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曉,姜紹連,馮建設,陳銳
主動脈夾層 (aorticdissectingAD)是少見而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是指主動脈腔內血液從主動脈撕裂處入主動脈中層,使中膜分離,并沿主動脈長軸方向擴展,形成主動脈壁的二層分離狀態(tài),又稱主動脈壁間動脈瘤或主動脈分裂[1],主動脈夾層因累及血管范圍不同,而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容易誤診。本文對2005年5月—2010年3月15例我院主動脈夾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5月—2010年3月共收治主動脈夾層病人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齡25~75歲,平均 (50.2±7.4)歲。其中,患有高血壓8例,糖尿病伴高血壓2例,糖尿病伴腦梗死2例,高血壓伴冠心病2例,冠心病1例。
1.2 臨床表現(xiàn) 本組患者以疼痛為主要首發(fā)癥狀者12例,其中9例為劇烈撕裂樣疼痛,3例為脹痛及隱性疼痛。典型胸痛7例,胸痛伴背痛2例,單純腹痛2例,下頜痛1例,意識障礙2例,精神失常伴腹痛及鮮血便1例。主動脈瓣聽診區(qū)聞及舒張期雜音4例,頸部聽診有血管雜音3例。15例患者入院血壓明顯升高10例,血壓明顯降低者3例,雙側肢體血壓不對稱1例。
1.3 實驗室檢查 本組15例患者,心電圖正常10例,異常5例。9例行胸片發(fā)現(xiàn)上縱隔影增寬,主動脈呈增寬迂曲表現(xiàn)。12例行超聲心動圖,其中8例可見主動脈增寬,4例可見升主動脈夾層分離形成的主動脈真假雙腔征。本組全部行CT及MRI檢查,發(fā)現(xiàn)主動脈直徑擴大者7例,鈣化的內膜片移位6例,證實為AD,按Stanford分型:無論夾層起始于何部位,只要累及升主動脈即為StanfordA型;起自并局限于降主動脈者為StanfordB型。StanfordA型3例,StanfordB型12例。
1.4 治療方法 一旦確診立即給予告病危,鎮(zhèn)靜,鎮(zhèn)痛、絕對臥床休息,避免用力,監(jiān)測生命體征,靜脈泵入藥物 (如硝普鈉注射液)至目標值,β受體阻滯劑 (如美托洛爾)等控制心率在60~70次/min左右,依據(jù)具體病情給予支持對癥處理。對于確診的9例StanfordB型AD在介入科植入覆膜支架行主動脈腔內隔絕治療,2例StanfordA型轉心胸外科行主動脈弓血管置換術。
9例StanfordB型AD在介入科植入覆膜支架行主動脈腔內隔絕治療,無1例死亡,無1例發(fā)生上肢缺血,截癱,支架移位等嚴重并發(fā)癥;2例StanfordA型轉心胸外科行主動脈弓血管置換術,1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其余均行內科保守治療,3例因血管破裂死亡,死亡率為26.7%?;颊叱鲈簳r心功能基本正常,可從事正常生活與工作。
AD是臨床上一種少見的危重癥,80%的主動脈夾層合并高血壓,其他易患因素如結締組織病 (如馬方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妊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如主動脈瓣二瓣化、主動脈狹窄等)、重體力活動、創(chuàng)傷等。目前的觀點認為,AD的形成還有炎癥,自身免疫等主動病理過程參與[2]。
根據(jù)發(fā)病時間,AD可以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及慢性型。急性主動脈夾層發(fā)病急驟,病情進展較快,如果不進行治療,一半患者會在24h內死亡。該病多見于中老年男性,男女之比約為2∶1,75%發(fā)病年齡超過40歲[3]。不同類型的AD及夾層累及主動脈分支或壓迫臨近器官不同,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臨床癥狀及體征也不同。劇烈疼痛是AD最主要和突出的特征,典型表現(xiàn)為突發(fā)胸痛或胸背部持續(xù)性刀割樣或撕裂樣疼痛,又可以出現(xiàn)腹痛及腰痛等,由于血腫累及的臟器不同,形成疼痛的部位也有所不同。有的病例表現(xiàn)為頭暈、暈厥、吞咽困難、聲嘶等。對于癥狀典型的AD患者,臨床醫(yī)生多能做出正確的診斷,而對于癥狀不典型的AD患者容易發(fā)生誤診,我們曾遇到1例以“腹痛待查”的53歲男性患者,曾在本地區(qū)其他醫(yī)院診療,并行胃鏡檢查及腹部彩超等檢查,一直未能明確腹痛原因。1個月后又在我院住院,經過腹部CT,后跟蹤胸腹主動脈MRI檢查明確為StanfordA型主動脈夾層,后由于經濟原因只能內科保守治療,現(xiàn)已經存活3個月。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警惕:(1)認真詢問病史,高度重視主動脈夾層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壓等;(2)仔細詢問癥狀發(fā)作特點及主要伴隨癥狀,如AD疼痛等癥狀多突然發(fā)生,迅速達高峰,可向背部,腰部放射。(3)詳盡的體格檢查:如新出現(xiàn)的主動脈瓣舒張期雜音,新出現(xiàn)的腹部及頸部雜音,突發(fā)腹痛后出現(xiàn)腹部搏動性包塊,新發(fā)脈搏非對稱性減弱或消失。(4)注意觀察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的結果是否吻合。影像學檢查是主動脈夾層患者確診的根本方法[4]。應盡早行心臟彩超、主動脈MRI或增強螺旋CT等檢查,本組15例患者全部確診,減少了誤診。
AD的治療有外科治療和內科治療,外科主要是行主動脈弓血管置換術,手術復雜,技術條件要求高,創(chuàng)傷大。大多AD患者采用內科治療。內科治療包括藥物及介入治療,即經皮主動脈內膜開窗術,經皮主動脈腔內覆膜支架植入術。治療的首要目標是穩(wěn)定夾層,防止繼續(xù)擴展和夾層破裂。多選用β受體阻滯劑,血壓高者首選硝普鈉。對于Stanford B型AD主張采用經皮主動脈腔內覆膜支架植入術,本組9例均實施成功,既減少了住院時間,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之,AD是一種嚴重疾病,明確診斷要有足夠的診斷意識,正確的臨床思維,同時積極的藥物治療,介入及手術治療為患者的生存提供了較好的保障。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 [M].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591-1596.
2 Mukherjee D,Kim A.Aortic dissection an update [J].Curr Probl Cardiol,2005,30(3):287-325.
3 孟慶義.急性主動脈夾層的急診救治 [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08,36(1):11-12.
4 蔣雄京,劉國仗,劉力生,等.主動脈夾層的研究進展 [J].高血壓病雜志,2002,10(3):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