驗 取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樣品1)3份,按標示量制成濃度為37.0、46.0、55.0 μg/ml的水溶液,分別取上述3種溶液各1.0 ml,按“2.1”項下方法于428 nm的波長處各測定3次,計算奈替米星的含量,RSD為1.13%(n=9)。
2.5 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已知含量的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樣品1),按標示量制成含奈替米星30.0 μg/ml的水溶液,取該溶液5份,分別置100 ml分液漏斗中。另分別精密量取46.50 μg/ml的奈替米星標準品水溶液適量,置上述分液漏斗中,按“2.2”項下方法測定,計算奈替米星的加樣回收率,結果見表1。
表1 加樣回收率試驗結果(μg,%)
2.6 樣品含量測定 取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適量,按標示量制成濃度為45.0 μg/ml的水溶液。取該溶液1.0 ml,共5份(編號:1、2、3、4、5),分別按“2.1”項下方法于428 nm 的波長處測定吸光度,根據回歸方程計算樣品相當于標示量的百分含量,并與微生物檢定法比較,結果詳見表2。
表2 樣品含量測定結果(x ± s,n=3)
3.1 溴甲酚紫的用量影響吸光度的大小,試驗結果表明,當溴甲酚紫(0.1%):樣品(46.50 μg/ml)≥3:1時,吸光度基本保持不變,故溴甲酚紫用量為樣品量的3倍。
3.2 試驗中曾選用了三氯甲烷、二氯乙烷、四氯化碳3種有機溶媒,結果以四氯化碳的提取效果最好。另據試驗結果表明,用pH6.8的磷酸鹽緩沖液使水相總體積保持在15.0 ml時,反應完全,靈敏度高。
3.3 本法快速、簡便,可用于藥品生產和監(jiān)督過程中的快速檢驗。
[1]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2005年版.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741、附錄Ⅺ A、附錄XV D.
[2]劉文英.藥物分析.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14.
[3]王福蘭,武珍,吳福祥.染料比色法測定硫酸卡那霉素滴眼液中主藥的含量.中國藥房,2006,17(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