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南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唐張守節(jié)作 《史記正義》,以求 “郡國城邑委曲申明”,征引《括地志》極多。古籍留傳,訛誤難免,返本糾謬,后學(xué)之責(zé)。筆者近日校讀《史記正義》稱引《括地志》部分,有疑則隨文而記,以期為中華書局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提供參考,并欲為佚書《括地志》日后開展新的輯佚工作略盡綿薄之力。茲據(jù)《史記》篇目,略錄數(shù)條,以求達(dá)者賜教。所采《史記正義》引文據(jù)中華書局1982年第2版,2008年3月第22次印刷本,隨文標(biāo)注卷、頁、行數(shù),以便校核。
1.《史記·五帝本紀(jì)》:黃帝崩,葬橋山。 《正義》:“《括地志》云:‘《地理志》云上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黃帝冢。’”(1/11/12)
2.《史記·五帝本紀(jì)》: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墩x》:“《括地志》云:‘媯汭水源出蒲州河?xùn)|南山。案:《地記》云“河?xùn)|郡青山東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媯水,北流者汭水。二水異源,合流出谷,西注河。媯水北曰汭也”。’”(1/22/15)
按:疑“河?xùn)|南山”當(dāng)作“河?xùn)|縣南雷首山”?!妒酚洝り愯绞兰摇贰皥蚱拗畠号?,居于媯汭”《正義》引《括地志》作“媯汭水源出蒲州河?xùn)|縣南首山”,疑此脫“雷”。(《〈史記正義〉佚文輯校》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卷三六、一〇二頁)又《史記·夏本紀(jì)》“雷首”《索隱》曰:“雷首山在河?xùn)|蒲阪縣東南。 ”(《史記》卷二、六八頁)《漢書·地理志》:“壺口、雷首”師古注曰:“雷首在河?xùn)|蒲阪南?!保ň矶?、一五三三頁)《水經(jīng)注》云:“雷首山在河?xùn)|蒲阪縣東南?!保ā端?jīng)注校證》卷四〇、九五〇頁)《元和郡縣圖志》云:“媯汭水源出(河?xùn)|)縣南雷首山”。(《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版,卷一二、三二五頁)皆可證。
3.《史記·五帝本紀(jì)》:舜飭下二女于媯汭。《正義》:“(《括地志》)又云‘河?xùn)|縣二里故蒲阪城,舜所都也’?!保?/23/1)
按:“河?xùn)|縣二里”,方位難辨,疑“二里”上脫“南”?!妒酚洝で乇炯o(jì)》“取蒲阪”《正義》引作“蒲阪故城在蒲州河?xùn)|縣南二里”。(《史記》卷五、二一一頁)又《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作“洲南二里有蒲阪城”。(《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年版,卷四六、九五五頁)二文可證,當(dāng)據(jù)補(bǔ)。
4.《史記·五帝本紀(jì)》: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正義》:“《括地志》云:‘堯陵在濮州雷澤縣西三里。郭緣生《述征記》云“城陽縣東有堯冢,亦曰堯陵,有碑”是也。’《括地志》云:‘雷澤縣本漢城陽縣也。 ’”(1/30/13)
按:所引《述征記》文或有誤。《后漢書·安帝紀(jì)》“庚寅,遣使者祠唐堯于成陽(‘城’、‘成’古通)”李賢《注》云:“《述征記》云:‘成陽東南有堯冢。 ’”(《后漢書》卷五,二三八頁)雷澤,即漢城陽縣。此恐脫“東”字。然“東”、“東南”,皆與《括地志》云“堯陵在縣西”相抵牾。余考堯陵實(shí)在城陽縣之西。王先謙謂“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一五九至一六〇頁)《水經(jīng)注疏》云“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守敬按:“《注》上敘堯葬谷林,在成陽西北四十里,從古說。此謂陵在城西二里,則就當(dāng)時(shí)所見實(shí)指之?!独ǖ刂尽?,在雷澤縣西三里?!对椭尽?、《寰宇記》同。唐、宋雷澤,即故成陽也?!保ā端?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9年版,卷二四、二〇三九頁)據(jù)上所考,余按堯冢(即堯陵)當(dāng)在雷澤(即成陽)縣西,《述征記》史實(shí)或有誤。
5.《史記·五帝本紀(jì)》:讓舜子。 《正義》:“《括地志》云:‘禹居洛州陽城者,避商均,非時(shí)久居也。 ’”(1/45/9)
從圖2、圖3和圖4中可以看出,雙管開路故障對同步交流發(fā)電機(jī)三相輸出電壓信號影響較大,其故障瞬態(tài)衰減幅度較大。
按:“非”、“時(shí)”倒乙。 《史記·周本紀(jì)》“是有夏之舊居”《正義》引《括地志》作“然則居陽城為禹避商均時(shí),非都也”。 (《史記》卷四、一三〇頁)又,《太平御覽》云:“然則居陽城者,自為禹避商均時(shí),非都也?!保ā短接[》中華書局1960年版,卷一五五、七五四頁)賀次君云:“《五帝本紀(jì)》,《正義》引‘時(shí)’字錯(cuò)在‘非’字之下,當(dāng)是‘避商君時(shí),非久居也’?!保ā独ǖ刂据嬓!分腥A書局1980年版,卷三、一七二頁)賀說是,當(dāng)乙正。
6.《史記·夏本紀(jì)》:汧及岐至于荊山。 《正義》:“《括地志》云:‘汧山在隴州汧源縣西六十里。其山東鄰岐、岫,西接隴岡,汧水出焉。岐山在岐州?!保?/68/3)
按:“岐”、“岫”不應(yīng)有頓號,局本標(biāo)點(diǎn)可商榷。 “東鄰岐岫”、“西接隴岡”相對成文?!对涂たh圖志》云:“岍山,在縣西六十里北與隴山接。”(《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四五頁)可知隴岡即隴山。《說文》云:“岫,山穴也?!贬队卸x,一曰山洞、巖穴;一曰峰巒。岐岫,猶言岐峰,岫非山名。
7.《史記·夏本紀(jì)》:子帝少康立。 《正義》:“《括地志》云:‘故鉏城在滑州衛(wèi)城縣東十里?!稌x地記》云河南有窮谷,蓋本有窮氏所遷也。 ’”(2/87/3)
按:“衛(wèi)城”誤,當(dāng)作“衛(wèi)南”。 《史記·高祖本紀(jì)》“西與秦將楊熊戰(zhàn)白馬”《正義》引《括地志》作“白馬故城在滑州衛(wèi)南縣西南二十四里”。(《史記》卷六、三五九頁)《元和郡縣圖志》、(卷八、二〇〇頁)《太平寰宇記》(卷五七、一一八二頁)皆云在衛(wèi)南縣。《舊唐書·地理志》滑州望下有衛(wèi)南、韋城二縣。(《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卷三八、一四三六頁)賀次君云“金陵本作‘韋城’,各本《史記》作‘衛(wèi)城’,均誤”。(《括地志輯?!肪砣?、一二九頁)賀說是。余按前人先誤“衛(wèi)南”作“衛(wèi)城”,后又誤為“韋城”。
8.《史記·周本紀(jì)》:周后稷,名棄。 《正義》:“《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 ’”(4/111/6)
按:周城在岐山,不在武功,《括地志》史實(shí)有誤。《水經(jīng)注疏》:“又屈逕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會(huì)貞按:“《括地志》,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武功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地望稍差。王祎《周公廟記》曰,周城今為岐陽鎮(zhèn),遺趾猶存,廣袤七八里,四圍皆深溝。高士奇曰,在今岐山縣東北五十里?!保ā端?jīng)注疏》卷一八、一五三七頁)《史記地名考》錢穆釋“周”云:“就岐山地望言之,則岐周在咸陽渭北,不在武功?!保ā妒酚浀孛肌飞虅?wù)印書館2001年版,卷七、三〇一頁)二說可為證。
9.《史記·周本紀(jì)》:明年,伐邘。 《正義》:“《括地志》云:‘故邘城在懷州河內(nèi)縣西北二十七里,古邘國城也?!蹲髠鳌吩啤斑?、晉、應(yīng)、韓,武王之穆也”。 ’”(4/118/11)
按:“王”字衍?!妒酚洝ろ?xiàng)羽本紀(jì)》“項(xiàng)羽悉引兵擊秦軍污水上”《正義》引無“王”字。 (《史記》卷七、三〇九頁)又《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云:“邘、晉、應(yīng)、韓,武之穆也?!保ā妒?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一八一七頁)可證。
10.《史記·周本紀(jì)》: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墩x》:“《括地志》云:‘豳州三水縣西十里有豳原,周先公劉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為名?!保?/129/7)
按:“十里”,《元和郡縣圖志》(卷三、 六二頁)、《太平寰宇記》(卷三四、七二二頁),并作“三十里”。賀次君據(jù)補(bǔ)。(《括地志輯?!肪硪弧⑺末栱摚?/p>
又,“公”下脫“劉”字。 《毛詩正義》中“豳譜”下云:“豳者,后稷之曾孫公劉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保ā妒?jīng)注疏》、三八七頁)余按豳原以公劉為名,此云“豳城在此原上”,猶言豳城以豳原為名。故當(dāng)據(jù)補(bǔ)。
11.《史記·秦本紀(jì)》:伐取趙中都、西陽。 《正義》:“《括地志》云:‘西陽即中陽也,在汾州隰城縣東十里?!兜乩碇尽吩莆鞫?,中陽屬西河郡。 ’”(5/208/6)
按:疑“東”為“南”之誤。 《史記·趙世家》“與秦會(huì)中陽”《正義》引《括地志》曰:“中陽故縣在汾州隰城縣南十里,漢中陽縣也。 ”(《史記》卷一三、一八一七頁)又,《史記·燕召公世家》“齊田單伐我,拔中陽”《正義》云:“中陽故城在汾州隰城縣南十里?!保ā妒酚浾x佚文輯?!肪砣摹⒕帕摚┯喟创嗽啤拔麝柤粗嘘栆病?,依上二處引文,當(dāng)作“南”。賀次君云:“漢中陽縣在今山西中陽縣西,魏移置于漢茲氏縣界,即唐隰城縣南中陽故城?!保ā独ǖ刂据嬓!肪矶?、五四頁)亦可證。
12.《史記·封禪書》:過孤竹。 《正義》:“《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一十里,殷時(shí)孤竹國也。’”(28/1362/15)
按:“一十里”誤,當(dāng)作“十二里”。 《史記·周本紀(jì)》“伯夷、叔齊在孤竹”(《史記》卷四、一一六頁)、《史記·秦本紀(jì)》“齊桓公伐山戎,次于孤竹”(《史記》卷五、一八五頁)、《史記·伯夷列傳》“孤竹君之二子也”(《史記》卷六一、二一二三頁),三處《正義》引《括地志》皆作“十二里”,可證。
13.《史記·趙世家》: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xiàn)之繆王。 《正義》:“《括地志》云:‘桃林在陜州桃林縣,西至潼關(guān),皆為桃林塞地?!渡胶=?jīng)》云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廣闊三百里,中多馬,造父于此得驊騮﹑騄耳之乘獻(xiàn)周穆王也。 ’”(43/1780/2)
按:《山海經(jīng)》引文有誤,“造父”以下非經(jīng)文。《史記·周本紀(jì)》“放牛于桃林之虛”《正義》引無 “造父”以下文(《史記》卷四、一三一頁)。 郭郛注《山海經(jīng)》“多馬”曰:“畢、郝、袁注云:‘案《太平御覽》卷一五八引此經(jīng),下有此注文,或逸落之。郭(璞)注誤入經(jīng)文?!保ā渡胶=?jīng)注證》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四五四頁)二文可證。
[1][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史記.中華書局,1962.
[3][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4][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中華書局,1980.
[5][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中華書局,1982.
[6][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
[7]張衍田輯校.史記正義佚文輯校.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5.
[8]錢穆著.史記地名考.商務(wù)印書館,2001.
[9][北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huì)貞疏.段熙仲點(diǎn)校.陳橋驛復(fù)校.水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2001.
[10]郭郛.山海經(jīng)注證.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出版社,2004.
[11]周振賀編.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2][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正.水經(jīng)注校正.中華書局,2007.
[13][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diǎn)校.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