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鞐?,范俊?/p>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急性腦梗死是發(fā)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的一種常見病。目前臨床急性腦梗死的藥物治療方案很多,筆者選用中藥+腦保護劑治療腦梗死的2種方案,用藥物經濟學方法對其進行成本-效果分析,為臨床選擇安全、有效、經濟的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選擇診斷符合全國第2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1],經頭顱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首次發(fā)病或既往發(fā)病留下后遺癥的患者,年齡18~75歲,癱瘓者肌力不大于Ⅳ級,意識清醒或者能喚醒。排除顱內有出血病灶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血液病患者,出血、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根據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處理建議及我院臨床實際選擇如下治療方案。A組給予依達拉奉注射液(吉林博大制藥有限公司)30 mg,B組給予胞磷膽堿鈉注射液(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0.5 g,均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緩慢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另給予注射用血栓通(廣西梧州制藥股份有限公司)500 mg,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緩慢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75 mg,每日1次;并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康復治療。有腦水腫者給予甘露醇脫水治療,原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使用相應藥物,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抗凝溶栓藥物。兩組治療前后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小板計數(shù),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
依據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分別在入院、急性期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評分。評分減少率(%)=(入院評分-急性期后評分)/入院評分。基本痊愈為評分減少90% ~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為評分減少46% ~89%,病殘程度1級~3級;進步為評分減少18%~45%;無效為評分減少18%以下或增加。以基本痊愈、顯著進步和進步合計為有效,以此計算有效率。
治療總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急性腦梗死急性期治療住院時間相對較短,患者和家屬的時間成本、交通費用和營養(yǎng)費用等間接費用及隱性成本計算比較困難,本研究未予考慮[2]。直接成本=藥品費用+醫(yī)療費用(包括檢查費、化驗費、護理費、住院床位費、診查費),藥品費用根據河南省2008年招標價格計算,醫(yī)療費用根據三級甲等醫(yī)院收費標準計算。間接成本=社會勞動價值成本,本文病例間接成本完全一致,故只計算直接成本。
定量資料用 t檢驗和方差分析,定性資料用 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以 P<0.05為顯著性界值。
本研究實際收集到滿足研究標準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26例,A 組 61例,其中男 38例,女 23例;年齡(65.44±11.79)歲;合并高血壓病28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冠心病12例;內囊基底核區(qū)單側梗死31例,兩側多發(fā)性梗死18例,小腦梗死2例,腔隙性腦梗死9例。B組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齡(70.73±13.12)歲;合并高血壓病30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冠心病10例;內囊基底核區(qū)單側梗死29例,兩側多發(fā)性梗死20例,小腦梗死2例,腔隙性腦梗死9例。采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別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程度、發(fā)病距開始用藥時間及臨床評分進行比較,結果均無顯著差異。
兩種治療方案的療效見表1。
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總成本均數(shù)無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2。
成本-效果比(C/E)代表單位效果所花費的成本;增長成本-效果比(ΔC/ΔE)代表同樣增加1個單位效果時所需增加的費用,比值越小,表示增加1個單位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越低。本研究采用急性期治療后患者總有效率 E1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率 E2作為效果指標,急性期治療人均總費用作為成本 C,進行成本-效果分析(表3)。進行成本-效果分析是為了尋找達到某一治療效果時成本最適宜的治療方案。由表3可見,當以總有效率作為效果評定指標時,胞磷膽堿組是較適宜的治療方案;當以評分減少率作為效果指標時,依達拉奉組是較適宜的治療方案。
表1 兩種治療方案的總有效率(E1)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率(E2)比較
表2 兩種治療方案的治療成本比較(元)
表3 兩種治療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敏感度分析是為了驗證不同假設或估算對分析結果的影響程度。兩種治療方案的人均總費用為7099.87元,其中藥品成本3236.36元,占總費用的45.58%;醫(yī)療成本3863.51元,占總費用的54.42%。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勞動價值必然提高,本研究把總費用中藥品費用比例下降10%,醫(yī)療費用增加5%,則兩種方案的敏感度分析結果見表4??梢?,分析結果對總費用分配率這一不確定因素不敏感。
表4 敏感度分析結果
藥物經濟學研究的方法來源于衛(wèi)生經濟學,成本和效果是研究的兩大要素。成本-效果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計算成本-效果比和計算增量成本-效果比兩種。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兩種治療方案雖然療效無顯著差異,但其成本卻有明顯差異。選用不同的效果指標,成本-效果分析的結果不同。本研究以總有效率作為效果指標時,應用胞磷膽堿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經濟有效的方案;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率作為效果指標時,應用依達拉奉是最佳治療方案。因此,進行藥物治療時應根據臨床實際探索更合理的效果指標,達到安全、有效、經濟用藥的目的。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及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3.
[2]戴光強.藥物經濟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0-73.