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勝
(湖南理工學院 湖南 岳陽 414006)
用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和基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毛澤東經(jīng)歷了由信仰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應用馬克思主義到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過程,形成了包括馬克思主義信仰觀、學習觀、認識觀、應用觀、發(fā)展觀在內的系統(tǒng)、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從理論和實踐相統(tǒng)一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樹立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yè)奠定了認識基礎,為新世紀新條件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fā)展提供了思想方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是信仰馬克思主義,即對馬克思主義的自覺認同和不懈追求。在尋找救國救民道路過程中,青年毛澤東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升華為堅定信仰和追求。
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正是國家民族危急、人民災難深重的年代。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漸喪失了泱泱大國的地位和昔日的民族尊嚴,成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為了擺脫在世界上受奴役受壓迫的地位,一些先進人士曾千辛萬苦地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他們先后引進了近代西方先進的生產(chǎn)方式,提出了“自強”“求富”的口號,掀起了洋務運動,搬來了君主立憲制、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救國方案,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但是,這一切努力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敗、軍閥的連年混戰(zhàn)、人民生活的饑寒,極大地震撼了青少年毛澤東,他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開始樹立救國救民的遠大理想,確立“改造中國與世界”的人生目標。毛澤東也非天生的馬克思主義者。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他不同程度地接觸過各種 “主義”和“學說”,受到過許多新思潮的影響。正值青年毛澤東思想上彷徨、苦悶的重要時刻,“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俄國的十月革命,不僅給急劇變革的中國社會提供了新的道路選擇,也給苦苦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他們把目光投向馬克思主義,主張采用革命的方式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來改變中國社會。俄國十月革命,也深深振撼了青年毛澤東,他認識到種種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在中國根本行不通,只有“激烈方法的共產(chǎn)主義,即所謂勞農(nóng)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2]自此,毛澤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實現(xiàn)了他改造社會思想的根本轉變。正如他自己所說,“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3],在日后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國家命運、改造中國社會的工具,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中國革命的根本思想和改造中國社會的理論武器。
信仰的堅定,需要感性認同,更需要理性自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毛澤東持之以恒、聯(lián)系實際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打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厚基礎,增強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認識。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做到了:
第一,勤于學習、持之以恒。中國大革命失敗,中共被迫在農(nóng)村開展游擊戰(zhàn)爭。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由于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嚴密封鎖,很難獲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書籍,毛澤東多次致信中共中央領導人,要求他們給革命根據(jù)地寄送書報,并反復叮囑,“我們望得書報如饑如渴,務請勿以事小棄置”。[4]1932年4月紅軍打下漳州,搜集了《資本論》《兩種策略》《“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論》等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著作和大批書籍和報刊。[5]這些書籍運到中央蘇區(qū)后,毛澤東下了很大功夫進行扎扎實實研讀。長征路上,身患重病的毛澤東躺在擔架上還堅持讀馬列的書。到達延安以后,利用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毛澤東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原著和國內翻譯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文章,在閱讀過程中還聯(lián)系中國革命實際問題寫了大量批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了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中出現(xiàn)的問題,毛澤東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習,“全國解放后,在黨的工作重心轉到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的時候,一九五四年,毛澤東又一次閱讀《資本論》,以后又多次讀《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列寧有關政治經(jīng)濟學論文十三篇》等經(jīng)濟學經(jīng)典著作”。[6]還多次下功夫研究斯大林的《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jīng)濟問題》。長期的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打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厚基礎和扎實功底。
第二,倡導學習、率先垂范。毛澤東是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楷模,更是號召全黨普遍地深入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倡導者。早1938年10月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任務”。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在現(xiàn)時,毫無疑義,應該擴大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宣傳,加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沒有這種宣傳和學習,不但不能引導中國革命到將的社會主義階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導現(xiàn)時的民主革命達到勝利?!保?]還在1943年3月16日的政治局會議上提議:中央直屬機關干部要進行理論、思想教育,讀馬、恩、列、斯的四十本書,同年12月14日,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討論高級干部學習黨的路線問題時,決定學習時間為半年,主要學習的課本為六種:即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chǎn)黨宣言》、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列寧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和《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斯大林主持編寫的《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及《兩條路線》上下冊,其中除第六種為1922年7月至1943年10月黨的主要文件集外,其他五種均為馬列著作。1945年4月,他在中共七大上作口頭政治報告時明確提出,我們要讀五本馬列主義的書。他說:這五本書“如果有五千人到一萬人讀過了,并且有大體的了解,那就很好,很有益處”[8]。在全國勝利前夜即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確定了12本干部必讀的書目。他說:“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內,有三萬人讀完這十二本書,有三千人讀通這十二本書,那就很好?!保?]在毛澤東的大力倡導下,全黨上下掀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熱潮。全國解放后,毛澤東為黨和國家機關干部還制定了嚴格的學習制度。
第三,善于學習、聯(lián)系實際。毛澤東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上,由于沒有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而犯教條主義的錯誤,致使中國革命曾經(jīng)遭受過幾次嚴重的挫折,特別是長達四年之久的王明教條主義的統(tǒng)治幾乎使中國革命陷入了絕境,因此,他對教條主義深惡痛絕,指出:“我們中的許多人,他們學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直接違反馬克思主義的。這就是說,他們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所諄諄告誡人們的一條基本原則:理論和實際統(tǒng)一?!保?0]在延安整風運動時,毛澤東對教條主義作了尖銳批評,指出:“在這種態(tài)度下,就是對周圍環(huán)境不作系統(tǒng)的周密的研究,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對于中國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這種態(tài)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希臘,不懂得中國,對于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在這種態(tài)度下,就是抽象地無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不是為了要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策略問題而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那里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而是為了單純地學理論而去學理論。不是有的放矢,而是無的放矢?!保?1]為了反對教條主義,毛澤東大力倡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馬克思主義“諄諄告誡人們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理論和實際統(tǒng)一”。他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關系形象地比喻為箭和靶的關系,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做到“有的放矢”,即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這根“矢”射中國革命這個“的”。他特別注重“研究和把握中國的實際,研究和把握中國的現(xiàn)狀和歷史”,提出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qū)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詳細地占有材料”“從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作為中國革命行動的出發(fā)點。
對待馬克思主義,需要長期深入學習,全面掌握其基本理論,更需要聯(lián)系社會實際進行深刻研究,理解其精神實質。為此,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深刻研究,他聯(lián)系革命和中國社會實際,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透徹理解,升華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第一,從性質上看,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真理。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等人在參加革命的實際運動過程中而進行的“革命的理論創(chuàng)造”,是從客觀實際產(chǎn)生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最科學最革命的真理?!坝捎趯嵺`,由于長期斗爭的經(jīng)驗,經(jīng)過馬克思、恩格斯用科學的方法把這種種經(jīng)驗總結起來,產(chǎn)生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保?2]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源于它的科學性,毛澤東明確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科學,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保?3]“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從客觀實際產(chǎn)生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獲得了證明的最正確最科學最革命的真理。”[14]他多次指出: “我們的同志必須明白,我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為著好看,也不是因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為它是領導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走向勝利的科學。”[15]
第二,從內容上看,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毛澤東指出:“馬列主義應包含三部分:一、馬列主義的哲學,這是理論基礎;二、馬列主義的經(jīng)濟學,這是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考察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學說;三、馬列主義的革命學說,比如關于階級斗爭、政黨、無產(chǎn)階級專政等的學說。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應視為馬列主義的三個有機聯(lián)系的組成部分?!保?6]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共產(chǎn)黨的理論基礎,是共產(chǎn)黨人必須具備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三,從功能上看,馬克思主義是行動的指南?!榜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不應當只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看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jīng)驗所得出的關于一般規(guī)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17]早在1929年他就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的概念,認為應“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18]在以后的斗爭中,尤其是反對黨內教條主義斗爭中,毛澤東多次要求全黨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方法論。毛澤東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指南針”。[19]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共產(chǎn)黨人觀察社會的“望遠鏡和顯微鏡”,用它來觀察社會,就“看得遠,看得真”,就能科學判斷世界和中國的實際,認識和把握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更好地推進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第四,從地位上看,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多次申明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只有當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革命實際的時候,中國革命才能取得勝利。1945年4月黨的七大召開的時候,毛澤東總結了中國革命斗爭取得勝利的歷史經(jīng)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指導。他指出:“反映了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實踐斗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國無產(chǎn)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時候,就成為中國人民百戰(zhàn)百勝的武器。”[20]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澤東莊嚴宣告:“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chǎn)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21]
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獲得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認識,目的是尋找解決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問題的正確答案和方法,最終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中國社會問題。正如毛澤東自己所說:“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保?2]
第一,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現(xiàn)實中國的社會結構,制定中國革命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分析研究中國的現(xiàn)狀,首先需要分析現(xiàn)實中國的社會結構尤其是階級結構。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分析方法與階級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社會結構與階級結構,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和任務、力量和動力、性質和前途、目標和綱領等等。毛澤東指出:農(nóng)民是無產(chǎn)階級的同盟軍,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力量問題,民族資產(chǎn)階級是一個動搖的階級,在革命高漲時將要分化,其右翼將要跑到帝國主義方面去。
第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面臨的各種問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進行分析,以達到對各種實際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和正確解決。在大革命時期,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對當時中國革命的形勢和階級狀況作出分析,寫作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查報告》等文章。大革命失敗以后,在領導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前期,他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說明當時革命根據(jù)地建設的各種問題,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后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說明,寫下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斗爭》《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建國以后,毛澤東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科學地解釋中國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等問題,寫下了包括《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大量的著作。分析研究中國具體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及其歷史條件,實際上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
第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國歷史傳統(tǒng),吸取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把握中國社會發(fā)展趨勢。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是指中國幾千年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現(xiàn)代這樣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并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或稱歷史遺產(chǎn)。研究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就在于在歷史中尋找當代的根據(jù)、在當代中尋求未來的萌芽、根據(jù)對未來的預測來調整和指導當前的社會實踐。毛澤東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不應當割斷歷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23]研究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即是從“橫切面”來了解中國的具體實際,而研究中國的歷史,即是從“縱剖面”來了解中國的具體實際。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廣闊的社會舞臺和復雜的歷史條件下所進行的中國革命,積累了落后國家無產(chǎn)階級怎樣進行革命的實踐經(jīng)驗,對此,毛澤東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新的社會實踐條件下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第一,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窮盡對世界的認識,它要隨著認識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因此,必須用實踐中產(chǎn)生的新知識、新經(jīng)驗和新成果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正如毛澤東1960年所說:“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chǎn)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chǎn)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4]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他“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寫下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人〉發(fā)刊詞》《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等重要著作,創(chuàng)立了符合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實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其中關于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前途,關于中國革命的道路,關于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分析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關于中國武裝斗爭的特點和作用,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設,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創(chuàng)造。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面對全新的情況,他仍以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寫下了 《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著作,提出了許多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方針和政策。正是這些理論的創(chuàng)新,便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集中體現(xiàn)。
第二,不斷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早在30年代毛澤東寫的《實踐論》中就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fā)展,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能停滯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沒有生命了?!保?5]這體現(xiàn)了他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和巨大理論勇氣。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從中國國情出發(f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探索,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解決了以農(nóng)民為主的國度里如何建設無產(chǎn)階級政黨和人民軍隊的問題,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革命道路——農(nóng)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他領導人民堅持走中國革命的新道路,經(jīng)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終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20世紀中葉,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采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和和平贖買的政策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用逐步過渡的形式改造個體農(nóng)業(yè)和個體手工業(yè),成功地實現(xiàn)了對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全面建立,解決了社會變革與物質基礎、和平過渡與階級斗爭的矛盾問題,探索了一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農(nóng)業(yè)大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路子,形成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毛澤東形成的把馬克思主義堅定信念與深刻認識有機統(tǒng)一、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歷史統(tǒng)一、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辯證統(tǒng)一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正確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認識方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的認識基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
[1]《毛澤東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毛澤東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3]埃得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131.
[4]《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7.
[5]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288—289.
[6]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30.
[7][17]《毛澤東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520.
[8]《毛澤東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7.
[9]《毛澤東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1.
[10][11][13][14][15][20][22][23]《毛澤東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8、799、800、817、820、1094、815、801.
[12][18][19]《毛澤東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92、264.
[16][24]《毛澤東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109.
[21]《毛澤東文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25]《毛澤東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