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平 趙宏斌(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規(guī)范共認與禮治秩序
——孔子“援仁入禮”的社會學詮釋
蔡金平 趙宏斌(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在探討《論語》中“仁”與“禮”的相互關系時,學術界多認為“仁”是個體內在的道德觀念,而“禮”是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從而將“仁”、“禮”簡單化為相互對立的關系。從社會學視角出發(fā)探討“援仁入禮”的豐富內涵,“禮”作為心靈的符號,是規(guī)范公認的途徑;而“仁”作為自我的道德境界,是秩序情結的深度表達;在動蕩的春秋時代,“援仁入禮”則寄托著孔子重建新社會秩序、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中重建生活世界的理論追求,寄托著孔子所追求的社會和諧與人際和善的社會理想。
克己復禮;符號互動論;溝通理論
春秋時期,王權削弱,各國紛爭不斷,社會變動引起人和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劇烈變化,從社會上層到民間,舊有的社會規(guī)范已經(jīng)不為時人所用,新的社會規(guī)范亟待建立,人們失去了精神和行為準則的依托。但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社會——不管其形勢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保?]人們的社會互動離不開共認的準則和規(guī)范,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為仁”,希望借此改造天下歸為正途,重建人類生活世界。
《論語》中“禮”與“仁”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及相互關系,學術界已有許多討論,這些討論注重的是“仁”的內涵的闡釋。在討論“仁”與“禮”的相互關系時,學術界也多是認為“仁”為內在的道德觀念,而“禮”為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將“仁”與“禮”簡單化為相互對立的關系,孔子“援仁入禮”的真實涵義,并未被完全認識。本文從社會學視角來探討,認為“禮”作為心靈的符號,是規(guī)范公認的途徑,而“仁”作為自我的道德境界,是秩序情結的深度表達,“援仁入禮”則寄托著孔子所追求的社會和諧與人際和善的社會理想,在動蕩的春秋時代,“援仁入禮”寄托著孔子重建新社會秩序、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中重建生活世界的理論追求。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2]131
這里的“克”可解釋為“克制”、“約束”;“復”可解釋為“返”或“符合”,“復禮”亦即符合禮。這里“禮”是指要求人們去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多數(shù)學者相信,在“禮”與“仁”之間,孔子更重視“仁”。因為孔子雖然尊崇周禮,卻反感當時社會中“禮”的虛假化和形式化;而“仁”代表了追求“禮”的實質的態(tài)度。
在社會互動中,某種互動符號的意義能都被雙方領會,一方面是在于符號的意義在社會互動中逐漸明確,另一方面在于這一符號的意義是在歷史中逐漸得到了共認。事實上,孔子對“禮”的信念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我們從《詩經(jīng)》、《左傳》等典籍可以肯定,以“禮”為行為準則的看法形成于孔子之前的春秋早期。在此之前的西周時代,貴族是尊奉“禮”的,但他們觀念上卻以神為精神的支柱,恰當?shù)亩Y是通向這個支柱的途徑。到了春秋時代貴族依舊在談“禮”,在神的信仰不能維系人心以后,禮卻漸漸形成了獨立的意義,《左傳·隱公十一年》中有:“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仁,利后嗣者也?!?,同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都說明了“禮”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通過“禮”才能使社會互動成為可能。因此,孔子對“禮”的不證自明的確認,嚴格地說并不是對根本性規(guī)范不加選擇,而是在確認前代思想家所作選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這個選擇的意義明確化。在孔子看來,“禮”是一個先驗的尺度,也是一種經(jīng)歷了歷史選擇的姿態(tài)和符號。
哈貝馬斯的溝通理論認為交往行為的手段是以語言為媒介,交往行為的原則是必須以公眾認可的社會規(guī)范來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岸Y”的深層含義是經(jīng)過歷史選擇的有意義的符號,是人類交往行為中的語言媒介,人們可以通過它達成相同的理解,更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動。正是基于此,《禮記·禮運》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矣;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矣。人藏其心不可測度。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窮之,舍禮何以哉?”“禮”是心靈的符號,是認識心靈的途徑,是規(guī)范共認的途徑,是社會現(xiàn)實中個體之間相互理解的基礎。
“復禮”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經(jīng)“克己”而“復禮”,一種是未經(jīng)“克己”之“復禮”。一個人在理解了為何要遵守“禮”的要求的情況下,完全也可以不在內心深處接受和認可“禮”的要求,卻能夠在外在的形式上符合“禮”。這種情況下,雖然其行為舉止皆中規(guī)中矩、不失禮節(jié),但是其行為卻不具備發(fā)自內心的道德依據(jù),并沒有真正做到“克己”以“復禮”。溝通理論對溝通行動中向行動者提出四項普遍性的有效要求:語言是可理解的,命題內容是真實的,言語行動是正確的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意向的表達是真誠的,而且互相承認這些有效性要求。而“克己復禮”中“克己”是要求行動者的命題首先必須是真誠的,“禮”要求行動者的行為必須符合正確的社會規(guī)范。要實現(xiàn)個體真正有效的社會互動,對“禮”的有意識的自覺實行遵守是基礎。對“復禮”的行為及其理由有所理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和機械地執(zhí)行。孔子所謂“復禮”顯然是指在某種自我意識主導下的“復禮”??鬃犹岢觥叭省睘槎Y儀之本,要求從禮的規(guī)范儀文中尋求精神實質,使之成為心靈的符號,成為社會互動規(guī)范共認的途徑,而不是徒以儀文排場為目標。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正是因為人們認識個體完全可以在內心并不接受和認可“禮”的要求下,毫無阻礙的在個體的外在行為上處處符合“禮”,從而使得“禮”成為徒具虛文的偽規(guī)范,這點正是違背了溝通理論對行動者提出的有效性要求,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孔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人而不仁,如禮何?”[2]61
帕森斯認為內化是社會層面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被社會行動者認同、結合到自己的心理結構和行為模式中,亦即社會的文化模式和角色期望轉化為人格系統(tǒng)?!翱思簭投Y”正是要求個體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應該以“禮”為準繩,形成一個社會行為處處符合“禮”的自我,即個人對社會文化觀念和價值規(guī)范的接受與認可。孔子指出“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仁者不可以久處樂”、“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69孔子“援仁入禮”實質上是提出一種特別的途徑,從人的理解、意愿、情感諸內在因素出發(fā),去尋求“禮”的真生命的展示和表達,此為“禮”的實質化和內向化?!翱思簭投Y為仁”便是孔子在尊重歷史選擇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認為,如果個體能夠“造次必于是(禮)”便是“仁”的個體心靈特征的確定。
“禮”的內化的直接意義是一般性規(guī)范深入個別性人格,這便是“仁”了?!岸Y”的內化的間接意義則是一般性規(guī)范通過個性化行為實現(xiàn)了制度化。在顏回對孔子“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見古代禮的內化模式?!岸Y”經(jīng)過實踐和歷史的選擇成為意義,最初就是一種預先形成的共識的社會互動的符號。人們在接受“禮”的教育中逐漸獲得組織性和預期性,通過對“禮”的學習和接受,逐漸增強個體的責任心和社會觀念等基本的社會互動能力。當這些受教育的人視的客觀的“禮”為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自然地,規(guī)范在腦海中占據(jù)了志向性的地位,便是社會化與制度化了。
帕森斯認為在社會結構中,一種真正的行為動機整合只有依靠制度化的價值的內化才能產(chǎn)生,內化的實質是制度化的具體化,制度只有得到個人的認同才能獲得深刻的根基,社會才能真正實現(xiàn)制度化。在“仁”與“禮”的互動中,將“禮”內化了的個體在儒家視野中便是符合“仁”的“君子”。孔子認為周禮之所以衰敗過時,就是因為缺乏內在的道德和情感依據(jù),所以他援“仁”入“禮”,用“仁”來充實“禮”,使“禮”獲得了內在的道德依據(jù)和精神支撐。而對于踐行“禮”的社會個體而言,作為行為標準的“禮”內化為個體的人格,達到“仁”的境界,“禮”的踐行才能持久,“禮”才能真正有效地發(fā)揮其社會功能?!叭硕蝗?,如禮何?”道出了這個決定“復禮”的內在道德依據(jù)就是“仁”??鬃诱f:“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131這種有“仁”為內在道德依據(jù)和動力的“復禮”,是由“仁”而發(fā),是內心之“仁”的表現(xiàn)及其導致的結果,而不是出于外在壓力或做給別人看的,這樣的“復禮”對人是一種享受和愉悅?!叭省绷⒆阌趦刃呢S富的精神世界,是人們對于秩序情結的深度表達。
從溝通理論看“克己復禮為仁”中蘊含著孔子對于社會互動中交往的價值標準。漢代學者鄭玄以“相人偶”來解讀“仁”的本義?!跋嗳伺肌笔紫仁且环N禮儀,是古代社交場合雙方見面時的互相禮敬,它要求交往雙方互相認可和尊重。具體來說,就是在行“禮”時,要“以人意相存問”,以“同位”之人待之,用對待個人應有的尊重和禮貌與之交往。“禮”不但要求社會地位高的人應受到社會地位低的人的尊敬,同時也要求地位尊貴者禮敬地位卑賤者,主張卑己尊人、以貴下賤。溝通理論也認為以公眾認可的社會規(guī)范來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的交往行為的主要形式是主體之間的真誠對話;交往行為的目的是通過對話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協(xié)調一致。顯然,這種充滿了愛心、人情味和真實情感并體現(xiàn)了一定的平等精神的“禮”,對于協(xié)調人際關系、實現(xiàn)社會和諧互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將“禮”——交往行為所遵循的原則擴展到系統(tǒng)世界的領域中去,使人們重新建立起共認的秩序,社會的種種弊病就可以得到改造,一個交往合理化的社會就可以迅速建立起來。
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西周以來賴以維護貴族宗法制度和社會等級秩序的周禮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時局變換,已不免流于僵化的形式,其社會功用已大大地衰減。但正如溝通理論指出為了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協(xié)調一致,交往行為必須以公眾認可的社會規(guī)范來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岸Y”經(jīng)過時間的積淀和歷史的選擇,已經(jīng)成為人們在社會互動中具有的常態(tài)姿態(tài)和符號??鬃釉嗜攵Y,“禮”被賦予了道德的內涵,轉化為人們內在的、主動的、自覺的道德訴求。在“仁”的詔示下,“禮”從社會個體的內心感知發(fā)展到自我的自覺??鬃痈脑旌蟮摹岸Y”,不僅是以理解為目的的對話行為,而且還是在行為主體共識的基礎上,通過規(guī)范調節(jié)來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和諧的行為。同時其適用范圍從過去的貴族成員變成全體社會成員,成為整個社會互動的符號標準,從而獲得了更加普遍的價值和意義。天下歸“仁”是孔子的社會理想,也標示著在孔子的“仁”觀念中,仁是一種社會互動的理想狀態(tài)。
在“禮”上寄托著孔子的理想,其一是個人道德境界高尚,行為和言行皆合禮的“君子”;“禮”是個人內心修養(yǎng)和道德境界提升的途徑,而“仁”是這種境界的標示,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互動的個體內心基礎;其二是“禮”是實現(xiàn)社會個體和諧互動的準則,人人皆為君子的和諧世界的建立依賴于“禮”,而“仁”則是這種互動和諧的社會狀態(tài)?!岸Y”是“仁”的途徑。哈貝馬斯溝通理論的背景是在西方工具理性不能完全解決社會問題的情形下,他提出了重建生活世界的理想。生活世界是人類生活于其中的、共同擁有的一組龐大的社會文化背景,生活世界存在,溝通才有可能??鬃拥摹霸嗜攵Y”正是要建立一個這樣理想的生活世界??鬃印霸嗜攵Y”,既是對“禮”的充實和改造,也是對“仁”的豐富和提升。孔子認為,只有借助于對這樣的“禮”的實踐,借助于“仁”與“禮”的互動,才能實現(xiàn)“天下歸仁”的社會理想??梢哉f,“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寄托了孔子進行社會改革、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重建人類生活世界的社會理想。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20.
[2] 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中華書局1983,2008.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Standard and Propriety Governing Order——The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us“Supporting Benevolence into the Propriety”
CAI Jin-ping,ZHAO Hong-bin
This thesis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rich connotation of“supporting benevolence into the propriety”from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holds that“propriety”as a spiritual symbol,is a way to specify norms;and“benevolence”as a self-moral realm,is a depth expression of order complex;In the turbulent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upporting benevolence into the propriety”is entrusted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 order by Confucius,the reconstruction of a life-world theory pursuit in“the moral degeneration of society is getting worse”period,and is also entrusted with the social ideal of social harmony and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hich Confucius pursued.
to deny self and observe the proprieties;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communication theory
C912.3
A
蔡金平(1982-),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