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棗莊學(xué)院 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部,山東 棗莊 277160)
從得體原則與合作原則的互益透視《紅樓夢》中修辭格的運用
劉濤
(棗莊學(xué)院 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部,山東 棗莊 277160)
合作原則是言語交際的重要準則,但交際中有意背離合作原則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實際言語交際中,諸多因素導(dǎo)致合作原則的背離,如得體及修辭等。本文試從格賴斯的合作原則與索振羽的得體原則互為益補的角度談古典巨著《紅樓夢》中修辭格的運用及其所實現(xiàn)的話語功能。大量修辭格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該巨著的語言魅力。
合作原則;會話含義;得體原則;修辭格①
美國哲學(xué)家格賴斯[1]認為,會話是受一定條件制約的,言語交際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是因為交際雙方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格賴斯稱之為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包括四條準則:1)適量準則 (quantity max im):所說的話應(yīng)包含交談目的所需信息;所說的話不應(yīng)包含超出需要信息。2)質(zhì)真準則 (quality max im):不講自知虛假的話;不講證據(jù)不足的話。3)關(guān)聯(lián)準則(relation max im):說話要與主題相關(guān)。4)方式準則 (manner max im):說話應(yīng)簡明扼要;避免晦澀難懂;避免歧義。
在實際言語交際中,會話雙方并非總是遵循合作原則,并且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常背離合作原則,從而產(chǎn)生格賴斯所稱的會話含義 (conver sational implicature)。同間接言語行為一樣,說者常暗示某種不同于語言形式字面意義的功能;背離準則時,說者常假設(shè)聽者已知話語不應(yīng)只在表層理解,且能推斷出話語的隱含意義[2]。諸多因素導(dǎo)致合作原則的背離,如得體及修辭等。修辭,作為日??谡Z或書面語中常見、實用的文學(xué)表現(xiàn)形式,常常通過背離合作原則,從得體原則的角度出發(fā),巧妙地傳達說者所暗示的話語意義,從而實現(xiàn)特定的交際目的。本文即試圖從合作原則與得體原則互為益補的角度,探討《紅樓夢》[3]中具體修辭格的應(yīng)用及其所實現(xiàn)的話語功能。
從某種意義上講,說者使用辭格背離合作原則時,其實只是在表面上背離了某一準則,在更深層次上仍然是遵循合作原則的。使用辭格的目的可以說是通過使用間接語言來達到更加強烈的效果,更加生動的表述。說者故意背離某一準則,其目的不是中斷交談,而是為了向聽者傳遞一種新信息—會話含義。
作為交際的重要指導(dǎo)原則,合作原則只解釋了話語的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的關(guān)系,解釋了會話含義是如何產(chǎn)生和理解的,卻沒有解釋說者故意背離合作原則以表達真實意圖的原因。針對合作原則的缺陷,利奇[4]提出了“援救”合作原則的禮貌原則,具體包括六條準則,即 (1)得體準則(Tact max im):盡量少讓人吃虧,盡量多使人受益。(2)慷慨準則 (Generosity max-
im):盡量少使自己受益,盡量多使自己吃虧。(3)贊譽準則 (Approbation max im):盡量少貶低別人,盡量多贊譽別人。(4)謙遜準則 (Modesty max im):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5)一致準則 (A-greement max im):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6)同情準則 (Sy mpathy max im):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在交際中,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二者缺一不可。利奇[4]認為禮貌原則“挽救”了合作原則,兩者間存在著一種互為益補(the“trade—off”relation)的關(guān)系:考慮合作原則多一些,禮貌原則往往就要少一些,反之亦然。然而,索振羽[5]認為“‘禮貌原則’作為援救‘合作原則’的一個原則,其涵蓋力較弱、覆蓋面欠廣,因為在‘禮貌原則’之下還必定得有其他原則”。由此,他提出了“得體原則”的新構(gòu)想?!暗皿w原則”能包容“禮貌原則”和其他小原則并解決了禮貌原則的問題。索振羽把禮貌原則列為“得體原則”的一個準則,把利奇的準則降級為“次準則”并加上一個恰當(dāng)?shù)摹胺Q呼次準則”。具體說來,“得體原則”有三個準則及若干次準則:
(1)禮貌準則,包括贊譽次準則、謙虛次準則、一致次準則、同情次準則、寬容次準則及恰當(dāng)?shù)姆Q呼次準則。
(2)幽默準則:“幽默”外諧內(nèi)莊,它引人發(fā)笑但不庸俗,它語言含蓄,話里含哲理,存機智。是語言使用者的思想、學(xué)識、經(jīng)驗、智慧的結(jié)晶。
a)岔斷次準則:話語語義的邏輯發(fā)展突然中斷,結(jié)局在意料之外,然而在情理之中,造成一種頓悟式的笑。
b)倒置次準則:話語中,先肯定一個內(nèi)容,隨之在跟前面相近似的言語形式中“裝入”新的內(nèi)容,變成對前面肯定內(nèi)容的否定或?qū)α?造成語義邏輯發(fā)展方向的顛倒而引發(fā)笑聲。
c)轉(zhuǎn)移次準則:在話語中,詞語的言語意義轉(zhuǎn)移,違拗了其語言意義,造成了主體語言經(jīng)驗、審美觀念與現(xiàn)實話語的矛盾沖突,從而產(chǎn)生幽默情趣。
d)干涉次準則:話語的組合違拗了語言系統(tǒng)對話語組合的規(guī)定性,現(xiàn)實組合的一個詞語的兩種意義的沖突,或者兩個(及兩個以上)詞語之間的矛盾,造成語言審美經(jīng)驗與現(xiàn)實話語之間的干涉,并進一步在新的層次、新的語言信息解碼原則上統(tǒng)一了起來,從而產(chǎn)生出幽默情趣。
e)降格次準則:利用言語形式,在心理上故意降低幽默對象的等級,使崇高者鄙俗化,莊嚴者油滑化,精神者具象化,使人“物化”,借此釋放說話人的情感郁積。通過由“雅”突然變“俗”而產(chǎn)生幽默情趣。
f)升格次準則:說話人設(shè)法顯示、宣染自己的學(xué)識淵博、聰明機智、舉止瀟灑的形象、贏得聽話人的好感,贊賞說話人的超群智力,并基于“自居心理”分享說話人的愉悅,從而形成幽默情趣。
(3)克制準則:在語言交際中,說話人由于種種原因不直言不諱地訓(xùn)斥他人,而采用克制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不滿或責(zé)備。克制,視語境不同有程度上的差別;有諷刺挖苦、指桑罵槐和說反語。
索振羽認為“得體原則”可以解釋“合作原則”不能解釋的問題,即“人們?yōu)槭裁从袝r遵守合作原則,以直截了當(dāng)?shù)姆绞秸f話;有時卻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以拐彎抹角的方式說話?!边@里的“得體”是適應(yīng)不同語境的需要,采用間接的方式,說出的話交際效果是最佳的。索振羽還指出,“得體原則”和“合作原則”的關(guān)系是:分工合作,相互補益?!昂献髟瓌t”適用于直截了當(dāng)?shù)难哉Z交際;“得體原則”適用于間接的言語交際[5]。一旦有了“得體原則”,會話含義就可以用之作出更加充分合理的解釋了。
“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正是呢!我一見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歡喜,又是傷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該打,該打!”(第 3回)
大修辭家昆特立安強調(diào)說:“重復(fù)之可貴就在于他們能強調(diào)、加重我們的言辭,賦予它們以特殊的力量,使情感得以更好的表現(xiàn)”[6]。王熙鳳此番話看似背離適量準則,實則用足了贊譽次則,可謂是一舉三得:一夸黛玉的美;二贊賈母的派;三不得罪眾姐妹。試想,林黛玉初進賈府,正是大家關(guān)注的焦點,這么好的機會王熙鳳豈肯放過?表面上鳳姐一味自責(zé),因為光顧著黛玉進賈府“又是歡喜,又是傷心”,結(jié)果卻忽略了老祖宗。其實她是在借夸黛玉之機,極力地討賈母和王夫人的歡心。
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 …”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紫鵑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漸漸的冷了。探春、李紈叫人亂著攏頭穿衣,只見黛玉兩眼一翻,嗚呼,香魂一縷隨風(fēng)散,愁緒三更入夢遙!(第 98回)
這是省略的一個特例。黛玉沒有提供足夠信息,僅僅說出了“寶玉,寶玉,你好……”,顯然背離了適量準則,因此很難推斷出她究竟想說什么,甚至紅學(xué)家們在此問題上也難以達成共識。其實,黛玉此處表達很得體,很好地運用了克制準則,因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已無力將對寶玉的愛恨情仇直接表達出來,僅掙扎著叫出“寶玉,寶玉,你好……”就隨風(fēng)而逝了。相戀至深卻終難成眷屬,黛玉歸西之際卻恰恰是寶玉成婚之時!黛玉沒來得及說出對寶玉的幾許期冀就帶著無限的眷戀離世了。這一個“你好……”,究竟包含了多少復(fù)雜的情感,讀來不覺讓人思緒萬千……
“憑他怎樣,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們的腰還壯哩!”(第 6回)劉姥姥因生計艱難,攀親榮國府,討得二十兩銀子。這點錢對奢華的榮國府根本不值一提,但對劉家來說卻是相當(dāng)可觀。很顯然,劉姥姥的話背離了質(zhì)真準則,卻充分運用了謙遜準則表達了對恩人的贊譽,畢竟一個目不識丁的山野老嫗在初進賈府時能做的也就如此了。不過,后來賈府?dāng)÷淙巳吮苤患皶r,卻只有這個當(dāng)初被賈府眾人當(dāng)作“開心果”的劉姥姥趕來探望奄奄一息的鳳姐,并知恩圖報收留了她無依無靠的女兒巧姐。
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聽見天山一聲叫喚,出來瞧瞧,原來是個呆雁?!毖氣O道:“呆雁在哪里?我也瞧一瞧?!绷主煊竦?“我才出來,他就忒地一聲飛了?!笨诶镎f著,將手里的帕子一甩,向?qū)氂衲樕纤怼?第 28回)寶玉想看寶釵的紅麝串子,卻被其豐姿迷住,不覺就呆了。此時正巧被黛玉撞見。她拐彎抹角地用呆頭雁諷刺寶玉,雖背離了質(zhì)真和相關(guān)準則,卻通過寬容次則和克制準則巧妙地維護了寶玉和寶釵的面子,同時也宣泄了對寶玉多情的不滿。黛玉此處的隱喻運用的確巧妙。
寶玉笑道:“還是這么會說話,不讓人?!摈煊衤犃?冷笑道:“他不會說話,他的金麒麟會說話”。一面說著,便起身走了。(第 29回)金麒麟當(dāng)然是不會說話的,黛玉此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乎段,背離了方式準則,但稍加思索便可知其話中有話:之前有人提到湘云的金麒麟與寶玉的通靈玉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可謂金玉良緣。多愁善感的黛玉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心存芥蒂,這里正是借助得體準則通過擬人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史湘云的妒意。
正頑笑不絕,忽見東府中幾個人慌慌張張跑來說:“老爺賓天了”。眾人聽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說:“好好的并無疾病,怎么就沒了?”家下人說:“老爺天天修煉,定是功行圓滿,升仙去了?!?第 63回)得知整日沉迷于修道煉丹的東府老爺賈敬的死訊,眾人說法各異,且都帶有明顯的個人感情色彩。西府的仆人僅用“沒了”一詞,而他的仆人卻用了“賓天”、“升仙”這兩個委婉語。顯然這背離了質(zhì)真準則,卻表示了對主人的極大尊敬。
Dryeden[7]說,雙關(guān)語就是用一萬種方法去折磨一個可憐的詞 (punning——to torture one poor word ten thousand ways)。雙關(guān)語主要有三種形式:同音雙關(guān)、一詞多義雙關(guān)和同詞異義雙關(guān)。其中同音雙關(guān)在《紅樓夢》中人物姓名上表現(xiàn)的最為充分。盡管背離了方式準則,卻體現(xiàn)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及嫻熟精妙的語言駕馭藝術(shù)。
《紅樓夢》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正是“原應(yīng)嘆息”的同音雙關(guān)。元春死于宮廷權(quán)利傾軋,“虎兕相逢大夢歸”;迎春誤嫁中山狼,被蹂躪至死;探春遠嫁,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惜春,孤僻寡合,最后落得個“可憐侯門繡戶女,獨臥青燈古佛旁”。根據(jù)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意圖,榮府最后的結(jié)局是“樹倒瑚猻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四位姑娘的命運自然是“原應(yīng)嘆息”了。
合作原則提出了會話含義學(xué)說,即話語不應(yīng)只在表層理解,聽者應(yīng)注意推測其隱含意義。禮貌原則完善了會話含義學(xué)說,解釋了合作原則無法解決的問題,即明確說者背離合作原則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合作原則。然而,索振羽認為禮貌原則援救合作原則的涵蓋力較弱,覆蓋面欠廣,為此他提出了得體原則,更進一步豐富了會話含義學(xué)說。作為引起會話含義的方式之一,修辭格盡管有時背離合作原則,卻很好地運用了得體原則,使得交際能夠順利進行下去,恰恰是因為聽者推斷出說者傳達的弦外之音。在得體原則和合作原則的相互補益作用下,修辭格的運用,非但不影響人物之間的溝通,反而豐富了《紅樓夢》這部不朽名著的語言魅力,提升了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使其具有更加深遠的影響。
[1]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A].InCole&.Morgan(eds)SyntaxandSemantics3:SpeechActs[C].NewYork:AcademicPress,1975.
[2]Cutting,Joan.2002.PragmaticsandDiscourse[M].LondonandNewYork:Longman.
[3]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4.
[4]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5]索振羽.語用學(xué)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6]張會森.修辭學(xué)通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7]潘紹嶂.英語修辭與寫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1998.
[責(zé)任編輯:呂 艷]
Abstract:Cooperative Principle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people to observ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However,it is often violated or flouted in actual verbal communication for such reasons as tact and rhetorical effects.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be into the use of rhetoric and discourse function achieved in the classicalmasterpiece"A Dream of RedMans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trade-off"relationship between Grice’s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Suo Zhenyu’s Tact Principle.Employing numerous rhetorical devices contributes largely to the charm of the language of the greatwork.
Key words:Cooperative Principle;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Tact Principle;rhetorical devices
RhetoricalDevices in A Dream of RedMan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Trade-off"Relation between Tact Principle and Cooperative Principle
LIU Ta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Branch,ZaozhuangUniversity,Zaozhuang 277160,China)
H15
A
1004-7077(2010)04-0068-04
2010-06-20
劉濤(1973-),男,山東青島人,棗莊學(xué)院大學(xué)英語部講師,文學(xué)碩士,主要從事二語習(xí)得、話語分析及修辭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