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晶 王 維 徐輝麗 蘇升平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論中華武術操在中小學教學中的影響
譚 晶 王 維 徐輝麗 蘇升平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文章運行文獻資料法和訪談的研究方法,對中華武術操在中小學教學中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中華武術操作為武術在中小學傳播的手段,增加了課堂的樂趣,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武術在中小學的傳播,但將武術套路冠以操的名稱將使武術被曲解。因為單純的武術動作教學,沒有將攻防含義蘊含其中,會使武術真正的操化,很難將武術真正的內(nèi)涵和德育的目標貫穿其中。
中華武術 中華武術操 操化式教學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20世紀以來受到西方體育的強力沖擊,80年代后又受“韓流”——跆拳道的入侵。武術該怎樣發(fā)展成為專家、學者和各級學校教師都在不斷思索的問題。為保護、弘揚和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武術,教育部和中宣部要求各級學校開設武術課。然而,現(xiàn)實中受眾多因素的影響,武術課在中小學的開展并不順利[1]。在這種情況下,武術操的提出為武術課提供了一種新的授課思路[2],并涌現(xiàn)出許多自編或是教育主導部門主編的武術操套路[3-7],同時有針對性地探討教師如何開展武術操這一問題[8-9]。武術操主要的傳授方式是將武術套路分成若干節(jié)拍,按一拍一動操化式教學來教授武術套路。盡管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該方法能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和教學質(zhì)量[10-11],但是武術并不是一串簡單動作的組合和累加,我們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武術本身所賦予的意義,既影響后人對武術的理解,也影響武術自身存在的價值。
“中華武術操”是隨著武術在學校傳播,一些教師對自編套路的命名,用在教案、課標用書以及與此主題相關論文上的新名詞。概念是許多研究的起點,對此我們有必要對此概念做一些辨析。
“武術”一詞最早始見于南朝齊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編的《文選》,《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一首》中“國尚師立,家崇儒門,…….偃閉武術,闡揚文令”。意思是停止戰(zhàn)爭,提倡文教,這里的武術泛指軍事。武術在秦漢以前有拳勇、手搏、角抵、角力、相搏等名,三國時出現(xiàn)“武藝”一詞,宋元時期有武事、使拳、打套子、白打、相撲等說法,近代有武術、國術、國技、把式、對拳、功夫等稱謂。而“武術”一詞作為一種運動名稱較普遍的使用則是在近代,尤其是解放前后才開始的。
國人對“武術”一詞并不陌生,當人們看到“武術”一詞或聽到“Wushu”,都會將其指向孕育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既能格斗又能演練的且具有攻防性質(zhì)的人體運動,而不是將其指向其它國家的人體攻擊技術?!爸腥A武術”一詞本身是在刻意強調(diào)武術的民族性,然而“中華武術”背后卻存在一個更為內(nèi)隱而又深刻的意義,即它們暗示了國人對“武術”一詞內(nèi)涵的中華民族特征缺乏信心。這種不自信恰恰又反映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危機。這種不自信的心態(tài)正是基于西方文化作為一種強勢文化蜂擁進入中國之后而產(chǎn)生的一種民族自卑感[12]。所以,“中華武術”一詞用在中學教材和輔導書上還是值得探討的。
操一般指體操,是以徒手、持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各種身體練習,并融健、力、美與實用技能為一體的體育項目。有人認為武術操是結合音樂完成武術基本動作的一種練習形式,它以武術基本動作為主,包括徒手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腿法和器械練習的基本方法等,武術操是武術運動的一部分[13]。我國早期體育教材上把長拳的基本組合串聯(lián)起來也稱為武術操,類似于五步拳,少年拳?,F(xiàn)在隨著武術科學的發(fā)展、名詞的規(guī)范,已經(jīng)不再使用。
國際奧委會拒絕武術申請成為奧運項目的理由是“奧運會不需要中國式體操”,頓時學界一片嘩然,我們斬釘截鐵地否認武術絕不是體操,但是我們在學校教學中卻大大方方地使用“武術操”來刻意淡化武術的神秘。武術與操應該是兩種體育項目,而將武術納入體操,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在對待涉及概念性的名詞時一定要慎重。
隨著冷兵器退出歷史舞臺,以技擊為內(nèi)容的武術發(fā)展受到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武術套路多、路線復雜和要求嚴格(不怕苦、不怕累且要持之以恒),以致于武術愛好者都望洋興嘆或淺嘗即止。但武術極易開展,不僅老少皆宜而且投入少、對場地要求也不高,即使是山區(qū)貧困學校也能開展。事實上,中小學開展武術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國寶”、“武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的特征。它代表著中國人民崇文尚武、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這些都需要在學校教育中滲透;(2)武術可以培養(yǎng)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正義感,值得我們學習的民族英雄如岳飛、戚繼光、薛奕、馬全、王五、程廷華、楊明齋等;(3)武術可以強身健體、防身御敵、扶弱濟困、伸張正義、修身養(yǎng)性、受益終生;(4)武術可以幫助青少年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guī)范社會行為。武德中昭示:戒煙毒、止酗酒、拒賭博和恥戲色等都值得青少年學習;(5)武術可以培養(yǎng)剛毅果斷、堅忍不拔的品格以及發(fā)揮其藝術魅力等。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要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積極培養(yǎng)和弘揚的品質(zhì),有必要向中小學生極力灌輸和培養(yǎng),以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當把武術定義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時候,面對韓流的沖擊和西方體育的入侵,保護和傳播武術勢在必行。九年義務教育保證了90%以上的孩子能進入學校學習,而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繼承者。因此武術的振興有必要從娃娃抓起,而學校理所當然的應成為武術傳播的重要基地。
中小學學生的年齡在6-15歲之間,這時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學習快,但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差。從小學生開始,他們初步具備了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完整結構,即逐漸具備了明確的目的性。同時,思維基本過程日益完善,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日益加強,思維品質(zhì)上的個體差異也非常明顯。但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平衡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不同的思維對象、不同學科和不同教材的掌握上,孩子思維發(fā)展的趨勢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觀察活動,對于小學生感知覺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心理上,他們的感知覺充分發(fā)展、注意水平有限、記憶力逐步提高、想象力豐富、以形象思維為主、自我意識更加明確,這說明中小學生心理發(fā)展具有可塑性。因此,教師的不同教學方法與手段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當我們把它作為國粹、文化凝聚、思想道德教育的材料、強身健體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時,學生收到的信息也是如此。當我們把它僅僅當做體育教學中的教學材料,類似于體操,甚至是體操的一種,那么中小學的武術教學就是丟了西瓜,只撿芝麻。
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聯(lián)合出臺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要求中小學要將民族精神教育內(nèi)容納入各學科,體育課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nèi)容[14]。一時間武術在中小學如何開展的討論激烈展開,武術操的提出無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有學者認為武術操能夠提高中學生對學習武術的興趣和上體育課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傳統(tǒng)體育運動,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但也存在弊端,用操化的動作和口令把武術動作傳授下去,成為教師速成培訓班的常用方法。然后,再由培訓的教師到各自所在學校向下傳授他所培訓接受的最新的東西。這種方法,看似是更多的人參與到武術學習行列中來,但此時的武術還是原來的武術嗎?學生心中對武術僅存的神秘感都隨著枯燥的肢體動作而煙消云散,學習興趣也會減退。這種只注重動作的比劃,完全脫離了武術本身注重內(nèi)外兼修的內(nèi)涵,使得武術失去了在中學傳播的價值,相反誤導了中小學生。中小學生求知欲強而辨別真?zhèn)文芰Σ睿麄冇质菍砦湫g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讓他們?nèi)绱藢W習武術,是將武術扼殺在搖籃里了。長此以往,武術的將來到底是原來真正的武術還是操,不得而知。
關于武術有很多學者從它的定義上做了研究,但都離不開以陰陽矛盾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內(nèi)外兼修作為內(nèi)涵去討論。所謂內(nèi)外兼修,筆者認為在現(xiàn)代學校體育中應包括以下兩種含義:(1)簡單地說就是外在身體動作和內(nèi)在的精氣神在武術演練中能表現(xiàn)出來。武術套路不是簡單的動作組合,而是以踢、打、摔、拿、擊、劈、刺等技擊動作作為基本素材,遵照攻守進退、動靜徐急、剛柔虛實等規(guī)律,按照一定布局,把數(shù)個帶有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起來,并在首尾加上起勢和手勢,使之成為首尾相應,動作成套的固定形式的運動。武術套路的編排是遵循一定的原則和依據(jù)的。每個套路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和風格,這種節(jié)奏是和體操有區(qū)別的;(2)身體強健和自強不息的追求。武術的學習并不是追求套路,盡管精氣神的修煉需要套路作為手段,但手段不是目的。通過武術的學習養(yǎng)成一個終身鍛煉的好習慣和通過持之以恒的鍛煉來磨煉意志,傳承武術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武為運動之道,健身之方,術為取人之妙,勝人之法。武術有攻防格斗技擊功能,是一種戰(zhàn)斗的技術。這種技術既可以保家衛(wèi)國,防身自衛(wèi),除暴安良、匡扶正義,也可以用來逞強斗狠、欺壓平民、傷害無辜、行兇作惡,為了正確運用武術攻防格斗技擊功能,必須把我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倫理精神融合到武術之中,作為行為規(guī)范來促使習武者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中小學武術課的開展應該受到學校和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我們提倡各種有利于學校武術開展的教材教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但一定要對武術的理論和歷史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武術操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我們應給予正確的引導,但堅決不能把武術操的教學等同于武術的教學。我們說武術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所謂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做到這一點就一定首先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才能被世界接納。不能一味盲從,失去了民族特色,這不僅是一個民族項目的損失,也將使得我們在世界民族文化激烈競爭中處于劣勢。
[1]武建偉.我國中小學武術教學的普及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7(5):70-71,76.
[2]于卓詮.怎樣打開中小學武術教學的局面?——在我區(qū)開展武術操比賽的體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5(1):55.
[3]馮時偉.中學武術操試編(六套)[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64(2):31-44.
[4]武漢體育學院七四級三中隊武術專選班.兒童、少年武術操[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77(1):97-109.
[5]武漢體育學院七四級三中隊武術專選班.兒童、少年武術操[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77(2):101-112.
[6]楊永輝,陳士龍.武術操新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8(1):81-86.
[7]陳新梅.青少年韻律武術操創(chuàng)編之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109-110.
[8]萬 瑜.談創(chuàng)編“武術操”[J].淮陰師專學報,1993(3):70-71.
[9]劉 鵬.中學體育教師應掌握武術操及套路創(chuàng)編法[J].體育函授通訊,2000(3):61-62.
[10]劉世海.兒童韻律武術操的創(chuàng)編及教學效果分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104-107.
[11]陳新梅.青少年韻律武術操的創(chuàng)編及教學實驗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0(3):33-35.
[12]馬 劍,邱丕相.武術的中華性——以“武技”、“中國(中華)武術”的視角[J].體育文化導刊,2007(7):48-50.
[13]郭守靖,孟召峰.論武術操教學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J].體育科研,2006(4):78-79.
[14]武術將成為中小學生必修課[J].武當,2004(5):43.
Effect of Chinese Wushu Gymnastics on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an JingWang WeiXu HuiliSu Shengping
(P.E.Schoo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The thesis studied on the effect of Chinese Wushu gymnastics on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ese Wushu gymnastics is a mean of Wushu transmission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is model increased fun in the class and improved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was advantage of Wushu transmission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But the model distorted the essence of Wushu.Because only pure act without the meaning of attacking and defending in teaching,it would finally develop a realquot;gymnasticsquot;,which was not including real Wushu connot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Chinese Wushu Chinese Wushu gymnastics gymnastic instruction
G85
A
1004—5643(2010)11—0052—03
1.譚 晶(1987~),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