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芳
(淮陰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淮安 223300)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語用失誤分析
張興芳
(淮陰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淮安 223300)
人類的交際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交際,其中非語言交際在交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非語言行為不能與文化分割,所以交際雙方在跨文化交際中可能會因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導致非語言語用失誤。本文試圖從身勢語,副語言,客體語以及環(huán)境語等方面來探討非語言語用失誤行為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現差異,并對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提出一些建議。
非語言交際;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
跨文化語用失誤首先是由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應用語言學》中提出來的,它是指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的任何一方,因缺乏準確理解和有效使用語言或者信息的能力,從而導致沒有達到交際預期效果的失誤。Thomas把語用失誤分為兩類,即語言語用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語言語用失誤一般出現在“學習者將本族語對某一詞語或結構的語用意義套用在外語上”,社交語用失誤則是指:“由于不了解或忽視會話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引起的語用失誤?!盵1]
在國內外許多學者及語言教師對語用失誤所做的研究中,絕大多數的研究都是建立在 Jenny Thomas的研究成果上的,但 Jenny Thomas對語用失誤的二分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她忽略了交際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即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失誤。本文將從非語言交際的四個方面來探討非語言語用失誤行為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現差異,并對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提出一些建議。
人們通常使用語言進行交際,但非語言行為nonverbal behavior也是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如 David Abercrobie所說“我們用發(fā)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有關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往中,社交信息內容的 35%是語言行為,其它信息都是由非語言行為傳遞的。[2]美國心理學家赫拉別恩提出這樣一個公式:信息傳播總效果=7%語言+38%語調語速+55%面部表情,[3]這也就是說,90%的信息是由非語言行為傳遞的,尤其是情感和情緒的表達。Edward 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中也強調了非語言交際的作用,他曾說:“人們做的比說的更重要?!盵4]非語言行為在交際中有很重要的功能,比如重復,否定,代替,補充,強調和調節(jié)等。[5]
非語言信號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分類標準也有多樣性,一般來說,非語言交際可以分為三類:體態(tài)語(Body language)、客體語(Object language)和環(huán)境語(Environmental language),但副語言(Paralanguage)也是很重要的一類非語言交際,所以本文共涉及四類非語言交際。體態(tài)語是以身體移動、姿態(tài)、手勢、面部表情、身體或者目光的接觸等為特點的??腕w語是指交際雙方的外貌、衣著、飾品等。環(huán)境語則是指交際雙方所處的包括顏色、燈光、建筑、空間和方向等自然環(huán)境。副語言又稱類語言或伴隨語言,它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副語言包括非語言特征的音高、體態(tài)動作、服飾、交際情景等;狹義的副語言只限于無語義的聲音(包括沉默)。
從人類交際行為的觀點來看,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文化的差異,非語言交際會遇到很多問題,語用失誤就是其中之一。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雖然說同樣的語言,但可能由于思維方式、語言規(guī)則、社會價值觀或者語義含義的語用不同而導致交際失敗。所以,對非語言語用失誤的分析很有必要,它可以幫助交際得以順利進行。
(一)體態(tài)語語用失誤體態(tài)語,又稱身勢語,是由美國心理學家R.Birdwhistell 于1970年提出的。他認為,在意義和情感的表達手段中,有 65%以上是靠面部表情、動作、手勢等體態(tài)語完成的??缥幕浑H中,不同的體態(tài)語表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的影響,同樣的表現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而不同的形式在相同的文化中也可能有相同的意思,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引起交際雙方的誤解,甚至帶來不良后果,嚴重影響彼此的交際。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對于交際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統(tǒng)計數據表明人類有25萬種面部表情,但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的國家面部表情的含義也各不相同,比如司空見慣的微笑,在美國表示高興或友好,而在中國它既可以表示快樂,也可以表示尷尬。為了避免誤解,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正確地理解面部表情的含義。
目光接觸——眼睛,又稱心靈的窗戶,可以表露出個人的情感或情緒。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目光交流往往會引起誤解,比如英美人十分重視談話時目光的直視,如果沒有直接的目光接觸,他們就會認為對方有恐懼、輕視或欺騙等心理行為;而在中國,為了表達尊敬或者顯示順從,談話雙方并不常有直接的目光對視。所以,不了解中國目光接觸習慣的美國人在交際中可能認為中國人目光躲閃,是不友好、不禮貌的行為。
手勢——在跨文化交際中,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手勢來表達,以“召喚”為例,在英美國家里,有兩種手勢讓人過來,一種是手掌向上,手指向內招手,另一種是手心向上,用食指向內招。對于第二種手勢,中國人很是反感,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這是嘲笑和鄙視對方的手勢,中國人只有在召喚小孩或動物時才用這種手勢。同樣的手勢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用拇指和食指圈成一個圈,另外三個指頭伸直,這樣的手勢在美國表示OK,日本和朝鮮表示錢(鈔票),阿拉伯國家表示敵對,墨西哥和德國表示侮辱,突尼斯則是“我要殺了你”。
特定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習俗決定了體態(tài)語的特定含義,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著異同,這也決定了身勢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義。
(二)副語言語用失誤。副語言作為定義是由美國語言學家George Leonard Trager于1958年提出的,以后又有許多學者對這項研究作出了貢獻,其中Knapp 和Samovar兩位語言學家還對非語言交際中的副語言進行過專門論述,他們認為副語言是一種伴隨、打斷或者臨時替代言語的有聲行為,它通過音調、音量、語速、音質、清晰度和語調等起作用,這是廣義的副語言,它所涉及的是言語成分和言語表達的方式,不是言語表達的實際內容或信息。副語言語用失誤指的是狹義的副語言,即沉默。
沉默是用非語言方式來傳遞信息的,它指的是交談中不明確地做出有聲音的表示,而是做出無聲的反應,但不同的文化對待沉默的態(tài)度迥然有異。東方文化認為沉默是積極的,有著豐富的內涵,一個人沉默,可以表示無聲的贊許,也可以表示無聲的抗議,還可能是有保留意見,中國就有一句諺語“沉默是金”;但在西方國家,人們往往認為沉默是消極的,是缺乏信心的表現。在日常交際中,中國人在遇到難題或尷尬時,總是沉默,拒絕回答;而在英美人看來,這是蔑視或者不愿交往,他們希望得到立即的反應。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西方人認為東方人的沉默是不禮貌,同樣的,中國人認為西方人表達太直接,沒有留有余地。
(三)客體語語用失誤??腕w語是傳達說話人文化特征和個性特點的重要工具,它包括外貌、衣著、飾物、顏色和氣味等。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不同的審美觀可能會引起客體語的語用失誤,這在顏色詞方面尤為突出。顏色——不同的民族對顏色的偏好是不同的。國際貿易中商品裝潢就要注意到此文化差異,如巴西人忌綠,日本人忌黃,泰國人忌紅,比利時人忌藍,土耳其人忌花色,歐洲人忌黑色等。再比如,紅色在中國文化中是個具有積極意義的褒義詞,代表革命、喜慶、成功等,所以人們常給商標命名為紅旗、紅雙喜、滿堂紅等;但在英美國家“紅旗”被看作是危險的信號,它的語用意義含有貶義。五十年代中國四川的“地球”牌榨菜貨真價實,在國內銷量很好,但出口后卻滯銷了,原來就是因為商標上的地球插上了紅旗。由此可見,如果在顏色運用上出現語用失誤,商品就會賣不出去,經濟上就會造成損失。
(四)環(huán)境語語用失誤。環(huán)境語一般是指空間信息和時間信息,空間信息包括對待擁擠的態(tài)度、領地觀念、交際雙方的體距、座位的排列等,而時間信息則包括對時間的計算和態(tài)度等??缥幕浑H中,人們對于不同環(huán)境語的理解,即錯誤地對待空間和時間信息時,就會導致語用失誤。
時間——不同文化對于時間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Hall曾把人類的時間觀念分為兩種模式:時間的單一性模式和多樣性模式。單一性時間觀認為必須嚴格遵守時間,它所關注的是日程安排,所以在許多英語國家里,人們珍惜時間、守時、工作高效,為了遵守計劃總是提前做好約會安排。而在許多亞洲國家,人們傾向于多樣性時間觀,這就意味著,人們使用時間比較隨意,不做預先的計劃,做事沒有時間限制,一個人可以在同一時間做幾件事,這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經濟的,也是不專心的。
空間——此處的空間具體是指體距,即交際中人與人之間所處的角度及空間的位置,這是人們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種無形力量。Hall曾于1969年研究了人們對于空間的需求,他認為人的交際距離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體距不到 45cm的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第二類為體距45—80cm的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第三類是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體距為1.3—3米,第四類是公共距離(public distance),體距為3m至目力可及,聽力可及的距離。
但這四類距離在不同的文化中并不是一致的,體距的多少依習俗而定,比如在中國,同性的青年摟抱肩膀或腰是友好的表示,并無不純潔之意,而這在英語文化的國家則會遭人白眼,被認為有同性戀嫌疑。[6]英美人特別重視私人空間,而阿拉伯人在交際中則喜歡接近對方,所以,體距感的不同在交際中往往會導致尷尬。
制約大多數非語言行為的規(guī)則因文化而異,人們通常對自身文化中的非語言行為熟視無睹,但對其它文化中的非語言行為卻會做出敏感或強烈的反應。為了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交際者必須弄清對方的文化背景及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提高對這些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強化應用非語言交際的能力。對于如何培養(yǎng)非語言交際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提高對非語言交際重要性的認識。在交際過程中,注意觀察和分析各種非語言交際行為。事實上,多種非語言行為在交際中往往同時使用,互相配合。有時,即使已經做了非常細致的觀察,并且有了許多例證,人們的解釋也仍然應當被看作是試探性的。在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識別非語言行為時不能表面化和模式化。
(二)加強文化修養(yǎng)。文化與非語言交際密不可分,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而且文化與非語言行為之間的關系是互證的,即通過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語言行為表現的基本模式,也可以探尋此種文化的價值體系。對世界各國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行為等方面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對非語言交際行為規(guī)則的理解,可以幫助解決非語言交際失誤所產生的文化沖突問題。
(三)主動適應非語言行為差異。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者面對不同的身勢語、體距語等非語言行為時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應都很正常,因為非語言行為本身就是情感型和情緒化的。此時,交際者應主動調節(jié)自己對非語言行為差異的各種不適,爭取盡快適應這些差異。如果有與自己文化習俗不同的情況出現,應該保持冷靜,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以便能順利地完成交際任務。
非語言行為的差異常會因為文化差異而變得十分微妙和難以辨認,這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困難,影響交際質量,有時甚至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難堪。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應了解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提高對非語言行為的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便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悟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1]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2).
[2]Samovar,Larry.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California:Wadsworth,1981.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4]Hall Edward. The Silent Language[M]. Oxford University,1959.
[5]陳寶文.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功能及外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6).
[6]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is conducted through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f whic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Non-verbal behavior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cultures, so speak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may cause 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 from four aspects;body language, paralanguage, object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al language, 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impro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failures
張興芳(1971-),女,江蘇沭陽人,碩士研究生,淮陰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研究。
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