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穎
(山西建筑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基礎(chǔ)部,山西 太原 030006)
【武術(shù)教學研究】
搏擊教學的影響研究
胡 穎
(山西建筑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基礎(chǔ)部,山西 太原 030006)
搏擊項目進入中國市場已有十幾年的歷程,它作為競技體育在媒體快捷的傳播下,使中國百姓對它有了更多的觀注。文章運用文獻綜述的研究方法,對教師的要求,學生的提問,社會的需要三個方面進行了針對性的分析,旨在可以將這一現(xiàn)象充分實施于搏擊教學當中,對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培養(yǎng)學生自發(fā)從事體育活動的動機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chǔ)。
教師職業(yè)道德 對敵理念 社會需要
搏擊教學是一門全新的、綜合性很強的知識領(lǐng)域,它融匯了大量的未知數(shù),過去我們沒有基礎(chǔ)、沒有經(jīng)驗,所以教育部對開課慎重,對該教師的專業(yè)技術(shù)、教學能力、敬業(yè)精神要進行全面的評估,不可倉促上馬。開搏擊課的準備工作如同打仗,是最費時、費力、費資金的勞作。教三分內(nèi)容,至少需要七分的準備,多準備多勝,少準備少勝,何況無準備?哪有唾手可及的學問。
教學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自身的理論水平、業(yè)務能力、知識結(jié)構(gòu)是相當重要的,再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才能無愧與這門學問。若教師缺少功底,或是曾學過三拳兩腳,憑書本上的、光盤上的一些圖影介紹備課,淺嘗輒止,一知半解,不得要旨,徒托空言,糊弄那些“傻學生”。其后果必然是:學生疑點重重,毫無生氣,距他們初來時的熱情、想法相差甚遠。教師要有自尊心的話,那是一種難以言狀的隱痛。因此,開設(shè)搏擊選修課,師者要難以割舍的敬業(yè)精神熱愛它、研究它?!爸獝u后勇”奮起直追,學無止境,才是為人師者應有的工作態(tài)度和職業(yè)道德。
2.1 灌輸對敵概念
學生接受搏擊課的教育,其核心就是防身自衛(wèi)。學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格斗術(shù),學有所用,增強自信。其實,最高水平的搏擊比賽是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及的,永遠屬于少數(shù)人。而大眾所需要的是與他們生活貼近的搏擊術(shù)和格斗意識,用以對“敵”理念。
因此,教師對學生要從方法、行為上灌輸全真、全能的搏擊理念,充分讓學生去體會:搏擊沒有中庸,只有靈與肉的較量。
對敵理念的搏擊術(shù)是什么——就是打人術(shù)、傷人術(shù)、殺人術(shù)。對社會上窮兇極惡、暴虐成性的亡命之徒,不期而遇,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面對的。與敵決斗時,應以“打不準不打,打不狠不打,打不死不打”為原則,和以心毒手狠,直擊要害,致殘、致死為上。須知,與歹徒?jīng)Q斗,決無道義可言,更無公平條件可講,唯一的后果是:不是你死,就是他亡。因此,不問手段,只問目的,消滅敵人,這就是對敵的本質(zhì)理念,“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們說對敵的搏斗,有無勝算,時機一定得把握好。與市井之徒,手持兇器之輩,在決斗中,也許是一對一、二對二,更有可能險遇群敵。無論何種?其第一反應都是立即尋找硬器(如:刀、斧、棍、石頭等)直擊敵方要害和關(guān)鍵部位。正氣凜然,以步為先,出手準、狠,要有一刀劈死敵人的霸氣;舍身忘己,全力拼殺,給敵以致命打擊。有道是:“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如果是遇群匪,應痛擊群首及勇者,一擊即走,身無定位;不可死纏爛打,原地停留,以防從背后偷襲。要處處主動,隨機應變;如無勝算,迅速躲開,以待時機在搏擊教學中,就是要強化無限制的殺敵理念。
2.2 通過對抗了解“自我”,避免“招數(shù)”的困惑
在搏擊教學中,學生信賴老師,老師也須誠實。不懂、不太懂、似懂非懂時就要充電學習,要有緊迫感。請教、觀摩專業(yè)隊的教學訓練是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聽專家講解、隊員示范,以及對基本技術(shù)要領(lǐng)的掌握,練習基本技能所采用的手段、方法,如何由淺入深、配套使用和各種條件戰(zhàn)向無定勢過度,都會使你在搏擊技術(shù)理念上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也會使你的課堂內(nèi)容,變得豐富多彩。所以說要接、授這門課,出門學習請教、品嘗感受、積累資料是必須的準備工作,以免“誤人子弟”。
學生中有自小習武者,世家出身??站殨r給人的印象有相當水準,而實戰(zhàn)對抗卻打不過面授幾個月的選手,其問題所在——就是招式轉(zhuǎn)換跟不上對手的攻擊速度、本能反應,又沒有實踐經(jīng)驗。一個人自練拳術(shù)數(shù)年,仍難以煉出實戰(zhàn)中的距離感、本能反應、時間差的把握、隨機應變及抗擊打的能力等諸多特質(zhì),所以行家會毫不客氣的指出:套路拳法是與“空氣格斗的藝術(shù)”,與搏擊格斗毫無關(guān)系。如果要證明你的實踐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戴上拳套與朋友對打一下,反思平時所練的拳腳水平和實用性。
在教學中,有人說帶拳套、護具、打手靶、踢腳靶是“擂臺打斗術(shù)”,不適用“街頭格斗”,限制了招數(shù)的應用,如:指戳、掌擊、鎖喉、反關(guān)節(jié)、擒拿等“高招”及一擊必殺的威力,難以發(fā)揮自身的潛力。持這種觀念的人是很可笑的。試想,如果你能在一秒鐘之內(nèi)連擊中對手數(shù)次,那么以拳變指戳眼也不是什么難事。在搏擊教學課中,格斗招數(shù)的講授也不少,如:摔跤、擒拿,實質(zhì)上也是各種招數(shù)、定勢練習,決不是什么絕招,更多的是課外功夫,使你對踢、打、摔、拿的真實性有個全面的了解。即告訴方法、培養(yǎng)興趣、了解真實、建立信心。
對于那些從來沒有搏擊打斗經(jīng)歷,卻對功夫的“絕招”格外癡迷,課后一定要纏著老師教他幾個“絕招”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把打斗的真實講清楚。街巷的突發(fā)事件中,一個后手直拳,一個平振肘,一個踹膝等都可稱得上是“絕招”。只要你的速度、力量、把握時機的能力訓練達到一定水平,瞬間都可重創(chuàng)敵手。拳諺“唯快不破,為硬不破”就是這個道理。
2.3 鼓勵學生的習武性情
一說起中國功夫,必會聯(lián)想起一代宗師李小龍。他的威武飄逸,無限制地運用自己的身體在劇烈的格斗中,發(fā)招簡明、快捷,變幻莫測,把速度、力量、柔韌、技巧、自信隨心所欲的表達出來;如同現(xiàn)代芭蕾,精美無比。他的神韻、氣質(zhì)、灑脫感情如同英雄的化身,給人以近乎完美的享受。他的杰出——在成功塑造自我的同時,也成就了中國功夫。以至于學生一提起李小龍就興奮無比,想圓英雄夢。
眾所周知,李小龍創(chuàng)編的截拳道集世界各門武術(shù)之精華于一體,是一門非??茖W的實用性格斗術(shù)。他的格斗精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搏擊理念,為世界武壇樹起一尊劃時代的豐碑。我們在欣賞的同時,也不忘去領(lǐng)悟它背后蘊涵的哲學:“截拳道不僅可以用來提升你的戰(zhàn)斗力,更可以武裝你的頭腦,是你藉此去拼搏社會,愜游人生”。這種理念如同競技場上的精英:告訴我方法、目標,我可用生命的解讀方式去博人生。
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人們都敬仰英雄,崇高正義。對勇敢與怯懦、大度與猥瑣、鎮(zhèn)定與慌張都有一定的思維定勢,對待暴力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反映差距也非常大。大多數(shù)人當危險突然降臨時,恐懼感剎那會影響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其反應機制被徹底抑制;而經(jīng)過系統(tǒng)搏擊訓練的人,其身體素質(zhì)和心理素質(zhì)會大為提高,附帶有“攻擊心理”。路見不平,歹徒橫霸往往是怒火沖燒,毫不猶豫的出手,根本不給敵手反應的機會。正所謂藝高人膽大,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當正義和法律得不到聲張的時候,要靠自身的潛力去維護,這就是搏擊存在的價值,關(guān)鍵是以壯底氣,可解燃眉。尤其是青少年對“英雄”的崇拜,對功夫的羨慕,會產(chǎn)生習武的激情和愿望,教師應該鼓勵支持、正確的引導,促使他們了解真實的格斗理念和學習方法。
在我們這個并不太平的生活環(huán)境中,每個人的潛意識里,對易受侵犯的恐懼、對暴力的恐懼,或多或少始終存在。因為搶劫、兇殺、暴力的出現(xiàn)越來越平凡,人們對社會上這種丑惡、黑暗的現(xiàn)象能挺身而出的人少而又少,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
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中,主張做人要寬厚仁義、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聲張正義,有道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問題是,路見不平事,我們拿什么去與窮兇極惡的歹徒抗爭,有什么“本錢”去應敵?
民風的軟弱致使犯罪猖狂,美好、善良與丑惡暴行并存著,我們不能忽視這一社會現(xiàn)象,使得開設(shè)搏擊課成為一種必然。我們需認真看待這個項目,而不僅僅是興趣和愛好。學習“真功夫”首先是勇敢者的運動,更廣義的講是戰(zhàn)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種教育。通過搏擊教育,掌握一些應敵“功夫”,學以致用。籍此,讓每一個學生了解自我的真實性,通過對抗磨煉自己,開發(fā)潛能、降低怯懦,打造從沒有體驗過的格斗經(jīng)歷,對一個人全面發(fā)展意義深遠。
(1)搏擊課前的準備,教師的個人能力、業(yè)務水平、知識結(jié)構(gòu)、敬業(yè)精神是開設(shè)搏擊課的前提和基礎(chǔ)。
(2)學生對”對敵理念”的掌握是學習搏擊術(shù)的基礎(chǔ),教師要鼓勵學生的“習武”性情,使學生通過對抗了解自我,避免“招數(shù)”困惑,因搏擊的獨特性,形成終身修習的特性。
(3)搏擊進入教育領(lǐng)域,它的延伸就是要對社會有所擔當,以助社會風氣正義之理,讓每一個學生了解自我的真實性,通過對抗磨煉自己。
[1]王立東.做甚學甚搞甚悟甚[J].學校體育研究,2002(1):9-11.
[2]趙鐘暉.武術(shù)文化中武德的繼承和發(fā)展[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04(1):27-30.
[3]周 濱.淺談散打?qū)崙?zhàn)技巧及技擊原理[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4(1).
[4]杜秀群.高校武術(shù)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07(6).
[5]蔡永強.情動于中而形于技——論武術(shù)內(nèi)外兼修[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09(8).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ing Technique of Practical Fighting
Hu Ying
(Basic Department of Shanxi Archetectural College,Taiyuan Shanxi 030006)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arket,practical fighting sport has drawe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Chines people in the communicaiton of the media.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n the three aspects:teachers'requirements,students questions and social needs,tries to put all these into practical fighting teaching,and plays some promoting roles for keeping better teaching order,developing the intention of studtentsparticipating sport activitiesby themselvesand formsa foundation for lifesport habit.
Vocational morality of teachers fighting concept social needs
G85
A
1004—5643(2010)05—0070—02
胡 穎(1983~),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