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秋
(大連民族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論譯者主體性與翻譯的語境重構
張艷秋
(大連民族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翻譯是一種處于社會慣例和文化習俗之復雜網(wǎng)絡中心的、原創(chuàng)性的、主體性的活動。指出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譯者主體性是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之間動態(tài)平衡的存在,進而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語境重構就是譯者對語際轉換后的文本進行詞匯、句法以及語篇層面發(fā)揮主體性的創(chuàng)造性重構,以便使讀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并欣賞譯文。
譯者主體性;翻譯;語境重構
翻譯是一種處于社會慣例和文化習俗復雜網(wǎng)絡之中心的、原創(chuàng)性的、主體性的活動。巴斯內(nèi)特認為,以往翻譯研究是比較文學下的一個分支,現(xiàn)在比較文學則應歸于翻譯學的門下[1]。翻譯已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須臾相關了。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擺脫不了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之間的張力作用,任何時候體現(xiàn)出來的譯者主體性都是兩種文化相互作用后處于相對平衡態(tài)的主體化狀態(tài)。在翻譯中意義的解構并不是目的,只是闡釋意義的多樣性提供了哲學層面的思考。在實際翻譯活動中,必須要建構新的“意義”,才能使翻譯得以進行并合理地解釋翻譯的過程。巴斯爾·哈蒂姆這樣解釋“意義”:意義由文本必然包含的多重形式和互文關系構成,沒有多重性與互文關系,文本無法表達什么。譯者必須遵循產(chǎn)生意義的各種關系,而不是遵循無生命的、固定的“原生”意義[2]。文本必定與其社會文化語境相伴相生,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然要重構語境,才能使譯語文本具有“多重性”與“互文性”,最終達成“文本重構”[3]。
根據(jù)后結構主義的“作者死亡”論,作者的死亡帶來了譯者主體性的復活,譯者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放射出來。當代西方翻譯理論認為,譯者作為原語文本的闡釋者對原語文本實施控制或“操縱”。其實,解構主義者對文本意義的解構也不是徹底、絕對的解構。“延異”是德里達表示“差異的痕跡”的方法?!把赢悺笔菬o限的,因此痕跡也是無限的;在每次延異中意義是零星地、非線性地、系統(tǒng)地擴張。延異無限,擴張也無限,形成意義的撒播、意義的擴張?!把赢悺钡臒o限性使譯者主體性功能的發(fā)揮受到了兩種文化張力的制約。??碌臋嗔υ捳Z理論對后現(xiàn)代翻譯理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抡J為對客觀世界的確定性認識,實際上是人的局限性認識。那些以自由話語形式出現(xiàn)的人文科學實際上是一系列控制和排斥過程的結果。一個人生活在意識形態(tài)之中,生活在一個由宗教、倫理、法律、政治、審美等表現(xiàn)形式所構成的想象性世界之中。意識形態(tài)是以人主體為存在條件的:“沒有主體也就沒有意識形態(tài)可言。”[4]阿而都塞認為無論做什么,我們都不可能超越出自身所處的意識形態(tài),從一個客觀的、全無偏見的立場來作科學的分析。這反映出譯者主體性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邏輯關系。主體的“反思”也不能超越意識形態(tài),反思只能使人獲得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知識。??碌臋嗔υ捳Z理論和阿而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是一種擺脫不了受約性的主體,主體的任何行為都是受權力話語和意識形態(tài)所支配的。
譯者主體作為兩種文本的中介,既不能無視原語和原語文化的存在,更不能擺脫譯者自身個性以及他所處的譯語和譯語文化的規(guī)約。譯者對翻譯、原作、譯本功能、讀者等因素的認識不同和自身的審美取向、學識修養(yǎng)等方面的差異,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譯者的翻譯。譯者受到來自語內(nèi)、語外,自身的、外在的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動態(tài)地影響著譯者主體性功能的發(fā)揮。因此,譯者的翻譯行為是兩種文化張力作用的結果?!皬埩Α币辉~最初來源于物理學,從物理學角度來講,張力是一種互相作用的力,張力是平衡態(tài)中的不平衡,不動之中的動態(tài),是多種因素、尤其是相互矛盾的因素之組合與相互作用的力??梢赃@樣認識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所受的文化張力: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當兩種文化互不相容的語言和非語言的元素作用于譯者,并與譯者構成多重的新的統(tǒng)一體時,各方面不消除對立關系,而是在對立狀態(tài)中互相抗衡、比較和襯映,使譯者的主體行為不斷在各極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觀念的影響下產(chǎn)生立體的感受。譯者的決定和譯作的產(chǎn)出是在兩種文化動態(tài)的交互作用中,達成的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譯者主體性是兩種文化張力的動態(tài)中平衡、平衡中動態(tài)的存在。
翻譯實踐證明,在完成對原文的分析和語際轉換之后,譯文質(zhì)量的好壞完全取決于譯入語語內(nèi)重構的成敗。鑒于此,在英漢翻譯過程中,語境重構就是根據(jù)原文本的文體特征、翻譯目的、譯文讀者及漢語言文體因素、社會學因素、情景因素等對英漢語語際轉換后的文本進行詞匯、句法以及語篇特征層面的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的創(chuàng)造性重構。其基本原則分述如下。
1.對轉換后的文本進行詞匯方面的斟酌
在翻譯的語際轉換過程中,譯者往往根據(jù)詞典上所給的語義或自己對原語詞匯意義的記憶來翻譯,因此,在完成語際轉換后,譯者就要認真閱讀譯文,在詞匯層面考慮原語描述的對象,然后在腦海里搜集這個詞匯在不同文體、不同宗教、不同語境等情況下在譯入語中的表達方法,從中做出恰當?shù)倪x擇。
如《紅樓夢》中的《好了歌》的第一句: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譯為: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神仙”是中國道教的概念,對所謂超凡脫俗、有神通變化、長生不老之人的稱謂。道家的最高理想是修煉成仙。基督教的最高追求是從罪孽中得到拯救而成為圣徒,這與道家的成仙一說存在觀念上的很大差異。譯者將原文置于譯文語境中,對原文進行了主體性剖析,將“神仙”改譯為“salvation”,以緩和原文與譯文在不同宗教文化觀念上的沖突,近乎完美地實現(xiàn)了翻譯的動態(tài)對等。
又如:The then yong senator was struck by the powerful profile of his secretary od Asian descent,her rich black hair falling freely onto her shoulders,the intensity of her dark eyes.
譯為:當時這位年輕的參議員為他亞裔秘書的出眾容貌所傾倒:她一頭烏亮秀發(fā),瀑垂在肩,一雙黑眸,波光瀲滟。
就翻譯“her rich black hair falling freely onto her shoulders,the intensity of her dark eyes”而言,如果用“烏發(fā)自由地披落在肩上”這樣的譯法,顯然無文采可言。當然,譯作“烏發(fā)披肩,亮澤飄逸”也未嘗不可,只是用“飄逸”譯“freely”似需斟酌,因為“飄逸”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是指人的神態(tài),比較空靈,但是若用這一詞語來顯示“風吹仙袂飄飄舉”那樣飄然欲飛的狀態(tài),倒也比較坐實?!拔霓o之美有多種,結構整齊為其一?!盵5]而此處譯者應根據(jù)上下文語境,由表及里,恰當運用漢語四字結構,使譯文通順流暢,雅俗交融。
2.語法結構的重構,英漢語言各有不同
一般來說,英語的句子較長,里面的修飾成分較多,各成分之間的連接多靠連接詞或轉折詞。另外,定語、狀語等修飾語的位置也和漢語的結構有差別。而漢語的句子相對較短,成分之間的連接主要靠詞序和邏輯關系來完成,因此進行語境重構時需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功能來實現(xiàn)意義對等。
如:When Chou En-lai’s door opened they saw a slenderman ofmore more than average heightwith gleaming eyes and a face so striking that it bordered on the beautiful.Yet it saw manly face,serious and intellight,and Chu judged h im to be in hismiddle twenties.
原譯:周恩來的房門打開時,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身材瘦長、比普通人略高一點的人,兩眼閃著光輝,面貌很引人注意,稱得上清秀??墒?那是個男子漢的面龐,嚴肅而聰穎,朱德看他大概二十五六歲的年齡。
譯文中除了詞匯選擇錯誤之外,句法結構上的重組也瑕疵頗多。如第一句,原文句子很長,里面有時間狀語從句、后置定語和結果狀語從句等。譯為“周恩來的房門打開時,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身材瘦長、比普通人略高一點的人,兩眼閃著光輝,面貌很引人注意,稱得上清秀?!逼渲?“人”前面的定語就過于臃腫,讀起來讓人很累。若將其分開翻譯,效果就比較好。改譯為:
周恩來的房門打開時,他們看到眼前站著個人,瘦瘦的,個頭比一般人略高,兩眼炯炯有神,相貌引人注目,可算得上秀氣??赡浅錆M陽剛之氣的面龐卻顯得嚴肅,透著靈氣。在朱德看來,這人大約二十五六歲。
如此改譯后,譯文句法結構符合漢語表達習慣,邏輯層次清晰,言簡意賅。
3.根據(jù)語際轉換后的文本結合原文,按譯入語的語言規(guī)則進行描寫
英語和漢語在意象描述語言上差別很大,特別是英語中委婉語的表達,若照直譯,譯文就不堪卒讀,這時譯者要根據(jù)原文和語際轉換后的文本,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在腦海里構成一幅畫面,然后再用譯入語表達習慣和規(guī)則進行描寫,再現(xiàn)原語文本風采。
如:……the government wanted the power to put the troops in.The restwas all fairy tale and falnnel.
譯為:……政府需要的是出兵權。其他的都是些花言巧語罷了。
本例中的“falnnel”系英語俚語,其本意是“法蘭絨”,在這里被用來婉指“謊話”“假話”。很難想象此處若直譯成“其他的都是些法蘭絨罷了”,讀者會作何感想?拙見以為,這樣的譯文等于沒譯!由于各個民族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和審美觀念,其語言必然打著民族和社會的烙印,此時,譯者應發(fā)揮語言想象力,揭開面紗,譯出語義。
又如:Gal/Guy Friday…$195-200 Some sten.6Mos-1 year experience.Learn fashion advertising and magazine layout.Good benefits.Fantastic Future.
譯為:招聘男(女)秘書……周薪 195-200美元。應聘者須具備一些速記知識,具有半年至一年的工作經(jīng)驗。應聘后將學習時裝廣告和雜志的版面設計。福利優(yōu)厚,前途美好。
這是一則登在《紐約時報》上的招聘廣告,“Gal/Guy Friday”的字面意思是“男星期五或女星期五”,而委婉義是指“秘書兼雜務”。Friday實質(zhì)上是英國作家DanielDefoe筆下的一個人物,他是 Robinson Crusoe的忠仆。因此“Gal/Guy Friday”對于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讀者來說具有一定文化意象并能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但對中文讀者而言是沒有絲毫的內(nèi)涵蘊含其中,這就要求譯者在語際轉換后結合原語文化,按譯入語的語言規(guī)則進行描寫。事實上,這種文化缺省現(xiàn)象是翻譯過程中難以避免又無可奈何的遺憾。
譯者在翻譯的語境重構過程中在無從選擇中進行選擇,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異域文化”與“本土主體”、“保守”與“逾越規(guī)約”的張力中,對文本進行語境重構。語境重構是譯者捕捉并暫時固定源語文本意義的一種方式和一個過程,而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是周旋于各種沖突之間并在沖突中做出選擇的過程。譯者首先是一個原文的理解者,理解時試圖進入原文語境中,對原文語碼進行推理并得到相關聯(lián)的解釋。譯語文本要進入另一語境中,尤其是兩種語境沖突之時,譯者只能選擇改變原文語碼,這樣才能與新的語境結合,和諧互動才能產(chǎn)生新的意義,為文本在譯語文化中爭取了某種方式的存在,創(chuàng)造出一個作為審美對象的文本形式。作者是創(chuàng)作主體,讀者是審美主體,而譯者既是審美主體又是一定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主體和審美主體中,作為翻譯活動的焦點主體,則是對原文進行審美閱讀和理解,經(jīng)過創(chuàng)造傳遞給譯語讀者的譯者。譯者主體性永遠是文化張力中的存在。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s[M].3rd edition.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93.
[2]HAT IM,BAS I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49.
[3]DAV IS,KATHLEEN.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5.
[4]DOUGLAS ROB INSON.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1997:23.
[5]梁艷君.英漢對偶修辭的比較與翻譯[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9,11(6):535.
(責任編輯 王莉)
On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and Recontextu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ZHANG Yan-qi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Dalian Nationalities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ranslation is an original subjective activity at the centre of a complex ne twork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whil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is a dynamic equilibrium existing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ed cultures in the modern context.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process of recontextualization involve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lexical,syntactical and 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transferred text so as to provide maximal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on the part of the intended audienc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translation;recontextualization
book=7,ebook=171
H315
A
1009-315X(2010)04-0358-03
2010-05-06
大連民族學院青年基金項目(2008A405)。
張艷秋 (1970-),女,吉林省吉林人,講師,主要從事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英漢口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