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縣搶墾中學 高玉霞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要求學生查找本地和文章所寫的江蘇地區(qū)端午風俗的相關圖文材料,并通過查訪尋問等方式,弄清文中所說的風俗習慣。近而要求學生查找作者的相關材料,對作者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且依據所查找的材料寫出對端午節(jié)的評價。
本課我設計了以“讀”為主線的語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立足文本,進行深刻、細膩、活潑的文本品讀活動,以期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漫話端午,借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理解課文創(chuàng)設氛圍;尋讀端午風俗,自然而然讓學生完成對文章內容的了解;賞讀端午的鴨蛋,體會作者從哪些角度來寫端午的鴨蛋,從而體會本文“小敘事”這一特點。通過欣賞范讀、自己體味讀、重點句子品讀等多角度的朗讀訓練,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品味汪曾祺的語言魅力。旨在讓學生學會初讀、品讀,并能進行深入地研讀和有深度的探究性閱讀。從而進入閱讀的“四維空間”,即自我與文本、自我與作者、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世界。在一系列的聽、讀、寫、的實踐活動中學會讀寫,學會合作學習。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培養(yǎng)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的能力,體會本文“小敘事”的特點;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品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等語言特色;以讀為主線,梳理感悟中心主旨;用“一葉知秋”的方法對重點語句進行揣摩感悟;感受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蘊涵的人生情趣。
共兩課時。
【第一課時】
第一板塊:漫話端午,導入新課
結合了解到的本地的端午風俗,向學生介紹黑龍江省的端午習俗,并用一句話進行個性化的評價。
(營造一個平等融洽的師生交流氛圍,并給每個孩子一個充分的自我展示空間。)
第二板塊:了解作者,由人激趣
1.了解作者。(以學生為主,學生知道的教師不講。)
2.讀文前激趣導入:汪曾祺的文章很值得一讀。他的文章在閑適中不顯山不露水,卻抒寫著生活的真情味。文筆優(yōu)美,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當代小品文的經典。我們說,幽默的流暢,這是閑適,可是閑適中又能做到質樸與典雅,這要有很高的拿捏功夫。我們很有必要感受一下汪曾祺的文章??匆豢?,這端午節(jié)在江蘇是什么形式?
(此處是關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奠定學生閱讀精典作品的情感意識,讓學生有目的地感受文章,打破盲目閱讀、空白閱讀的無效環(huán)節(jié),為后文品讀文章語言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做好輔墊。)
第三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自由朗讀。
2.學生思考:作者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有哪些風俗?你能用簡練的語言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嗎?
(意在指導學生從結構上、思想上整體把握文章。教師在學生自由朗讀時,要進行朗讀指點,要求學生圍繞著思考題,進行圈點,培養(yǎng)學生根據重點詞句、重點語段,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用簡潔的語言理清文章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梳理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解讀:第一段以“家鄉(xiāng)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為獨特的風俗。七種風俗,一筆一筆寫來,絲毫不亂。
第四板快:品讀鴨蛋,感悟情味
找出描寫鴨蛋的語句,說一說,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鴨蛋。再談一談作者為什么對家鄉(xiāng)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1.生讀文交流
2.示例:
家鄉(xiāng)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xiāng)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自豪都源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源于那深深的故鄉(xiāng)情結。對家鄉(xiāng)咸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tài),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3.師引導體會:文章“小敘事”的情味。
師生交流,小結:汪曾祺先生就是這樣,善于在平淡生活中發(fā)現情趣,找尋詩意,在小小咸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這也是他散文的魅力所在。著眼于“小場景”、“小敘事”,著力寫凡人小事,并成為這種審美情趣的杰出代表。
作業(yè):再讀文章,學習字詞,為下一節(jié)課做準備。
【第二課時】
第一板塊:重溫文章,找尋思路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和文章的寫作思路。
第二板塊:精讀課文,感受語言
汪曾祺的文章充溢著“中國味兒”,那么有必要再來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利用背景材料,讓學生感受汪曾祺的語言風格,此處背景材料的運用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把本課的重點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接著就引領學生去體會,跟隨著一級一級的語文活動,體會揣摩。可以說,品味文章的語言,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閱讀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可是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被舍去,從而把語文課變成了故事課、政治課,而忽視了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語文活動一:引領學生感受“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點
一、刪一刪,改一改。
1.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端午早晨,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挑,蛋是可以挑選的。
二、讀一讀,品一品。
解讀:“一早”,“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這些話平實中又不乏趣味,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被這“一早”整體托出,而“挑一個”既寫出了小孩子對鴨蛋的渴望,又寫出了挑鴨蛋時的可愛、稚氣的動作神態(tài),可謂平淡中蘊涵著妙筆,讓人不覺心生回味。“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平常對話似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娓娓道來時的喜悅神態(tài)。
三、再找一找,再品一品。
師引導學生以此為例來找一找,還有哪些詞語能讓人感受到這種“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點。
1.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
2.仔細想來,“蠢”、“秀氣”鴨蛋在作者的筆下充滿了生氣,如同小姑娘一般耐端詳,惹人喜愛,這樣的平實語言卻洋溢著生活中的情趣。
語文活動二:引領學生感受語言的“地方特色”
找出文章中含有“地方特色”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這讓人讀來倍感親切,如同和一位樸實的江蘇高郵的老漢談天閑聊,家鄉(xiāng)味愈品愈足,讀起來韻味十足。
語文活動三:師引領學生感受文章語言的“幽默”
找出文章中“淡淡的幽默”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示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边@一句,讓我們讀來忍俊不禁,作者“以蛋自豪”的神情躍然紙上,文章看似在寫鴨蛋,又在處處表露對家鄉(xiāng)的喜愛,對故鄉(xiāng)的懷念。
第三板塊:拓展研讀,文本評說
作者寫到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里閃閃發(fā)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很隨意,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閑適自由的風格。你看呢?
(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并對汪曾祺的語言風格有一個深入的思考。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情況,采取不同的研討方式,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尊重他們的個人閱讀感受。)
第四板塊:異文品讀,引趣練筆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練習。
端午節(jié)就在眼前了,農歷的節(jié)日自己總是沒法主動想起,反倒是大小商店里應節(jié)食品早早的上市提醒著要過這個農歷節(jié)了。
我想到了現在,大多數人過端午吃粽子應節(jié)的意義早就已經大過了紀念那位偉大的詩人屈原,至少在我來說,粽子的含義就幾乎是整個端午?,F在速食食品越來越多了,連粽子這種需要長時間復雜工序的食品都可以非常方便的在超市冷凍柜里買到,直接用微波爐或者在蒸籠上蒸一蒸,幾分鐘后馬上就可以吃了??赡芸傆行┗嫉没际У男睦碜魉?,某種東西在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到手后,人又總會思前想后地回憶那些要經歷了等待后、感覺來之不易的東西。好比這個時候,面對著超市里鋪天蓋地的熱賣粽子,我總想起幼時媽媽親手包的大肉粽。
那時候每當到了端午節(jié),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親自動手包粽子。媽媽會從市場買來新鮮翠綠的葉子用做粽葉,回家后洗刷得干干凈凈,然后晾干;接著就是準備糯米和精豬肉(要那種帶些肥的瘦肉,這樣的粽子才會香噴噴),還有咸蛋黃。我們都喜歡吃肉,所以媽媽的粽子總會包得格外的大,并嚴嚴實實地塞了滿滿的肉餡,所以至今我吃著超市里買來的或者餐廳里自制的粽子都覺得不夠分量、不能過足癮。
在媽媽包粽子的過程,我和妹妹總會圍在旁邊,看著媽媽像變魔術般地在轉瞬間拼接好粽葉、把未熟的糯米整齊地攤在里面,然后在翠綠的粽葉和白凈剔透的一粒粒糯米包裹中,塞進扮相討人的鮮紅豬肉和嫩黃的咸蛋黃,四種顏色漂亮地組合在一起,在媽媽手中翻轉一下,就扎成一個大腹便便、憨厚可愛粽子啦。家里人口味不同,要包不同的粽子,我喜歡吃多肉的,妹妹喜歡吃蛋黃多的,所以,扎粽子的尼龍繩顏色就成了辨別哪個是為我準備的,哪個是給妹妹的標志。
粽子包完后,就該上爐了。那時候還沒有煤氣爐,還靠燒煤球做飯。媽媽會將一個爐子搬到陽臺,然后將包好的大大小小的粽子放到一個大大的鋁鍋里,倒入水,蓋上鍋蓋點著火就開蒸了。
煮粽子要花很長的時間,要慢慢地讓那一顆顆結實的糯米吸收水分飽滿起來。等待粽子煮好的過程、我和妹妹總會耍著耍著,便問媽媽一聲:“媽媽,粽子好了沒?”還會偷偷地趁媽媽不在意,到陽臺去悄悄地掀開鍋蓋,看看鍋里的變化:水開了,汩汩地蒸騰著、駁駁地發(fā)出聲響、粽葉的顏色也慢慢地由翠綠變成深沉,時間差不多的時候,還能聞到豬肉的香味混雜著糯米和葉子的清香。
等到媽媽宣布粽子煮好了,天也黑了。我和妹妹總覺得已經過了漫長的一世紀,早就饑腸轆轆了。迫不及待、興高采烈地從鍋里挑出屬于自己顏色的粽子,一邊剝、一邊吹著手上的熱氣,囫圇吞棗般地品嘗著那期待已久的美味。
今年的端午,我的粽子應該還是吃超市里買來的現成品,還是要偷偷期盼哪個朋友或者同事家里會有鄉(xiāng)下的親戚送來自己包的粽子,然后厚著臉皮蹭個份兒,小小地重溫一回童年自家包粽子的溫馨。
思考:
1.“自家包粽子的溫馨”有哪些具體的內容?
2.比較本文和課文在寫作特色上有哪些異同?
(此環(huán)節(jié)意在勾起學生對民俗節(jié)日的回憶,為寫生活中的民俗節(jié)日做好鋪墊,把同類文章相比較,讓學生體會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的抒寫角度,在褒貶不一的自由交流中,讓學生感悟語言,體會寫法。)
第五板塊:課堂總結,拓展作業(yè)
家鄉(xiāng)最普通的咸鴨蛋,卻牽動著作者的情思,在作者閑適的娓娓而談中,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汪曾祺的散文就是這樣具有“小敘事”的特點。文章從容閑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所寫內容雖然簡單,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善于在平實的生活中發(fā)現詩意的美,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點。希望大家找尋汪曾祺的其他文章,和老師一起來分享,老師在這里期待著你們新的閱讀體會。
試著用這樣閑適的筆調來介紹你家鄉(xiāng)的民俗,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