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紅普
急性胸痛是門急診和住院病人中極為常見的癥狀。胸痛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中,10%~30%表現為心絞痛樣胸痛,極易與心源性胸痛混淆,其中食管源性胸痛占非心源性胸痛的30%~60%。現報告20例酷似心絞痛樣胸痛,缺乏胃灼熱、反酸和非進行性吞咽困難等胃食管反流癥狀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例,簡要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總結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門診和住院病人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齡38~69歲,平均52.1歲,其中40歲或以上者占90%(18/20)。其中肥胖體型6例,有煙酒嗜好11例。本組均進行心電圖、心臟彩超、心電圖運動試驗、X線胸片、B超、酶學等檢查,結合病史和治療反應,最終均排除心源性、肺源性、膽源性及肋間神經痛等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痛,電子胃鏡確診為反流性食管炎。
1.2 臨床表現 本組均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胸前區(qū)或胸骨后疼痛;其中睡眠中發(fā)作6例,餐后發(fā)作5例,情緒激動誘發(fā)1例,無明顯誘因3例;向左臂內側、肩部放射痛1例,背部放射痛3例;疼痛持續(xù)時間5min~2.5h,平均31min。
1.3 心電圖表現 本組胸痛非發(fā)作時檢查T波低平、雙向、倒置8例,伴有ST段壓低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1例;期前收縮4例 (偶發(fā)房性期前收縮3例、室性期前收縮1例);6例無明顯異常。胸痛發(fā)作時心電圖檢查與胸痛非發(fā)作期相比較無明顯變化。
1.4 消化內鏡檢查 內鏡診斷與分級按照2003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反流性食管炎診治指南,其中I級15例,Ⅱ級4例,Ⅲ級1例。
本組20例初診時均誤診為心絞痛,其中勞累性心絞痛1例,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19例,均收住入院按照冠心病心絞痛治療,本組癥狀均反復發(fā)作,效果不顯。經檢查除外其他疾病,電子胃鏡確診為反流性食管炎;給予質子泵抑制劑 (PPI)奧美拉唑20mg,晨起空腹口服1次/d,促胃動力藥莫沙比利5mg/次,3次/d餐前30min口服;同時建議患者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少食多餐,戒煙酒等。20例患者均與6周后癥狀消失,正規(guī)治療8周后復查電子胃鏡示食管黏膜恢復正常。
3.1 誤診原因分析 (1)心臟和食管同由自主神經支配,痛覺主要經交感神經傳導,當食管黏膜上皮受到化學、物理和溫度感受器刺激時,可引起酷似心絞痛樣胸痛[1],特別是兩者在皮膚表面的投影定位相重疊,造成食管炎癥所致的胸痛與心絞痛所致的胸痛的部位相似,且部分患者不伴有胃灼熱、反酸等典型癥狀,容易誤診。(2)40~60歲是胃反流性食管炎高峰發(fā)病年齡[2],常并發(fā)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險因素,因而易造成誤診。(3)由于醫(yī)師或病人更多警惕心絞痛,而對食管源性胸痛認識不足,尤其無胃食管反流癥狀的胸痛病人更易誤診[1]。
3.2 小結 反流性食管炎以中老年多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有半數除胸痛外,缺乏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癥狀[3],這是臨床易于誤診的主要原因。當有心、肺疾病共同存在時,則更易誤診或漏診。因此,對心絞痛樣胸痛的中老年患者,不能以心肺疾患解釋時或治療反應差者,即便無典型胃食管反流癥狀,也應進一步排除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源性胸痛的共同特點是:位于胸骨后;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長,可長達數小時;多在吞咽時出現和加重,常伴有吞咽困難;疼痛與體位有關,仰臥、屈胸、彎腰、腹壓增加時可誘發(fā)和加重疼痛,直立、坐起、嘔吐后可減輕;質子泵抑制劑和促動力劑西沙比利有效,內鏡檢查、24h食管pH監(jiān)測有陽性發(fā)現。
1 王其彰.食管源性胸痛 (綜述)[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統(tǒng)疾病分冊,1997,7(2):93.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 [M].7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72.
3 羅金燕,Forichon J,Minaire Y.食管源性胸痛病因學和診斷方法探討 [J].中華消化雜志,1999,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