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櫟
(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淺析“黑”與“白”在中西方語言中的藝術表現(xiàn)及含義
李櫟
(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河南 南陽 473000)
中西方藝術作品中黑白二色相互作用后會產(chǎn)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在中國和國外的一些繪畫作品中能夠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中西方語言中的黑色和白色不僅僅代表兩種顏色,所以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它們本身的基本意義,更要留心它們含義廣范的象征意義。
黑色;白色;色彩;象征意義
在世界文化中,色彩,無論是藝術色彩還是語言色彩,都具有某種約定俗成的象征性的語言符號功能,都能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心態(tài)。黑色與白色,兩種普通平常的顏色。通過引申、象征或者兩者有機地進行組合、疊加,會構成一種全新的、意想不到的新的境象。在語言中、生活中、藝術中……黑與白各自有著不同的涵義。人類在長期的自然環(huán)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天然的黑與白構成了日復一日的生理進化,也構成了人類視感覺的基礎。黑白兩色的變化,正是自然地建立在個人的原始感覺上。因此,他們引起了人類的審美情感,還影響著人類的審美活動,而且黑與白的斗爭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歷史,代表了所有宗教的希望和幻想、文學的渴望以及具有象征意義的成功。
從科學的定義來說,顏色是由物體發(fā)射、反射或透過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視覺現(xiàn)象,是人眼視覺的一種基本特征。黑色、白色都屬于色彩的范疇之中,屬于視覺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藝術中的白與黑,太多主要在繪畫領域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這里僅以繪畫中的黑白運用來概述一下這兩種顏色在中西方藝術中的地位及表現(xiàn)。
黑白兩色結合后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從中國畫用墨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它們結合后產(chǎn)生的效果。
中國古代民間建筑黑瓦白墻極為普及,被認為我國正宗藝術的中國畫強調(diào)以黑色創(chuàng)構意境,所謂“氣韻生動”范例幾乎都是不同層次的墨色渾然一體的作品,中國在一段時期強調(diào)“水墨為上”這種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是黑、白、灰的變奏,著色不多,簡單用色中透露出一種樸實無華的韻意。在盛唐時期產(chǎn)生了與青綠重彩畫相抗衡的水墨畫,重墨而輕色而且愈演愈烈,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盛唐時代的畫圣吳道子,他的山水畫與人物畫筆力都很雄放,而且不重色,形成了一種“疏體的畫風”,《寺塔記》和張彥遠的《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都說明吳道子的不少作品都是“不施色彩”的“白畫”,稱其為墨筆白描,《道臻師畫墨竹序》也進一步證實吳道子畫山水、動物“不著丹青,已極形似”,這種記述告訴人們色彩在繪畫中是可有可無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得更加直截了當,“具其彩色,則失其法,豈曰畫也?!?/p>
中國畫水墨的墨色變幻構成了非凡的藝術妙境,中國人的美學觀認為運墨能得天地自然之意。從中國畫歷史淵源來考察并不言過其實,中國畫憑著墨的功能,使畫面上的景物白得“璨為日星”,黑得“沛為雨露,轟為雷霆”。杜甫對韋偃畫松詠道“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重?!笨梢娔衿娴耐??!昂谌胩帯敝~折射出中國繪畫藝術的獨特光彩。
水墨的黑白在人們眼里不只是一種同類色的潤化渲染,而是一種能表達意象境界的、豐富心里感受的特殊的視覺語言。立普斯說“我在蔚藍的天空里面以移情的方式感覺我的喜悅,那蔚藍的天空就微笑起來……”之物的理解和感受,無疑色彩是一種“引發(fā)劑”,這種引發(fā)不是靠色的豐富性,而是依附于色彩的單純性,中國化的墨色憑借著人們的豐富視覺經(jīng)驗可以將墨變成“綠色”。唐代以前就有“墨高猶綠”的說法,五彩繽紛的世界靠運墨所得。張彥遠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彩;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風不待五色而粹……
中國畫的虛實、空靈不僅僅是用墨的深淺調(diào)節(jié),留白則是藝術手段,傳統(tǒng)中國畫中如江河飛瀑、山光云霧、通幽的小徑構成、中國山水畫“靈魂”部位往往都是用留白顯示的。中國畫在墨色上基本達到了神話極至的地步,它就物材料與美學觀念契合上是世界其他美術無法相比的,當然這不是“水墨為上”,這就是它的特點而言的。我們中國人如此喜愛墨色(黑色)是一個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人認為,中國人眼珠、頭發(fā)是黑色的,愛黑有其勝利的因素,聯(lián)系到不少外國人藍眼珠、黃頭發(fā),他們愛咖啡色特別喜歡牛奶(白)加咖啡色新配合,也許有點道理。
國外一些有名大師,在作畫過程中更是注重黑、白的處理。莫奈被稱印象主義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他看到英國畫家特納的作品和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支畫的人體是光線在匯集平面上多種反射的畫法,受到了很大的啟示。在拉丁美洲看到海上鮮明的顏色,深有感受,迷戀外光的鮮明生動色調(diào),開創(chuàng)一代油畫新風。他以生動活潑的色彩波動來描繪形體,不再以僵化的輪廓線的棕褐色調(diào)子籠罩畫面,畫作《吹笛子的男孩》用紅、白、黑三色的配置,構成畫面主色調(diào),輪廓線明確而肯定,以平光的色彩對比,烘托暖色的背景,畫面色感強烈而又協(xié)調(diào)一致。
在人類語言中,色彩詞語表現(xiàn)出其獨特的魅力,令人刮目相看。語言中,表示各種不同顏色或色彩的詞都很豐富。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它們本身的基本意義,更要留心它們含義深廣的象征意義,因為顏色的象征意義在不同民族語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點,有些特點甚至構成了人們對經(jīng)過引伸、轉義以后色彩的崇尚和禁忌。下面就中西方語言詞語中的顏色、詞語的象征意義作一些探討。
1.關于白色
在早期中國文化中,白色是一個基本禁忌詞,體現(xiàn)了中國人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擯棄和厭惡。在中國古代的五方說中,西方為白虎,西方是刑天大神,主蕭殺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義、處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失血色、無生命的表現(xiàn),象征死亡、不吉。如自古以來親人死后家屬要披麻戴孝也就是穿白色孝服辦“白事”,靈堂設為白色背景,出殯時要肩扛白幡;舊時還把白虎視為兇神,所以現(xiàn)在常稱帶給男人厄運的女人為“白虎星”。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響,又象征腐朽、反動、落后,如視為“白專道路”;它也象征失敗、愚蠢、無利可得,如在戰(zhàn)爭中失敗的一方總是打著“白旗”表示投降,稱智力低下的人為“白癡”,把出力而得不到好處或沒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費力”、“白干”等,它還象征奸邪、陰險,如“唱白臉”、“白臉”曹操;最后,它還象征知識淺薄、沒有學歷的人,如稱平民百姓為“白丁”、“白衣”、“白身”,把缺乏鍛煉、閱歷不深的文人稱其“白面書生”等
近年來,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白色的象征意義也因之發(fā)生一些細微的變化。白色也可以理解為高雅、和諧、正直、天真無邪。這也就是為什么現(xiàn)在的婚紗是白色的緣故了。英語中有“white man,white people,white knight,white day,white hands,white-collar,white page,white h,white paper”,以上詞匯譯成中文分別是“有教養(yǎng)的人、有性格的人、正義的騎士、吉日、援手、辦公室工作、居民電話號碼本、電腦衛(wèi)士、重大長遠議題報告”。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在西方文化中,白色通常是積極的,這樣來看,美國總統(tǒng)居住的白色房子的含義就更加清楚了。那么白旗是不是就是消極的呢,不是!在西方文化中,白旗的含義是請求接受和平,接受非暴力的條件,是請求磋商的意思。當然,中國文化也可以理解為是投降的意思,但是,投降就是貶義的了,而請求和平則是積極的。
2.關于黑色
黑色在中國文化中視為高貴的顏色之一,是政權、神權的象征。如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帝王均著黑色。
古代黑色主天玄,原來在中國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種莊重而嚴肅的色調(diào),它的象征意義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顯得較為復雜。一方面,它象征嚴肅、正義,如民間傳說中的“黑臉”包公,傳統(tǒng)京劇中的張飛、李逵等人的黑色臉譜;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無光給人以陰險、毒辣和恐怖的感覺。它象征邪惡、反動,如指陰險狠毒的人是“黑心腸”,不可告人的丑惡內(nèi)情是“黑幕”,反動集團的成員是“黑幫”、“黑手”,把統(tǒng)治者為進行政治迫害而開列的持不同政見者的名單稱為“黑名單”,它又表示犯罪、違法,如稱干盜匪行徑的叫“走黑道”,稱殺人劫貨、干不法勾當?shù)目偷杲凶觥昂诘辍保`禁的貨物交易叫“黑貨”、“黑市”,用貪贓受賄等非法手段得來的錢叫“黑錢”等。
顏色詞的象征意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著很大的差異。從根本上講,在中國文化中,顏色的象征是基于過去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學、教育狀況而形成的,所以顏色的象征意義有相當強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顏色象征則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開放性及科學、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義少了些神秘,多了些理性,使其語義、詞義理據(jù)更易追蹤。不同文化之間顏色象征意義又都是在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xiàn)象。它們能夠使語言更生動、有趣、幽默、親切,所以我們應該予以足夠的注意。
綜合以上闡述與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色彩在給人極大的空間和美感的同時,又能體現(xiàn)藝術家或者作家的審美傾向。換言之,在這色彩的偏愛背后,折射著一種無形的審美觀念??傊时緹o意義,但人類文化使色彩負載和蘊涵著豐富的意義。
[1]張逸.商務英語精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廣元.東方色彩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4.
[3]夏征龍.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H315.9
A
1673-0046(2010)4-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